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2 城市聚落 同步訓練一、選擇題1.世界上許多城市都分布在河流沿岸,河流對城市發展提供( )A.消費市場 B.充足的水源 C.豐富的礦產 D.炎熱的氣候2.造成鄉村和城市景觀差異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密度 B.勞動生產方式 C.經濟收入 D.生活方式3.關于聚落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聚落應該選在地形平坦寬闊,水源充足的地方 B.城市聚落主要從事農業產業活動C.聚落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沿湖或沿海分布 D.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城市和鄉村4.圖中的甲乙兩圖是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觀照片,下列敘述能夠正確反映它們差異的是( )①鄉村有農田、果樹、池塘②鄉村的路網更密集,城市的建筑更稀疏、低矮③鄉村車輛多,城市車輛少④城市高樓林立,有許多商店、學校、醫院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下圖是某地區鄉村聚落分布示意圖。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面小題。5.根據圖中的聚落形態,推斷該地區的地形可能是( )A.平原或高原 B.山地或高原C.高原或盆地 D.山區或平原6.一般情況下,圖中甲、乙、丙、丁四地可能最先發展成為城鎮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清代宮廷畫師馮寧所繪的《金陵圖》生動地描繪了古代南京的城市面貌和各階層人民的社會生活,城內商業繁華,街市熙熙攘攘,熱鬧非凡,蔚為大觀。下圖為《金陵圖》局部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7.圖中景觀反映的是( )A.鄉村聚落 B.城市聚落 C.漁村聚落 D.牧村聚落8.圖中景觀可以反映當時南京( )①工業發達 ②人口眾多 ③商業發達 ④人口較少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二、解答題9.讀甲、乙兩幅景觀圖和聚落分布圖,回答問題。(1)甲圖所示為_________聚落。(2)丙圖中A、B、C三處聚落選址時考慮的共同的地形因素是___________。(3)A、B、C三處村落最有可能率先發展為城鎮的是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4)造成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景觀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數量的多少 B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不同C人口性別的結構 D地形等自然條件的差異(5)A聚落附近森林資源豐富,如果B處建立一造紙廠是否合理?為什么?__________。10.傳統民居的建筑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十分密切。它能像一面鏡子,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區域的自然環境特征、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閱讀資料,完成下列問題。資料一資料二:“蠔宅”是廣州番禺、沙灣的傳統民居,宋元時期就有記載。這里的原住民們,自小就過著踩水打魚的生活,他們利用生蠔殼修建房屋。這種材料修建的房屋具有驚人的穩定性,壽命很長,當地會有“千年磚,萬年蠔”的說法?!跋枆Α辈慌聺B水和潮濕氣候的腐蝕,堅硬不怕蟲蛀。壘墻的時候,把殼尾朝外,按照45度角的方式傾斜擺放整齊,下雨時雨水就能直接流到地上。蠔殼表面的小孔可以儲存微量的雨水,夏季高溫天氣下,還能讓人感到十分涼爽。(1)聚落分為鄉村和城市兩大類,“蠔宅”所在地區的聚落為________。(2)“蠔宅”所在地區的人們從事的生產活動主要以________(種植業/漁業/林業)為主。(3)“蠔宅”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體現在哪些方面?請列舉出至少兩條。①________。②________。(4)傳統的“蠔宅”建筑逐漸被高樓大廈取代,請你提一條好的建議________。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B【解析】世界上許多城市都分布在河流沿岸,河流對城市發展提供充足的水源,B正確。河流不能為城市提供消費市場、豐富的礦產、 炎熱的氣候,排除ACD;故選B。2.B【解析】鄉村是人口規模不大,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業生產活動的居民聚居地;因此造成各地聚落景觀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勞動生產方式的差異.B正確。人口密度 、 經濟收入、生活方式是造成鄉村和城市景觀差異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B正確,ACD錯誤,故選B。3.B【解析】聚落是人們長期居住并進行生產生活的場所,應該選在地形平坦寬闊,水源充足的地方,故A正確。城市聚落主要從來工商業活動,鄉村聚落主要從來農業生產活動,故B錯誤。聚落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沿湖或沿海分布,故C正確。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城市和鄉村,故D正確。故選B。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鄉村和城市。