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科學立法” 教學設計總議題: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情境主題:新中國以來刑法的制定與修改一、教材分析1.本課地位。本節課內容是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與法治》第九課的第一框題。本框題包含科學立法的內涵和推進科學立法兩目內容。教材的第三單元以“全面依法治國”為核心,第七、八課講述了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與原則,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本框題上承七、八課繼續以“全面依法治國”為核心,下接“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三框,一起構成第九課,講述了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因此,本課在全書中起著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通過本框題“科學立法”的學習,引領學生在知識上,掌握科學立法的內涵、原則以及推進科學立法的具體要求;在情感上,堅定認同我國立法的科學性、民主性,理解并支持國家立法工作;在行動上,遵循法定權限和程序,為相關部門科學民主立法工作建言獻策。2.本課內容。本框主要闡述了科學立法的內涵、原則以及推進科學立法的具體要求,下設兩目:第一目“科學立法的內涵”,由“探究與分享”開啟,通過介紹我國行政訴訟法的制定和修改歷程,引導學生為科學立法提出可行性建議,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立法的內涵和重要原則。通過“相關鏈接”,讓學生了解我國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第二目“推進科學立法”,這一部分內容通過“探究與分享”、“相關鏈接”等內容闡述了要實現科學立法,必須依法立法,充分發揚民主,合理設定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責任,由描述問題上升到解決問題。二、學情分析1.心智特征分析。高二年級學生思維較活躍,善于思考,學習積極性高,探索欲強。2.認知結構分析。在初中階段,學生已經接觸過立法方面的相關知識,并且通過前面兩課的學習,其對全面依法治國的歷程、目標與原則以及法治中國的一體化建設有了一定的把握。但是,他們對于“科學立法”這個概念可能缺乏更加深入的理性認識,相關理論知識具有碎片化,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因此,本節課將充分運用視頻、圖片等手段,增強學生對科學立法的情感體驗以及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三、教學目標通過對“科學立法”相關情境的分析,從新中國以來刑法的制定與修改,引導學生為科學立法提出可行性建議,幫助學生認識科學立法的內涵、明確科學立法的重要原則,探究實現科學立法的途徑和方法。通過課前搜集整理資料,課堂分組匯報、討論以及課后的延伸學習,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對比分析引導學生理解科學立法的內涵,鍛煉學生的辨析能力;通過討論歸納出科學立法的原則、要求及我國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鍛煉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通過課末總結環節,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引導學生認可相關國家機關的立法工作,認同我國立法工作的科學性、民主性,對國家立法工作所做的努力持肯定態度,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引導學生科學理解法律制定與修改的流程;掌握科學立法的原則和具體要求,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學科核心素養;最終引導學生自覺踐行,在日常生活中,增強法治觀念,樹立法治意識,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積極為相關國家立法工作建言獻策。四、教學重難點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科學立法的內涵和推進科學立法的具體要求。本課的教學難點是推進科學立法的具體要求。五、教學方法議題式教學法六、教學思路本節課以“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睘榭傋h題,按照課堂開展順序,可設計三個環節。環節一:視頻導入激興趣;環節二:師生互動,創生教學。在這一環節中,通過“茬出——搜出——探出”的邏輯線索,設置以下三個子議題。子議題一:如何理解科學立法的內涵?子議題二:如何理解科學立法的原則?子議題三:如何堅持科學立法?通過三個子議題,論證“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環節三:課堂有限,課外無限。三個環節環環相扣,將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作為教學設計重點,通過小組成員搜集資料與合作探究,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立法的內涵并體會相關國家機關立法工作的艱辛,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增強法治觀念、培養法治意識,增強學生政治認同感,在思辨中培養科學精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釋放學習的積極性。1、問題線:總議題——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茬出——搜出——探出”為邏輯線索,設置以下三個子議題:子議題一:如何理解科學立法的內涵?子議題二:如何理解科學立法的原則?子議題三:如何堅持科學立法?2、情境線:由“視頻1《全面依法治國“新十六字方針”,您收好啦!》和“科學立法”與“有法可依”的聯系與區別的簡單情境;新中國以來刑法的制定和修改的復雜情境;視頻2《律師解讀:未成年人犯罪刑責年齡擬作個別下調》和刑法修正案(十一)最新動態的挑戰性復雜情境”組成,為“議中學”提供載體。3、活動線:由“課前搜集--課中匯報、討論——課末總結,交流”組成。活動由簡到難,通過小組成員合作探究,在思辨中培養科學精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釋放學習的積極性。