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人文地理下冊5.3.2草原風情 同步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人文地理下冊5.3.2草原風情 同步試卷

資源簡介

人文地理下冊5.3.2草原風情 同步試卷
一、單選題
1.在獨特的自然環境影響下,人們創造了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下列場景展現內蒙古草原風情的是(  )
A.大巴扎熱鬧繁華,果干肉脯琳瑯滿目
B.新春的花市人頭攢動,花卉競相綻放
C.長調悠揚,人們騎馬、摔跤歡樂祥和
D.菜肴辛辣可口,人們的生活自在悠閑
讀“內蒙古自治區的干濕狀況圖”,回答問題。
2.內蒙古自治區從東向西年降水量逐漸減少,影響因素主要是(  )
A.海陸因素 B.緯度因素 C.地形因素 D.人為因素
3.我國內蒙古自治區東西狹長,A-B-C依次出現的自然景觀為(  )
A.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荒漠
C.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 D.草原荒漠-森林草原-荒漠
4.下列關于蒙古族牧民生活的描述,正確的有(  )
①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②7、8月間舉辦那達慕大會
③喜食面食和米飯
④住在便于拆裝和搬運的蒙古包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20七下·麗水期末)下圖為內蒙古自治區降水量分布圖,回答下題。
5.影響該地降水分布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緯度位置 C.海陸位置 D.光熱因素
6.與圖中a、b、c三地相對應的景觀是(  )
A.高嶺蒼茫低嶺翠 平沙莽莽黃入天 風吹草低見牛羊
B.高嶺蒼茫低嶺翠 風吹草低見牛羊 平沙莽莽黃入天
C.平沙莽莽黃人天 風吹草低見牛羊 高嶺蒼茫低嶺翠
D.風吹草低見牛羊 高嶺蒼茫低嶺翠 平沙莽莽黃入天
7.工業生產為我們提供豐富多樣的生活資料。我國工業部門齊全,輕重工業發展都較快。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題。若從接近原料產地方面考慮,呼和浩特紡織工業應為(  )
A.棉紡織工業 B.毛紡織工業 C.麻紡織工業 D.紡織工業
8.暑假期間,小明一家一起去外地旅游,在那個地方,他們喝到了新鮮的牛奶和奶茶,還參加了那達慕大會。小明一家最有可能去的地方是(  )
A.太湖流域 B.四川盆地 C.內蒙古高原 D.天山牧場
9.烏拉蓋草原發展生態旅游可以(  )
A.對草原任意開發與利用 B.促進草原可持續發展
C.導致自然災害的增多 D.限制原生態文化的發展
10.下列有關描述是對內蒙古草原的真實寫照的是(  )
A.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B.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
C.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D.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11.在烏拉蓋草原能夠感受到的蒙古族特色文化是(  )
A.潑水節 B.冰雪節 C.火把節 D.那達慕大會
12.“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來形容內蒙古草原非常恰當,從詩句中可以看出內蒙古草原屬于典型的(  )
A.熱帶草原氣候 B.亞熱帶草原氣候
C.溫帶草原氣候 D.寒帶草原氣候
13.從東往西,內蒙古自治區的植被變化規律是(  )
A.草原、森林、沙漠 B.森林、草原、沙漠
C.草原、沙漠、森林 D.沙漠、草原、森林
14.內蒙古素有“塞上米糧川”之稱的地區是(  )
A.呼倫貝爾草原 B.河西走廊
C.銀川平原 D.河套平原
15.網友“暢行天下”暑假騎自行車進行了一次終生難忘的旅行,下面是他用“行者”軟件記錄的旅行線路(終點是烏魯木齊)。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下列景觀或人文活動與內蒙古自治區相符的是(  )
A.以種植水稻、柑橘和甘蔗為主
B.摔跤是人們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
C.傳統民居屋頂坡度大,利于排水
D.代表性植被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16.下列省區,天然植被東西變化最顯著的是(  )
A.寧夏 B.內蒙古 C.黑龍江 D.江西
17.我國內蒙古牧區的優良畜種主要有(  )
A.牦牛、綿羊 B.灘羊、山羊
C.細毛羊、伊犁馬 D.三河牛、三河馬
18.(2019七下·仙居期末)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小興安嶺有亞洲面積最大的紅松原始森林,有“紅松之鄉”之稱。
B.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已建設成為現代化農業基地。
C.蒙古袍是蒙古族的傳統服裝,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人最盛大的娛樂活動。
D.四川盆地形成了巴蜀文化,信天游是流行于該地區的一種民歌形式。
二、材料分析題
19.(2020七下·江山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內蒙古自治區年降水量圖
材料二:在游學期間,同學們正好碰上當地居民正在舉行盛大的民族娛樂活動,他們第一次看到了摔跤、騎馬、射箭等比賽,場面熱烈壯觀。在游學活動中,一位當地老人親切地.與小文同學聊天。他告訴小文,這片草場在過去一段時間里變得寸草不生,風沙四起,最近幾年才挽救回來。
(1)讀圖,在從A地→B地→C地的游學過程中,同學們發現內蒙古草原的植被自東向西逐漸矮小稀疏。請運用圖中所表達的信息,解釋這種變化的原因。
(2)同學們碰上當地的什么娛樂活動?草場寸草不生體現了哪種生態環境問題?請你解釋造成這一環境問題的人為原因,并為內蒙古草原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
20.內蒙古草原遼闊,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地區。讀下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簡述內蒙古地區多年平均降水分布的特點,并簡要分析產生的原因。
(2)長期以來,生活在呼倫貝爾大草原的蒙古族同胞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列舉兩項反映他們生活的習俗。
(3)近年來,呼倫貝爾大草原的草場退化日趨嚴重,試分析主要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決措施。
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下圖區域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產區和煤炭產區。特別是甲區域是世界三大草原之一,有“牧草王國”之稱,景色優美,擁有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和豐富的煤礦資源。但伴隨著當地某些煤炭企業無視環保法律,大規模無序露天開采和不能及時回填礦洞,導致該區域出現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斷流,嚴重影響當地的生產生活;伴隨著過量放牧,草場沙化嚴重,當地經濟發展遇到了困境,需要轉型升級。
(1)該區域主要地處   (地理分區),位于   (地形單元),A是   (河流)。
(2)描述圖二所示植被覆蓋率空間變化主要特點并分析其原因。
(3)要擺脫甲區域經濟發展的困境,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你有何建議?