鄉村是人口規模不大,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業生產活動的居民聚居地。城市和鄉村景觀有明顯的差別,城市自然景觀變化快,道路縱橫,網線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學校較多。隨著經濟技術的提高,社會經濟和文化條件對聚落的影響日益明顯。.4.C【解析】根據生產方式的不同,聚落可分為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城市聚落的特征是高樓林立、路網密集、人口和車輛較多,主要從事商業活動,鄉村聚落的特征是居民居住地相對分散,房屋不高且分布稀疏,有大片農田,主要從事農業產業活動。由圖可知,甲圖為鄉村聚落,有農田、果蔬和池塘,乙圖為城市聚落,車輛較多,高樓林立,有許多商店、學校和醫院,故②③錯誤,①④正確,故A、B、D錯誤,故C正確,故選C。5.D6.A【解析】5.受地形的影響,山區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地帶,其形態多為條帶狀,從圖中可以看出,該地聚落呈條帶狀沿河分布,所以該地可能為山區;另外,平原地區的聚落較為集中,據圖可知,該地的聚落相對集中,所以該地也可能為平原。高原地區海拔較高,一般分布在地勢較低的谷地,據圖看不出地勢的高低,所以排除高原,那么,ABC錯誤,D正確。故選D。6.據圖可知,甲、乙、丙、丁四地中,都位于河流沿岸,但是甲地位于河流的交匯處,交通便利,又位于四個聚落的中心位置,發展條件優越,所以甲最可能先發展成為城鎮。所以BCD錯誤,A正確。故選A。聚落是人類聚居和生活的場所,分為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聚落環境是人類有意識開發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創造出來的生存環境。人類各種形式的聚居地的總稱。除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之外,還有介于二者之間的城市化村和集鎮等聚落類型。7.B8.C【解析】7.根據材料“《金陵圖》生動地描繪了古代南京的城市面貌”,據此可知,圖中景觀反映的是城市聚落,故選B。8.圖中景觀不能反映工業發達,①錯誤。“街市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可反映人口眾多,②正確,④錯誤?!俺莾壬虡I繁華”可反映商業發達,③正確。故②③正確,選C。在人類數千年的歷史長河里,世界各地的人們利用自然環境和他們的勤勞智慧,創造了不同的聚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聚落文化,給后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遺產。這些聚落與當地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從不同角度記錄了當時的歷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們了解當時人們生活情況的一部活的“百科全書”。9.(1)城市(2)地勢比較平坦(3) B 河流交匯處,交通便利(4)B(5)否 因為造紙廠排出的污水會污染下游水源【解析】本大題以甲、乙兩幅景觀圖和聚落分布圖為材料,設置了5個問題,涉及聚落的形式、聚落發展的條件、景觀差異、因地制宜的等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1)由圖可知,甲圖有密集的高樓、寬大的街道,所示為城市聚落。(2)由圖可知,丙圖中A、B、C三處都位于海拔低于100米的地勢低平處,聚落選址時考慮的共同的地形因素是地勢較平坦。(3)由圖可知,A、B、C三處村落中,B位于河流交匯處,水運交通優勢比AC明顯,所以最有可能率先發展為城鎮的是B。(4)造成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景觀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城市聚落以商業、工業、交通運輸業、服務業為主;鄉村主要有農村、牧村、漁村等不同類型,居住在鄉村的人們一般從事耕作、放牧、捕魚等生產活動。(5)由圖可知,A聚落附近森林資源豐富,為了接近原料產地建立造紙廠卻并不合理,因為A位于河流的上游,造紙廠排出的污水會污染下游水源。10.(1)鄉村(2)漁業(3) 就地取材,沿海地區,蠔殼資源豐富。東南沿海降水豐富,有利于排水。東南沿海地區夏季高溫,蠔宅具有一定的降溫作用。 蠔殼來自海洋,蠔宅墻體堅固且耐腐蝕,可以抵御風雨侵蝕。(4)納入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保護起來,發展旅游業等等。【解析】本大題以傳統民居的建筑與地理環境為材料,設置四道小題,涉及聚落的分類、生產活動、傳統民居的建筑與自然環境、傳統建筑的建議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1)聚落分為鄉村和城市兩大類,鄉村是人口規模不大,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業生產活動的居民聚居地。讀材料可知,按照這種劃分“蠔宅”所在地區的聚落為鄉村。(2)材料中,“蠔宅”所在地區的原住民們,自小就過著踩水打魚的生活,可知以漁業為主。(3)材料二中,“蠔宅”是廣州番禺、沙灣的傳統民居,所在地區的原住民們,自小就過著踩水打魚的生活,他們利用生蠔殼修建房屋,可知就地取材,廣東是沿海地區,蠔殼資源豐富。東南沿海降水豐富,把殼尾朝外,按照45度角的方式傾斜擺放整齊,有利于排水。東南沿海地區夏季高溫,蠔宅具有一定的降溫作用。蠔殼有穩定性,“蠔墻”不怕滲水和潮濕氣候的腐蝕,堅硬不怕蟲蛀也可以抵御風雨侵蝕。(4)傳統的“蠔宅”建筑反映了一個時期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保護與重建應與周邊自然環境相適應;納入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保護起來,發展旅游業等等。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