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部分校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下學期人文地理·歷史期中考試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有28小題,每小題2分,共56分。請選出各題中最符合題意的一個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2022七下·上城期中)讀圖,完成問題。某大洲沿 15°N 地形剖面圖1.圖示的大洲是( )A.亞洲 B.歐洲 C.非洲 D.北美洲2.下列對于圖示半島地形的描述,正確的是( )A.中南半島地形高低起伏較大 B.印度半島的地形以平原為主C.印度半島整體地勢西高東低 D.中南半島地勢兩側高中間低3.(2022七下·上城期中)小兵同學假期里去阿拉伯半島旅游,他可以看到的景觀有( )①懸掛美國、日本國旗的油輪在沿岸港口來來往往②穿白袍纏白頭巾的白種人在清真寺里誦讀《古蘭經》③阿拉伯半島有很多“高腳屋”④綠洲上生長著茂盛的棗椰樹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4.非洲熱帶草原動物周期性遷徙的主要原因是( )A.躲避天敵 B.追逐水源和食物C.躲避炎熱天氣 D.保護草原生態環境5.(2022七下·上城期中)讀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①山區人民因地制宜,在低海拔地區發展畜牧業B.②平原為世界著名的農業區,主要農作物是水稻C.③大洲西臨大西洋,東瀕太平洋,北接地中海D.④國家的畜牧業發達,被譽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6.(2022七下·上城期中)對下圖區域自然環境描述正確的( )①石油儲量豐富,是“干旱的寶地”②人口稠密,人們“逐水草而居”③深受季風氣候的影響,雨熱同期④河流眾多,水網密布,灌溉便利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7.(2022七下·上城期中)根據圖中的經緯網判斷,M地屬于( )A.西半球,熱帶 B.東半球,溫帶C.北半球,熱帶 D.南半球,寒帶8.(2022七下·上城期中)以下關于美國和澳大利亞農業共同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都開墾梯田種植莊稼 B.都采用現代化的管理方式C.都投入大量的勞動力 D.都通過海水淡化灌溉作物9.(2022七下·上城期中)安第斯山區與阿爾卑斯山區都是山區,但發展的支柱產業卻不同。這體現了( )A.優勢互補的原則 B.因地制宜的原則C.人定勝天的原則 D.可持續發展的原則(2022七下·上城期中)讀“某國地形分布圖”,完成問題。10.從圖上看,該國的地勢特點是( )A.東西高,中間低 B.四周高,中間低C.西部高,東部低 D.南部高,北部低11.據圖分析該國中部地區發展農業的有利自然條件是( )A.科技發達,農業機械化程度高 B.地廣人稀,規模化生產產量高C.平原地區,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D.東西臨海,降水豐富灌溉便利12.(2022七下·上城期中)小圓同學在學習“各具特色馴養羊駝的區域生活”時,繪制了一張當地人們生產生活景觀簡圖,由此可以推測這一地區是( )A.澳大利亞牧場 B.安第斯山區C.阿爾卑斯山區 D.以色列綠洲農業區13.(2022七下·上城期中)瑞土能大力發展旅游業的自然原因有( )①有世界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②夏季景色優美,氣候涼爽③冬季日光充足,滑雪條件好④良好的基礎設施和交通條件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2022七下·上城期中)讀波斯灣地區示意圖,完成問題。14.A海域名稱是( )A.里海 B.地中海 C.紅海 D.阿拉伯海15.圖中大部分區域氣候類型屬( )A.熱帶沙漠氣候 B.地中海氣候C.熱帶雨林氣候 D.溫帶季風氣候16.下列關于波斯灣地區的生產生活特色,說法正確的是( )①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②水資源豐富,農業發達③沿岸國家因大量出口石油而成為富裕國家④因其沿海,所以漁業資源豐富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7.(2022七下·上城期中)科技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新技術、新發明應用于生產生活會大大促進社會的進步。下列呈現的新技術、新發明,按其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曲轅犁和筒車應用于農業生產②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③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④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②①④③18.(2022七下·上城期中)隋朝大運河連接了我國五大水系,其中連接準河與黃河的一段是( )A.永濟渠 B.通濟渠 C.邗溝 D.江南河19.(2022七下·上城期中)至今還屹立在拉薩的《唐蕃會盟碑》稱,“今蕃漢二國所守見管州鎮為界,已東皆屬大唐封疆,已西盡是大蕃境土,彼此不為寇敵,不舉兵革。”盟誓說明了( )A.唐蕃友好,對發展吐蕃經濟文化起了重要作用B.吐蕃是唐朝的藩屬國C.唐朝與吐蕃關系,互不為敵,保持友好D.吐蕃已經歸屬唐朝中央的管轄20.(2022七下·上城期中)宋代開封城內有藝人演唱、講史、雜劇表演、街頭歌舞表演,有賣飲食、藥材、古玩、字畫,還有剃頭、相面、算卦的,隨處可見流連忘返的市民身影。這一生活景象表明宋代( )A.經濟發展超越前代 B.市民階層不斷壯大C.都市生活豐富多彩 D.商業活動不受限制21.(2022七下·上城期中)某班歷史興趣小組編排有關成吉思汗的課本劇,設置了以下場景,其中符合史實的是( )①案上擺著《史記》②蒙古軍隊進攻遼、西夏時使用突火槍③成吉思汗登長城察看軍情④營帳內掛著一幅元代疆域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2.(2022七下·上城期中)從中國歷史縱向發展來看,明清時期可稱為“最后的盛世”;就中外歷史的橫向比較而言,明清時期已開始落后于時代的發展,以下能說明其“開始落后”的史實有( )①商品經濟不斷發展②國家日漸閉關自守③專制皇權進一步加強④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鞏固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3.(2022七下·上城期中)明末思想家顧炎武說:“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者有甚于咸陽之郊......”,意思是說八股取士( )A.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B.削弱了儒學地位C.引發了文字獄 D.損害了國家統一24.(2022七下·上城期中)以下是某同學整理的“鄭和下西洋”的資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錯誤的是( )A 條件 明初,社會安定,國力雄厚B 目的 擴展對外貿易,增加政府收入C 影響 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D 地位 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A.A B.B C.C D.D25.(2022七下·上城期中)反抗外來侵略,維護祖國統一從古至今都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下列能反映這一傳統的是( )①戚繼光抗倭 ②鄭成功收復臺灣③設置臺灣府 ④雅克薩之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6.(2022七下·上城期中)邊疆治理歷來是統治者關心的問題,下列關于清朝統治者治理邊疆措施的敘述正確的是( )A.派遣大規模艦隊訪問亞非多國B.設置臺灣府,加強中央對臺灣的管轄C.加固、增修長城,有效保護中原經濟D.任命少數民族首領為官自治居住地區27.(2022七下·上城期中)歷史觀點是指對歷史事件、人物和現象的評價;歷史事實是對歷史事件或人物的客觀敘述。下列選項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A.唐朝社會風氣開放、兼容并包B.《清明上河圖》為張擇端所繪C.明朝北京城于1420年基本建成D.清乾隆時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28.(2022七下·上城期中)“它的設立,本是一種超常規的做法。這個機構無編制、無定員、無預算,名義上僅僅是皇帝的臨時秘書機構,卻實際上褫奪了內閣的權力,造成中國特色的機構名實不符現象。”材料中的“臨時秘書機構”成立的影響是( )A.妨礙了皇權的加強 B.削弱了丞相的權力C.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 D.加強了思想控制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按序為12分、8分、11分、13分,共44分。)29.(2022七下·上城期中)讀日本、澳大利亞兩國簡圖,回答問題。(1)從海陸位置看,日本和澳大利亞最大的共同點是 。(2)從經濟發展水平看,日本和澳大利亞都屬于 國家。從圖1我們可以發現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 ,這樣布局是因為 。從圖2可以判斷澳大利亞礦產資源特點是 。(3)請你說出這兩個國家除礦產資源以外其他不同點: 。30.(2022七下·上城期中)西班牙是世界上最大的橄欖油生產國和輸出國,被譽為“世界橄欖油王國”。 