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明朝的滅亡課標要求:了解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知道滿族入主中原;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目標列舉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敗、階級矛盾不斷激化的表現,提高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知道李自成起義軍提出‘均田免賦’口號、推翻明朝統治的史實,了解努爾哈赤建立后金的過程,增強對歷史進程縱向把握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解讀有關明末農民起義復雜原因的史料,提高分析、運用史料的能力,培養史料實證素養;通過識讀《明末農民起義形勢圖》,提高讀歷史地圖的能力,提升時空觀念素養。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明末農民起義軍成功推動歷史前進的史實,感悟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動力。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年齡小,生理心理還處于青春期的初期,他們的理性思維還沒有完全具備,沒有完全擺脫兒童的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考慮到以上原因,教師上課應從直觀形象入手,深入淺出、先感后知引導學生多視角、多維度地解讀課內外各種歷史材料,這樣他們才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一些專業性較強的內容。教學重點:明末的腐敗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響教學難點:明末農民起義的原因;廣大民眾為什么歡迎和擁護李自成的起義軍。教學過程:導入:(圖片)崇禎皇帝煤山自縊設問:同學們,你知道這幅畫反映的是什么歷史事件嗎?教師講述:大明王朝崇禎17年,即公元1644年,3月的一個晚上,崇禎皇帝悄悄潛出紫荊城北門,在一顆老槐樹上上吊自殺了,這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后不久,大明王朝就滅亡了。堂堂大明王朝的天子,為什么選擇上吊自殺呢?讓我們一同走進本課,探尋在歷史長河中駐足了276年的大明王朝滅亡的真正原因。一、天災:大旱不斷,顆粒無收教師講述:崇禎皇帝在位期間,天災不斷。尤其以陜西地區最為嚴重。崇禎二年,陜北地區爆發嚴重的旱災,朝廷派禮部侍郎馬懋才去了解調查災情。馬懋才到達災區后,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他立刻上書給皇上,向皇上匯報他的所見所聞。他呈上奏折《備陳大饑疏》,里面這樣寫道。呈現材料: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殆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山中石塊而食。其石名青葉,少食輒飽,不數日則腹脹下墜而死……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為盜,而一二稍有積貯之民遂為所劫,而搶掠無遺矣。 ——馬懋才《備陳大饑疏》設問:從馬懋才的奏折可以看出受災的農民處于什么狀況?(土地貧瘠的陜西北部,連年大旱,顆粒無收,饑民遍野,農民只得吃蓬草、樹皮、石塊充饑。不甘于餓死的人,聚眾為盜,搶掠他人。)教師講述:饑餓而死,為餓死鬼;搶盜而死,為飽死鬼。農民不堪忍受壓迫,紛紛揭竿而起。饑民中的強者,群起為盜。這些流民聚在一起,或搶或盜,以此來獲得物質資源,已然成為“流寇”。過渡:在持續不斷的天災面前,朝廷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一些皇室貴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瘋狂兼并土地,致使大量農民流離失所。其實,早在明朝中后期,政治就日益腐敗。二、人禍:政治黑暗,社會動蕩出示材料: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圖片及簡介崇禎登基之前,他的爺爺、爸爸和哥哥都是非常奇葩的皇帝。爺爺萬歷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卻幾十年不上朝;爸爸明光宗戰戰兢兢做太子多年,當上皇帝后才一個月就駕崩了。哥哥天啟皇帝的偶像是魯班,特別喜歡干木匠活。這四位皇帝在位期間,大明王朝的根基已經搖搖欲墜了。那么皇帝貪圖享樂,疏于朝政,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呢?出示材料:明熹宗時期,魏忠賢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明熹宗好動斧鋸以及涂漆之類的事情,累年不倦。每次在拉線削墨時,魏忠賢之輩常來奏事。明熹宗很厭煩,荒謬地說:“我已知道了,你們好自為之。”魏忠賢因此便任憑自己的意愿恣行威福,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教師講授:正是由于明熹宗沉迷于木匠活動,使得大太監魏忠賢權傾朝野,人稱九千歲。 他迫害東林黨人,兼并大量土地,是明朝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過渡:朝政混亂,造成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不斷下降,法紀松弛。各級官吏貪贓枉法,對民眾百般盤削。出示材料:表1明神宗時期 南京一帶有的富豪之家占地 7 萬頃明熹宗時期 一次賜給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萬計,魏忠賢占地萬頃以上明崇禎時期 云南沐氏占地萬頃以上,占云南耕地的 1/3設問:表1反映了明末什么社會問題?