資源簡介 《部編版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一課: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通過回溯歷史,讓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過程和基本規律使學生清楚我們從哪兒來,我們現在在哪兒,我們將往哪兒去,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確信社會主義終將代替資本主義是不可抗拒的歷史趨勢,增強對我國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認同。這一內容屬于社會發展簡史的內容。(一般→個別)第二課: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闡述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的道理,講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以及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給中國共產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帶來的深刻變化,使學生理解并感悟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深刻道理。第三課: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講述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及其重大意義,結合時代發展新變化敘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闡明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長期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懂得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第四課: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系統、集中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引導學生認識新時代、學習新思想、承擔新使命,明確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學生實現學科知識與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融合與提升。全書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選擇為主題,以社會形態的歷史演進為主線,以樹立理想信念為主旨,結合人類社會發展歷程特別是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70年的發展歷程,回答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重大問題,以堅定廣大干部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一課: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核心問題——如何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了解不同社會形態的本質特征,敘述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過程,闡明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取決于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怎樣看待資本主義社會的興衰?回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形成與發展,揭示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表現。——科學社會主義為什么科學?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實踐到多國實踐的發展歷程,引導青年學生懂得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和趨勢,樹立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信心。本課重點內容第一,通過了解原始社會的生產力發展狀況,了解原始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了解原始社會氏族管理方式;通過了解原始社會末期私有制的產生,正確認識私有制在原始社會解體中的作用。第二,了解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過程,闡述金屬工具的廣泛使用、城市的出現、文字的發明和應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等如何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懂得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第三,通過講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闡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建立的兩個基本條件,說明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決不是一個田園詩般的過程,而是一個充滿侵略、征服、掠奪、殘殺和奴役的過程;通過講述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闡述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和沖突的總根源,貫穿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始終。結合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分析,讓青年學生懂得:資本主義無法克服自身矛盾,資本主義終究要被社會主義所取代,雖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難點: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第四,通過講述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論述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歷程,闡述科學社會主義的科學性?!障肷鐣髁x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直接思想來源??障肷鐣髁x的發展階段、歷史貢獻和主要局限?!と诉\動的興起,是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的歷史前提。——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運行的特殊規律,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石,使社會主義實現了由空想到科學的偉大飛躍。