22.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呼倫貝爾草原海拔在650一700米之間,屬于半干旱區,全年日照時數達2700小時以上。呼倫貝爾草原總面積約10萬平方千米,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水草豐美,生長著堿草、針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種營養豐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國”之稱。當地牧民住蒙古包,身著寬大的蒙古袍,傳統的食品主要有白食、紅食和茶食等。
(1)據圖描述呼倫貝爾草原的地理位置,并概述內蒙古地區多年平均降水分布的特點。
(2)根據材料,分析呼倫貝爾草原成為“牧草王國”的自然條件。
(3)從材料中選取一項當地人的生活習俗,分析其形成原因。
23.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內蒙古草原是我國的重要牧區,那里的蒙古族牧民傳統上實行人工勞作,以馬、牛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正是因為蒙古族擅長騎馬,所以被譽為“騎在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牧民以牛羊肉和奶制品為主食,他們的傳統服飾是蒙古袍,居住的傳統民居是適于游牧生活、便于拆卸的蒙古包。每年的夏秋季節,當地的牧民會舉行盛大的“那達慕”大會。在大會上,牧民們會舉行騎馬、射箭、摔跤等一系列活動。
(1)圖一是哪個國家的示意圖?圖中A區域與圖二中的我國內蒙古草原在發展畜牧業的自然條件上有哪些不同?
(2)請你說說內蒙古草原牧民的傳統生產生活與A國的牧民有哪些差異?
(3)你認為內蒙古草原和A國在發展畜牧業時都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巴扎熱鬧繁華,果干肉脯琳瑯滿目,應該是新疆地區。新春的花市人頭攢動,花卉競相綻放,應該是南方地區。長調悠揚,人們騎馬、摔跤歡樂祥和,應該是內蒙古草原風情。菜肴辛辣可口,人們的生活自在悠閑應該在四川盆地。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新疆國際大巴扎是新疆商業與旅游繁榮的象征,也是烏魯木齊作為少數民族城市的景觀建筑,又是一座標志性建筑。 新疆國際大巴扎具有濃郁的伊斯蘭建筑風格,在涵蓋了建筑的功能性和時代感的基礎上,重現了古絲綢之路的繁華,集中體現了濃郁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答案】2.A
3.B
4.C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點評】我國東西跨經度較廣,由于各地區距離海洋遠近不同,導致地表植被有很大的變化,最東部地區的大小興安嶺、長白山一帶,生長著茂密的森林,中部地區的內蒙古地區分布著廣袤的草原,而到了西部的塔里木盆地,由于降水稀少,地表以荒漠為主,由此可見從我國的呼和浩特到烏魯木齊,植被的變化規律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由于各地區距離海洋遠近不同,導致水汽由東向西逐漸減少,內蒙古自治區從東向西年降水量逐漸減少,影響因素主要是海陸因素。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3.我國內蒙古自治區東西狹長,A-B-C依次出現的自然景觀為 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荒漠。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4.下列關于蒙古族牧民生活的描述,①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正確。②7、8月間舉辦那達慕大會,正確。③喜食面食和米飯,錯誤,應該是肉和奶。④住在便于拆裝和搬運的蒙古包里,正確。①②④ ,正確。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答案】5.C
6.B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點評】西北地區地處我國大陸內部地區,由于各地距海遠近不同,加之山脈的阻擋,降水呈現出自東向西逐漸減少的趨勢,故自然景觀呈現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變化。氣候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河流也比較少,主要以內流河為主。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草原為主,加之人為對植被的破壞,使得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嚴重。
5.根據給出的等降水量線可以推斷出當地的降水表現為東多西少,越往內陸,降水越少。因此,影響該地降水分布差異的主要因素是海陸位置。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6.據圖分析可知,圖中a地位于大興安嶺的東側,處于迎風坡,降水較多主要以森林植被為主。圖中b地降水量在200-300毫米之間,屬于溫帶草原氣候,不適宜發展種植業,有利于草類的生長,有大面積的草場。圖中c地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氣候干旱,植被稀疏,主要以荒漠景觀為主。因此,與圖中a、b、c三地相對應的景觀是:高嶺蒼茫低嶺翠 風吹草低見牛羊 平沙莽莽黃入天 。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7.【答案】B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呼和浩特位于內蒙古高原,內蒙古牧區是我國四大牧區之一,畜牧業發達。因此從接近原料地考慮,呼和浩特的紡織工業應是毛紡織工業。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 工業生產為我們提供豐富多樣的生活資料.我國工業部門齊全,輕重工業發展都較快. 工業 布局也日趨合理。工業技術水平也不斷提高。 北京、上海已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核心。珠江三角洲、滬寧杭、京津石(石家莊)因具備工業基礎、科技力量雄厚、高層次知識性人才集聚、交通便利、對外開放程度高等有利因素,已開始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帶,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我國中西部的武漢、重慶、西安、蘭州等地正日益成為中西部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
8.【答案】C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根據題目中的“他們喝到了新鮮的牛奶和奶茶,還參加了那達慕大會”可知小明一家最有可能去的地方是內蒙古高原。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又稱北部高原,位于陰山山脈之北,大興安嶺以西,北至國界,西至東經106°附近。介于北緯40°20′~50°50′,東經106°~121°40′。面積約34萬平方千米。