閱讀下列圖表,回答問題。(1)根據圖 1,描述西班牙的地理位置特點。(2)甲、乙、丙三地區中,最適合種植油橄欖的是哪個地區?綜合上述資料分析其原因。31.(2022七下·上城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材料二:宋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之間戰爭頻繁,屢戰不勝,和遼、西夏、金議和。這使得宋和其他少數民族政權之間保持了長時間的友好交往。材料三:潔白的哈達,溫馴的藏羚羊、雄偉的布達拉......這就是我們美麗而圣潔的西藏。雖然當前“分裂勢力”猖獗,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自古以來,西藏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實行怎樣的民族政策?請用具體的史實加以說明。(2)材料二宋朝民族關系呈現出怎樣的基本特點?(3)中央政府開始對材料三西藏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始于哪一朝代?是如何管理的 (4)綜合上述材料,說說我國古代民族關系對現在處理民族關系有何啟示。32.(2022七下·上城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問題。材料一 清朝前期的人口與耕地數量表(部分)時期 人丁戶口 耕地(含田地、山蕩、畦地) 人均土地順治8年(1651) 10 633 326 2 908 584頃61畝 28.29畝康熙49年(1710) 23 312 236 6 631 132頃24畝 28.45畝雍正12年(1734) 27 355 462 8 901 387頃24畝 32.21畝乾隆31年(1766) 208 095 790 7 414 459頃 3.56畝材料二蘇城機戶,類多雇人工織,機戶出(資)經營,機匠計工受值。(1)根據材料一,說明清朝前期人口數量變化的趨勢。根據所學知識,結合當時政治、經濟等方面因素,簡要分析出現這一趨勢的原因。(2)閱讀材料,寫出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發展中隱含的問題。(3)材料二反映了清朝前期手工業領域出現了什么新的變化?新的變化與材料一有怎樣的關系?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A2.A【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大洲和大洋【解析】【點評】本題考查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屬于容易題1.根據圖示信息中的印度半島等信息,可知描述的大洲是亞洲。故A符合題意,BCD與題意不吻合故答案為:A2.根據圖示信息可知,中南半島地勢起伏大;印度半島地勢平坦,以高原為主,東西兩側高,中間低。因此A說法符合題意,BCD說法與題意不吻合。故答案為:A3.【答案】B【知識點】中東石油寶庫【解析】【分析】根據題意中的關鍵信息“阿拉伯半島”判斷,①說法正確,因為該地區石油資源豐富,主要輸往北美洲、歐洲等地區;阿拉伯人以白色人種為主,信仰伊斯蘭教,《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經典,故②說法正確;高腳屋是湄公河平原的主要民居,故③說法錯誤;阿拉伯半島屬于熱帶沙漠氣候,降水稀少,棗椰樹耐旱,且附加值高,故④說法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識記阿拉伯半島的人文特色,屬于容易題,用排除法即可。4.【答案】B【知識點】世界自然景觀的類型及分布【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的知識可知,非洲面積最大的氣候類型是熱帶草原氣候,氣候特點是全年高溫,一年分為雨旱兩季,非洲熱帶草原動物周期性遷徙的主要是為了適應熱帶草原氣候,旱季降水很少,食物少;雨季降水多,食物多;故答案為:B【點評】非洲大草原上的動物每年都要進行大遷移,根本原因是非洲草原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之分,在旱季植物枯死,食草動物缺乏食物,只能遷徙,而食肉動物也追隨遷徙。非洲大草原上的動物大遷徙最著名的就是百萬的非洲角馬,角馬生活在非洲的東部和南部。雨季期間,雨水充足,草場廣布。但到了旱季,為了尋找新鮮的草料,非洲角馬成群結隊地去尋找食物,進行遷移。5.【答案】D【知識點】美國中部平原;智利——安第斯山脈;澳大利亞草原——現代化牧場【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和世界大洲分布圖可知,①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人民因地制宜,在低海拔處發展種植業,故①錯誤;②為北美洲的美國中部大平原,主要的農作物是玉米、小麥等旱田作物,故②錯誤;③是非洲,東臨印度洋,西瀕大西洋,故③錯誤;④代表的是澳大利亞,畜牧業發達,被成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故④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世界典型區域特色,以識記為主。6.【答案】D【知識點】湄南河平原【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區域是湄公河平原。西亞地區石油儲量豐富,故①排除;湄公河平原人口稠密,以種植業為主,過著定居生活,故②說法錯誤;湄公河平原是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河流眾多,水網密布,故③和④說法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識記湄公河平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屬于容易題。7.【答案】C【知識點】經緯網【解析】【分析】根據圖示可知,M位于10°N-20°N,100°E-120°E,因此位于北半球的熱帶地區。故C說法正確。ABD說法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運用經緯網判斷地理位置,屬于容易題。8.【答案】B【知識點】美國中部平原;澳大利亞草原——現代化牧場【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美國是現代化種植業,澳大利亞是現代化畜牧業,因此都采用了現代化的管理方式,故B說法正確。開墾梯田種植莊稼的代表有安第斯山區,湄公河平原精耕細作種植水稻,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以色列通過海水淡化灌溉作物,故ACD說法與題意不吻合。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比較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生產方式的共同點,屬于容易題9.【答案】B【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安第斯山區在低海拔處發展種植業,高海拔處發展畜牧業;阿爾卑斯山發展旅游業,這是因為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則,故B符合題意。ACD說法有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理解因地制宜的原則,屬于容易題【答案】10.A11.C【知識點】美國中部平原【解析】【點評】本題考查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屬于容易題。10.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區域東西兩側是高海拔的山脈,中間的地勢地平的平原,因此地勢特點是中間低,東西兩側高。故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1.該國中部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適合發展種植業,故C符合題意;A和B是人文條件,故排除。中部大平原東西兩側是山脈,故D排除。故答案為:C12.【答案】B【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區域在低海拔處發展種植業,高海拔處發展畜牧業,這是安第斯山區的生產特色,故B符合題意。澳大利亞牧場發展畜牧業,阿爾卑斯山區發展旅游業,以色列綠洲農業區發展種植業。故排除AC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安第斯山區的生產方式,屬于容易題。13.【答案】A【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世界上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是喜馬拉雅山,故①說法不符合題意。瑞士是山地之國, 夏季景色優美,氣候涼爽 ; 冬季日光充足,滑雪條件好 ,適合發展旅游業,故②③說法正確;良好的基礎設施和交通條件 是人文條件,故④說法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瑞士的自然條件,屬于容易題。【答案】14.D15.A16.C【知識點】中東石油寶庫【解析】【點評】本題考查中東石油寶庫,屬于容易題。14.根據圖示信息和所學可知,A是阿拉伯海,故D說法正確。故答案為:D15.圖示所示波斯灣地區的氣候類型是熱帶沙漠氣候,故A說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6.波斯灣地區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沿岸地區以故①和③正確;該地區是熱帶沙漠氣候,降水稀少,水資源短缺,故②錯誤;靠近沿海,主要發展海洋運輸業,故④排除。故答案為:C17.