(難點: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第五,通過講述十月革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論述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到現實的歷史性飛躍。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一批社會主義國家紛紛建立,社會主義實現了從一國實踐到多國實踐的發展?!?0世紀70年代后,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社會主義從一種發展模式到多種發展模式。——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出現了曲折,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為世界社會主義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機。結論:中國社會主義是世界社會主義發展500年的結晶,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中國版”。(難點:如何認識蘇聯東歐的劇變?是一個學術問題,應當結合中國歷史文化講,才能講清楚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第一框 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核心素養:政治認同:講述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和發展的歷程,闡明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規律,確信社會主義終將代替資本主義是不可抗拒的歷史趨勢,增強對我國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認同。科學精神:培養唯物史觀,正確分析描述不同社會形態的本質特征;準確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揭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根本動力,不斷推動社會的進步,堅定社會主義必勝的信念。公共參與:當代青年要不斷學習社會發展歷史,用先進的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總議題:探尋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總鑰匙)【學習檢測】1.馬克思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這句話說明( A )A.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B.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C.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D.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2.習近平在祝賀中國社科院中國歷史研究院的賀信中指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毕铝袦蚀_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的觀點有( D )①生產關系是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最活躍和最革命的因素 ②社會進步與否的根本標準在于是否完成階段內的歷史任務 ③社會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④決定社會形態依次更替、推動社會發展根本動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1 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課堂活動】議題(一): 從有“始”有“鐘”的歷史文化名城隨州探尋人類社會從蠻荒時代進入文明門檻的足跡[議題設計]我市某高中組織高一新生研學旅行夏令營活動,某政治教師為讓學生們了解我市坐擁“炎帝神農誕生地”“曾侯乙編鐘出土地”兩大資源“王炸”,是一座有“始”有“鐘”、富有文化神韻的城市。讓學生多渠道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展開研學活動,作為新生的你請一起參與。材料一:炎帝,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精神動力。古籍《山海經》曰:“神農嘗五谷之所,山形像羊頭?!?炎帝有盛德,教民種五谷,發展農業,嘗百草,創中醫中藥,稱為農業之神,“故人號曰神農氏”。首辟市場,治麻為布,作五弦琴,削木為弓,制作陶器,還定歷法等,炎帝對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隨州市三里崗冷皮埡古文化遺址中出土了石斧、石刀、石鐮、石箭鏇及陶器、稻殼等,證實了4000年前大洪山地域已開始大量種植水稻,說明炎帝神農曾在這里生活過的事實(注目前境內有6發源地之爭)。資料二:古代墓葬制度是考古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的課題。根據迄今的調查發掘,中國至遲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墓葬(山頂洞人下室,中國已知最早墓葬)。在階級社會中,墓葬制度突出地體現了階級關系。①新石器時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在考古發掘的氏族公共墓地中,數以百計的墓坑排列有序。同一墓地中,各墓隨葬品存在多寡、厚薄的差異,但往往差別不大,可見在原始社會中氏族成員的經濟地位是平等的。②已發掘的原始社會末期的后屈家嶺文化墓葬內涵豐富,從墓葬規模、葬具、隨葬品等情況來看,已經表現出明顯的社會分化。大、中型墓葬使用體量巨大的棺木,隨葬精美的玉鉞、石鉞、漆器、象牙器、大量磨光黑陶器和豬下頜骨等遺物,并隨葬甕、罐、夾砂紅陶缸等大型陶容器的現象。小型墓葬規模較小,葬具的使用率低和品種單一,甚至發現幾座小墓共用一個陶器坑的現象。③曾侯乙墓,是戰國早期曾國的國君曾侯乙的墓葬 。曾侯乙青銅架楠木彩繪主棺(分內、外棺)重達7000公斤,槨內分作東、中、北、西四室。墓主居最大的東室,另有彩繪陪棺21具,陪葬者均為13-25歲女性(人殉)。墓中共出土禮器、樂器、漆木用具、金玉器、兵器、車馬器和竹簡15000余件,僅青銅器就共計6239件。其中十二律俱全的64件青銅雙音編鐘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體現了先秦時期中國在藝術、技術、天文等方面的極高成就,展現了2400年以前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1.預讀教材1-2頁,根據材料一情境素材,你可否判斷稱為農業之神的炎帝神農處于原始社會的什么階段?說說你判斷的依據,并暢想一下當時人類所采取的農業生產方式?提示:①稱為農業之神的炎帝神農大概率處于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根據教材知識新石器時代的特點和作用(也可見前預習知識總結)不難作出判斷。②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此問目的讓學生暢想一下當時人類所采取的農業生產方式,初步感知原始社會生產力及生產關系的特點。③我市坐擁“炎帝神農誕生地”“曾侯乙編鐘出土地”兩大資源,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通過此探究讓學生熱愛家鄉和增強文化自信,從而賡續民族血脈,同繪華夏愿景。2.