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流動的顏色》教學設計【課標內容】本課題在《美術課程標準(2013年版)》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內容。學會觀察、認識與理解線條、形狀、色彩,會運用對稱、均衡、重復、節奏、對比、變化、統一等形式原理進行造型活動,增進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學生通過動手讓顏色流動起來,使紅、黃、藍三種顏色相互流動,產生色彩的變化,辨別顏色,了解紅、黃、藍其中的兩種顏色相融合后會產生第三種顏色。進而發現色彩調配的規律,并學習和嘗試具有創意的作畫方法,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豐富其藝術表現力。通過嘗試與實踐學習滴、吹、流等具有創意的作畫方法。之后再對作品的進一步欣賞,大膽聯想、自由添畫,使隨意而為的作品更加豐富具有表現力。最后在學生大膽創作的基礎上,通過欣賞使學生了解更多的作畫創意方法,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和審美能力。【設計理念】采用“觀察一嘗試一創造”教學設計,觀察發現兩種顏色相融會產生新顏色;引導學生嘗試用滴、吹、流等方法玩一玩,同時觀察色彩在些過程中發生了哪些奇妙的變化。通過這些有趣的玩耍留下的畫面,發揮自己的想象,運用組合、添畫的方法創作一幅有趣的作品。【教材分析】本課教材分為兩部分;一是正文。由引導語、知識點和配圖組成,導語內容豐富,包括讓色彩相融的方法及大師作品欣賞、作畫方法;二是學生作品。有學習要求及學生用不同方法創作出來的作品。【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學生通過本堂課的學習能夠了解顏色相融的方法,體會變化中的色彩變化,完成一幅美術作品。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掌握滴、吹、流三種會另顏色相融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堂課的學習,學生能夠產生對美術的持久興趣,激發想象力和創造能力,增加對藝術的審美情趣。【教學重點】學生通過本堂課的學習,了解顏色相融的技法,觀察顏色流動的形態,用添畫、剪、貼等形式,感悟美術作品的美感。【教學方法】 欣賞法、觀察法、討論法、講授法【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準備】1. 學生準備:水粉顏料、繪畫紙、膠水、剪刀、彩筆、吸管。2. 教師準備:課件、范畫、水粉顏料、繪畫紙、吸管。【教學過程】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書寫課題:流動的色彩為什么叫流動的色彩?色彩為什么會流動呢?1.看大屏幕,通過卡通人物導入(PPT圖片)師:“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三個非常有趣的小伙伴你們知道他們叫什么名字嗎 ”2.生答3.教師總結:這三位小伙伴就是色彩的三原色,用他們可以調出不同的顏色,今天我們就要用這三種顏色去調出不同的顏色,探究色彩“動”起來的秘密,揭示課題《流動的顏色》。【設計思路:由孩子喜歡的卡通人物引入本節課,再去聯系到三原色產生的間色,明確重難點,啟發孩子們探索的欲望。】 二、欣賞作品,探究對比色1.提出問題:什么樣的色彩給你歡快、有節奏的感覺?2.欣賞畫家 杰克遜.波洛克及吳冠中作品,找一找這些畫有什么特點,他們的畫和平時我們畫的作品有什么不同?生答師總結:不同地域和經歷的兩位畫家吳冠中和波洛克,突破傳統繪畫的表現形式, 勇于嘗試, 運用抽象的表現語言, 創作出很多優秀的作品。進行造型語言的比較, 了解中西方繪畫工具的不同;兩幅作品中的線條在視覺上給欣賞者以不同的感受;通過色彩表現比較, 讓欣賞者更加了解畫作中點睛之筆的重要性。從各個角度比較分析吳冠中和波洛克, 可以看出中西方繪畫作品的同中有異、異中有同。3.出示顏料,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總結的方法做一次范畫,教師演示三種技法,學生仔細觀察并嘗試練習。滴—一使筆肚中充滿水分,在畫紙的上方向下用力甩,但不能接觸到紙;流一一在滴的基礎上,把紙張豎起來,向不同的方向轉動,使畫面顏色流動;吹—-在滴的基礎上,用嘴或吸管,盡量接近紙面,用力向某個方向吹。多媒體展示學生作品,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出示的學生美術作品,思考這些有趣的畫面是怎樣形成的,用到了哪些方法 學生欣賞并思考問題:這些作品中,除了已經介紹的滴、流、吹,還運用了什么辦法使畫面飽滿、豐富呢?