【答案】D【知識點】開元盛世;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得到推廣,唐代,曲轅犁和筒車應用于農業生產,北宋時期,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南宋時期,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因此按其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②①④③。D項②①④③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中國的新技術和新發明,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18.【答案】B【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下令開鑿了大運河。大運河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從北到南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通濟渠連接黃河與淮河。A項永濟渠連接海河與黃河,不符合題意;B項通濟渠連接黃河與淮河,符合題意;C項邗溝連接了淮河與長江,不符合題意;D項江南河連接了長江與錢塘江,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隋朝大運河,要求具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19.【答案】C【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由題干“今蕃漢二國所守見管州鎮為界,已東皆屬大唐封疆,已西盡是大蕃境土,彼此不為寇敵,不舉兵革。”可知,唐朝與吐蕃互不為敵,保持友好關系。A項唐蕃友好,對發展吐蕃經濟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強調唐蕃友好的作用,不符合唐蕃會盟盟誓內容,不符合題意;BD兩項“吐蕃是唐朝的藩屬國”“吐蕃已經歸屬唐朝中央的管轄”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C項吐蕃是唐朝的藩屬國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唐蕃會盟盟誓的理解,要求具備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的能力。20.【答案】C【知識點】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解析】【分析】隨著城市的繁榮,市民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東京城內有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瓦子”,這里有演唱、講史,有雜劇表演,有歌舞表演等,表明北宋都市生活豐富多彩。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都市生活豐富多彩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代的社會生活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21.【答案】A【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①《史記》出現在漢代,②突火槍宋朝時期出現,③長城在秦朝時期就已經出現,①②③正確。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為“成吉思汗”。鐵木真死后,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次年定都大都;成吉思汗營帳內掛著一幅元代疆域圖不符合史實,④錯誤。A項①②③符合史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成吉思汗的活動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2.【答案】B【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清朝時,為加強君主專制,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它的設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清朝實行“閉關鎖國”,一定程度上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B項②③能說明其“開始落后”,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清時期開始落后的史實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3.【答案】A【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說:“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文中“八股之害等于焚書”意在反映明代八股取士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明朝時,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不準考生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必須分成八部分,稱為“八股文”,八股取士讓許多讀書人為了中試,只顧埋頭攻讀經書,鉆研八股,不講求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后,他們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八股取士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選拔的人才與國計民生毫無關系,缺乏真才實學;阻礙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A項禁錮了人們的思想理解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清朝君主專制加強的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明清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24.【答案】B【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明朝初年,社會安定,國力雄厚,是世界上強盛的國家.為了宣揚國威,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1405-1433年,鄭和船隊從劉家港出發,先后七次下西洋,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鄭和下西洋次數多、規模大、航程遠,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的遠洋航行早半個多世紀;促進了 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由此可知,ACD正確,B錯誤。ACD三項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B項B表述錯誤,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鄭和下西洋的相關知識。識記鄭和下西洋的相關史實。25.【答案】B【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戚繼光抗倭抗擊日本倭寇的侵略;鄭成功收復臺灣抗擊荷蘭殖民者的侵略;雅克薩之戰抗擊沙俄的侵略,都是反抗外來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史實。①②④符合題意;③設置臺灣府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大陸的聯系,促進了臺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不屬于反抗外來侵略,排除。B項①②④能反映這一傳統,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反抗外來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史實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26.【答案】B【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ACD三項表述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設置臺灣府,加強中央對臺灣的管轄敘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清政府對邊疆的管理措施及學生識記歷史知識能力。掌握相關基礎知識。27.【答案】A【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史實是對歷史事件的表述,而觀點是對歷史事件的評論。BCD都屬于史實,而唐朝社會風氣開放、兼容并包屬于歷史觀點。A項唐朝社會風氣開放、兼容并包屬于歷史觀點,符合題意;BCD三項屬于歷史事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實與觀點的區別及學生的理解能力,需要理解史實與觀點的區別。28.