9.【答案】B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對草原任意開發與利用會破壞生態環境,A項錯誤。發展生態旅游可以加強對草原的保護,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可以促進草原生態文化的發展,C項、D項錯誤。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烏拉蓋草原因烏拉蓋河得名,地處錫林郭勒盟、興安盟和通遼市三盟市的交界處,動植物種類繁多,有“天邊草原”的美譽。 草原可利用面積4350.53平方公里,總體表現草地質量優良,產量中高。境內植物類型多樣,以木科豆科為主,牧草種類優良。
10.【答案】C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是西北地區的真實寫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指橫斷山區,“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 ”是云貴高原的真實寫照,“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描述的是內蒙古高原的景觀.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內蒙古高原地勢平坦開闊,一望無際,青藏高原是我國第一大高原,內蒙古高原為我國第二大高原,云貴高原地面崎嶇,多山間小盆地,青藏高原起伏平緩,雪山連綿,冰川廣布。黃土高原是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11.【答案】D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 蒙古族最大的傳統的節日性群眾集會為“那達慕”,蒙古語意為娛樂、游藝,起源于13世紀初。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馬奶節、那達慕大會和新年(也稱白月)。 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 我國民族眾多,風土人情多姿多彩,各民族和睦相處,創造并保留了各自別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傣族有潑水節,彝族有火把節,藏族有雪頓節,苗族有蘆笙節,回族有開齋節,蒙古族有那達慕大會,高山族有豐收節,漢族有傳統的元宵節。
12.【答案】C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由“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可知,該地植被屬于草原,該地的草原一年有一次豐美,還有一次枯黃,說明該地是溫帶草原氣候,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內蒙古高原是中國重要的牧場,草原面積約占高原面積的80%,屬歐亞溫帶草原區的一部分,是中國最大的綿羊及山羊放牧區和中國駱駝主要產區之一。
13.【答案】B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內蒙古東部邊緣的大興安嶺山地,降水較多,森林茂盛。中部的多數地方水草豐茂,是廣闊的草原牧場,這里牛羊成群,氈房(蒙古包即氈房的一種)點點。陰山山脈是我國內流區與外流區的重要分界線。陰山以南的河套平原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溝渠縱橫,素有“塞上米糧川”之稱。自陰山向西,氣候干旱,沙漠面積較大。故選:B。
【點評】內蒙古自治區與俄羅斯、蒙古交界的國境線長達4200多千米。在漫長的邊境線上,分布有滿洲里、二連浩特等口岸城市,為開展邊境貿易提供了有利條件,
14.【答案】D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河套平原的相關知識。內蒙古素有“塞上米糧川”之稱的地區是河套平原。故選D。
15.【答案】B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以種植水稻、柑橘和甘蔗為主是我國的南方地區,內蒙古自治區以畜牧業為主,故A錯誤;摔跤是蒙古族人們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故B正確;傳統民居屋頂坡度大,利于排水是南方地區的建筑特點,內蒙古地區降水少,故C錯誤;內蒙古自治區地處內陸,遠離海洋,富含水汽的夏季風難以再向西前行,年降水量表現出由東向西逐漸減少的態勢,從東到西,內蒙古自治區自然景觀大致上呈現出由森林→草原→荒漠的變化,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跨經度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由于內蒙古自治區從東向西越來越遠離海洋,降水從東向西逐漸減少,植被分布也從森林變為草原、荒漠。
16.【答案】B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天然植被東西變化最顯著的是內蒙古。
故選:B。
【點評】內蒙古自治區大部分屬于地勢坦蕩的內蒙古高原,是我國跨經度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的降水從東向西逐漸減少,植被分布也從森林變為草地、荒漠。本題考查內蒙古植被變化的情況,屬于基礎題。
17.【答案】D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西北和青藏地區的農業部門以畜牧業為主,這里分布有我國四大牧區,分別是新疆牧區、青海牧區、西藏牧區、內蒙古牧區。內蒙古牧場屬溫帶草原牧場,新疆牧場屬山地牧場,青海和西藏屬高寒牧場。內蒙古的優良畜種有三河馬、三河牛、新疆有細毛羊,青藏地區有牦牛、藏綿羊、寧夏有灘羊等。
故選:D。
【點評】中國西部、北部草原遼闊,牧場寬廣。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是中國的四大牧區,這里的許多地方水草肥美,適宜放牧,具有悠久的畜牧業生產歷史。
18.【答案】D
【知識點】珠江三角洲;東北三省;內蒙古;四川盆地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小興安嶺有亞洲面積最大的紅松原始森林,有“紅松之鄉”之稱。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已建設成為現代化農業基地。蒙古袍是蒙古族的傳統服裝,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人最盛大的娛樂活動。四川盆地形成了巴蜀文化,川劇是流行于該地區的一種吸取形式。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信天游是流傳在中國西北廣大地區的一種民歌形式。這是一部用老镢鐫刻在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傳世巨著,這是黃坡黃水之間的一朵奇葩。其歌詞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變文體,以浪漫主義的比興手法見長。它便是陜北民歌。在陜北它叫“信天游”,又稱“順天游”“小曲子”, 在山西被稱為“山曲”,在內蒙古則被叫作“爬山調”。
19.【答案】(1)由圖可知內蒙古 自治區東西跨經度多,東西距海洋遠近不同,從而導致東西部降水多少不同,從而東西部植被分布也不同。
(2)那達慕大會。荒漠化。過度放牧破壞了草場植被。適度放牧等(從科技、放牧方式等角度回答也可)。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1)、由圖可知內蒙古自治區東西跨經度多,東西距海洋遠近不同,從而導致東西部降水多少不同,從而東西部植被分布也不同。
(2)、根據材料描述,同學們碰上當地那達慕大會。草場寸草不生體現了土地荒漠化。人為原因可能是由于人類過度放牧破壞了草場植被。建議:適度放牧等(從科技、放牧方式等角度回答也可)。
