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認識運動 把握規律【教學設計思路】全面貫徹新課程標準理念,以新的課程觀、教材觀、知識觀和教學觀為指導,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采用典型材料,創設情境,采用“講授、提問、點撥、討論、演示”等多種方法,通過“創設情景 激學導思——設疑探究 引議釋疑——遷移拓展 學以致用”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解決重難點問題,使能力得以培養和提升。一、課標要求及分析本節課主要內容是分析說明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通過解析客觀規律是可以認識和掌握的事例,印證人們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地把握客觀規律。通過學習,使學生從世界觀上認識到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自覺按客觀規律辦事。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及教學內容1.《認識運動,把握規律》是在第一框題的基礎上,對“如何看待和理解我們周圍的世界”這個問題的進一步解答; 在強調尊重規律客觀性的同時,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為第五課的教學設下伏筆,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2.本框題分析論證了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能夠被認識和利用的;這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前提和出發點。因此,本課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世界觀、方法論的意義,對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有著非常直接、現實的指導作用,這些都使得本課的地位和作用顯得尤為突出。本節課我將通過兩條邏輯線索進行分析。第一條通過分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概括出運動和物質的關系。這條線索難點是讓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第二條通過分析規律,得出規律是客觀的,但又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重點是讓學生懂得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利用規律改造世界。(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 識記:運動的含義;相對靜止的含義;規律的含義。 理解: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 運用:列舉實際事例,說明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2.能力目標 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以及能夠自覺地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能力。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分析問題,使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按客觀規律辦事的意識,以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勇氣和信心。(三)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1.教學重點 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依據:懂得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是理解“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的關鍵,使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的運動觀,所以它是本課的重點。突破方法:通過探究分析惠能的觀點和刻舟求劍的錯誤之處,由學生歸納解決。 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依據:這是本課的落腳點和下一課的邏輯起點,因此成為本課的重點。突破方法:通過讓學生討論“神七問天”,印尼海嘯等事例來完成。2.教學難點 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依據:學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維,但缺乏辯證思維能力,對于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容易區分。由于生活中的感性體驗,學生容易將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割離,不能看到它們的辯證關系。如運動就是運動,靜止就是靜止。對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就難以理解,所以把它作為難點。突破方法:通過探究赫拉克里特和克拉底魯的觀點以及導入自編話劇等來突破。 利用規律,造福人類依據:學生抽象思維較弱,對規律是客觀的,人們不能改變或創造規律,但在遵循規律的同時又可以利用規律不好理解,因此成為本課的難點。突破方法:通過讓學生列舉現實生活中人們利用規律和不按規律辦事的事例等來突破。三、學情分析高二學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各學科的綜合知識,初步具備了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但有待進一步提高。并且這階段的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仍停留在感性階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因而我們要注意從現象入手,逐步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全面分析問題的意識和習慣。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模擬法庭學生甲向學生乙借錢并立字據。一日,乙向甲要錢,甲振振有詞地說,事物是運動變化的,此時的我已不再是原來的我了,我沒欠你的錢。乙氣得打了他一頓。二人鬧到法庭,法官問甲:欠債還錢,乃天經地義,你為什么借錢不還?甲把他的理由又陳述了一遍。法官聽了覺得很在理,又問乙,為什么要打人?乙說,事物是運動變化的,此時的我已經不是打他時候的我了,我沒打他!法官只好不了了之。同學們,甲該不該還錢?你們怎樣斷這個案子?