【答案】C【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依據“這個無端制、無定員、無預算,名義上僅僅是皇帝的臨時秘書機構”“卻實際上褫奪了內閣的權力”并結合所學可知題干提及的是軍機處,軍機處的設置,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是材料中的“臨時秘書機構”成立的影響,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清朝君主專制,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29.【答案】(1)四面環海(2)發達;沿海地區;日本的漁業資源豐富,漁業發展需要的配套生產和生活工業也在附近分布;種類多樣(3)日本以漁業為主,澳大利亞發展畜牧業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知識點】日本——耕海牧漁;澳大利亞草原——現代化牧場【解析】【分析】(1)根據圖示可知,兩國都是四面環海;從經濟發展水平角度看,都是發達國家。(2)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因為日本漁業資源資源豐富,漁業發展需要的配套生產和生活工業也在附近分布。根據圖2可知,澳大利亞礦產資源種類多樣。(3)日本農業發展以漁業為主,澳大利亞以現代化畜牧業為主。故答案為:(1) 四面環海(2) 發達 、 沿海地區 、 日本的漁業資源豐富,漁業發展需要的配套生產和生活工業也在附近分布 、 種類多樣(3)日本以漁業為主,澳大利亞發展畜牧業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點評】本題考查比較日本和澳大利亞,屬于容易題。30.【答案】(1)位于北半球、東半球,位于中緯度(或北溫帶),西臨葡萄牙,北鄰法國,南與非洲隔地中海相望。(2)丙。丙地屬于地中海氣候,夏季高溫少雨,適宜耐旱的油橄欖生長;地處北溫帶,光照充足,熱量充足。【知識點】經緯網;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地理位置的描述從海陸位置想(相對位置)和經緯度位置描述。根據圖1可知,從經緯度角度看,它 位于北半球、東半球,位于中緯度(或北溫帶) 。從相對位置角度看, 西臨葡萄牙,北鄰法國,南與非洲隔地中海相望。(2)根據油橄欖的生長習性,結合甲乙丙的自然環境,最適合種植油橄欖的是丙。 丙地屬于地中海氣候,夏季高溫少雨,適宜耐旱的油橄欖生長;地處北溫帶,光照充足,熱量充足。 甲和乙降水量豐富,光照時間短,不利于油橄欖的生長。答案:(1) 位于北半球、東半球,位于中緯度(或北溫帶),西臨葡萄牙,北鄰法國,南與非洲隔地中海相望。(2) 丙。丙地屬于地中海氣候,夏季高溫少雨,適宜耐旱的油橄欖生長;地處北溫帶,光照充足,熱量充足。【點評】本題考查從圖中獲取信息,分析區域自然環境的能力,難度適中。31.【答案】(1)開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密切了唐蕃關系。(2)有戰有和,和為主流。(3)元朝。在西藏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設立地方機構,任命官員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4)①堅持民族平等,維護民族團結。②關注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1)材料“自古皆貴中華,賤吏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意思是自古以來的統治者都以中原漢族為貴,輕視邊疆的少數民族,我與他們不同,我對各民族—視同仁。反映了唐太宗實行的開明的民主政策。吐番人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帶,是現在藏族人的祖先,他們的最高首領稱贊普。唐太宗時期,將文成公主嫁給吐普贊普松贊干布;唐中宗時將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朝和少數民族政權戰爭不斷,但議和后,都出現了長久的和平相處時期,因而宋朝民族關系的基本特點是有戰有和,和為主流。1004年,宋真宗時,遼大舉進攻北宋,宰相寇準力勸宋真宗來到座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第二年遼宋議和,遼朝退兵,宋朝給遼歲幣,史稱迪淵之盟。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和平局面,但它加重了人民的負擔。(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設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區軍政要務,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的中央機關,將這一地區劃為一個單獨的行政區。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從此,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4)本題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言之成理即可,如加強與少數民族支往和聯系,促進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等。故答案為:(1)開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密切了唐蕃關系。(2)有戰有和,和為主流。(3)元朝。在西藏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設立地方機構,任命官員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4)①堅持民族平等,維護民族團結。②關注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三則材料為依托,綜合考查唐朝、宋朝民族關系和元朝鞏固統一措施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唐朝、宋朝民族關系和元朝鞏固統一措施的相關史實,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32.【答案】(1)趨勢:人口迅速大幅度增長。原因:政治上清朝前期政治穩定,國家統一;經濟上清朝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玉米、甘薯等高產農作物廣泛種植,糧食產量提高等。(2)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長,耕地不斷開發,但是耕地開發的速度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導致人均土地下降,影響了社會經濟發展。(3)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農業產品品種和產量的增加,也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1)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朝的人口出現大幅度增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前期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上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糧食產星大幅度提高。農業發展,經濟繁榮,國家安定加速了人口的增長。(2)分析圖表可知,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長,耕地不斷開發,但是耕地開發的速度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導致人均土地下降,影響了社會經濟發展。(3)材料二“蘇城機戶,類多雇人工織,機戶出(資)經營,機匠計工受值“反映了清朝前期手工業領域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明朝中后期,在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生產方式,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這種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農業產品品種和產量增加,也對于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故答案為:(1)趨勢:人口迅速大幅度增長。原因:政治上清朝前期政治穩定,國家統一;經濟上清朝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玉米、甘薯等高產農作物廣泛種植,糧食產量提高等。(2)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長,耕地不斷開發,但是耕地開發的速度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導致人均土地下降,影響了社會經濟發展。(3)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農業產品品種和產量的增加,也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清朝前期人口數量變化,社會經濟發展中隱含的問題,手工業領域出現的新變化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清朝前期人口數量變化,社會經濟發展中隱含的問題,手工業領域出現的新變化。