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人文地理)上冊分層同步練習第二單元:人類共同生活的世界2.3世界大家庭2.3.1人口與人種一、單選題1.小麗到某地旅游,她發(fā)現(xiàn)當地居民皮膚白暫,頭發(fā)多呈波浪狀,膚色淺,鼻粱高,嘴唇薄,游覽過程巾,常見到尖頂的宗教建筑“教堂”,小麗旅游的地方最有可能是( )A.非洲南部 B.亞洲西部 C.亞洲東部 D.歐洲西部2.下列國家中,居民以白色人種為主的是 ( )A.尼日利亞 B.俄羅斯C.韓國 D.印度尼西亞3.人口的分布與地理環(huán)境關系密切,讀“世界人口分布圖”,回答:在①②③④地中,人口分布較為稀疏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4.讀下列四幅國旗,回答小題。(1)四幅國旗所代表的國家的領土面積從大到小排列,依次為(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③②①④ D.④②③①(2)上題的四國中,居住著白色人種、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是( )A.① B.② C.③ D.④5.某地有人口66萬人,面積330平方千米,該地的人口密度為( )A.100人 B.200人/平方千米C.2000人/平方千米 D.2人/平方千米6.圖這一宗教建筑景觀的主要分布地是( )A.西亞地區(qū) B.東亞地區(qū) C.北美洲地區(qū) D.歐洲地區(qū)7.關于歐洲西部人口的正確敘述是( )A.歐洲西部是世界上人口較稀疏的地區(qū)B.在工業(yè)區(qū),人口較稠密C.歐洲西部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但沒有出現(xiàn)負增長的情況D.歐洲人大多數是美洲人的后裔8.關于世界人口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亞洲B.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的地區(qū),人口稀少C.人口自然增長率高的地區(qū)人口稠密D.世界人口稠密地區(qū)集中在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qū)9.下列關于世界人口的說法,正確的是( )A.人口密度大的地區(qū),人口自然增長率高B.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的地區(qū),人口稀少C.世界各大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區(qū)D.發(fā)達國家人口增長快10.“一帶一路”概念近幾年都是各國關注的焦點,我們期待其成為和平友誼紐帶、共同繁榮之路。一帶一路沿線,異域風光特色民居,自然人文景觀眾多。讀圖,完成小題。(注:“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1)從上圖看,“一帶一路”倡議涵蓋的大洲中不包括( )A.南美洲 B.亞洲 C.非洲 D.歐洲(2)“A”處海峽被稱為“東方十字路口”,它溝通了( )A.大西洋和太平洋 B.大西洋和地中海C.太平洋和印度洋 D.北冰洋和太平洋(3)“C”地區(qū)的波斯灣沿岸石油運往歐洲西部,油輪最近航線經過通道正確的是( )A.霍爾木茲海峽——蘇伊士運河——直布羅陀海峽B.蘇伊士運河——土耳其海峽——直布羅陀海峽C.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白令海峽D.霍爾木茲海峽——土耳其海峽——直布羅陀海峽(4)關于“C”地區(qū)居民的說法正確的是( )A.這里的居民以猶太族為主 B.這里大多數居民信仰基督教C.這里的居民主要為白色人種 D.這里居民主要語言是英語(5)下列關于“B”地的氣候特征描述正確的是( )A.冬冷夏熱,降水較少 B.終年高溫多雨C.終年炎熱干燥 D.全年溫和濕潤(6)從西安到鹿特丹,年降水量的變化規(guī)律是先逐漸減少再逐漸增加,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緯度 C.海陸位置 D.河流11.關于人口分布與人口密度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人口大國的人口密度一定大B.人口增長快的地區(qū),人口自然增長率也一定大C.人口自然增長率高的國家,人口密度一定大D.人口多的地區(qū),人口密度也大12.世界大家庭中,由于生存環(huán)境差異等原因,形成不同的人種。下列不屬于黃色人種的是( )A.蒙古人 B.印第安人 C.印度人 D.日本人13.目前聯(lián)合國的工作語言有 ( )A.四種 B.五種 C.六種 D.七種14.圖中河流屬于大洲分界線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15.下面關于世界語言、人種、宗教的敘述,正確的是( )A.使用范圍最廣的是漢語B.白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C.道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D.世界上教徒人數最多的宗教是基督教16.讀圖,回答小題(1)圖上A點位于的地形為________,B點的位置在________。( )A.東歐平原,中南半島 B.東歐平原,印度半島C.中西伯利亞平原,中南半島 D.中西伯利亞平原,阿拉伯半島(2)C地的人們主要信仰的宗教A.佛教 B.天主教 C.伊斯蘭教 D.基督教二、材料分析題17.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旨在借“絲綢之路”這一歷史符號,溝通歷史與未來,連接中國與世界。材料一:材料二:踏著串串悠長的駝鈴聲,一支支駝隊馱著中原絲織品、服飾、銅鏡、瓷器、茶葉……去了,馱著造紙術、冶鐵術、灌溉術去了。一支支駝隊馱著皮毛、琥珀、苜蓿、石榴、葡萄來了,馱著佛經、樂器、雜技藝術來了。開通的這條絲綢之路穿過歲月的風塵,永遠鐫刻在人類文明的史冊上。——《二十五史詳解》材料三:“一帶一路” 建設的核心內容是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lián)互通,促使各國政策和發(fā)展戰(zhàn)略相互對接,深化務實合作,促進協(xié)調聯(lián)動發(fā)展,共同開辟更加光明的前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熱烈響應和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正在釋放越來越強大的感召力和引領力。