【點評】我國東西跨經度較廣,由于各地區距離海洋遠近不同,導致地表植被有很大的變化,最東部地區的大小興安嶺、長白山一帶,生長著茂密的森林,中部地區的內蒙古地區分布著廣袤的草原,而到了西部的塔里木盆地,由于降水稀少,地表以荒漠為主,從我國的呼和浩特到烏魯木齊,植被的變化規律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0.【答案】(1)特點:絕大部分地區多年平均降水少于400毫米;由東向西,降水逐漸減少(東多西少)。
原因:絕大部分地區屬于非季風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由東向西,海洋影響越來越小。
(2)舉行那達慕大會(或:賽馬、射箭、摔跤);住蒙古包;穿蒙古袍;吃牛羊肉和奶制品等。(答出兩項即可)
(3)原因:畜群不斷擴大(過度放牧);不注意草場保護。(言之有理即可)
措施:改游牧為定居,避免草場進一步退化;建設人工草場,提高產草量。(言之有理即可)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結合圖中信息可知,內蒙古絕大部分地區多年平均降水少于400毫米;由東向西,降水逐漸減少(東多西少)。
原因:絕大部分地區屬于非季風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由東向西,海洋影響越來越小。
(2)、長期以來,生活在呼倫貝爾大草原的蒙古族同胞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主要的生活習俗有:舉行那達慕大會(或:賽馬、射箭、摔跤);住蒙古包;穿蒙古袍;吃牛羊肉和奶制品等。(答出兩項即可)
(3)、近年來,呼倫貝爾大草原的草場退化日趨嚴重,主要原因:畜群不斷擴大(過度放牧);不注意草場保護。(言之有理即可)
措施:改游牧為定居,避免草場進一步退化;建設人工草場,提高產草量。(言之有理即可)。
【點評】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氣溫冷熱變化劇烈,年降水量表現出由東向西逐漸減少的態勢.新疆的東部和南部降水甚少,總的來說,干旱是本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受降水的影響,從自東向西,西北地區自然景觀大致上呈現出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變化。
21.【答案】(1)西北地區;內蒙古高原;黃河
(2)植被覆蓋率自東向西逐漸降低;但在107°E附近植被覆蓋率突然升高;
原因:降水量自東向西遞減,但在107°E附近,有黃河灌溉區(河套平原),耕地比重大,覆蓋率上升
(3)加強環保執法工作,保障煤炭開采有序進行和及時回填;科學放牧,讓畜牧數量在牧場承載范圍內;大力發展旅游業。
【知識點】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內蒙古
【解析】【分析】(1)該區域主要地處西北地區,位于內蒙古高原,A是我國第二長河黃河。
(2)據圖分析可知,植被覆蓋率自東向西逐漸降低;但在107°E附近植被覆蓋率突然升高;原因:降水量自東向西遞減,但在107°E附近,有黃河灌溉區(河套平原),耕地比重大,覆蓋率上升。
(3) 要擺脫甲區域經濟發展的困境,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應加強環保執法工作,保障煤炭開采有序進行和及時回填;科學放牧,讓畜牧數量在牧場承載范圍內;大力發展旅游業。
【點評】根據內蒙古高原的特點,進行分析解答。西北地區地處我國大陸內部地區,由于各地距海遠近不同,加之山脈的阻擋,降水呈現出自東向西逐漸減少的趨勢,故自然景觀呈現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變化。氣候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河流也比較少,主要以內流河為主。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草原為主,加之人為對植被的破壞,使得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嚴重。
22.【答案】(1)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大興安嶺以西。絕大部分地區 多年平均降水少于400毫米,降水由東向西逐漸減少。
(2)呼倫貝爾草原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集中于夏季,雨熱同期,牧場遼闊,河湖遍布,植物生長茂盛,種類繁多,故能成為“牧草王國”。
(3)示例一:住蒙古包是因為它的搭建和拆卸極為省力簡潔,不用挖坑蓋墻,也不用打地基,有利于草原植被的保護。示例二:穿蒙古袍是因為袍身肥大,適合牧民在馬背上活動。天冷時可以加里襯或棉里,抵御寒冷。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1)、據圖描述呼倫貝爾草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大興安嶺以西。內蒙古地區絕大部分地區多年平均降水少于400毫米,降水由東向西逐漸減少。
(2)、根據材料,呼倫貝爾草原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集中于夏季,雨熱同期,牧場遼闊,河湖遍布,植物生長茂盛,種類繁多,故能成為“牧草王國”。
(3)、根據題意,描述當地人是生活習俗。示例一:住蒙古包是因為它的搭建和拆卸極為省力簡潔,不用挖坑蓋墻,也不用打地基,有利于草原植被的保護。示例二:穿蒙古袍是因為袍身肥大,適合牧民在馬背上活動。天冷時可以加里襯或棉里,抵御寒冷。
【點評】描述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主要從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半球位置等方面進行回答。 絕對位置——經緯度位置即確定一個區域范圍或具體地點,在地球表面具有唯一性;相對位置,主要看與周邊事物的相對關系;海陸位置主要從海陸角度看,是否沿海,大陸的東西岸;半球位置是看在東半球還是西半球,南半球還是北半球。
23.【答案】(1)圖一反映的是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的氣候比較干熱;而我國內蒙古草原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冷夏熱,降水較少。
(2)內蒙古草原牧民實行人工勞作,穿蒙古袍,住蒙古包,過著游牧生活,主要的娛樂活動是那達慕大會。而澳大利亞牧民的生產高度機械化,羊毛大量出口,過著定居生活。
(3)要重視對草原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適度放牧。
【知識點】澳大利亞草原——現代化牧場;內蒙古
【解析】【分析】 (1)根據大陸輪廓看,圖一是澳大利亞,圖二是中國。 澳大利亞的氣候比較干熱,大面積的熱帶草原;而我國內蒙古草原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冷夏熱,降水較少,主要是溫帶草原。
(2)內蒙古草原牧民實行人工勞作,穿蒙古袍,住蒙古包,過著游牧生活,主要的娛樂活動是那達慕大會。而澳大利亞牧民的生產高度機械化,羊毛大量出口,過著定居生活。
(3)要重視對草原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適度放牧。
【點評】在發展地方經濟時應注意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特點發展地方經濟;要注意保護環境,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1 / 1人文地理下冊5.3.2草原風情 同步試卷
一、單選題
1.在獨特的自然環境影響下,人們創造了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下列場景展現內蒙古草原風情的是(  )