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部分校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下學期人文地理·歷史期中考試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有28小題,每小題2分,共56分。請選出各題中最符合題意的一個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2022七下·上城期中)讀圖,完成問題。某大洲沿 15°N 地形剖面圖1.圖示的大洲是( )A.亞洲 B.歐洲 C.非洲 D.北美洲2.下列對于圖示半島地形的描述,正確的是( )A.中南半島地形高低起伏較大 B.印度半島的地形以平原為主C.印度半島整體地勢西高東低 D.中南半島地勢兩側高中間低【答案】1.A2.A【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大洲和大洋【解析】【點評】本題考查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屬于容易題1.根據圖示信息中的印度半島等信息,可知描述的大洲是亞洲。故A符合題意,BCD與題意不吻合故答案為:A2.根據圖示信息可知,中南半島地勢起伏大;印度半島地勢平坦,以高原為主,東西兩側高,中間低。因此A說法符合題意,BCD說法與題意不吻合。故答案為:A3.(2022七下·上城期中)小兵同學假期里去阿拉伯半島旅游,他可以看到的景觀有( )①懸掛美國、日本國旗的油輪在沿岸港口來來往往②穿白袍纏白頭巾的白種人在清真寺里誦讀《古蘭經》③阿拉伯半島有很多“高腳屋”④綠洲上生長著茂盛的棗椰樹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B【知識點】中東石油寶庫【解析】【分析】根據題意中的關鍵信息“阿拉伯半島”判斷,①說法正確,因為該地區石油資源豐富,主要輸往北美洲、歐洲等地區;阿拉伯人以白色人種為主,信仰伊斯蘭教,《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經典,故②說法正確;高腳屋是湄公河平原的主要民居,故③說法錯誤;阿拉伯半島屬于熱帶沙漠氣候,降水稀少,棗椰樹耐旱,且附加值高,故④說法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識記阿拉伯半島的人文特色,屬于容易題,用排除法即可。4.非洲熱帶草原動物周期性遷徙的主要原因是( )A.躲避天敵 B.追逐水源和食物C.躲避炎熱天氣 D.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答案】B【知識點】世界自然景觀的類型及分布【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的知識可知,非洲面積最大的氣候類型是熱帶草原氣候,氣候特點是全年高溫,一年分為雨旱兩季,非洲熱帶草原動物周期性遷徙的主要是為了適應熱帶草原氣候,旱季降水很少,食物少;雨季降水多,食物多;故答案為:B【點評】非洲大草原上的動物每年都要進行大遷移,根本原因是非洲草原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之分,在旱季植物枯死,食草動物缺乏食物,只能遷徙,而食肉動物也追隨遷徙。非洲大草原上的動物大遷徙最著名的就是百萬的非洲角馬,角馬生活在非洲的東部和南部。雨季期間,雨水充足,草場廣布。但到了旱季,為了尋找新鮮的草料,非洲角馬成群結隊地去尋找食物,進行遷移。5.(2022七下·上城期中)讀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①山區人民因地制宜,在低海拔地區發展畜牧業B.②平原為世界著名的農業區,主要農作物是水稻C.③大洲西臨大西洋,東瀕太平洋,北接地中海D.④國家的畜牧業發達,被譽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答案】D【知識點】美國中部平原;智利——安第斯山脈;澳大利亞草原——現代化牧場【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和世界大洲分布圖可知,①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人民因地制宜,在低海拔處發展種植業,故①錯誤;②為北美洲的美國中部大平原,主要的農作物是玉米、小麥等旱田作物,故②錯誤;③是非洲,東臨印度洋,西瀕大西洋,故③錯誤;④代表的是澳大利亞,畜牧業發達,被成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故④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世界典型區域特色,以識記為主。6.(2022七下·上城期中)對下圖區域自然環境描述正確的( )①石油儲量豐富,是“干旱的寶地”②人口稠密,人們“逐水草而居”③深受季風氣候的影響,雨熱同期④河流眾多,水網密布,灌溉便利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D【知識點】湄南河平原【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區域是湄公河平原。西亞地區石油儲量豐富,故①排除;湄公河平原人口稠密,以種植業為主,過著定居生活,故②說法錯誤;湄公河平原是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河流眾多,水網密布,故③和④說法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識記湄公河平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屬于容易題。7.(2022七下·上城期中)根據圖中的經緯網判斷,M地屬于( )A.西半球,熱帶 B.東半球,溫帶C.北半球,熱帶 D.南半球,寒帶【答案】C【知識點】經緯網【解析】【分析】根據圖示可知,M位于10°N-20°N,100°E-120°E,因此位于北半球的熱帶地區。故C說法正確。ABD說法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運用經緯網判斷地理位置,屬于容易題。8.(2022七下·上城期中)以下關于美國和澳大利亞農業共同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都開墾梯田種植莊稼 B.都采用現代化的管理方式C.都投入大量的勞動力 D.都通過海水淡化灌溉作物【答案】B【知識點】美國中部平原;澳大利亞草原——現代化牧場【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美國是現代化種植業,澳大利亞是現代化畜牧業,因此都采用了現代化的管理方式,故B說法正確。開墾梯田種植莊稼的代表有安第斯山區,湄公河平原精耕細作種植水稻,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以色列通過海水淡化灌溉作物,故ACD說法與題意不吻合。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比較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生產方式的共同點,屬于容易題9.(2022七下·上城期中)安第斯山區與阿爾卑斯山區都是山區,但發展的支柱產業卻不同。這體現了( )A.優勢互補的原則 B.因地制宜的原則C.人定勝天的原則 D.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答案】B【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安第斯山區在低海拔處發展種植業,高海拔處發展畜牧業;阿爾卑斯山發展旅游業,這是因為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則,故B符合題意。ACD說法有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理解因地制宜的原則,屬于容易題(2022七下·上城期中)讀“某國地形分布圖”,完成問題。10.從圖上看,該國的地勢特點是( )A.東西高,中間低 B.四周高,中間低C.西部高,東部低 D.南部高,北部低11.據圖分析該國中部地區發展農業的有利自然條件是( )A.科技發達,農業機械化程度高 B.地廣人稀,規模化生產產量高C.平原地區,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D.東西臨海,降水豐富灌溉便利【答案】10.A11.C【知識點】美國中部平原【解析】【點評】本題考查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屬于容易題。10.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區域東西兩側是高海拔的山脈,中間的地勢地平的平原,因此地勢特點是中間低,東西兩側高。故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1.該國中部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適合發展種植業,故C符合題意;A和B是人文條件,故排除。中部大平原東西兩側是山脈,故D排除。故答案為:C12.(2022七下·上城期中)小圓同學在學習“各具特色馴養羊駝的區域生活”時,繪制了一張當地人們生產生活景觀簡圖,由此可以推測這一地區是( )A.澳大利亞牧場 B.安第斯山區C.阿爾卑斯山區 D.以色列綠洲農業區【答案】B【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區域在低海拔處發展種植業,高海拔處發展畜牧業,這是安第斯山區的生產特色,故B符合題意。澳大利亞牧場發展畜牧業,阿爾卑斯山區發展旅游業,以色列綠洲農業區發展種植業。故排除AC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安第斯山區的生產方式,屬于容易題。13.