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導入新課】任何一種能夠持續存在的統治,要有起碼程度的自愿服從性。——馬克思·韋伯教師講述:自愿服從性基于起碼的三個原因,基于傳統的神圣性,基于統治者個人的超凡魅力,基于民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教師:今天就讓我們以馬克思韋伯的視角來看看20世紀的蘇俄(聯)興亡歷程。首先通過一段視頻,讓我們簡要回顧一下俄國十月革命的歷程。(過渡)十月革命前后,布爾什維克黨始終關注人民的需求,在一系列具體問題上調整策略,修改口號,如“結束戰爭”“廢除地主土地私有制”“把工廠給工人”等,這都表明布爾什維克敏銳地把握住了大多數俄國人民的需求,使自己緊密地與他們站在一起,獲得人民的支持,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之后蘇維埃政權退出一戰,但是這意味著戰爭不會找你嗎?之前的臨時政府難道就沒想到要退出戰爭嗎?想過啊,但是卻沒有操作。現在真的操作了,協約國就會來找你麻煩,特別是法國。法國當時主要給俄國放高利貸,現在列寧說我不承認你啊,之前的債務我不還了啊。這就涉及到了列強在俄國的市場和投資場所沒有了,肯定要打擊報復啊。于是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困難重重,我們來看下面這幅圖,當時的蘇維埃政權面臨怎樣的境遇?(學生回答:內憂外患)為此,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又做出了哪些實踐和努力呢?三、新生的鐘聲敲響——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1.追隨理想的實驗: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教師設問:根據材料指出十月革命之后的蘇維埃面臨哪些問題?為此在經濟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參考答案:問題:政權危機,糧食危機;措施:“戰時共產主義”。) 這個詞挺有意思,戰時是指戰爭時期,特殊時期,共產主義指的是這個政策的性質。那么我們來思考為什么要實行這樣的政策呢?這是列寧的實驗,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一個設想就是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就能建成共產主義社會。列寧現在有機會進行實驗,按照馬克思的想法付諸實踐,剛好當時又是戰爭時期,所以就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教材上的該政策核心內容就是余糧收集制。它指的就是農民除口糧、種子糧以外的一切余糧收歸國有,這樣做有一定的好處,因為當時正在戰爭時期,戰爭是一個消耗啊,不僅不生產糧食還影響生產,前線的戰士是要吃飯的啊,這糧食從哪兒來呢?從農民那里拿來嘛,于是把糧食收集上來就是余糧收集制。那大家再思考,這個措施的目的是什么呢?(出示材料,學生回答)動用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保證了軍事上的勝利,同時蘇俄也想通過這樣的方式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但是會出現嚴重的問題,如果你是當時的農民,你會有什么感受(學生回答,生產積極性不高,經常餓肚子,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好,除了余糧收集制,還有全部企業收歸國有(公有化),不勞動者不得食(按勞分配),再加上當時列寧說:咱們國家不需要黃金,把所有的黃金都送到莫斯科來建一個黃金廁所用來參觀,不需要商品流通和貿易。但是啊,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啊。我們接下來看看農民當時的感受材料土地屬于我們,面包卻屬于你們;水屬于我們,魚卻屬于你們;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你們。打倒列寧和馬肉,恢復沙皇和豬肉。——1920年蘇俄民謠,來源于姚海:《俄國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65頁教師設問:結合所學分析材料,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最重要的余糧收集制為例,這種措施會帶來哪些影響?(參考答案: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緩解了饑荒,但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導致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列寧看到這樣的結果之后真的是很傷心啊,因為他是想做一個實驗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結果發現要服務的人卻在反對他,痛定思痛,列寧決定面對現實,于1921年實行新經濟政策。2.面對現實的實驗:新經濟政策如果說之前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政府起主導作用,那新經濟政策中應該是什么要素起重要作用呢?(學生回答:市場)大家看材料,這個詞在哪里體現出來的?(商業,交換)那糧食稅是什么意思啊?(學生回答)似曾相識啊,交了國家的和集體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想起來跟我們之前學習的什么內容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所以這個方法能不能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啊?(當然可以啊)因為引入了市場機制,調整了國家與農民之間的關系,建立了工農聯盟。那么大家想過沒有,這些方法西方的英法美國家有沒有實行過啊?(有啊)那我們為什么叫新經濟政策呢?在社會主義國家,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設想,之前有沒有按照市場的機制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呢?(沒有)所以列寧創造性的把市場機制引入到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來,這就是一種創新,因此叫新經濟政策。生病了,療效好不好,我們來看一下實際的效果吧。材料 杰兒諾沃村“伊里奇之燈”在我們的家里裝上了這么美妙的燈,這是過去任何一個政權都沒有替我們做到的。但是蘇維埃政權卻做到了。