A.大巴扎熱鬧繁華,果干肉脯琳瑯滿目
B.新春的花市人頭攢動,花卉競相綻放
C.長調悠揚,人們騎馬、摔跤歡樂祥和
D.菜肴辛辣可口,人們的生活自在悠閑
【答案】C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巴扎熱鬧繁華,果干肉脯琳瑯滿目,應該是新疆地區。新春的花市人頭攢動,花卉競相綻放,應該是南方地區。長調悠揚,人們騎馬、摔跤歡樂祥和,應該是內蒙古草原風情。菜肴辛辣可口,人們的生活自在悠閑應該在四川盆地。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新疆國際大巴扎是新疆商業與旅游繁榮的象征,也是烏魯木齊作為少數民族城市的景觀建筑,又是一座標志性建筑。 新疆國際大巴扎具有濃郁的伊斯蘭建筑風格,在涵蓋了建筑的功能性和時代感的基礎上,重現了古絲綢之路的繁華,集中體現了濃郁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讀“內蒙古自治區的干濕狀況圖”,回答問題。
2.內蒙古自治區從東向西年降水量逐漸減少,影響因素主要是(  )
A.海陸因素 B.緯度因素 C.地形因素 D.人為因素
3.我國內蒙古自治區東西狹長,A-B-C依次出現的自然景觀為(  )
A.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荒漠
C.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 D.草原荒漠-森林草原-荒漠
4.下列關于蒙古族牧民生活的描述,正確的有(  )
①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②7、8月間舉辦那達慕大會
③喜食面食和米飯
④住在便于拆裝和搬運的蒙古包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2.A
3.B
4.C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點評】我國東西跨經度較廣,由于各地區距離海洋遠近不同,導致地表植被有很大的變化,最東部地區的大小興安嶺、長白山一帶,生長著茂密的森林,中部地區的內蒙古地區分布著廣袤的草原,而到了西部的塔里木盆地,由于降水稀少,地表以荒漠為主,由此可見從我國的呼和浩特到烏魯木齊,植被的變化規律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由于各地區距離海洋遠近不同,導致水汽由東向西逐漸減少,內蒙古自治區從東向西年降水量逐漸減少,影響因素主要是海陸因素。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3.我國內蒙古自治區東西狹長,A-B-C依次出現的自然景觀為 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荒漠。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4.下列關于蒙古族牧民生活的描述,①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正確。②7、8月間舉辦那達慕大會,正確。③喜食面食和米飯,錯誤,應該是肉和奶。④住在便于拆裝和搬運的蒙古包里,正確。①②④ ,正確。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2020七下·麗水期末)下圖為內蒙古自治區降水量分布圖,回答下題。
5.影響該地降水分布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緯度位置 C.海陸位置 D.光熱因素
6.與圖中a、b、c三地相對應的景觀是(  )
A.高嶺蒼茫低嶺翠 平沙莽莽黃入天 風吹草低見牛羊
B.高嶺蒼茫低嶺翠 風吹草低見牛羊 平沙莽莽黃入天
C.平沙莽莽黃人天 風吹草低見牛羊 高嶺蒼茫低嶺翠
D.風吹草低見牛羊 高嶺蒼茫低嶺翠 平沙莽莽黃入天
【答案】5.C
6.B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點評】西北地區地處我國大陸內部地區,由于各地距海遠近不同,加之山脈的阻擋,降水呈現出自東向西逐漸減少的趨勢,故自然景觀呈現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變化。氣候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河流也比較少,主要以內流河為主。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草原為主,加之人為對植被的破壞,使得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嚴重。
5.根據給出的等降水量線可以推斷出當地的降水表現為東多西少,越往內陸,降水越少。因此,影響該地降水分布差異的主要因素是海陸位置。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6.據圖分析可知,圖中a地位于大興安嶺的東側,處于迎風坡,降水較多主要以森林植被為主。圖中b地降水量在200-300毫米之間,屬于溫帶草原氣候,不適宜發展種植業,有利于草類的生長,有大面積的草場。圖中c地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氣候干旱,植被稀疏,主要以荒漠景觀為主。因此,與圖中a、b、c三地相對應的景觀是:高嶺蒼茫低嶺翠 風吹草低見牛羊 平沙莽莽黃入天 。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7.工業生產為我們提供豐富多樣的生活資料。我國工業部門齊全,輕重工業發展都較快。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題。若從接近原料產地方面考慮,呼和浩特紡織工業應為(  )
A.棉紡織工業 B.毛紡織工業 C.麻紡織工業 D.紡織工業
【答案】B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呼和浩特位于內蒙古高原,內蒙古牧區是我國四大牧區之一,畜牧業發達。因此從接近原料地考慮,呼和浩特的紡織工業應是毛紡織工業。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 工業生產為我們提供豐富多樣的生活資料.我國工業部門齊全,輕重工業發展都較快. 工業 布局也日趨合理。工業技術水平也不斷提高。 北京、上海已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核心。珠江三角洲、滬寧杭、京津石(石家莊)因具備工業基礎、科技力量雄厚、高層次知識性人才集聚、交通便利、對外開放程度高等有利因素,已開始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帶,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我國中西部的武漢、重慶、西安、蘭州等地正日益成為中西部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
8.暑假期間,小明一家一起去外地旅游,在那個地方,他們喝到了新鮮的牛奶和奶茶,還參加了那達慕大會。小明一家最有可能去的地方是(  )
A.太湖流域 B.四川盆地 C.內蒙古高原 D.天山牧場
【答案】C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根據題目中的“他們喝到了新鮮的牛奶和奶茶,還參加了那達慕大會”可知小明一家最有可能去的地方是內蒙古高原。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又稱北部高原,位于陰山山脈之北,大興安嶺以西,北至國界,西至東經106°附近。介于北緯40°20′~50°50′,東經106°~121°40′。面積約34萬平方千米。
9.烏拉蓋草原發展生態旅游可以(  )
A.對草原任意開發與利用 B.促進草原可持續發展