——《中國共產黨新聞網》(1)材料一中圖1陸上絲綢之路開辟于哪個朝代? 它的開通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 寫出圖2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過的海峽、大洋、大洲和運河名稱。A (海峽)B (大洋)C (大洲)D (運河)(2)讀材料二概括絲綢之路的作用?(3)根據材料三說說今天中國重提絲綢之路,共建“一帶一路”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18年12月25日杭州到黃山最美高鐵正式開通,串起了西湖、西溪、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黃山等世界級旅游勝地。(1)該區(qū)域位于我國的 (地理區(qū)域),主要的氣候類型是 。(2)根據材料,結合自然環(huán)境特點,分析高鐵建設中可能面臨的問題。(3)簡述杭黃高鐵對沿途旅游經濟帶來的積極影響。三、綜合題19.讀《歐洲地形圖》、歐洲某地的《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回答下列問題。(1)據圖信息,補全上圖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 ——大高加索山脈——黑海—— (2)據圖信息,請你描述大高加索山脈的大致走向?(3)據圖信息,請你描述西歐平原所在地區(qū)的氣候特征,并判讀出氣候類型名稱?20.讀世界人口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1)人口密度是指 。(2)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勻,人口稠密地區(qū)主要分布在亞洲的 和 、 、 以及 東部。(3)由圖可知,人口稠密地區(qū)都處在 (從緯度位置看)、 (從海陸位置看)、 (從地形看)地區(qū)。(4)影響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自然因素 B.經濟因素 C.社會條件 D.歷史條件(5)由圖推測,世界人口最多的是 洲,人口最少的是 洲(南極洲除外)。(6)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是 。(7)圖中E,F(xiàn),G,H等地區(qū)人口稀少的原因分別是什么?21.讀“世界人口分布”圖,完成下列問題(1)圖中人口稠密的地區(qū)有太平洋東岸的 洲東部及南部地區(qū),大西洋沿岸的 洲西部和北美洲東部。(2)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區(qū),從海陸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 地區(qū);從地形條件分析,主要分布在 地區(qū)。(3)圖中A地緊鄰大西洋卻人口稀少,主要原因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解析】【分析】根據圖中信息可知, 當地居民皮膚白暫,頭發(fā)多呈波浪狀,膚色淺,鼻粱高,嘴唇薄,應該是白色人種。當地居民信仰基督教,做禮拜的地方是教堂。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當地可能是歐洲西部。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白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的北部、亞洲的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黑色人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美國、巴西、印度南部。2.【答案】B【解析】【分析】此題考查世界人種的分布。尼日利亞位于非洲,非洲以黑色人種為主,A排除;韓國和印度尼西亞位于亞洲,亞洲以黃色人種為主,CD排除。故答案是B。【點評】知道世界人種的分布的相關知識。3.【答案】A【解析】【分析】 世界上絕大數人居住在中低緯度地區(qū),而在氣候溫和、降水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區(qū),人口更為集中。讀圖可知,圖中①地是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氣候干旱,人口稀疏;②地是亞洲東部,③地是歐洲西部,④地是北美洲的東部,三地自然條件優(yōu)越,氣候溫暖濕潤,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世界人口稠密區(qū)。故選:A。【點評】 世界上絕大數人居住在中低緯度地區(qū),而在氣候溫和、降水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區(qū),人口更為集中。中低緯度的臨海地帶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區(qū)。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極地,空氣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熱帶雨林,人口稀疏。4.【答案】(1)B(2)C【解析】【分析】 (1) 根據給出的四個國旗看,①是中國,②是澳大利亞,③是埃及,④是加拿大。根據國家領土面積大小排列正確的是 ④①②③ 。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2)上題的四國中,居住著白色人種、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是③是埃及。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截止2019年,世界上共有233個國家和地區(qū),其中國家有197個,地區(qū)有36個。面積前10的國家有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印度、阿根廷、哈薩克斯坦、阿爾及利亞。5.【答案】C【解析】【分析】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來表示。人口密度=總人口÷面積=66萬人÷330萬平方千米=2000人/平方千米。故選C。6.【答案】A【解析】【分析】根據圖中信息看,圖中建筑物是伊斯蘭教的清真寺,白色圓穹隆頂。