原始社會同一墓地中,各墓隨葬品的多寡、厚薄往往差別不大,可見在原始社會中氏族成員的經濟地位是平等的。請思考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提示:原始社會中氏族成員的經濟地位是平等的是由其生產力決定的,并通過生產關系體現出來。原始社會里,人們的勞動技能低下,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使人們不得不共同勞動,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在生產中結成平等互助的關系,平均分配勞動產品。3.從原始社會墓葬反映原始社會中氏族成員的經濟地位是平等的,到后屈家嶺文化中墓葬表現出明顯的社會分化。體現了“只有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出現階級;只要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必然產生階級”。試從這一社會分化的原因、過程、結果論證其合理性。提示:①這一社會分化的原因和過程即原始社會解題的原因和過程:生產工具的改進大大推動了生產力(根本原因)的發展→個體勞動逐漸盛行起來→生產資料轉歸家庭私有(土地變成私有財產,標志著私有制的確立),私有制產生→貧富分化加劇→氏族成員的地位越來越不平等→原始社會逐漸解體。②分化結果: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隨著原始社會的解體,人類社會最早形成的兩大對立階級——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奴隸階級和奴隸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奴隸主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建立了軍隊、法庭、監獄等暴力機關。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國家——奴隸制國家產生了。4.曾侯乙墓出現殘忍人殉和剝削等級制度,讓一些同學難以理解:從沒有剝削、沒有階級的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制社會,為什么還說是人類邁入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提示:①一種社會形態代替另一種社會形態,究竟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判斷的主要標志是看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②原始社會雖然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但是,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工具的改進大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原始社會的生產關系不能適應這一生產力的發展成為障礙,最終走向解體。(具體理解可見上第三問提示)③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使人類進入有剝削有壓迫的階級社會,還出現了殘忍的人殉。但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因為奴隸制的建立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金屬工具的使用,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手工業的興起,商業和城市的繁榮,都表明生產力有了很大提高。奴隸社會還出現了城市、文字,這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如曾侯乙墓中出土文物反映了先秦時期中國在藝術、技術、天文等方面的極高成就)【板書筆記】一 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原始社會原始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力 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也是最低階段,是人類社會的童年。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打擊石器→磨制石器;畜農分工,采集者→生產者),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關系 所有制 按照血緣關系結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單位(氏族全體成年人通過氏族議事會行使平等表決權管理集體事務,氏族長和軍事首領無特權——,不屬于生產關系,屬于“原始上層建筑”),氏族成員共同占有生產資料。關系 人們共同勞動,結成平等互助的關系。分配 平均分配勞動產品2.原始社會的解體根本原因 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工具的改進大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具體原因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個體勞動逐漸盛行起來。原來以氏族為單位的共同勞動,逐漸被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勞動代替解體過程 所有制 生產資料相應地由氏族公有轉歸家庭私有。土地變成私有財產,標志著私有制的確立分配 貧富分化的加劇關系 使氏族成員的地位越來越不平等結果 漫長的原始社會逐漸解體了[易錯提醒] 私有觀念不是人所固有的,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私有制的出現導致了私有觀念的產生。(二)奴隸社會1.階級和奴隸制國家的產生(理解國家的本質)①階級的產生:隨著原始社會的解體,出現了兩大地位不同的集團——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主要來源于戰俘或債務奴隸),前者處于剝削者的地位,后者處于被剝削者的地位。階級,就是在一定生產關系中處于不同地位的集團。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是人類社會最早形成的兩大對立階級。②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奴隸階級和奴隸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奴隸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必然遭到奴隸的反抗。奴隸主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建立了軍隊、法庭、監獄等暴力機關。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國家——奴隸制國家產生了。③國家含義: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國家的本質)。奴隸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力 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后,金屬工具的廣泛使用、文字的發明和應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等,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擺脫蒙昧的狀態,邁入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是歷史的進步。