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古代埃及一、教學分析1. 本課的單元地位分析:開篇奠基,勾連中外本課是統編教材《世界歷史》第一單元的第1課。第一單元古代亞非文明列舉了早期亞非文明的典型成就,展現了大河文明的文化差異和多元特點。其中古代埃及文明憑借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明成就歷來被視作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第1課古代埃及作為單元開篇,基本奠定了大河文明學習的基本框架和方法。課文內容從縱向來看,下啟古代兩河流域、古代印度;從橫向來看,對比中國歷史夏商周時期,為學生了解人類早期文明產生的邏輯及文明的共性打下堅實基礎。2. 課標與本課子目呈現方式分析:微觀切入,以小見大·課標分析:本課的課程標準為“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早期古代文明。”“知道金字塔”,學生要知道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重要成就之一,分析金字塔體現了古代埃及的經濟、政治文明。 “初步了解早期古代文明”是承接上一句“知道金字塔”而來。以金字塔為微觀切入,了解古代埃及文明,再從古代埃及文明的中觀視角,學生能夠初步概括早期文明的特點。·本課子目呈現方式分析:本課依次展現了“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金字塔”、“法老的統治”三個子目。第一個子目內容篇幅最多,包含了文字、地圖、實物圖片、一則相關史事、一則問題思考,介紹了古代埃及的自然條件、歷史、科技文化成就,揭示了人類文明產生發展初期受到了自然條件的制約。第二子目正文內容簡要介紹金字塔的概況,包括金字塔修建時間、修建目的、名字由來、文明地位。再用一則相關史事和兩幅實物圖片輔以說明。第三子目是對第二子目的進一步闡釋,由金字塔反映出古埃及的政治特點。總的說來,第一子目重在尼羅河這一自然因素作為早期文明的推動力,第二、三子目以金字塔為例分析早期文明的特點,從產生因素、文明特點兩個層面解釋了課標“初步了解早期古代文明”的內涵。3. 本課教學內容的邏輯結構分析:雙層視角,聚焦主線基于上述學習要求分析,在實際教學中將課本中第二、三個子目合并,呈現為兩個篇目“自然的恩與威”、“人的智與勞”,分別探討促生早期文明的因素、大河文明的特點。正是尼羅河貫穿南北、定期泛濫的自然條件促生了古代埃及文明統一的中央集權的農業國家這一表現形式。由此 “古代埃及文明的產生與表現” 作為本課的主線統攝全課。二、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通過觀看埃及文明成就,知道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學生通過分析文明產生的過程,知道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2.史料實證: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古代埃及文明留存下來的考古資料,提取、解讀其中的信息,感受古人的技藝、信仰以及文明成果的不易;合理運用想象、觀察、推理、比較的方法,充分提取、解讀考古資料及文獻中的有效信息,訓練認識歷史的技巧。3.歷史解釋:學生能夠例舉出古代埃及文明的成就,能夠說出古代埃及文明的特點,分析尼羅河對古代埃及文明的影響。4. 時空觀念:學生能夠準確說出古代埃及文明誕生的地點,能夠在時間軸上標出古代埃及文明和中國文明的對應位置。5. 家國情懷:對于古代埃及文明的產生與湮滅,學生可以檢視文明的共性與差異,激發對人類命運的反思。四、教學重點與難點1. 重點:金字塔。2. 難點:促使古代埃及文明產生的因素五、教學過程1. 新課導入。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單元概覽 1、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單元目錄,明確單元核心問題。 2、猜一猜游戲 1、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單元目錄,初步把握單元內容。 2、玩猜一猜游戲 1、通過情景創設和游戲活動,設疑激趣。 2、通過明確單元主題,給學生提供學習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動力,評價學習成果。2. 正課講授。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時空定位 1、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書本提取信息。 2、教師通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亞非文明地圖》和時間軸設問。 1、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單元書本。 2、畫出古埃及文明的地理位置和時間軸。 1、通過地圖和時間軸,將抽象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圖片信息,加強知識的聯結,落實時空素養。自然的恩與威 1、創設旅游情境 2、通過埃及衛星云圖引導學生總結出埃及的自然環境。 3、出具古埃及人對尼羅河的頌歌,引導學生體會古埃及人對尼羅河的情感,并分析其原因。 1、通過聯系地理知識概括埃及的自然環境。 2、閱讀史料,體會古代埃及人對尼羅河的情感,并分析其原因。 1、以“旅游”為主題情境串聯全課內容,以 引起學生的態度體驗,以宏觀入微觀進入古埃及文明的學習。 2、通過原始史料的學習指導,一方面訓練學生研讀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情感體會,讓學生與古代埃及人共情包容。人的智與勞 圍繞“旅游”主題創設三個情境 1、向學生介紹伊西斯女神浮雕的基本情況,引導學生分析神話與歷史的聯系。 2、通過實物資料的相互印證,指導學生了解古代埃及的農耕活動,分析古代埃及農業發達的原因。 3、(1)教師指導學生提取書本信息,概括金字塔與法老的定義。 (2)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兩則有關法老的史料,分析面對尼羅河的定期泛濫,法老起到了什么作用;法老通過什么方式來合理權威統治。通過教師語言進一步揭示自然條件與政治制度之間的聯系。 (3)教師指導學生研讀兩則史料,分析材料類型和價值。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了四組史料研習:伊西斯女神浮雕、農耕圖、法老、金字塔建造方式。學生提取材料信息、結合課本知識,印證史料之間的聯系,通過對史料的分析了解古代埃及文明的科技文化成就、經濟生活和政治制度,得出尼羅河是影響古埃及文明發展的重要時空條件這一結論。 1、通過“伊西斯女神”、“農耕壁畫”、“金字塔”三個情境創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全方位展示了古埃及文明的文化、經濟、政治生活。 2、通過四組不同類型史料的研習,一方面學生學會分辨不同史料類型與價值,提取史料信息并進行互相印證,從史料進行合理的推測、想象得出歷史推論的能力,落實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另一方面通過古埃及藝術作品的史料分析,反映了“社會存在決定了社會意識”,體現唯物史觀的價值取向。3. 課堂總結。小結 延續“旅游”主情境進行總結和作業的布置。 1、教師通過表格幫助學生概括本課的核心知識,再通過思維導圖揭示本課主題和內在知識邏輯。 2、依托情境布置作業:挑選一個古代埃及文化遺存,以“人與自然”為主題寫一段解說詞。(不少于100字) 學生跟隨教師的引導概括出本課的核心知識點,通過內在邏輯的分析得出本課的主題。 1、整合整節課的知識框架,厘清邏輯、明晰主題。 2、通過向學生展示早期人類社會,揭示自然生態與人的關系,凝聚共同價值觀,激發學生對逝去文明的共情和對未來命運的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