根據宗教分布的地區(qū)看,該建筑物主要分布在西亞地區(qū)。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基督教主要集中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佛教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伊斯蘭教主要分布在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7.【答案】B【解析】【分析】A、歐洲西部是世界上人口較稠密的地區(qū),故不符合題意;B、歐洲西部的工業(yè)區(qū)人口較稠密,故符合題意;C、歐洲西部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出現(xiàn)了負增長的情況,故不符合題意;D、美洲人大多數是歐洲人的后裔,故不符合題意。【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歐洲西部的國家和居民,學生應牢記基礎知識,提高答題效率,屬于基礎題。8.【答案】C【解析】【分析】A、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亞洲總人口達43 億(2008 年),約占世界總人口的63%。故A不符合題意;B、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的地區(qū)人口稀少。故B不符合題意;C、人口密度指的是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數量,與地理環(huán)境有著密切聯(lián)系,與人口自然增長率沒有必然聯(lián)系。故C符合題意;D、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居住在中低緯度地區(qū),而在氣候溫和、降水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區(qū),人口更為集中。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勻,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人口的分布狀況與地理環(huán)境有著密切聯(lián)系。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居住在中低緯度地區(qū),而在氣候溫和、降水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區(qū),人口更為集中。9.【答案】B【解析】【分析】A選項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密度大的地區(qū)不一定自然增長率高。故此選項不符合題意;B選項氣候溫和,降水較多的沿海平原和盆地,人口更為集中,因其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等適合人類居住。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人口會稀少些;C選項亞馬孫平原分布著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區(qū),不適合人類居住,故此選項不符合題意;D選項在一些經濟發(fā)達的歐洲國家,如意大利、德國和瑞典,出現(xiàn)了人口的負增長狀態(tài),已引起了勞動力短缺、人口老齡化等問題。故此選項不符合題意。所以本題選擇B選項。【點評】該題學生要對世界人口分布規(guī)律及分布原因有詳細的了解。10.【答案】(1)A(2)C(3)A(4)C(5)D(6)C【解析】【分析】(1)從上圖看,“一帶一路”倡議涵蓋的大洲中不包括南美洲。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2)據圖可知,“A”處海峽是馬六甲海峽,被稱為“東方十字路口”,它溝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3)“C”地區(qū)的波斯灣沿岸石油運往歐洲西部,油輪最近航線應該是從 霍爾木茲海峽——蘇伊士運河——直布羅陀海峽,最后運往歐洲西部。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4)據圖可知,“C”地區(qū)是中東地區(qū),該地區(qū)的居民大多信仰伊斯蘭教,主要是白色人種,主要語言是阿拉伯語。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5)據圖可知,“B”地是歐洲西部,主要的氣候類型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其氣候特征是全年溫和多雨。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6)從西安到鹿特丹,年降水量的變化規(guī)律是先逐漸減少再逐漸增加,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因素是海陸位置。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1)A。(2)C。(3)A。(4)C。(5)D。(6)C。【點評】中東”一般是指歐、亞、非三洲連接的地區(qū),主要是亞洲西部一帶。中東地區(qū)大多數是以阿拉伯民族為主的、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國家。以色列也包括在“中東”范圍之內。中東地區(qū)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的地區(qū),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中東地區(qū)的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qū)。11.【答案】B【解析】【分析】人口密度由人口和面積兩個方面決定,與人口自然增長率無關,如果人口大國的面積也大,其人口密度不一定大;人口自然增長率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人口增長快的地區(qū),人口自然增長率一定大。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人口多的地區(qū),如果面積大密度也不一定大。12.