(辯證理性看待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生產關系 所有制 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并完全占有奴隸;關系 奴隸毫無人身自由,在奴隸主的強制下勞動分配 奴隸勞動的全部產品都歸奴隸主占有和支配,奴隸主只給奴隸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學習檢測】3.恩格斯指出:“先前的一切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生產在本質上是共同的生產……生產的這種共同性是在極狹小的范圍內實現的?!睂Υ?,解讀正確的有:(B)①上述論斷反映出原始社會生產中平等互助的關系②上述論斷說明家庭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單位③“共產制共同體”是由當時低下的生產力決定的④“共同的生產”這一生產力狀況適應了生產關系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馬克思指出: "私有財產在歷史上的出現,絕不是掠奪和暴力的結果,相反,在一切文明民族的古代自然形成的公社中,私有財產已經開始出現,雖然只限于某幾種對象。”下列對私有制的認識正確的是:(C)①私有制是人類出現以后就有的 ②土地變成私有財產,標志著私有制的確立③私有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④私有制隨著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出現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2 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議題(二) 從中國古代土地制度演變看封建社會興衰本質[議題設計]材料一 歷史小故事:春秋后期,有一位開明的奴隸主,承蒙先祖受封的上千畝公田,役使奴隸1000,納貢上千斗,剩余自享受。后來,大膽普及鐵器牛耕效率高,千畝公田奴隸300可完成。剩余奴隸700何置?驅之開墾荒地據己有,種植收益不納貢也歸己。于是留奴隸少余耕公田,其余全部去墾荒變私田種植歸己有。再后來,他發現將私田分成小塊租給奴隸,允許其自耕收取地租,既能緩和奴隸反抗,還能調動其生產積極性,自己還收租到手軟。于是許多開明奴隸主也學習推廣,社會出現“公田則遲”“分地則速”。但普天之下皆王土,私田隨時可能受懲處,使經濟富裕的開明奴隸主新貴訴求政治法律上私田合法;同時,這導致國家受貢少而難運作。此種情況當時各諸侯國普遍存在,何以破之?于是變法革制,如魯國之初稅畝、秦之商鞅變法等。材料二 土地兼并,就是大地主把自由農民的土地通過政治手段和其他卑劣的手段用低廉的價格從農民手中土地集中到自己的手中,失地農民變為佃農、雇農乃至流民。因為農民是封建國家徭役、賦稅最主要的承擔者,土地兼并的后果就是,百姓無糧,國家無稅,會直接動搖一個王朝統治的根基。為此封建政府會采取抑制兼并的改革措施,如均田制、王安石變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制度等,目的是限制土地兼并,確保自耕農利益,限制大地主利益,以維系封建統治,保證國家穩定的財政收入。這些改革雖然使兼并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都難以根治土地兼并,最終直接導致農民戰爭的爆發。中國兩千多年農業社會的歷史,就是土地兼并,農民起義,重新分配,土地兼并,農民起義,一直都沒有跳出這個循環。土地兼并是封建社會的一個不能避免的頑疾,并往往在一個朝代的后期表現突出。農民起義的目的便是為了獲得土地,而農民想要擁有土地的原因便是,古代封建社會的生產力情況下,農業是最重要的行業,土地是大部分人民唯一的生產資料。而當我們進入到了近現代的工業社會,隨著工商業的發展,農業農業不再是唯一可以賴以生存的行業,土地也不是唯一的生存資料,那么農民就不會為了土地而鋌而走險了。土地兼并的這個循環,也就從此成為了歷史。[思考]1.材料一的歷史小故事反映的是什么歷史事件,結合教材和史實,理解奴隸社會是如何演進到封建社會的?并據此體會封建制生產關系與奴隸制生產關系的異同。提示:①材料一的歷史小故事反映的是春秋后期井田制的瓦解。幫學生們理解奴隸社會后期,鐵器牛耕普及,標志生產力發展到新水平,以井田制和奴隸集體勞動為代表的奴隸制生產關系不能適應新的生產力發展而瓦解,被封建制生產關系所代替。②體會封建制生產關系與奴隸制生產關系的異同:一是奴隸制生產關系下奴隸的地位與封建制生產關系下的農民的地位的不同;二是理解封建制生產關系相對于奴隸制生產關系的進步性;三是讓我們理解奴隸制與封建制下,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剝削與壓迫。具體可從下面分析: 奴隸社會,奴隸主不僅占有土地等生產資料,還占有作為生產勞動者的奴隸,在奴隸主階級的統治下,奴隸毫無人身自由并在奴隸主的強制下從事最繁重的勞動。對統治者奴隸主階級而言,奴隸制是天堂。對廣大被剝削、被壓迫的奴隸階級而言,奴隸制是地獄。相對于奴隸制生產關系,封建制生產關系是一大進步,其主要表現是:農民能夠比較自主地進行勞動,部分農民有少量的土地,農民有了自己的財產,等等。但是,從材料中也可以看出,封建制度和奴隸制度一樣,也是一種剝削制度。地主階級掌握了絕大部分的土地所有權,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卻沒有土地,或者只有少量的土地。農民要維持生存,就不得不接受地主的剝削。結合材料二,聯系封建土地所有制理解土地兼并是封建社會的一個不能避免的頑疾。并從社會更替角度認識“近現代的工業社會,隨著工商業的發展,讓土地兼并的這個循環從此成為了歷史”這一觀點的合理性,提示:①前設問意圖,理解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決定了土地兼并是封建社會的一個不能避免的頑疾,由此認知封建制生產關系的階級局限性:農民名義上有獨立的人身自由,但實際由于各種原因,農民根本沒有自由。農民為了生存,被牢牢地束縛在土地上,地主階級通過土地對農民階級進行經濟剝削與政治壓迫,因此,土地是農民人身依附的繩索,地主階級統治其他階級的根本即封建土地所有制②后設問意圖:當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時候,以生產資料的封建所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最終會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農民起義(包括資產階級革命)都是旨在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階級斗爭。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如近代工商業發展)對原有封建自然經濟的解體進程,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有能力掃清一切有悖于發展資本主義的因素,最終推翻封建社會,建立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檢測】5.話劇《白毛女》中惡霸地主黃世仁與管家穆仁智設計,以重租厚利強迫楊白勞于年內歸還欠債。除夕夜,楊白勞終因無力償還重利,被逼在喜兒的賣身契上畫押。喜兒被搶入黃家不堪折磨,逃進深山,烏絲變為白發。材料反映了:(C)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②地主階級還利用高利貸剝削農民,③封建土地所有制導致了農民失去自由,成為了地主的奴隸④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我國傳統戲劇中,描述北宋名臣包拯辦案所使用的刑具:龍頭鍘——專鍘犯案的皇親國戚;虎頭鍘——專鍘貪官污吏;狗頭鍘——專鍘土豪劣紳。這表明( B )A.封建社會存在腐敗現象B.