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義烏稠州中學教育集團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質量檢測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義烏稠州中學教育集團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質量檢測試卷

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義烏稠州中學教育集團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質量檢測試卷
一、選擇題(24小題,每小題1.5分,共36分,答案統一填涂到答題卷上)
1.(2022八下·義烏期中)下列哪句話是描繪內蒙古高原自然環境特色的?(  )
A.“人在水上住,舟在窗下行”
B.“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C.“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D.“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2.(2022八下·義烏期中)新疆有一怪:“干旱盼太陽”。天氣越干旱,塔里木河流域的人們越盼望出太陽。對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敘述不正確的是(  )
①天氣干旱,河流斷流,吸引游人觀光
②氣溫越高,越有利于牧草生長
③氣溫越高,冰雪融水越多,灌溉水源越充足
④天氣越干旱,太陽能越豐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22八下·義烏期中)下列收集的資料中,屬于“家鄉人文特色”的是(  )
A.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才輩出
B.四季分明,氣候適宜,降水豐沛
C.東南丘陵,地勢平坦,土壤肥沃
D.太湖之濱,三面環湖,一面連陸
4.(2022八下·義烏期中)下列關于烏魯木齊和拉薩兩個城市共同點的敘述,正確的有(  )
①都位于我國西部地區
②都屬于高原山地氣候
③都是新亞歐大陸橋上重要的門戶
④都是民族自治區首府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5.(2022八下·義烏期中)小明給同學介紹藏族同胞的生產生活,下列在小明的介紹中應該出現的是(  )
①住帳篷 ②“打林卡” ③坎兒井 ④種青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2八下·義烏期中)讀亞洲大陸沿89°E地形剖面示意圖,回答問題。
6.制約甲所處的地理區域農業生產發展的自然因素是(  )
A.熱量 B.緯度 C.水分 D.地勢
7.近年來,乙所在區域的畜牧業產品逐漸走向全國各地。影響此變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交通 B.技術 C.勞動力 D.市場
(2022八下·義烏期中)下面的左圖示意“某四國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比較”、右圖“人口漫畫”。讀圖,完成下面問題。
8.容易出現經濟發展壓力大,居民就業、居住、教育、醫療等問題難以解決的國家是(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9.面臨右圖所示人口問題最嚴重的國家是(  )
A.甲國 B.乙圖 C.丙國 D.丁國
10.(2022八下·義烏期中)2021年5月31日,“三孩”政策落地。這是我國生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調整。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①能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
②說明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已不適應我國國情
③能解決我國人口基數大的問題
④順應了我國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2022八下·義烏期中)對漫畫《“轉移”》所反映的現象的認識有誤的是(  )
①有利于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②企業轉移是經濟發展大勢所趨
③有悖于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
④能夠增加貧困地區就業機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2022八下·義烏期中)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中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發展議程中的減貧目標。”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
①說明我國已經實現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
②只要消除貧困,就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③這是貫徹協調、共享等新發展理念的成果
④脫貧攻堅為全球減貧事業提供了中國樣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2八下·義烏期中)“從塞罕壩看美麗中國。”從1962年開始,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被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授予“地球衛士獎”。據此回答問題

13.塞罕壩林場由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生動詮釋了(  )
①保護生態環境就是造福人類
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③人與自然可以和諧共生
④解決環境污染的中國智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建設美麗中國需要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下列公民的微行動符合這一要求的是(  )
①講究衛生,多用一次性產品
②垃圾分類,倡導文明生活新時尚
③減少浪費,踐行“光盤行動”
④低碳出行,盡量乘公共交通工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2022八下·義烏期中)在某班級開展的“建設美麗鄉村,共享美好生活”的討論活動中出現了以下觀點,其中正確的是(  )
①鄉村規劃應堅持綠色發展,提高村民幸福指數
②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工作中心,改善鄉村環境
③加強不同地區的區域合作,有助于互利共贏
④既要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又要加強區域聯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2022八下·義烏期中)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的月壤含有極高的鈦鐵礦含量,并富集磷酸鹽礦物。這說明探月工程對解決資源問題的重要意義在于(  )
A.有利于擴展資源的開發范圍 B.有助于降低資源消耗量
C.有利于降低對資源的依賴度 D.有助于提高資源利用率
17.(2022八下·義烏期中)“如果中國的能源利用率提高15%~25%,每年至少可以節約標準煤3億噸。”以下對這句話的理解正確的是(  )
①我國資源利用率不高,存在可挖潛力
②開發新能源不如挖掘現有能源的利用率
③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④我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要減少能源的浪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8.(2022八下·義烏期中)2021年入夏后,全國多地出現缺電狀況。各地區陸續出臺有序用電、錯峰用電、季節性尖峰電價等政策,部分地區還采取高耗能企業限電停產的政策。“拉閘限電”反映了(  )
A.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嚴重不足 B.資源浪費已嚴重影響人民生活
C.資源問題制約我國經濟發展 D.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方式