(土地兼并)材料二 :富者動連阡陌,貧者地鮮立錐。饑寒切身,亂之生也,至此之由。——《明清史料》甲編,第一本出示材料:圖片《流民圖》教師講授:皇帝昏庸,疏于朝政;宦官專權,政治腐敗致使土地兼并嚴重,而土地兼并又加速了政治的腐敗。明末社會所形成的這種惡性循環加劇了社會的動蕩不安。過渡:明朝末年,除了面臨天災之外,有一個強大的敵人已經悄然崛起了。三、外患:遼東作戰,加派賦稅呈現地圖《明朝中后期形勢圖》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建立政權,史稱后金。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過程中,建立了八旗制度。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在率軍與明朝交戰過程中,接連取勝,是明朝東北部受到嚴重威脅。出示材料:材料一:御史郝晉亦言:“…今加派遼餉至九百萬。剿餉三百三十萬,業已停罷,旋加練餉七百三十馀萬…”——《明史》注:當時除了原有的征稅,還加派了對遼東作戰的遼餉,訓練軍隊的“練餉”和鎮壓人民起義的“剿餉”,合成三餉。材料二:( 明朝末年) 舊征未完,新餉已催,額內難緩,額外復急。……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 白骨青磷,夜夜常聞鬼哭。 ——《豫變紀略》設問:以上兩則材料,可以看出明末農民處于什么樣的狀況?明朝末年,國家腐敗嚴重,財政危機沉重,對遼東作戰的“遼餉”只能壓在人民身上。過渡:官府不顧民眾死活,催征如故。民眾不堪重負,怨聲載道。災難深重的廣大人民再也無法忍受,紛紛舉行起義,反抗朝廷統治。在各路農民起義軍中,李自成的隊伍發展迅速。四、覆滅:闖王進京,明朝滅亡出示圖片及李自成個人介紹。教師講授:為節省開支,崇禎聽取了劉懋的建議裁撤驛站,這一舉動使得一個大批在驛站工作的人失業,他怎么也沒想到的是,其中有一個失業的人就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李自成。出示材料:童謠2則1.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2.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設問:從兩首歌謠內容分析,廣大民眾對李自成的農民軍持什么樣的態度?過渡:沒錯,李自成的隊伍進入中原后,收到了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隊伍很快擴展到了100多萬人。請同學們前后四人為一組,探究李自成的農民軍能迅速發展的原因?1.結合課本85-86頁,任選以上任何一則材料進行分析。2.請同學們以前后四人為一小組,把你們的討論結果寫在探究單上,并派一位代表上來分享小組成果。討論時間5分鐘。出示材料:“(李自成)不貪財利,不好酒、色,脫粟粗糲,生活簡樸,與其下共甘苦,作戰勇猛。很能禮賢下士,納人善言。” --《明史》1640年,李自成率軍進入河南……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很有見識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擁護。 ――白壽彝《中國通史》出示:《明末農民起義形勢圖(p86)》教師:明末農民起義最早在災區最嚴重的的陜西北部爆發。1644年初,李自成攻克西安,建立大順政權。1644年4月,百萬大軍在李自成的統一指揮下,攻進背景城內,明朝滅亡。于是就有了咱們開頭的那一幕:崇禎皇帝煤山自縊。統治276年的明王朝,終于被農民起義推翻了。過渡:曾經強盛一時的明王朝,在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的打擊下最終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在明朝謝幕的同時,中國的命運又將由誰來主宰呢?自主學習課本86頁:制作滿洲興起的大事年表。時間 重大事件1616年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后金教師講述:努爾哈赤死后,他的兒子皇太極繼位。皇太極為清朝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改族名為滿洲,改國號為清。過渡:實際上李自成失敗,清兵入關都離不開一個關鍵性人物,就是吳三桂。正當李自成力圖推進全國統一的時候,駐守山海關的明軍將領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并與清兵聯合夾擊李自成的軍隊,李自成轉戰各地,最終失敗。四、反思:起于人民,亡于人民出示材料: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元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親手創造的大明江山起于農民起義,同樣也亡于農民起義,對此,你有何感想?結束語:在明朝謝幕的同時,1640年的英國也發生內戰。1689 年,英國議會以“光榮革命”形式通過《權利法案》,限制了國王的權限,由此確立了議會權力大于王權的原則。17 世紀,英國在“科學革命”中,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化學等多個學科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哲學、政治學、歷史學等傳統學科出現新的生機,經濟學、法學、考古學、心理學等新興學科開始起步。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活躍為 18 世紀的啟蒙運動和英國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而中國又進入了新一輪的改朝換代,皇權至上走向極致。中國的命運又將由誰來主宰呢?請聽下回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