【答案】C【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世界三大人種的分布。結合所學可知,蒙古人、印第安人和日本人都是黃色人種,A、B、D不符合題意;印度屬于白色人種,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世界三大人種特征及分布:人種 特征 主要分布地區(qū)白種人 膚色、眼色、發(fā)色都很淺,頭發(fā)天生就是波狀,鼻梁高,嘴唇薄,體毛較多。 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黃種人 皮膚呈黃色,頭發(fā)黑直,面龐扁平,體毛中等。 亞洲東部和東南部,美洲(印第安人)黑種人 膚色呈黝黑,頭發(fā)卷曲,嘴唇較厚,體毛很少。 非洲、大洋洲和美國境內13.【答案】C【解析】【分析】本題考查聯(lián)合國有哪些工作語言。據七上教材《語言與宗教》一課描敘聯(lián)合國的工作語言有英語、法語、俄語、漢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六種。故選C。【點評】本題需掌握聯(lián)合國有哪些工作語言14.【答案】D【解析】【分析】讀圖可知:A.甲是密西西比河,位于北美洲,A不符合題意;B.乙是葉尼塞河,位于亞洲,B不符合題意;C.丙是湄公河,位于亞洲,C不符合題意;D.丁是烏拉爾河,是亞歐兩洲的分界線,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亞非兩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亞歐兩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峽;南北美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的白令海峽;歐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直布羅陀海峽;南美洲和南極洲的分界線是德雷克海峽。15.【答案】D【解析】【分析】目前世界上共有2000多種語言,其中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語言,故選項A錯誤.白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撒哈拉以北的非洲、亞洲的西北和南部及大洋洲,故選項B錯誤.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分別是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故選項C錯誤.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中,基督教是信徒最多和流傳最廣的宗教,故選項D正確.根據題意.故選:D.【點評】世界聯(lián)合國的工作語言有漢語、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其中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語言.全世界有三大人種,分別是白色人種、黃色人種、黑色人種.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分別是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其中信徒最多和流傳最廣的宗教上基督教.16.【答案】(1)A(2)C【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世界重要地形區(qū)分布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為東歐平原,B為中南半島。故選擇A。(2)本題考查的是伊斯蘭教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C地屬西亞地區(qū),當地人現(xiàn)在主要信仰伊斯蘭教。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世界重要地形區(qū)分布和伊斯蘭教信眾分布的識記。17.【答案】(1)漢朝(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馬六甲海峽;印度洋;非洲;蘇伊士運河(2)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3)實現(xiàn)中國與沿線各國之間的合作共贏(或互利共贏)、共同發(fā)展。【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地圖信息。據材料一“陸上絲綢之路”相關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此絲路開辟于漢朝;與張騫出使西域相關。根據地圖信息及所學可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出發(fā),經由馬六甲海峽、印度洋到達非洲,其中經蘇伊士運河到達地中海沿岸。(2)本題考查絲綢之路的作用,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據材料二“中原絲織品、服飾、銅鏡、瓷器、茶葉……去了,馱著造紙術、冶鐵術、灌溉術去了。一支支駝隊馱著皮毛、琥珀、苜蓿、石榴、葡萄來了,馱著佛經、樂器、雜技藝術來了。開通的這條絲綢之路穿過歲月的風塵,永遠鐫刻在人類文明的史冊”,結合所學從東西方經濟與文化交流以及國際地位說明其歷史作用。(3)本題考查當今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的現(xiàn)實意義,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概括材料信息。據材料三“‘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內容是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lián)互通,促使各國政策和發(fā)展戰(zhàn)略相互對接,深化務實合作,促進協(xié)調聯(lián)動發(fā)展,共同開辟更加光明的前景”,結合現(xiàn)實熱點及所學概括的出其意義是實現(xiàn)中國與沿線各國之間的合作共贏(或互利共贏)、共同發(fā)展。故答案為:(1)漢朝(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馬六甲海峽;印度洋;非洲;蘇伊士運河。