教師點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和變化之中,甲的這一說法是有道理的,但他又是肯定要還錢的。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認識運動 把握規律”,當我們學完這一節課后,你就明白怎樣斷了。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表演,既創設問題情景又激發學生求知欲。(二)共同探討:1.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探究活動1】運動的含義(1)多媒體導入圖片:“自然界的運動”、“人類社會的運動”、“思維運動”。(2)設疑并引導學生討論:我們周圍的世界究竟處于什么樣的狀態?自然界的運動人類社會的運動思維運動通過學生討論發言,教師總結:無論是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的思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和變化之中。從中概括出運動的含義:哲學上的運動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教師進一步引導:運動是絕對的,但僅僅承認運動還是不夠的。圖片中到底是什么在運動,,也就是運動的載體或者承擔者是什么?下面我們來研究“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探究活動2】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1)多媒體展示:①介紹惠能以及他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②刻舟求劍圖片。(2)設疑并引導學生討論:①惠能和尚認為運動的載體是什么?有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惠能和尚在物質和運動的關系上犯了什么錯誤?②刻舟求劍者在物質和運動的關系上犯了什么錯誤?仁者心動 刻舟求劍學生分組討論回答。教師多媒體展示五種運動形式。總結:不同的運動形式,其載體各不相同,但都以物質為載體,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惠能和尚離開物質談運動,導致唯心主義,刻舟求劍者離開運動談物質導致形而上學。教師進而引導學生歸納出物質和運動的關系:(1)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同時教師幫助學生反對兩種錯誤傾向:①只承認運動否認物質的唯心主義觀點。②只承認物質否認運動的形而上學觀點。設計意圖:通過設置這樣的探究欄目,引導學生探究物質與運動的關系,弄清運動的主體是物質,引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運動觀,反對唯心主義的運動觀。教師進一步引導:也有人說,世界上存在著不運動的物質,例如,某些物體從出現的第一天就沒動過,大雁塔在西安,故宮在北京就是如此。同學們,這句話錯在哪?【探究活動3】靜止的含義(1)航天員在“神七”艙內圖片。(2)設疑并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理解航天員又處于運動之中?相對于“神七”載人飛船而言,航天員處于什么狀態?“神七”艙內航天員學生通過看書思考討論釋疑,教師總結:大雁塔和故宮處于相對靜止之中,不是絕對的靜止不動,它們相對于太空來說是運動的。航天員之所以又處于運動之中,是因為他們跟隨“神七”環繞地球在運動,身體各個器官在運動,他們的思維也在運動。相對于“神七”載人飛船而言,航天員處于靜止狀態。教師還可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個法國飛行員在飛行中手抓德軍發射的子彈的奇聞幫助學生理解相對靜止。通過劉德華主演的《星夢奇緣》中的10歲、20歲、30歲、40歲、50歲、80歲的化裝扮相變化,說明雖然歲月變化,但是劉德華還是劉德華,沒有變成梁朝偉或周杰倫,引導學生得出事物的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就是處于相對靜止之中。由此學生歸納出靜止的含義: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一是指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其根本性質沒有變化;二是指物體相對于某一參照物來說沒有發生某種運動,或者說物體在一定條件下和范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的運動。教師進一步引導:請同學們思考“如何斷案?”學生甲犯了什么錯誤 你能用我們剛才學的理論說明嗎?通過學生發言,教師歸納:學生甲只看到絕對運動,而否認了相對靜止。運動和靜止是辯證統一的。【探究活動4】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1)多媒體展示兩觀點:赫拉克里特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和克拉底魯的“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2)設疑并引導學生討論:兩位哲學家的觀點誰對誰錯?為什么?學生討論發言后,教師總結:赫拉克里特既承認絕對運動又承認相對靜止,克拉底魯看到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教師進而引導學生歸納出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恒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暫時的。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設計意圖:通過列舉典型案例,增加課堂氣氛,調節課堂節奏,加深學生理解。教師進一步引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和變化中,事物的運動有無規律可循?路上不斷取得成功。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知識結構:運動的含義運動是物質的 運動和物質的辯證關系固有屬性 靜止的含義認識運動 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把握規律五、教學反思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所需不斷轉換角色,不僅創設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之中,而且適當“退位”讓學生控制課堂,滿足了學生感受“成功”的心理需要,教師適時地 “點撥”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教學內容,在師生共同營造的平等、和諧氣氛中,教師啟發性的“循循誘導”和學生的“獨立思考”能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學成為師生互相促進,共同進步的有效載體,“教學相長”得以實現。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