為了煤油和松明操心的日子已經過去了,現在可以安靜地等待黃昏時刻的到來,看那燈光閃爍起來,照亮我們的農舍,心里世如此歡樂和愉快,禁不住要高喊:蘇維埃政權,你干得多么出色! ——陳之驊:《蘇聯興亡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0年,第47頁教師設問:根據材料概括新經濟政策的實質,分析該政策給蘇俄帶來的影響?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新經濟政策的轉變,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參考答案:實質:發展商品貨幣關系,在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運用市場機制,達到鞏固政權,恢復發展經濟的目的。影響: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國家政權。啟示:國家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國情,社會主義的建設要在反思和探索中前行等。)這是發自農民內心的一個呼聲啊!(學生回答)所以新經濟政策解決了農民的面包問題,發展了經濟,得到了人民的擁護,到 20年代中期,蘇聯基本上完成了經濟的恢復工作,1925年農業生產基本達到了戰前水平,工業總產值已達到戰前的73%。,但實際上,代表工業主體的機器制造業、航空、電力等部門很不發達,工業設備也比較陳舊。很多蘇聯領導人認為必須結束新經濟政策,否則難以形成工業化政策。即使是列寧本人,也只是把新經濟政策當作是一個暫時的妥協,在列寧去世后,以斯大林為代表的蘇維埃領導層決心重新回到他們所認識的社會主義道路上,由此形成了獨特的經濟發展模式——通常被稱為斯大林模式。3.回歸理想的實驗: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探索的道路主要有三個:一是社會主義工業化,第二農業集體化,第三政治高度集中。非常簡單的三句話,但有著非同尋常的重大意義,所有照搬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國家,大都是按這樣的方式搞社會主義。首先,我們來看,什么叫社會主義工業化呢?其實就是優先重工業。為什么社會主義工業化要優先重工業呢?我們先來看兩段材料材料 先要飛機大炮,后要膠鞋面包”“莫斯科不睡覺!克里姆林宮不睡覺!中央領導人不睡覺!斯大林不睡覺!”——陸南泉:《蘇聯經濟體制改革史論(從列寧到普京)》,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7-28頁,第56-59頁其實這樣做是基于蘇聯當時的國情的。(第一則材料學生回答)(總結:一是因為當時社會主義是作為資本主義對立面出現的,既然資本主義搞優先輕工業,社會主義就必須優先重工業);(第二則材料學生再讀再回答)(總結:這是要追求工業化的高速度。那些主要的資本主義列強國家用了幾百年的時間才完成工業化,作為當時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1922年成立的蘇聯處于資本主義列強的包圍之中,完全沒有可能再重走歐洲列強殖民擴張與掠奪來完成資本原始積累,再經由發展輕工業來為重工業積累資本和技術這樣一條道路,只能優先發展重工業。社會主義工業化跳過了殖民擴張和發展輕工業這兩個階段,但不能跳過資金和技術這兩個要素,技術可以購買,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工業化是不能跳過龐大的資本這個要素的,問題在于,西方是通過數百年的殖民掠奪和發展輕工業才獲取的海量資本,蘇聯從哪里去獲取資本呢?(學生回答)答案是農業,也就是農業集體化(板書)。通過農業集體化,不僅確保了工業化所需要的糧食供應,而且通過工業制成品與農產品之間的剪刀差,蘇聯獲取了極為寶貴的工業化資金。有個例子很能說明這個問題(出示材料),大家從這個蘇聯糧食生產與出口情況表中能獲取什么歷史信息呢?(學生回答)預設:可以看到的是:30到31年蘇聯糧食產量下降,原因在于農業集體化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30到31年蘇聯糧食出口上升,原因在于蘇聯工業化需要出口糧食獲取外匯,換取工業化所需要的機器和技術,同時農業集體化加強了國家對農業的控制,所以糧食出口反而增加。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蘇聯人民為了工業化節衣縮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結合蘇聯當時的情況,斯大林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成效顯著,經過兩個五年計劃,蘇聯主要工業部門的產量就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為后來蘇聯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接著我們再來看一下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表現在哪兒呢?(學生看材料和教材回答)好,接下來我們整體評價一下斯大林模式,同學們看這幾則材料(學生回答) 斯大林模式有進步性的同時,還有局限性,再來看當時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笑話和表格(學生回答)這反映了當時蘇聯工業化的弊端,片面發展重工業,經濟生活中重工業比較發達,能夠制造各種重工業品,但人民的物質生活極度落后,基本的生活用品都不能滿足生活需要,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甚至影響了蘇聯后來的經濟發展。蘇俄(蘇聯)的選擇既是本國當時的現實選擇,也是歷史的選擇,對當今中國的建設與發展也有一定的啟示意義。接下來我們就分小組討論,來談談大家對于蘇聯社會主義的探索有那些認識和看法呢?(小組討論,發表看法)教師小結:這讓我想起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一句話:“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忘記了為什么出發。”習近平說:“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蘇聯解體了,社會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然而,中國人的智慧,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卻走上了康莊大道,鄧小平習近平以超凡的個人魅力,卓越的個人見識,帶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當時,去年我們實現了全民脫貧,攻堅克難,民眾的幸福指數和滿意指數非常之高!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