(2)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3)實現(xiàn)中國與沿線各國之間的合作共贏(或互利共贏)、共同發(fā)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絲綢之路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概括材料信息。18.【答案】(1)南方地區(qū);亞熱帶季風氣候(2)多山地、丘陵,施工難度較大;降水豐沛,可能引發(fā)地質災害,影響工程建設。(3)縮短了旅途時間,推動區(qū)域旅游資源的整合,實現(xiàn)區(qū)域旅游一體化;改善沿線地區(qū)的交通條件。增加就業(yè)機會,促進沿線經濟發(fā)展。【解析】【分析】(1)根據圖和材料分析可知,杭黃高鐵是連接浙江省杭州市與安徽省黃山市的高速鐵路。所以該區(qū)域位于我國的南方地區(qū),根據杭州氣候圖可知 ,杭州冬 季溫暖濕潤,夏季高溫多雨,所以亞熱帶季風氣候。(2)據圖可知,該地區(qū)多山地、丘陵,增加了施工難度;根據杭州氣候圖可知,該地區(qū)降水豐沛,可能引發(fā)地質災害,影響工程建設的進度。(3)杭黃高鐵建設的影響有:促進旅游業(yè)發(fā)展,加強區(qū)間聯(lián)系帶動相關產業(yè)發(fā)展,促進對外開放等,縮短了旅途時間,改善沿線地區(qū)的交通條件。增加就業(yè)機會,促進沿線經濟發(fā)展。【點評】杭黃高速鐵路,即杭黃高鐵,東起浙江省杭州市,向西經杭州市蕭山區(qū)、富陽區(qū)、桐廬縣、建德市、淳安縣,越皖浙交界的天目山山脈進入安徽省,經宣城市績溪縣和黃山市歙縣、徽州區(qū)至黃山北站,線路全長265公里,設計時速250km/h。全線共設杭州東、杭州南、富陽、桐廬、建德東、淳安(千島湖)、三陽、績溪北、歙縣北、黃山北站共10個車站。19.【答案】(1)里海;土耳其海峽(2)西北——東南(3)全年溫和多雨溫帶海洋性氣候【解析】【分析】(1)據圖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2)據圖信息,根據經緯網指示的方向判斷大高加索山脈的大致走向西北——東南。(3)據圖信息,西歐平原所在地區(qū)的氣候類型溫帶海洋性氣候,其特點是全年溫和多雨。【點評】在氣溫和降水量年內變化示意圖中,橫坐標軸表示月份,縱坐標軸左側表示氣溫,右側表示降水量,氣溫年變化用平滑的曲線表示,降水年變化用長方形柱狀表示;觀察氣溫曲線圖,可以知道氣溫最高月和氣溫最低月,氣溫最高值和氣溫最低值,觀察降水柱狀圖,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20.【答案】(1)單位面積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數(2)東部;南部;歐洲;北美洲;南美洲(3)中低緯度;近海;平原(4)A(5)亞;大洋(6)中國(7)E地處于熱帶沙漠地區(qū),氣候極端干旱;F地處于熱帶雨林氣候區(qū),終年高溫,過于潮濕;G地位于南極大陸,終年嚴寒;H地地勢高峻。【解析】【分析】 (1)人口密度是指單位面積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數。(2)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勻,人口稠密地區(qū)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東部。(3)由圖可知,人口稠密地區(qū)都處在 中低緯度、近海、平原地區(qū)。(4)影響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自然因素。(5)由圖推測,世界人口最多的是亞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去南極洲分析。(6)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中國,在近70億的人口中,中國人口有14億,居世界第一位。(7)圖中E,F(xiàn),G,H等地區(qū)人口稀少 ,主要與當地自然條件惡劣,不適合人類居住有關。E地處于熱帶沙漠地區(qū),氣候極端干旱;F地處于熱帶雨林氣候區(qū),終年高溫,過于潮濕;G地位于南極大陸,終年嚴寒;H地地勢高峻。【點評】世界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大部分分布在中低緯度的近海平原地區(qū),這些地區(qū)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適合人類居住。21.【答案】(1)亞洲;歐洲(2)沿海;平原(3)此地為干旱的沙漠地區(qū)【解析】【分析】(1)圖中人口稠密的地區(qū)有太平洋東岸的亞洲東部及南部地區(qū),大西洋沿岸的歐洲西部和北美洲東部。(2)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區(qū),從海陸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qū);從地形條件分析,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區(qū)。(3)圖中A地為撒哈拉沙漠中,緊鄰大西洋卻人口稀少,主要原因是此地為干旱的沙漠地區(qū),降水少。【點評】本題還可以考查世界人口的分布原因是自然條件優(yōu)越,農業(yè)發(fā)展較早;工業(yè)發(fā)展較早,經濟發(fā)達等);人口稀疏區(qū):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qū)、過于潮濕的雨林地區(qū)、終年嚴寒的高緯區(qū)、地勢高峻的高原和山區(qū)。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人口過多對環(huán)境、經濟和社會都會產生巨大影響。如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yè)困難、饑餓貧困。人口增長緩慢或出現(xiàn)負增長帶來的問題:國防兵源不足,勞動力不足,人口老齡化嚴重,社會負擔加重等。解決人口增長過快的辦法:人類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相適應,與環(huán)境、資源相協(xié)調。人口由鄉(xiāng)村向城市流動的原因有:就業(yè)機會較多,教育條件好,生活條件好,發(fā)展機會多等等。人口城市化過快帶來的問題:交通、住房、環(huán)境等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