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一、教學分析1. 本課為本單元中的第一課,起承上啟下,開篇之作用,本單元的標題是“走向近代”,主要是講述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背景,其中包含三件大事:文藝復習——解放思想、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掠奪——積累資本,而本課主要講述早期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變化,是上述三大事件發生的背景,也是西歐資本主義形成的前提。2. 本課分為兩個板塊: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第一板塊主要敘述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分別在農業和手工業的出現,生產關系出現了變化,進而導致了第二板塊社會結構的改變,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3. 本課主要承接第三單元第8、9課的西歐中世紀莊園和城市的發展相關內容,到了中世紀后期,隨著西歐莊園的衰落和瓦解,租地農場在農村出現,以富裕農民為主的租地農場主階層成為農村的新生力量;農業的發展推動手工業和商業的進步,手工工場的不斷發展,使得手工業者和商人成為了市民階層,在西歐城市的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以上兩股力量成為了推動西歐整個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二、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示意圖,對比歸納,了解中世紀晚期西歐經濟和社會發生變化的表現(史料實證),理解發生變化的原因(唯物史觀),認識西歐社會開始在經濟上走向近代這一階段特征。2.通過對預設問題串的思考,調動已有知識, 理解、解釋(歷史解釋)中世紀晚期西歐社會經濟開始走向近代這一階段特征。3.認同近代西歐文明是從中世紀歐洲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 理解歷史的延續與變遷。(時空觀念)四、教學重點與難點1.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的產生。2.理解租地農場與手工工場的性質五、教學過程1. 新課導入。展示“西歐封建等級制度”和“西歐封建莊園”兩張圖片,引導學生回顧西歐莊園的相關知識,進而敘述在中世紀后期,西歐的經濟和社會都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引入正課。設計意圖:溫故知新,學生既可以復習封建時代的歐洲的舊知識, 又可以帶著怎么“變化”的疑問進入新課學習2. 正課講授。一、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一)農業1、 直接引出墾殖運動的出現,并展示材料一,提出問題,墾殖運動的特點有哪些?答案可直接由材料得出。接著繼續提問,墾殖運動所導致出現的新墾區與舊莊園之間會存在哪些區別,帶來哪些影響?并展示材料二、三,從這部分學生可明白新墾區對于農民的吸引力就在于新墾區更加自由,進而進行情景引導,假如你是莊園里的農民,你會怎么做?從學生的答案中再次引出墾殖運動帶來的影響,即導致莊園勞動力缺失,再加上黑死病的影響,莊園開始走向衰落和瓦解。過渡引導,我們再回頭看看墾殖運動,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并展示材料四、五,得出答案為人口的增加和生產工具的更新,再重點點出根本原因——生產工具的更新,讓學生明白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材料一:從11世紀至14世紀中葉,大約持續了三個半世紀的時間。墾殖面積如此之大,觸動了西歐大部分土地……拓荒者是農村居民中的各個階級,有領主,有修道院,有自治團體,更有成千上萬的普通農民。他們被財產和自由所吸引,走向荒蕪的田野,走向人跡罕至的森林、山地和沼澤,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拓荒及移民。——侯建新《圈地運動的先聲:中世紀西歐大墾荒》材料二:新墾區與舊莊園彼此不相干,就像兩個不同的世界一樣。居民幾乎全部都是自由農民,新墾區的治理模式不是人的依附關系,不需要交納捐稅,他們只需繳納一筆資金,就可以獲得耕地和獲得房屋的居住權。新墾區對附近的莊園農奴頗具吸引力。——亨利·皮朗 《中世紀歐洲經濟社會史》材料三:1348年到1349年的黑死病使歐洲農業人口減少了一半,在有些區域人口甚至只剩下從前的三分之一。——尤金·賴斯《現代歐洲史》材料四:據歐洲經濟史學家統計,公元 7 世紀中葉歐洲人口為 1800 萬,11 世紀為3850 萬,增長到2 倍以上,其中不列顛列島人口增長到4 倍。在這段時期內,第一次出現2 萬人以上的城市,其中巴黎、倫敦、科隆、布拉格等都超過了3 萬人。——卡洛·M. 奇波拉 : 《歐洲經濟史》材料五:中世紀農業革命的標志是引入了重犁。以前,農耕一直沿用古羅馬時代的小型輕犁,并不適用于北方的土壤。而11世紀以后,大型重犁出現,濕重的土壤得以充分犁耕。——河源溫等《圖說中世紀生活史》設計意圖:通過材料分析墾殖運動的特點、與舊莊園的區別和對舊莊園的影響、產生原因,培養學生分析材料能力,同時三者為相互關聯的因素,讓學生形成邏輯思維。2、運用結構圖的方式讓學生理解農村出現的新變化設計意圖:化繁為簡,通過簡潔的方式將西歐農村生產和經營方式的變化,突出本課重點。運用表格對比的方式,讓學生理解封建莊園與租地農場的區別,并通過總結租地農場中出現了雇傭關系,產品面向市場,進而得出租地農場的資本主義性質,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設計意圖:表格呈現清晰明了,有助于學生將已有的知識與新知識相互聯系,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同時租地農場的性質正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通過對比,讓學生明白比較史學這一分析方法。過渡:敘述隨著農業的發展,農產品和畜產品得以進入市場,并且成為遠程貿易的主要產品。并展示“法國北部的市場一景”、“15世紀的法國商人雅克·科爾貿易路線圖”兩幅圖片,進而引入下一部分手工業的發展變化。手工業結合教材,用結構圖的形式展示手工業四個階段的發展變化,進而提問手工業中新的經營方式有哪些特點?并展示教材中截取的一段,即材料六。材料六:后來,商人不僅向工人提供原料、還提供統一的生產工具,工人成為完全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勞動者,與雇主形成徹底的雇傭關系。工人需要在同一個地點集中勞動,于是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場。雇工分工合作,進一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統編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教材設計意圖:回歸教材,通過分析教材內容形成手工業發展變化的結構圖,讓學生更便于理解,同時通過對教材截取段落的分析,幫助學生更好讀懂教材。小結:指出中世紀后期西歐經濟的新變化指的是農業上的租地農場和手工業上的手工工場,提問兩者有什么相同之處呢?并展示對比表格。總結土地關系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即“資本主義萌芽”,開始改變中世紀歐洲的整體面貌。設計意圖:通過總結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相同之處,再一次讓學生明確其資本主義性質,同時也回答了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新”在哪這一問題,突破本課難點。過渡: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西歐的社會結構也發生了改變。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1、分別展示農村和城市社會結構變化的結構圖,并指出富裕農民是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市民階層是強化王權所需要的政治力量。設計意圖:通過歸納農村和城市兩個地方社會結構的變化,讓學生理解兩者與第一板塊之間的聯系,明白生產方式的變化推動社會結構的改變。指出市民階層的興起給西歐社會帶來巨大變化,展示材料七,總結出市民階層加快了近代國家民主化進程。材料七:市民階級的財富擁有、職業經歷、受教育程度和其在城市中已有的政治管理經驗和民主理念與實踐,使他們將這種進行民主政治的能力和意愿帶入國會發揮作用,加快了近代國家民主政治的形成。——龐茲《中世紀城市》設計意圖:通過分析材料,使學生理解市民階層興起的重要作用,認識市民階 層的發展推動了商品經 濟的發展,也成為世俗 化的主要力量。3. 課堂總結。六、板書設計(思維導圖式 圖片格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