C.導致自然災害的增多 D.限制原生態文化的發展
【答案】B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對草原任意開發與利用會破壞生態環境,A項錯誤。發展生態旅游可以加強對草原的保護,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可以促進草原生態文化的發展,C項、D項錯誤。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烏拉蓋草原因烏拉蓋河得名,地處錫林郭勒盟、興安盟和通遼市三盟市的交界處,動植物種類繁多,有“天邊草原”的美譽。 草原可利用面積4350.53平方公里,總體表現草地質量優良,產量中高。境內植物類型多樣,以木科豆科為主,牧草種類優良。
10.下列有關描述是對內蒙古草原的真實寫照的是(  )
A.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B.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
C.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D.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答案】C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是西北地區的真實寫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指橫斷山區,“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 ”是云貴高原的真實寫照,“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描述的是內蒙古高原的景觀.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內蒙古高原地勢平坦開闊,一望無際,青藏高原是我國第一大高原,內蒙古高原為我國第二大高原,云貴高原地面崎嶇,多山間小盆地,青藏高原起伏平緩,雪山連綿,冰川廣布。黃土高原是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11.在烏拉蓋草原能夠感受到的蒙古族特色文化是(  )
A.潑水節 B.冰雪節 C.火把節 D.那達慕大會
【答案】D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 蒙古族最大的傳統的節日性群眾集會為“那達慕”,蒙古語意為娛樂、游藝,起源于13世紀初。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馬奶節、那達慕大會和新年(也稱白月)。 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 我國民族眾多,風土人情多姿多彩,各民族和睦相處,創造并保留了各自別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傣族有潑水節,彝族有火把節,藏族有雪頓節,苗族有蘆笙節,回族有開齋節,蒙古族有那達慕大會,高山族有豐收節,漢族有傳統的元宵節。
12.“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來形容內蒙古草原非常恰當,從詩句中可以看出內蒙古草原屬于典型的(  )
A.熱帶草原氣候 B.亞熱帶草原氣候
C.溫帶草原氣候 D.寒帶草原氣候
【答案】C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由“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可知,該地植被屬于草原,該地的草原一年有一次豐美,還有一次枯黃,說明該地是溫帶草原氣候,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內蒙古高原是中國重要的牧場,草原面積約占高原面積的80%,屬歐亞溫帶草原區的一部分,是中國最大的綿羊及山羊放牧區和中國駱駝主要產區之一。
13.從東往西,內蒙古自治區的植被變化規律是(  )
A.草原、森林、沙漠 B.森林、草原、沙漠
C.草原、沙漠、森林 D.沙漠、草原、森林
【答案】B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內蒙古東部邊緣的大興安嶺山地,降水較多,森林茂盛。中部的多數地方水草豐茂,是廣闊的草原牧場,這里牛羊成群,氈房(蒙古包即氈房的一種)點點。陰山山脈是我國內流區與外流區的重要分界線。陰山以南的河套平原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溝渠縱橫,素有“塞上米糧川”之稱。自陰山向西,氣候干旱,沙漠面積較大。故選:B。
【點評】內蒙古自治區與俄羅斯、蒙古交界的國境線長達4200多千米。在漫長的邊境線上,分布有滿洲里、二連浩特等口岸城市,為開展邊境貿易提供了有利條件,
14.內蒙古素有“塞上米糧川”之稱的地區是(  )
A.呼倫貝爾草原 B.河西走廊
C.銀川平原 D.河套平原
【答案】D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河套平原的相關知識。內蒙古素有“塞上米糧川”之稱的地區是河套平原。故選D。
15.網友“暢行天下”暑假騎自行車進行了一次終生難忘的旅行,下面是他用“行者”軟件記錄的旅行線路(終點是烏魯木齊)。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下列景觀或人文活動與內蒙古自治區相符的是(  )
A.以種植水稻、柑橘和甘蔗為主
B.摔跤是人們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
C.傳統民居屋頂坡度大,利于排水
D.代表性植被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答案】B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以種植水稻、柑橘和甘蔗為主是我國的南方地區,內蒙古自治區以畜牧業為主,故A錯誤;摔跤是蒙古族人們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故B正確;傳統民居屋頂坡度大,利于排水是南方地區的建筑特點,內蒙古地區降水少,故C錯誤;內蒙古自治區地處內陸,遠離海洋,富含水汽的夏季風難以再向西前行,年降水量表現出由東向西逐漸減少的態勢,從東到西,內蒙古自治區自然景觀大致上呈現出由森林→草原→荒漠的變化,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跨經度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由于內蒙古自治區從東向西越來越遠離海洋,降水從東向西逐漸減少,植被分布也從森林變為草原、荒漠。
16.下列省區,天然植被東西變化最顯著的是(  )
A.寧夏 B.內蒙古 C.黑龍江 D.江西
【答案】B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天然植被東西變化最顯著的是內蒙古。
故選:B。
【點評】內蒙古自治區大部分屬于地勢坦蕩的內蒙古高原,是我國跨經度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的降水從東向西逐漸減少,植被分布也從森林變為草地、荒漠。本題考查內蒙古植被變化的情況,屬于基礎題。
17.我國內蒙古牧區的優良畜種主要有(  )
A.牦牛、綿羊 B.灘羊、山羊
C.細毛羊、伊犁馬 D.三河牛、三河馬
【答案】D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西北和青藏地區的農業部門以畜牧業為主,這里分布有我國四大牧區,分別是新疆牧區、青海牧區、西藏牧區、內蒙古牧區。內蒙古牧場屬溫帶草原牧場,新疆牧場屬山地牧場,青海和西藏屬高寒牧場。內蒙古的優良畜種有三河馬、三河牛、新疆有細毛羊,青藏地區有牦牛、藏綿羊、寧夏有灘羊等。
