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教學設計——第六單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課題1 金剛石、石墨和C60(第二課時)一、教學內容分析“單質碳的化學性質”是課標“身邊的化學物質”中元素化合物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單質碳也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另外一種化學物質。本課題是初中階段唯一全面研究元素及化合物知識的一個單元,涉及知識內容較廣,化學反應方程式繁多,物質之間的聯系較為復雜。這部分知識往往是雖易懂但零碎難記的內容。這種情況與學生對知識間的相互聯系認識不夠、沒有形成整體的知識體系有關。如何根據這部分知識內容的特點,指導學生建立有序的知識結構,這無疑是極為重要的。本節課通過實驗教學和合作探究,初步了解單質碳的性質,為碳的可燃性和還原與之后要學習的碳的氧化物之間的聯系奠定基礎,因此,本節課涉及的基礎知識及學習方法在今后化學學習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二、學情分析初三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學科基礎和探究意識,但知識掌握不夠全面,探究意識比較薄弱。本課題內容重要,學生在學習上會存在:1、不能熟練運用碳的性質來決定它的用途;2、難點氧化還原反應的掌握有待提高。本節課是課題1的第二課時,由于單質碳與生活緊密聯系,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希望通過一些在生活中的情境結合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三、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知道單質碳的可燃性和還原性;2.知道單質碳的有關用途;3.了解氧化反應、還原反應。(二)過程與方法初步學習通過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論的方法,學會歸納、概括的科學方法;(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逐步樹立化學聯系生活的觀念;2、知道碳的不完全燃燒生成的CO有毒,對人體和環境的危害。四、教學重難點重點:1、單質碳的可燃性2、單質碳的還原性難點:1、對于還原反應的理解2、物質的氧化性和還原性五、教學準備1、多媒體課件2、藥品及儀器:木炭粉,氧化銅,澄清石灰水,大試管,小試管,燒杯,單孔橡膠塞,玻璃導管,酒精噴燈,帶鐵夾的鐵架臺,藥匙,紙槽,白紙。六、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上節課學過的碳單質有______、____、___。宏觀上,他們都是由_____元素組成的。 它們的物理性質截然不同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搶答 用搶答回顧舊識,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思維【欣賞】書法家墨寶 【提問】古代用墨書寫或繪制的字畫保存很長時間而不變色,為什么呢? 【板書】一、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不活潑 應用: ①檔案資料用碳素墨水書寫 ②經典廣告語: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 ③用墨汁書寫的字畫,保存很久都不會褪色 【提問】在埋木電線桿前,要把埋入地下的一段用火將表面微微燒焦,你知道原因嗎? 學生猜測:碳的化學性質不活潑 回答: 形成了化學性質穩定的炭層 學生已掌握CO2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性質,讓學生自主設計,體會實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追問】為什么碳的化學性質在常溫下比較穩定呢 【提示】元素的化學性質與____________密切相關 【講述】碳原子最外層4個電子,既不容易失去電子也不容易得到電子。所以碳單質常溫下化學性質比較穩定。 學生聯系上節課內容,結構決定性質,猜想是因為碳原子結構決定了碳單質這樣的性質。 與第三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秘聯系,從微觀角度分析物質的性質與哪些因素有關。【提問】回憶第二單元中碳與氧氣反應的現象。 【板書】二、碳與氧氣反應 ①氧氣充足 C + O2 CO2 【講述】在氧氣充足的條件下,碳充分燃燒生成CO2,但是在氧氣不充足的條件下,碳不充分燃燒生成CO。一氧化碳有毒。 【板書】②氧氣不充足 2C + O2 2CO 【資料】碳不完全燃燒導致的火鍋店中毒事件。 【講述】在密閉的室內用焦炭燒烤、或是炭火取暖都可能會發生碳的不完全燃燒生成CO使人中毒,還有在室內安裝燃氣熱水器,也有可能發生燃氣泄漏而引發中毒。 【提問】所以,同學們覺得在使用煤爐或者燃氣時要注意什么? 【講述】商朝冶煉青銅,現代工業煉鐵都會用到焦炭。是因為焦炭在高溫下還能與某些金屬氧化物發生反應。 【板書】三、碳與某些氧化物反應 【實驗】木炭還原氧化銅 【觀察】實驗中固體顏色的變化和石灰水的變化。 【分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生成的紅色固體是銅,產生的氣體是CO2。 【板書】C + 2CuO 2Cu + CO2↑ 注意點:(1)試管口略向下傾斜; (2)加網罩的目的:_________; (3)實驗結束,先撤離導管,再熄滅酒精燈; (4)碳與金屬氧化物反應,條件都是高溫。 【提問】仿照碳與氧化銅反應,寫出碳還原氧化鐵。生板書。 學生回憶并回答發出白光,放出大量熱,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學生記錄。 學生觀看ppt。 記錄實驗現象 學生回答:通風。 