(2022七下·上城期中)瑞土能大力發展旅游業的自然原因有( )①有世界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②夏季景色優美,氣候涼爽③冬季日光充足,滑雪條件好④良好的基礎設施和交通條件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答案】A【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世界上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是喜馬拉雅山,故①說法不符合題意。瑞士是山地之國, 夏季景色優美,氣候涼爽 ; 冬季日光充足,滑雪條件好 ,適合發展旅游業,故②③說法正確;良好的基礎設施和交通條件 是人文條件,故④說法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瑞士的自然條件,屬于容易題。(2022七下·上城期中)讀波斯灣地區示意圖,完成問題。14.A海域名稱是( )A.里海 B.地中海 C.紅海 D.阿拉伯海15.圖中大部分區域氣候類型屬( )A.熱帶沙漠氣候 B.地中海氣候C.熱帶雨林氣候 D.溫帶季風氣候16.下列關于波斯灣地區的生產生活特色,說法正確的是( )①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②水資源豐富,農業發達③沿岸國家因大量出口石油而成為富裕國家④因其沿海,所以漁業資源豐富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14.D15.A16.C【知識點】中東石油寶庫【解析】【點評】本題考查中東石油寶庫,屬于容易題。14.根據圖示信息和所學可知,A是阿拉伯海,故D說法正確。故答案為:D15.圖示所示波斯灣地區的氣候類型是熱帶沙漠氣候,故A說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6.波斯灣地區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沿岸地區以故①和③正確;該地區是熱帶沙漠氣候,降水稀少,水資源短缺,故②錯誤;靠近沿海,主要發展海洋運輸業,故④排除。故答案為:C17.(2022七下·上城期中)科技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新技術、新發明應用于生產生活會大大促進社會的進步。下列呈現的新技術、新發明,按其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曲轅犁和筒車應用于農業生產②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③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④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②①④③【答案】D【知識點】開元盛世;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得到推廣,唐代,曲轅犁和筒車應用于農業生產,北宋時期,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南宋時期,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因此按其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②①④③。D項②①④③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中國的新技術和新發明,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18.(2022七下·上城期中)隋朝大運河連接了我國五大水系,其中連接準河與黃河的一段是( )A.永濟渠 B.通濟渠 C.邗溝 D.江南河【答案】B【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下令開鑿了大運河。大運河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從北到南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通濟渠連接黃河與淮河。A項永濟渠連接海河與黃河,不符合題意;B項通濟渠連接黃河與淮河,符合題意;C項邗溝連接了淮河與長江,不符合題意;D項江南河連接了長江與錢塘江,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隋朝大運河,要求具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19.(2022七下·上城期中)至今還屹立在拉薩的《唐蕃會盟碑》稱,“今蕃漢二國所守見管州鎮為界,已東皆屬大唐封疆,已西盡是大蕃境土,彼此不為寇敵,不舉兵革。”盟誓說明了( )A.唐蕃友好,對發展吐蕃經濟文化起了重要作用B.吐蕃是唐朝的藩屬國C.唐朝與吐蕃關系,互不為敵,保持友好D.吐蕃已經歸屬唐朝中央的管轄【答案】C【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由題干“今蕃漢二國所守見管州鎮為界,已東皆屬大唐封疆,已西盡是大蕃境土,彼此不為寇敵,不舉兵革。”可知,唐朝與吐蕃互不為敵,保持友好關系。A項唐蕃友好,對發展吐蕃經濟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強調唐蕃友好的作用,不符合唐蕃會盟盟誓內容,不符合題意;BD兩項“吐蕃是唐朝的藩屬國”“吐蕃已經歸屬唐朝中央的管轄”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C項吐蕃是唐朝的藩屬國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唐蕃會盟盟誓的理解,要求具備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的能力。20.(2022七下·上城期中)宋代開封城內有藝人演唱、講史、雜劇表演、街頭歌舞表演,有賣飲食、藥材、古玩、字畫,還有剃頭、相面、算卦的,隨處可見流連忘返的市民身影。這一生活景象表明宋代( )A.經濟發展超越前代 B.市民階層不斷壯大C.都市生活豐富多彩 D.商業活動不受限制【答案】C【知識點】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解析】【分析】隨著城市的繁榮,市民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東京城內有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瓦子”,這里有演唱、講史,有雜劇表演,有歌舞表演等,表明北宋都市生活豐富多彩。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都市生活豐富多彩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代的社會生活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21.(2022七下·上城期中)某班歷史興趣小組編排有關成吉思汗的課本劇,設置了以下場景,其中符合史實的是( )①案上擺著《史記》②蒙古軍隊進攻遼、西夏時使用突火槍③成吉思汗登長城察看軍情④營帳內掛著一幅元代疆域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①《史記》出現在漢代,②突火槍宋朝時期出現,③長城在秦朝時期就已經出現,①②③正確。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為“成吉思汗”。鐵木真死后,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次年定都大都;成吉思汗營帳內掛著一幅元代疆域圖不符合史實,④錯誤。A項①②③符合史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成吉思汗的活動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2.(2022七下·上城期中)從中國歷史縱向發展來看,明清時期可稱為“最后的盛世”;就中外歷史的橫向比較而言,明清時期已開始落后于時代的發展,以下能說明其“開始落后”的史實有( )①商品經濟不斷發展②國家日漸閉關自守③專制皇權進一步加強④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鞏固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清朝時,為加強君主專制,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它的設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清朝實行“閉關鎖國”,一定程度上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B項②③能說明其“開始落后”,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清時期開始落后的史實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3.(2022七下·上城期中)明末思想家顧炎武說:“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者有甚于咸陽之郊......”,意思是說八股取士( )A.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B.削弱了儒學地位C.引發了文字獄 D.