故選:D。
【點評】中國西部、北部草原遼闊,牧場寬廣。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是中國的四大牧區,這里的許多地方水草肥美,適宜放牧,具有悠久的畜牧業生產歷史。
18.(2019七下·仙居期末)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小興安嶺有亞洲面積最大的紅松原始森林,有“紅松之鄉”之稱。
B.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已建設成為現代化農業基地。
C.蒙古袍是蒙古族的傳統服裝,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人最盛大的娛樂活動。
D.四川盆地形成了巴蜀文化,信天游是流行于該地區的一種民歌形式。
【答案】D
【知識點】珠江三角洲;東北三省;內蒙古;四川盆地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小興安嶺有亞洲面積最大的紅松原始森林,有“紅松之鄉”之稱。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已建設成為現代化農業基地。蒙古袍是蒙古族的傳統服裝,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人最盛大的娛樂活動。四川盆地形成了巴蜀文化,川劇是流行于該地區的一種吸取形式。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信天游是流傳在中國西北廣大地區的一種民歌形式。這是一部用老镢鐫刻在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傳世巨著,這是黃坡黃水之間的一朵奇葩。其歌詞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變文體,以浪漫主義的比興手法見長。它便是陜北民歌。在陜北它叫“信天游”,又稱“順天游”“小曲子”, 在山西被稱為“山曲”,在內蒙古則被叫作“爬山調”。
二、材料分析題
19.(2020七下·江山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內蒙古自治區年降水量圖
材料二:在游學期間,同學們正好碰上當地居民正在舉行盛大的民族娛樂活動,他們第一次看到了摔跤、騎馬、射箭等比賽,場面熱烈壯觀。在游學活動中,一位當地老人親切地.與小文同學聊天。他告訴小文,這片草場在過去一段時間里變得寸草不生,風沙四起,最近幾年才挽救回來。
(1)讀圖,在從A地→B地→C地的游學過程中,同學們發現內蒙古草原的植被自東向西逐漸矮小稀疏。請運用圖中所表達的信息,解釋這種變化的原因。
(2)同學們碰上當地的什么娛樂活動?草場寸草不生體現了哪種生態環境問題?請你解釋造成這一環境問題的人為原因,并為內蒙古草原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
【答案】(1)由圖可知內蒙古 自治區東西跨經度多,東西距海洋遠近不同,從而導致東西部降水多少不同,從而東西部植被分布也不同。
(2)那達慕大會。荒漠化。過度放牧破壞了草場植被。適度放牧等(從科技、放牧方式等角度回答也可)。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1)、由圖可知內蒙古自治區東西跨經度多,東西距海洋遠近不同,從而導致東西部降水多少不同,從而東西部植被分布也不同。
(2)、根據材料描述,同學們碰上當地那達慕大會。草場寸草不生體現了土地荒漠化。人為原因可能是由于人類過度放牧破壞了草場植被。建議:適度放牧等(從科技、放牧方式等角度回答也可)。
【點評】我國東西跨經度較廣,由于各地區距離海洋遠近不同,導致地表植被有很大的變化,最東部地區的大小興安嶺、長白山一帶,生長著茂密的森林,中部地區的內蒙古地區分布著廣袤的草原,而到了西部的塔里木盆地,由于降水稀少,地表以荒漠為主,從我國的呼和浩特到烏魯木齊,植被的變化規律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0.內蒙古草原遼闊,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地區。讀下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簡述內蒙古地區多年平均降水分布的特點,并簡要分析產生的原因。
(2)長期以來,生活在呼倫貝爾大草原的蒙古族同胞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列舉兩項反映他們生活的習俗。
(3)近年來,呼倫貝爾大草原的草場退化日趨嚴重,試分析主要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決措施。
【答案】(1)特點:絕大部分地區多年平均降水少于400毫米;由東向西,降水逐漸減少(東多西少)。
原因:絕大部分地區屬于非季風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由東向西,海洋影響越來越小。
(2)舉行那達慕大會(或:賽馬、射箭、摔跤);住蒙古包;穿蒙古袍;吃牛羊肉和奶制品等。(答出兩項即可)
(3)原因:畜群不斷擴大(過度放牧);不注意草場保護。(言之有理即可)
措施:改游牧為定居,避免草場進一步退化;建設人工草場,提高產草量。(言之有理即可)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結合圖中信息可知,內蒙古絕大部分地區多年平均降水少于400毫米;由東向西,降水逐漸減少(東多西少)。
原因:絕大部分地區屬于非季風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由東向西,海洋影響越來越小。
(2)、長期以來,生活在呼倫貝爾大草原的蒙古族同胞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主要的生活習俗有:舉行那達慕大會(或:賽馬、射箭、摔跤);住蒙古包;穿蒙古袍;吃牛羊肉和奶制品等。(答出兩項即可)
(3)、近年來,呼倫貝爾大草原的草場退化日趨嚴重,主要原因:畜群不斷擴大(過度放牧);不注意草場保護。(言之有理即可)
措施:改游牧為定居,避免草場進一步退化;建設人工草場,提高產草量。(言之有理即可)。
【點評】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氣溫冷熱變化劇烈,年降水量表現出由東向西逐漸減少的態勢.新疆的東部和南部降水甚少,總的來說,干旱是本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受降水的影響,從自東向西,西北地區自然景觀大致上呈現出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變化。
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下圖區域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產區和煤炭產區。特別是甲區域是世界三大草原之一,有“牧草王國”之稱,景色優美,擁有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和豐富的煤礦資源。但伴隨著當地某些煤炭企業無視環保法律,大規模無序露天開采和不能及時回填礦洞,導致該區域出現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斷流,嚴重影響當地的生產生活;伴隨著過量放牧,草場沙化嚴重,當地經濟發展遇到了困境,需要轉型升級。
(1)該區域主要地處   (地理分區),位于   (地形單元),A是   (河流)。
(2)描述圖二所示植被覆蓋率空間變化主要特點并分析其原因。
(3)要擺脫甲區域經濟發展的困境,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你有何建議?
