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遠去的路 教學設計【課標內容】本課題在《美術課程標準》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內容。其目標是,運用線條、形狀、色彩與肌理和空間等造型元素,選擇合適的工具、媒體,記錄和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發展美術構思與創作的能力,表達思想與情感。主要通過了解基本的構圖知識,合理地安排畫面,在作品中表現物體近大遠小的空間關系。【設計理念】本課的知識點是理解透視現象,運用透視現象表現作品。主要通過讓學生欣賞作品,發現透視現象,圍繞這一知識點,培養學生學會觀察及發現問題的能力,通過站在不同位置觀察同一條路,發現產生不同的視覺現象。其次通過名家作品和學生優秀作品展現有路的風景畫作品,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濃厚興趣,再次通過教師示范作畫,讓學生直觀地了解視覺現象變化的應用,增加學生做畫的自信心。最后讓學生大膽嘗試,學以致用。【教材分析】《遠去的路》是人教版美術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三課的教學內容。本課內容旨在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道路由近及遠的變化,進一步鞏固和學習透視知識。通過道路的變化引導學生認識透視現象,有利于學生的觀察和理解,由此及彼,道路兩旁的路燈,樹木,建筑物也都可以成為學生觀察的內容,由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是本課設計的思路。【學情分析 】透視現象從三年級就開始讓學生漸進的理解,因為有了足夠的認知經驗,到六年級,學生已經非常輕松的能說出生活中的很多透視現象,但是要引導學生將透視表現在自己的作品中,并能夠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構思,更需要教師多示范引導。【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讓學生了解凡是客觀世界的景物都是有透視現象的2.讓學生了解視平線和消失線。3.讓學生用繪畫或拼貼的方法創作一副關于路的作品。過程與方法:1. 出示圖片讓學生討論圖片中的透視現象。2.讓學生從不同作品類型中嘗試總結簡單的透視特點。3.教師小結并示范關于路的作品。4.學生合作或獨立完成一幅作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的情感。2.提高學生審美水平,培養團結互助合作的精神。【教學重點】繪制或拼貼一副以路為主題,具有透視現象的風景畫。【教學難點】理解透視現象特點,學會應用在自己的創作中。【教學策略】本課內容旨在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道路由近及遠的變化,進一步鞏固和學習透視知識。本課所涉及的是典型的美術基礎知識——焦點透視中的近大遠小變化。但是通篇課本都沒有直接提到“焦點透視”,因為對類似需要邏輯推理的美術知識主要是感受和體驗。所以,課本的開始以兩幅美術作品和一幅攝影作品作為欣賞和提示,讓同學們在欣賞過程中回憶生活中的感受,在對近大遠小的道路變化有準確認知的同時,再次欣賞藝術作品中是如何利用近大遠小的變化表現出空間感的。本課知識點就是了解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的空間關系,并運用視覺現象繪畫或拼貼一幅有路的風景畫。【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媒體】教具:素描紙,筆,多媒體課件。學具:繪畫彩筆、畫紙、彩紙、膠水等【教學過程】一、欣賞與體驗1.觀察攝影作品中路的寬窄、欄桿的疏密、樹木的大小變化。師:在自然界中,離你遠與近的景物有什么變化現象?2.討論(1)在紙上你能嘗試表現這些事物嗎?(2)從中你發現了什么現象?共同總結:離我們近的物體,看起來很大,很寬,很高;相反,離我們遠的感覺很小,很窄,很低。3.揭示課題:《遠去的路》(設計意圖: 通過欣賞攝影作品,回憶生活,激發學生興趣,導入新課,讓學生初步感受視覺現象的微妙變化,使他們更有興趣了解和掌握透視現象。)二、觀察與發現1.展示圖片,分析問題。欣賞西斯萊(法國)油畫作品《塞夫勒道路》和現代韋啟美油畫《新線》,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運用觀察,發現,分析的方法,總結出近大遠小,近長遠短,近高遠低的視覺現象的應用。2.觀察生活中的圖片,啟發學生談一談生活中見到過的這種視覺現象。3.小結:這種視覺現象就是透視現象。(設計意圖:欣賞藝術作品,總結透視現象的特點與規律。