4、任務線:(1)學業水平的任務:描述與比較:對比分析“新舊十六字方針”內容、“科學立法”與“有法可依”的聯系與區別----科學立法的內涵;解釋與論證:繪制新中國以來刑法的制定與修改歷程圖----科學立法的原則;辨析與評價:探究推進科學立法的具體要求。(2)更高層次的理解任務: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課前搜集整理新中國以來刑法的制定與修改相關資料,體會相關國家機關立法工作的艱辛過程,感受國家立法的科學性與民主性,明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3)更高層次的應用任務:創設思辨環節,鼓勵學生通過分析新中國以來刑法的制定與修改歷程,總結出科學立法的原則,通過分析刑法修正案(十一)的立案進程進而歸納出科學立法的具體要求,從而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情境之中,分析解決問題。(4)更高層次的遷移任務:設計觀看《法治中國》的視頻,并要求寫下觀后感的項目,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法制觀念和培養法治意識,達到認識的深化和情感的升華。本課結構模型圖如下:議題描述 議題描述 議題論證 議學延伸七、板書設計【設計意圖】框架式板書清晰明了、一目了然,有利于學生梳理本課框架。【資料搜集】課前進行相關資料的查閱,并結合自己生活的實際,了解以下問題:1、依法治國新舊十六字方針的內容2、新中國以來刑法的制定與修改【重點知識的理解、運用、遷移】【總議題】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環節一:視頻導入激興趣【導入】視頻1《全面依法治國“新十六字方針”,您收好啦!》【教師提問】“新十六字方針”的內容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在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你還記得“舊十六字方針”的內容嗎?新舊十六字方針中關于立法的提法有什么變化嗎?【學生活動】觀看視頻1《全面依法治國“新十六字方針”,您收好啦!》,請學生分組分別討論黨在十八大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依法治國十六字方針的內容?新十六字方針中“科學立法”代替的是舊十六字方針中的哪個內容?每組派代表回答,分享成果。【設計意圖】視頻1《全面依法治國“新十六字方針”,您收好啦!》采用動畫的形式簡單介紹了全面依法治國“新十六字方針”,能夠調動學生感官、引發好奇,使學生將注意力較快集中于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營造輕松有趣的課堂氛圍。通過簡單的對比辨析,自由發表觀點,有利于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并為后面科學立法的相關教學作好鋪墊。環節二:師生互動,創生教學【過渡】從依法治國舊十六字方針到新十六字方針,體現了新時代對國家法治建設的新要求,相應地立法工作也要從舊的“有法可依”上升到新的“科學立法”,視頻中習近平總書記告訴我們:科學立法就是要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擁護。那么,你知道“有法可依”與“科學立法”有什么聯系?又有哪些區別嗎?下面,讓我們一起走近“科學立法”,“茬”出科學立法的內涵。第一篇:走進科學立法,“茬”出科學內涵【學科概念】科學立法的內涵【子議題1】如何理解科學立法的內涵?【議學情境】“科學立法”與“有法可依”的聯系與區別【議學活動】思考:“有法可依”與“科學立法”的聯系與區別?你如何理解新十六字方針中的“科學立法”的內涵?(活動安排:閱讀所給材料,聯系所觀看的視頻,請學生分組討論“有法可依”與“科學立法”的聯系與區別及其對“科學立法”的理解,每組派代表回答,分享成果。)【小結】“有法可依”與“科學立法”的聯系與區別及“科學立法”的內涵:區別:“有法可依”強調“量”,法的數量。 有法律可以依靠,相對于“人治”而言的,其目的是引導國家進入到一個依靠法律實現管理秩序的狀態。“科學立法”強調“質”,法的質量。 不再只是制定單純的“法”,更側重于立法的質量避免所立之法成為“惡法”。聯系:新方針是對舊方針的繼承與發展。2.內涵:科學立法即要尊重和體現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提高法律的質量。【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通過鮮明的對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新時代對國家法治建設的新要求,讓學生充分理解“科學立法”的內涵,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并且通過讓學生分組合作概括,既提高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使相應知識更加系統化的同時又培養了合作探究的精神。【過渡】實踐充分證明,良法是在尊重和體現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制定的,也只有尊重和體現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立法,才能不斷提高法律的質量。那么,科學立法要遵循的原則具體有哪些呢?下面讓我們通過感知科學立法,“搜”出科學立法的原則。第二篇:感知科學立法,“搜”出科學原則【學科概念】科學立法的原則【子議題2】如何理解科學立法的原則?【議學情境】新中國以來刑法的制定與修改【議學活動】通過課前在網上搜集相關資料,結合教材p97,請同學們分組共同繪制“新中國以來刑法的制定與修改”歷程圖,之后,根據歷程圖總結出科學立法的原則及我國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活動安排:學生課前分組搜集整理資料,課上派代表上臺投影展示繪制的“新中國以來刑法的制定與修改”歷程圖,分享成果,最后每個小組結合自己繪制的歷程圖和課本內容總結歸納出科學立法的原則以及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小結】1.新中國成立以來刑法的制定與修改2.要實現科學立法應該遵循以下原則:①立法的方向要科學科學立法要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推動國家發展進步,保障人民各項權利。立法要符合我國的政治制度和歷史傳統,要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進程相適應,制定出符合中國的良法。②立法要有實效科學立法要符合國情和實際。