【答案】(1)西北地區;內蒙古高原;黃河
(2)植被覆蓋率自東向西逐漸降低;但在107°E附近植被覆蓋率突然升高;
原因:降水量自東向西遞減,但在107°E附近,有黃河灌溉區(河套平原),耕地比重大,覆蓋率上升
(3)加強環保執法工作,保障煤炭開采有序進行和及時回填;科學放牧,讓畜牧數量在牧場承載范圍內;大力發展旅游業。
【知識點】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內蒙古
【解析】【分析】(1)該區域主要地處西北地區,位于內蒙古高原,A是我國第二長河黃河。
(2)據圖分析可知,植被覆蓋率自東向西逐漸降低;但在107°E附近植被覆蓋率突然升高;原因:降水量自東向西遞減,但在107°E附近,有黃河灌溉區(河套平原),耕地比重大,覆蓋率上升。
(3) 要擺脫甲區域經濟發展的困境,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應加強環保執法工作,保障煤炭開采有序進行和及時回填;科學放牧,讓畜牧數量在牧場承載范圍內;大力發展旅游業。
【點評】根據內蒙古高原的特點,進行分析解答。西北地區地處我國大陸內部地區,由于各地距海遠近不同,加之山脈的阻擋,降水呈現出自東向西逐漸減少的趨勢,故自然景觀呈現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變化。氣候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河流也比較少,主要以內流河為主。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草原為主,加之人為對植被的破壞,使得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嚴重。
22.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呼倫貝爾草原海拔在650一700米之間,屬于半干旱區,全年日照時數達2700小時以上。呼倫貝爾草原總面積約10萬平方千米,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水草豐美,生長著堿草、針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種營養豐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國”之稱。當地牧民住蒙古包,身著寬大的蒙古袍,傳統的食品主要有白食、紅食和茶食等。
(1)據圖描述呼倫貝爾草原的地理位置,并概述內蒙古地區多年平均降水分布的特點。
(2)根據材料,分析呼倫貝爾草原成為“牧草王國”的自然條件。
(3)從材料中選取一項當地人的生活習俗,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1)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大興安嶺以西。絕大部分地區 多年平均降水少于400毫米,降水由東向西逐漸減少。
(2)呼倫貝爾草原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集中于夏季,雨熱同期,牧場遼闊,河湖遍布,植物生長茂盛,種類繁多,故能成為“牧草王國”。
(3)示例一:住蒙古包是因為它的搭建和拆卸極為省力簡潔,不用挖坑蓋墻,也不用打地基,有利于草原植被的保護。示例二:穿蒙古袍是因為袍身肥大,適合牧民在馬背上活動。天冷時可以加里襯或棉里,抵御寒冷。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1)、據圖描述呼倫貝爾草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大興安嶺以西。內蒙古地區絕大部分地區多年平均降水少于400毫米,降水由東向西逐漸減少。
(2)、根據材料,呼倫貝爾草原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集中于夏季,雨熱同期,牧場遼闊,河湖遍布,植物生長茂盛,種類繁多,故能成為“牧草王國”。
(3)、根據題意,描述當地人是生活習俗。示例一:住蒙古包是因為它的搭建和拆卸極為省力簡潔,不用挖坑蓋墻,也不用打地基,有利于草原植被的保護。示例二:穿蒙古袍是因為袍身肥大,適合牧民在馬背上活動。天冷時可以加里襯或棉里,抵御寒冷。
【點評】描述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主要從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半球位置等方面進行回答。 絕對位置——經緯度位置即確定一個區域范圍或具體地點,在地球表面具有唯一性;相對位置,主要看與周邊事物的相對關系;海陸位置主要從海陸角度看,是否沿海,大陸的東西岸;半球位置是看在東半球還是西半球,南半球還是北半球。
23.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內蒙古草原是我國的重要牧區,那里的蒙古族牧民傳統上實行人工勞作,以馬、牛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正是因為蒙古族擅長騎馬,所以被譽為“騎在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牧民以牛羊肉和奶制品為主食,他們的傳統服飾是蒙古袍,居住的傳統民居是適于游牧生活、便于拆卸的蒙古包。每年的夏秋季節,當地的牧民會舉行盛大的“那達慕”大會。在大會上,牧民們會舉行騎馬、射箭、摔跤等一系列活動。
(1)圖一是哪個國家的示意圖?圖中A區域與圖二中的我國內蒙古草原在發展畜牧業的自然條件上有哪些不同?
(2)請你說說內蒙古草原牧民的傳統生產生活與A國的牧民有哪些差異?
(3)你認為內蒙古草原和A國在發展畜牧業時都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答案】(1)圖一反映的是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的氣候比較干熱;而我國內蒙古草原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冷夏熱,降水較少。
(2)內蒙古草原牧民實行人工勞作,穿蒙古袍,住蒙古包,過著游牧生活,主要的娛樂活動是那達慕大會。而澳大利亞牧民的生產高度機械化,羊毛大量出口,過著定居生活。
(3)要重視對草原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適度放牧。
【知識點】澳大利亞草原——現代化牧場;內蒙古
【解析】【分析】 (1)根據大陸輪廓看,圖一是澳大利亞,圖二是中國。 澳大利亞的氣候比較干熱,大面積的熱帶草原;而我國內蒙古草原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冷夏熱,降水較少,主要是溫帶草原。
(2)內蒙古草原牧民實行人工勞作,穿蒙古袍,住蒙古包,過著游牧生活,主要的娛樂活動是那達慕大會。而澳大利亞牧民的生產高度機械化,羊毛大量出口,過著定居生活。
(3)要重視對草原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適度放牧。
【點評】在發展地方經濟時應注意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特點發展地方經濟;要注意保護環境,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冈市| 安义县| 滁州市| 靖宇县| 乌鲁木齐县| 太和县| 大悟县| 淮阳县| 宁乡县| 龙海市| 延津县| 即墨市| 安泽县| 西畴县| 上犹县| 内丘县| 锦屏县| 灵丘县| 江孜县| 沈阳市| 漳浦县| 鹿邑县| 永仁县| 泽库县| 彰化市| 视频| 乌恰县| 科技| 金川县| 宾阳县| 泉州市| 张家港市| 舟曲县| 华安县| 山阳县| 景东| 河西区| 延边| 固阳县| 龙泉市| 余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