開闊學生視野,在學習活動中,這一環節是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生活中與藝術作品中透視的特點與應用。)三、探究形成、發現方法1.欣賞透視圖片與藝術作品(1)師生討論并找出圖片中的視平線、心點和消失線(2)教師解釋這些名詞的定義:如:想象在大海上向遠處看天和水之間產生一條長長的水平線這就是視平線 ,還比如:當兩邊的樹木向遠處延伸時就慢慢地消失在視平線上的一點,這點就是心點,而這兩條線就是消失線。2.展示一幅拼貼的帶有透視關系的風景畫(1)學生小組討論 這幅風景畫是如何制作的?(2)教師小結:A.作視平線和消失線 B.定山腳線和遠山C.貼正視的房子D.按照近大遠小近寬遠高近高遠底的方法貼出樹和欄桿。注意:選擇彩紙的時候,遠的地方可以提示學生選擇色彩模糊一點的,近的地方要鮮艷。貼的時候先貼遠的最后貼近的。(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這些名詞的概念運用、聯系到實際生活中。舉例說明讓學生學法更清晰,應用更快捷。)四、嘗試創作1.作業要求:繪畫或拼貼一幅有路的風景畫。(能夠體現近大近大遠小、近寬遠窄、近實遠虛透視現象)2.教師示范:教師利用多媒體示范繪制一副作品。3.學生練習:多媒體播放名家作品及同齡學生作品,學生模仿并練習。(設計意圖:美術課堂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名作,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法,通過示范帶動讓學生能感悟藝術創作的方法技巧。加深學生對透視現象的應用。)五、展示與總結1.引導學生圍繞作品是否具有透視現象的特點和畫面內容是否豐富等。找出優點,指出不足,指出改進辦法。并進行評價。2.師生共同總結今天學到的透視現象,從我們的生活中不斷去探索,發現更有意思的問題和現象。(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平時多觀察、分析看到事物背后的特點,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動腦能力。)六、課后拓展:希望學生在今后在創作中學會運用透視知識,應用在不同的藝術作品形式中。在運用時注意:能否靈活運用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的透視現象,融入到繪畫、攝影等藝術作品中。(設計意圖:拓寬學生視野,希望學生能運用透視知識來美化作品和裝飾生活。)【板書設計】第3課 遠去的路近高遠低近大遠小近長遠短視平線、心點和消失線觀察角度不同 觀察到景物變化【備課反思】通過準備這一節課,最重要是讓學生能夠理解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的視覺現象,并能夠在作業中表現出路及路兩旁景物的透視特點。但是也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理解知識很容易,呈現作品會怎樣。美術學科不同于其它學科,學生會畫得東倒西歪,甚至樹干脆躺在地上?透視錯誤?我覺得這會是學生做作業的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所以,在備課中,我特別注重學生的理解和教師的示范,在開篇欣賞環節,我選用了透視感極強的風景攝影作品,讓學生觀察體會,并進行小組討論老師布置的問題,初步說出答案。然后,再從藝術作品中,尋找類似的現象,再次感知透視現象的應用。備課中,我又收集到這些藝術作品背后的故事。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創作意圖,及作者運用透視的表現技巧。只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困難,作業中出現了問題,肯定是老師的引導不夠,只要老師能及時找到有效的辦法解決,就能有所突破??紤]到學生動手能力方面,在教師示范環節,我特意備好素描紙,為學生示范一幅關于路的風景畫。讓學生說出想要表現的景物 ,教師動手示范,師生共同參與,這就為學生的動手找到突破口。展示總結也是美術教學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這既是學生一節課內容的呈現,也是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示。采用生評,師評,師生互評,說出優缺點,大家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一節美術課成功與否,關鍵是學生能否把作業完美呈現。教學活動和生活息息相關,只有注意觀察生活,才會理解透視的原理。希望學生通過本節課,能重新審視作品與加深理解,為將來學習更深知識,創造更優秀的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