封建社會存在著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C.封建統治階級嚴格依法辦事D.封建統治階級享受著不同的特權議題(三) 從08年金融危機疊加新冠疫情沖擊透視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議題設計]材料一 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影響,威斯康星州的奶制品業受到了沉重打擊。由于沒有買家,而奶制品又容易腐爛;同時,降價銷售會帶來牛奶價格的整體下跌,賣得越多,賠的越多。美國農場主把數十萬加侖牛奶倒進下水道以渡過疫情危機!材料二 回望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將經歷長期的痛苦的瓦解過程。資本主義的瓦解不需依賴外力,而是被自身的問題壓垮。 目前,發達國家普遍存在三大長期趨勢:一是經濟增長持續下滑,2008年金融危機疊加當前新冠疫情沖擊后這一現象更加嚴重﹔二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負債持續增長,無論是政府、個人還是金融機構都背負沉重債務。如2021年美國GDP總值為22萬億美元,2022年1月6日,美國聯邦債務卻已經高達29.7萬億美元,政府債務違約風險大增。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政府部分部門多次因財政危機出現短暫關門現象。三是收入和財富不平等狀況惡化。資本的回報遠高于經濟增長,而經濟的增長要遠高于勞動的回報,因而兩極分化、財富分配不公是資本主義 的常態和必然趨勢,財富的積累和貧困的產生同時出現。(見附圖1)長期以來,穩定的經濟增長、良好的貨幣政策和社會平等被視為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體系獲得合法性的前提, 這些條件如今都在逐步消失。[思考]運用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倒牛奶”所體現的資本主義社會什么現象?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源是什么?提示:本題旨在引導學生全面認識資本主義經濟危機。①“倒牛奶”體現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基本特征是生產過剩。(或寫“生產相對過剩”)②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無法克服的痼疾。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以及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當矛盾尖銳化時,社會生產結構會嚴重失調,一方面社會生產大規模增長,另一方面工人階級因資本家的剝削日益貧困化,從而造成社會生產嚴重過剩。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在于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體現,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和沖突的總根源。請結合材料二,運用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有關知識闡釋資本主義的瓦解過程?提示:本題旨在引導學生認識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及其發展趨勢。①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貫穿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始終,決定著資本主義的命運。②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社會化的程度越來越高,與資本主義所有制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體系合法性的條件逐步消失。 ③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尖銳化表現為階級矛盾的激化,最終導致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所取代。【學習檢測】7.馬克思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這表明:①資本的出現是社會的倒退 ②資本與剝削、掠奪是與生俱來的 (C)③資產階級依靠暴力建立其階級統治④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絕不是一個田園詩般的過程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馬克思說:“一切現實的危機的最終原因始終是:群眾貧窮和群眾的消費受到限制,而與此對立,資本主義生產卻竭力發展生產力,好像只有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边@段論述表明( A )①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②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程度越高經濟危機就越不可避免③生產的絕對過剩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基本特征④生產超過了人民的實際需求導致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9.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由于資本積累而提高的勞動價格,實際上不過表明,雇傭工人為自己鑄造的金鎖鏈已經夠長夠重,容許把它略微放松一點?!边@揭示出:(C)①封建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大發展②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在利益上的根本對立③“提高勞動價格”只能緩和階級矛盾,不能改變工人被剝削的地位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24屆湖北武漢部分學校高一政治期中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吃穿好一點,待遇高一點,特有財產多一點,不會消除奴隸的從屬關系和對他們的剝削,同樣也不會消除雇傭工人的從屬關系和對他們的剝削。由于資本積累而提高的勞動價格,實際上不過表明,雇傭工人為自己鑄造的金鎖鏈已經夠長夠重,容許把它略微放松一點?!?br/>(1)結合材料,運用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中兩個“不會消除”的根本原因。 (2)從生產關系的角度,說明材料中兩種從屬關系和剝削的不同。【答案】(1)根本原因:生產資料私有制。(分別表述為奴隸制生產關系和資本主義私有制的也可)(2)奴隸制下,奴隸主占有全部生產資料并完全占有奴隸,奴隸毫無人身自由,在奴隸主的強制下勞動,全部產品歸奴隸主占有和支配,奴隸主只給奴隸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占有一切生產資料,失去生產資料的勞動者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受雇于資本家,成為雇傭工人,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分別從生產關系的三個方面將兩種制度進行比較也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