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除了滴、流、吹,我們還能運用剪、貼、畫等方式去豐富我們的畫面。4.生活中的對比色我們已經感受了作品中色彩的運用,同樣的生活中也存在很多的對比色,那回想生活中存在哪些對比色?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玩具、游樂場、紅綠燈、民間彩塑…【設計思路:直觀演示,觀察變化,引發聯想,為學生自己創作打下基礎。】三、實踐練習,運用對比色1、提出問題:要想表現一幅具有動感的畫面,你認為如何用色最合適?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運用對比色可以使畫面更加的明亮鮮艷從而產生動感。 2、布置作業:用我們所學方法創作一幅能讓色彩動起來的畫。通過欣賞作品啟發聯想,好的范畫就好比一塊引路石,能及時吸引學生的目光,引導學生進入角色。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師:同學們一定也迫不及待了吧,想動手試試吧!嘗試用流動的顏色進行創作,然后確定是自己一個人作畫,也可以大家以自由組合。在學生創作的同時播放輕音樂歌曲,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可以在優美的旋律中展開思路、大膽創造。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運用滴、吹、流的方法表現畫面。可采用一種方法表現,也可用多種方法組合。可以上下左右翻轉琢磨自己的畫面,進行想象,然后添畫自己認為合適的內容,最后給自己的作品取個有趣或好聽的名字。學生練習調色,小組總結怎樣調色,調到什么程度在紙上吹最合適。鼓勵學生大膽吹畫,分別調出紅、黃、藍三色及間色,滴落在紙上吹畫,并進行再創作。【設計思路:尊重個體差異,激勵大膽創作,鼓勵小組式合作。】四、小組展示,師生評述當學生的作業基本完成時,讓學生把作業貼到教師設計的作品畫框中,這樣一幅幅作業便成了一幅幅作品。然后采用以自評為主,互評與教師簡評為輔的方法進行評價。自評:介紹自己的作品。我創作的畫名字叫什么。我的畫面運用了什么方法。設計思路及為什么聯想到這樣創作的意圖。師總結:優秀作品的學生代表向全班同學展示并評述作品,有的做成了一幅優美的田園景色;有的做成了一張張可愛的笑臉,還有的做成了一束美麗的鮮花的畫面。【設計思路:課堂評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開展學生自評和互評,有效提升學生美術核心素養。】五、作業展示,提升評價1.各組作品在講臺展示,大家選出最喜歡的作品,說出喜歡的原因和改進方案。2.將學生及其作品拍攝保存,記錄作品成果美好時刻。提醒整理課桌、工具。3.教師總結本課:在今天的制作過程中,我們學會了善于思考,大膽想象;在學習過程中探討交流得到了成長;在完成過程中我們共同探討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板書設計】流動的色彩色彩游戲: 色彩三原色融合演示紅+黃=橙 黃+藍=綠 藍+紅=紫創作方法:滴、吹、流【備課反思】這一課《流動的顏色》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一課。也是小學階段學生第一次使用水粉顏料,體驗色彩融合變化的初始課。我們生活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色彩是視覺藝術中重要的構成要素,而本節課程目的是通過教師引領學生通過看一看、吹一吹、玩一玩、等方式來感知色彩的變化,體驗不用畫筆也能作“畫”的快樂,再通過想一想、添一添、畫一畫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通過本課教學,觀察和演示初步了解色彩相融后產生的獨特畫面效果。鼓勵學生大膽嘗試進行有趣的混色實驗,感悟并發現色彩調配的規律。讓學生初步嘗試吹畫的方法,體驗吹畫的方法及樂趣,并能根據吹畫后的效果進行添畫創作,從整體上看完,效果較好。在課前我認真學習教材并制作了與本課相適應的課件,還試著做了兩張范畫。本節課也存一些不足:比如:我示范時要邊畫邊講解。吹畫時我并沒有講解,如何吹出樹干,結果部分孩子在吹畫時只吹出樹干,卻不知分兩個方向去吹出樹枝有的甚至不成形。從本節課來看,個別孩子的審美能力較差。這表現在創作中,吹出的不美觀,在添畫創作中不懂得顏色該怎么搭。吹出后畫的不美觀,有的孩子也不知該如何添畫,胡亂畫,使整幅畫及其不協調。我想在今后教學中還要讓孩子多欣賞美的作品,以提高孩子們的審美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