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完善立法體制機制,使每項立法都能科學合理地規范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規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使法律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③立法的方法要科學立法必須遵循法律體系的內在邏輯和立法工作規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術,努力實現立法過程的科學化。要明確劃分不同法律關系的調整對象和界限,形成符合國家發展目標的法律體系。3、我國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通過課前布置學生分組合作搜集新中國以來刑法的制定與修改相關資料,并整理分享結果,通過自主學習,充分接觸立法工作,增強學生真切的情感體驗,能讓學生在動腦思考,動手制作中清晰了解科學立法的原則,了解立法過程的艱辛,了解良法是在遵循科學原則的基礎上由具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制定的,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及科學精神。【過渡】科學立法既要重視立法的方向、方法科學和法的實效,形成符合國家發展目標的法律體系,又要自覺遵循立法程序和技術規范,實現依法立法、民主立法、科學立法,使所立之法都是良法,為善治建立基礎。那么,接下來讓我們通過暢談科學立法,“探”出科學立法的具體要求。第三篇:暢談科學立法,“探”出科學途徑【學科概念】推進科學立法的具體要求【子議題3】如何堅持科學立法?【議學情境1】視頻2《律師解讀:未成年人犯罪刑責年齡擬作個別下調》【議學情境2】刑法修正案(十一)立案過程與最新動態【議學活動】觀看視頻2,閱讀分析刑法修正案(十一)立案過程與最新動態,結合課本相關鏈接《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四、五、六條,請同學們分組為推進科學立法,實現良法善治找到科學道路。【小結】推進科學立法的具體要求:1.依法立法: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權限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在法治的軌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規范性文件。在我國,憲法和立法法是國家機關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據,所有享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都應當按照法定職權、依據法定程序開展立法工作。2.民主立法:立法應當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恪守以人為本、立法為民理念;堅持立法公開原則,將“開門立法”精神貫穿到立法全過程;堅持集思廣益,廣泛凝聚社會共識;健全溝通機制,開展立法協商;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1)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廣開言路、集思廣益。(2)實現民主立法的途徑:三堅持、一健全、一拓寬①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恪守以人為本、立法為民理念②堅持立法公開原則,將“開門立法”精神貫穿到立法全過程③堅持集思廣益,廣泛凝聚社會共識④健全溝通體制,開展立法協商⑤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3.合理設定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責任:應在立法中客觀地認識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利益,并加以合理的確認和保護,做到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相對應。立法還要科學合理地配置權力與責任,根據國家治理需求,授予國家機關必要的權力,并對其加以制約,明確權力行使不當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設計意圖】通過觀看視頻《律師解讀:未成年人犯罪刑責年齡擬作個別下調》和閱讀分析刑法修正案(十一)立案過程與最新動態,結合教材內容和搜集的相關資料,讓學生自主探索推進科學立法,實現良法善治的道路,讓學生體會國家立法工作的具體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能不斷增強法治觀念,樹立法治意識,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環節三:課堂有限,課外無限【議學情境】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中國上海舉行。各國大咖云端論道,人工智能的當下作用與未來前景愈發清晰。在全球協力抗疫的背景下,人工智能被賦予了更多期待和重任,在疫苗藥物研發、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大顯身手。與此同時,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認為:“自動駕駛汽車、人臉識別技術、深度偽造技術、算法歧視、公共部門的AI服務與決策等方面都蘊藏著較大風險?!敝袊缈圃悍▽W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周漢華表示:“人工智能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各種挑戰,需要良法善治保駕護航?!?br/>【議學活動】請同學們在課后根據所給材料思考:(1)面對人工智能對法治社會的影響,應怎樣發揚民主實現科學立法 (2)人工智能涉及多個行為主體,應如何規范其行為 【設計意圖】結合“人工智能”這一熱點話題,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民主立法和科學立法的內涵,理解民主立法的過程和要求,明確不同行為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責任,達到認識上的深化。附:【推薦觀看】《法治中國》第一、二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