損害了國家統一【答案】A【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說:“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文中“八股之害等于焚書”意在反映明代八股取士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明朝時,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不準考生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必須分成八部分,稱為“八股文”,八股取士讓許多讀書人為了中試,只顧埋頭攻讀經書,鉆研八股,不講求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后,他們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八股取士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選拔的人才與國計民生毫無關系,缺乏真才實學;阻礙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A項禁錮了人們的思想理解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清朝君主專制加強的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明清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24.(2022七下·上城期中)以下是某同學整理的“鄭和下西洋”的資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錯誤的是( )A 條件 明初,社會安定,國力雄厚B 目的 擴展對外貿易,增加政府收入C 影響 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D 地位 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A.A B.B C.C D.D【答案】B【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明朝初年,社會安定,國力雄厚,是世界上強盛的國家.為了宣揚國威,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1405-1433年,鄭和船隊從劉家港出發,先后七次下西洋,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鄭和下西洋次數多、規模大、航程遠,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的遠洋航行早半個多世紀;促進了 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由此可知,ACD正確,B錯誤。ACD三項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B項B表述錯誤,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鄭和下西洋的相關知識。識記鄭和下西洋的相關史實。25.(2022七下·上城期中)反抗外來侵略,維護祖國統一從古至今都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下列能反映這一傳統的是( )①戚繼光抗倭 ②鄭成功收復臺灣③設置臺灣府 ④雅克薩之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戚繼光抗倭抗擊日本倭寇的侵略;鄭成功收復臺灣抗擊荷蘭殖民者的侵略;雅克薩之戰抗擊沙俄的侵略,都是反抗外來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史實。①②④符合題意;③設置臺灣府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大陸的聯系,促進了臺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不屬于反抗外來侵略,排除。B項①②④能反映這一傳統,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反抗外來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史實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26.(2022七下·上城期中)邊疆治理歷來是統治者關心的問題,下列關于清朝統治者治理邊疆措施的敘述正確的是( )A.派遣大規模艦隊訪問亞非多國B.設置臺灣府,加強中央對臺灣的管轄C.加固、增修長城,有效保護中原經濟D.任命少數民族首領為官自治居住地區【答案】B【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ACD三項表述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設置臺灣府,加強中央對臺灣的管轄敘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清政府對邊疆的管理措施及學生識記歷史知識能力。掌握相關基礎知識。27.(2022七下·上城期中)歷史觀點是指對歷史事件、人物和現象的評價;歷史事實是對歷史事件或人物的客觀敘述。下列選項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A.唐朝社會風氣開放、兼容并包B.《清明上河圖》為張擇端所繪C.明朝北京城于1420年基本建成D.清乾隆時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答案】A【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史實是對歷史事件的表述,而觀點是對歷史事件的評論。BCD都屬于史實,而唐朝社會風氣開放、兼容并包屬于歷史觀點。A項唐朝社會風氣開放、兼容并包屬于歷史觀點,符合題意;BCD三項屬于歷史事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實與觀點的區別及學生的理解能力,需要理解史實與觀點的區別。28.(2022七下·上城期中)“它的設立,本是一種超常規的做法。這個機構無編制、無定員、無預算,名義上僅僅是皇帝的臨時秘書機構,卻實際上褫奪了內閣的權力,造成中國特色的機構名實不符現象。”材料中的“臨時秘書機構”成立的影響是( )A.妨礙了皇權的加強 B.削弱了丞相的權力C.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 D.加強了思想控制【答案】C【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依據“這個無端制、無定員、無預算,名義上僅僅是皇帝的臨時秘書機構”“卻實際上褫奪了內閣的權力”并結合所學可知題干提及的是軍機處,軍機處的設置,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是材料中的“臨時秘書機構”成立的影響,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清朝君主專制,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按序為12分、8分、11分、13分,共44分。)29.(2022七下·上城期中)讀日本、澳大利亞兩國簡圖,回答問題。(1)從海陸位置看,日本和澳大利亞最大的共同點是 。(2)從經濟發展水平看,日本和澳大利亞都屬于 國家。從圖1我們可以發現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 ,這樣布局是因為 。從圖2可以判斷澳大利亞礦產資源特點是 。(3)請你說出這兩個國家除礦產資源以外其他不同點: 。【答案】(1)四面環海(2)發達;沿海地區;日本的漁業資源豐富,漁業發展需要的配套生產和生活工業也在附近分布;種類多樣(3)日本以漁業為主,澳大利亞發展畜牧業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知識點】日本——耕海牧漁;澳大利亞草原——現代化牧場【解析】【分析】(1)根據圖示可知,兩國都是四面環海;從經濟發展水平角度看,都是發達國家。(2)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因為日本漁業資源資源豐富,漁業發展需要的配套生產和生活工業也在附近分布。根據圖2可知,澳大利亞礦產資源種類多樣。(3)日本農業發展以漁業為主,澳大利亞以現代化畜牧業為主。故答案為:(1) 四面環海(2) 發達 、 沿海地區 、 日本的漁業資源豐富,漁業發展需要的配套生產和生活工業也在附近分布 、 種類多樣(3)日本以漁業為主,澳大利亞發展畜牧業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點評】本題考查比較日本和澳大利亞,屬于容易題。30.(2022七下·上城期中)西班牙是世界上最大的橄欖油生產國和輸出國,被譽為“世界橄欖油王國”。 閱讀下列圖表,回答問題。(1)根據圖 1,描述西班牙的地理位置特點。(2)甲、乙、丙三地區中,最適合種植油橄欖的是哪個地區?綜合上述資料分析其原因。【答案】(1)位于北半球、東半球,位于中緯度(或北溫帶),西臨葡萄牙,北鄰法國,南與非洲隔地中海相望。(2)丙。丙地屬于地中海氣候,夏季高溫少雨,適宜耐旱的油橄欖生長;地處北溫帶,光照充足,熱量充足。【知識點】經緯網;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地理位置的描述從海陸位置想(相對位置)和經緯度位置描述。根據圖1可知,從經緯度角度看,它 位于北半球、東半球,位于中緯度(或北溫帶) 。從相對位置角度看, 西臨葡萄牙,北鄰法國,南與非洲隔地中海相望。(2)根據油橄欖的生長習性,結合甲乙丙的自然環境,最適合種植油橄欖的是丙。 丙地屬于地中海氣候,夏季高溫少雨,適宜耐旱的油橄欖生長;地處北溫帶,光照充足,熱量充足。 甲和乙降水量豐富,光照時間短,不利于油橄欖的生長。答案:(1) 位于北半球、東半球,位于中緯度(或北溫帶),西臨葡萄牙,北鄰法國,南與非洲隔地中海相望。(2) 丙。丙地屬于地中海氣候,夏季高溫少雨,適宜耐旱的油橄欖生長;地處北溫帶,光照充足,熱量充足。