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講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明確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結合實例,闡述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展望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提高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清社會發展規律和階段性特征,把握發展機遇,應對各種挑戰。【法治意識】增強法治意識,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公共參與】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二、教學內容分析理想是前進路上的指路明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就是要實現中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的提出,釋放出巨大的正能量,使人們產生強烈的心靈共鳴,在國內外引起熱烈反響。在中國夢的雄壯交響中,無論是實現國家民族的繁榮富強,還是追求普通個體的幸福生活,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始終是最催人奮進的旋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從實現總體小康水平,到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再到構建蓋近14億人的保障體系……國泰則民安,民富則國強,偉大的中國夢,為個人夢想提供了廣闊空間。本節課通過中國夢的內涵,明確中國夢是什么,實現中國夢的意義(為什么)青年學生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三、學習重難點明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理解中國夢的本質。五、重點內容處理建議學習本框要注意以下幾點:1.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主線,明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理解中國夢的內涵。2.青少年要抓住新時代的歷史機遇期,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六、教學方法: 講授法 小組討論法七、教學過程實現 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其發展歷程,可以用三句詩詞來形容。中華民族的昨天,可以說是“雄關漫道真如鐵”,中華民族的今天,可以說是“人間正道是滄桑”,中華民族的明天,可以說是“長風破浪會有時”。(三句詩句同學們齊讀)“雄關漫道真如鐵”(昨天)探究中國夢的背景大家都知道,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古代有輝煌史,近代有屈辱史,請兩位同學分別展講古代輝煌史和講述近代屈辱史(PPT展示圖片)。處于近代屈辱期的中國人民最期望什么?(輝煌,民族復興)中國人民經歷古代的輝煌,在近代的屈辱時期,更渴望民族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國人民堅持并持續奮斗的夢想,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中國夢”。觀看視頻《百年潮 中國夢》,習近平同志深情闡述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他指出,這個夢想,凝聚了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和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通過分析討論,懂得“只有創造過輝煌的民族,才懂得復興的意義;只有經歷過苦難的民族,才對復興有如此深切的渴望。”其中的道理。(二)“人間正道是滄桑”(今天)闡述中國夢的內涵1.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什么樣的夢?中國夢的內涵:國家富強 民族振興 人民幸福。播放《厲害了,我的國》的視頻展示滿洲里百年前后的照片。百年之前滿洲里和現在滿洲里變化大嗎?滿洲里是中國最大的陸路口岸城市,有百年歷史的邊境口岸城市。三者關系: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是人民幸福的基礎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三)“長風破浪會有時”(明天)暢談第二個百年時期的我和我的祖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可以概括為“兩個一百年”的目標。第一個一百年,是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今年是第一個一百年,第二個一百年,是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2049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前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的實現離不開中國近現代人民的奮斗,更離不開視頻里的追夢者,觀看《追夢者》的視頻。第二個百年目標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現,離不開在坐的我們,大家對未來暢想下,2049年你們多大?你個人生活是什么樣?大膽想象下,2049年,我們國家什么樣?(小組討論發言)我們00后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的新情寄語,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樹立遠大理想,要熱氣偉大祖國,要有擔當時代責任,要勇于砥礪奮斗,要練就過硬本領,要錘煉品德修為。我借鑒下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送給大家: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請黨放心,強國有我(學生齊讀)結束語:百年之前,中國人民為民族獨立而奮斗,百年之后,我們為中國夢的實現而努力讀書.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