學生觀察,黑色粉末慢慢變紅,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3C + 2Fe2O3 4Fe + 3CO2↑ 簡單的假設猜想,一步步深入的思考給學生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種進程形成于學生腦海中有一個較完善的實驗猜想及方案,在一起探討的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問】同學們觀察這兩個方程式,有沒有發現什么相似之處。 【講述】很好,我們將像這樣,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奪去的反應叫做還原反應。 【PPT】演示碳奪去氧化銅中的氧過程。 【分析】(1)CuO___氧(填“得”或“失”),被______(填“氧化”或“還原”,下同),發生_____反應,是_______劑,具有______性; (2)C___氧(填“得”或“失”),被______(填“氧化”或“還原”,下同),發生_____反應,是_______劑,具有______性; 【PPT】練習 3C + 2Fe2O3 4Fe + 3CO2↑ (1) Fe2O3___氧(填“得”或“失”),被______(填“氧化”或“還原”,下同),發生_____反應,是______劑,具有______性; (2)C___氧(填“得”或“失”),被______(填“氧化”或“還原”,下同),發生_____反應,是_______劑,具有______性; 【講述】碳還能與某些非金屬氧化物,譬如CO2發生反應。這是個吸熱反應。 【板書】C + CO2 2CO 【課堂練習】 生回答:都是氧化物中的氧被奪去。 學生學會分析,同桌相互討論。 學生練習并小結。 1、得氧被氧化,發生氧化反應;失氧被還原,發生還原反應。 2、能提供氧的物質具有氧化性,作氧化劑;能奪得氧的物質具有還原性,作還原劑。 對于抽象的概念性教學,要給予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思考和理解。【小結】本節課我們探究了碳的化學性質和一些驗證其化學性質的實驗。對于氧化還原反應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七、板書設計第六單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課題1 金剛石、石墨和C60(第二課時)碳的化學性質一、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不活潑二、可燃性——作燃料C + O2 CO22C + O2 2CO三、還原性——冶煉金屬C + 2CuO 2Cu + CO2↑3C + 2Fe2O3 4Fe + 3CO2↑C + CO2 2CO八、教學反思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由字畫引入新課,吸引學生的眼球,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猜想碳單質的化學性質,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很容易接受。根據前面所學知道,碳能在氧氣中燃燒,具有可燃性;從他們聽說過CO中毒,讓學生聯系了實際生活,進而自主解決問題。課堂氣氛活躍,掌握效果良好。一、本節課的成功之處1.本課題設計的主線清晰,重點突出,圍繞碳的化學性質進行授課。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設計教學過程,學生參與度高,在輕松的氛圍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得到了充分體現。從總體上看,本節課基本上達到了我所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很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探究實驗。2.本節教材著眼于生活中的化學。而教學中要活學用教材,使知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還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圍加深難度的誤區。要落實課程標準使學生扎實掌握基礎知識點又能靈活運用它們,這就對問題的情境設計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設計問題時,順應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求知求實。3.新課標要求教師以“學生為本”,教師主要是引導作用,在這節課上,我也充分讓學生發揮自主權,但是學生有差異性,大多數學生能夠跟著我的思路進行自主探究,假設猜想,動手實驗,但是一些學生在其中不能跟上大家的步伐,不能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需要更多的了解學生,做到因材施教,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的需求。二、本節課的不足之處1.對于有些知識點,例如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不活潑分析原因,學生很難將知識遷移到原子結構上,說明學生的認知還是有限的,沒有延伸。因此在課上做好鋪墊和調動學生的思維是我還需要加強的。2.對于實驗,學生都會很感興趣,此次實驗的酒精噴燈使學生感到很酷,但是注意力就容易被它吸引,而忽視了觀察實驗現象。同時,參加反應的氧化銅和木炭粉還需要一定的配比,這是實驗的關鍵,也是在不斷教學中的經驗感覺。三、改進的措施1.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自身的理論知識水平的學習,務必讓自己的提問有價值,語言描述也更嚴謹。2.授課時要兼顧全班學生,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最關鍵是讓學生能具備真正探究的能力,樹立科學的態度和世界觀。3. 化學課程多利用實驗,層層深入。課堂教學教程中,要物盡其用,充分利用好實物展臺、課件等可用手段,利用它們是為了提高教與學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擺花架子;不用過于追求教學模式與環節,要力爭學生會了的精講,新授的知識講透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