【點評】本題考查從圖中獲取信息,分析區域自然環境的能力,難度適中。31.(2022七下·上城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材料二:宋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之間戰爭頻繁,屢戰不勝,和遼、西夏、金議和。這使得宋和其他少數民族政權之間保持了長時間的友好交往。材料三:潔白的哈達,溫馴的藏羚羊、雄偉的布達拉......這就是我們美麗而圣潔的西藏。雖然當前“分裂勢力”猖獗,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自古以來,西藏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實行怎樣的民族政策?請用具體的史實加以說明。(2)材料二宋朝民族關系呈現出怎樣的基本特點?(3)中央政府開始對材料三西藏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始于哪一朝代?是如何管理的 (4)綜合上述材料,說說我國古代民族關系對現在處理民族關系有何啟示。【答案】(1)開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密切了唐蕃關系。(2)有戰有和,和為主流。(3)元朝。在西藏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設立地方機構,任命官員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4)①堅持民族平等,維護民族團結。②關注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1)材料“自古皆貴中華,賤吏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意思是自古以來的統治者都以中原漢族為貴,輕視邊疆的少數民族,我與他們不同,我對各民族—視同仁。反映了唐太宗實行的開明的民主政策。吐番人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帶,是現在藏族人的祖先,他們的最高首領稱贊普。唐太宗時期,將文成公主嫁給吐普贊普松贊干布;唐中宗時將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朝和少數民族政權戰爭不斷,但議和后,都出現了長久的和平相處時期,因而宋朝民族關系的基本特點是有戰有和,和為主流。1004年,宋真宗時,遼大舉進攻北宋,宰相寇準力勸宋真宗來到座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第二年遼宋議和,遼朝退兵,宋朝給遼歲幣,史稱迪淵之盟。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和平局面,但它加重了人民的負擔。(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設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區軍政要務,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的中央機關,將這一地區劃為一個單獨的行政區。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從此,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4)本題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言之成理即可,如加強與少數民族支往和聯系,促進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等。故答案為:(1)開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密切了唐蕃關系。(2)有戰有和,和為主流。(3)元朝。在西藏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設立地方機構,任命官員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4)①堅持民族平等,維護民族團結。②關注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三則材料為依托,綜合考查唐朝、宋朝民族關系和元朝鞏固統一措施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唐朝、宋朝民族關系和元朝鞏固統一措施的相關史實,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32.(2022七下·上城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問題。材料一 清朝前期的人口與耕地數量表(部分)時期 人丁戶口 耕地(含田地、山蕩、畦地) 人均土地順治8年(1651) 10 633 326 2 908 584頃61畝 28.29畝康熙49年(1710) 23 312 236 6 631 132頃24畝 28.45畝雍正12年(1734) 27 355 462 8 901 387頃24畝 32.21畝乾隆31年(1766) 208 095 790 7 414 459頃 3.56畝材料二蘇城機戶,類多雇人工織,機戶出(資)經營,機匠計工受值。(1)根據材料一,說明清朝前期人口數量變化的趨勢。根據所學知識,結合當時政治、經濟等方面因素,簡要分析出現這一趨勢的原因。(2)閱讀材料,寫出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發展中隱含的問題。(3)材料二反映了清朝前期手工業領域出現了什么新的變化?新的變化與材料一有怎樣的關系?【答案】(1)趨勢:人口迅速大幅度增長。原因:政治上清朝前期政治穩定,國家統一;經濟上清朝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玉米、甘薯等高產農作物廣泛種植,糧食產量提高等。(2)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長,耕地不斷開發,但是耕地開發的速度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導致人均土地下降,影響了社會經濟發展。(3)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農業產品品種和產量的增加,也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1)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朝的人口出現大幅度增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前期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上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糧食產星大幅度提高。農業發展,經濟繁榮,國家安定加速了人口的增長。(2)分析圖表可知,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長,耕地不斷開發,但是耕地開發的速度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導致人均土地下降,影響了社會經濟發展。(3)材料二“蘇城機戶,類多雇人工織,機戶出(資)經營,機匠計工受值“反映了清朝前期手工業領域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明朝中后期,在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生產方式,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這種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農業產品品種和產量增加,也對于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故答案為:(1)趨勢:人口迅速大幅度增長。原因:政治上清朝前期政治穩定,國家統一;經濟上清朝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玉米、甘薯等高產農作物廣泛種植,糧食產量提高等。(2)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長,耕地不斷開發,但是耕地開發的速度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導致人均土地下降,影響了社會經濟發展。(3)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農業產品品種和產量的增加,也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清朝前期人口數量變化,社會經濟發展中隱含的問題,手工業領域出現的新變化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清朝前期人口數量變化,社會經濟發展中隱含的問題,手工業領域出現的新變化。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部分校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下學期人文地理·歷史期中考試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部分校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下學期人文地理·歷史期中考試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