19.(2022八下·義烏期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周恩來對民主人士黃炎培說:它是由全國各黨派一起千斟萬酌制定的,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劇本”。被周恩來稱為“劇本”的歷史文獻應該是(  )
A.《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B.《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C.《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D.《中國土地法大綱》
20.(2022八下·義烏期中)1949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一年,以下場景在1949年可以看到的是(  )
①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延安召開
②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
③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在北京簽訂
④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占領南京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2022八下·義烏期中)“在朝鮮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東西感動著;我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以下人物中不能被作者列入文章的是(  )
A.黃繼光 B.羅盛教 C.劉胡蘭 D.毛岸英
22.(2022八下·義烏期中)下表為新中國糧食總產量(萬噸)統計表。這一時期糧食產量變化的原因是(  )
時間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產量 11318 13213 14369 16392 16683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②“一五”計劃的實施
③西藏的和平解放
④土地改革的開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3.(2022八下·義烏期中)“帝國主義侵略者應當懂得: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毛澤東說的這句話體現抗美援朝戰爭(  )
①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
②彰顯了中國人民保家衛國的強大力量
③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
④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24.(2022八下·義烏期中)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下列關于土地改革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①土地歸國家所有,廣大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
②通過民主改革,農民生產積極性和生活水平大為提高
③廢除了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消滅了地主階級
④沒收了地主富農的全部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選擇題(共1題,共14分,答案統一做在答題卷上)
25.(2022八下·義烏期中)閱讀以下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光伏是將太陽光能轉換為電能的發電技術。
材料二:浙江省煤、鐵等自然資源相對貧乏,是能源消耗大省。近年來,眾多光伏企業落戶浙江,獲得良好效益。據介紹,光伏電站雖然前期資金投入大,技術要求高,但全部建成后,預計未來25年,可創稅收8億元,節約標準煤16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453萬噸,節約用水912萬噸。浙江經濟發達,科技力量雄厚,具有發展光伏產業的有利因素。
材料三:歷史圖片回眸(圖片標題只呈現部分內容)。
圖一……大典 圖二……跨過鴨綠江 圖三……受到農民擁護
材料四:新中國繼承的是一個國民經濟瀕于崩潰的爛攤子,生產萎縮,物價飛漲,民生困苦。中國人民有沒有能力把生產恢復起來,這是一個嚴峻考驗。新中國雖然得到蘇聯和東歐等國的承認和支持,但美國拒絕承認。中國人民能否沖破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政治孤立和經濟封鎖,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以建設國家,這是又一個嚴峻考驗。
(1)材料一影響光伏發電的因素中,哪一個主要由人為造成?這一因素與我國哪一類環境問題有關?
(2)影響光伏發電的人為因素有礙于我國哪一文明建設的推進?從PRED關系角度說明加強這一文明建設的必要性。
(3)浙江大力發展光伏產業有助于解決什么問題?從區域發展角度概括浙江的做法對其他地區的借鑒意義。
(4)在圖一事件前夕,新中國誕生了一項政黨制度。請寫出這一制度的名稱及確立的標志。
(5)根據材料四,概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所面臨的國內外嚴峻形勢。
(6)寫出圖三所反映歷史事件的性質。這一事件與圖二所反映事件對應對材料四中的考驗有何共同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人在水上走,舟在窗下行”描繪了江南水鄉的景觀特色。“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是描繪內蒙古草原景觀特色,故B符合題意;“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述橫斷山區垂直差異顯著, 故C不符合題意; “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描述西北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特點,故D不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又稱北部高原,位于陰山山脈之北,大興安嶺以西,北至國界,西至東經106°附近。介于北緯40°20′~50°50′,東經106°~121°40′。面積約34萬平方千米。廣義的內蒙古高原還包括陰山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和賀蘭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
2.【答案】B
【知識點】新疆(絲路明珠);烏魯木齊
【解析】【分析】 塔里木河位于西北內陸的塔里木盆地,由于降水稀少,河流水源主要來自天山和昆侖山的冰雪融水,天氣越干旱,塔里木河流域的人們越盼望出太陽,其主要原因是出太陽后氣溫就會升高,冰雪融水就會增多,就會有更多的冰雪融水灌溉農田,故 ①②④ 符合題意 。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塔里木河,是南疆地區的母親河,天山以南的綠洲基本都是靠塔里木河水灌溉。塔里木河,流域面積102萬平方千米,是中國最長的內陸河、為世界第五大內陸河。
3.【答案】A
【知識點】如何開展社會調查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才輩出屬于人文特色。氣候,降水,地勢,土壤,河流湖泊屬于自然條件。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區域自然條件包括區域的地形、氣候、河流和自然資源等;區域的人文特色包括區域的人口、民族、城市和鄉村、生產活動、生活習慣等方面。
4.【答案】C
【知識點】拉薩;烏魯木齊
【解析】【分析】關于烏魯木齊和拉薩兩個城市共同點的敘述,①都位于我國西部地區,④都是民族自治區首府,①④ ,正確。 ②都屬于高原山地氣候,錯誤,烏魯木齊是溫帶大陸性氣候。③都是新亞歐大陸橋上重要的門戶 ,錯誤,拉薩不是。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烏魯木齊市,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4個地級市之一,西北第二大城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市政府位于水磨溝區。是全疆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 烏魯木齊地處 中國西北,新疆中部,天山北麓,亞歐大陸腹地,毗鄰中亞各國,有“亞心之都”的稱呼。
5.【答案】B
【知識點】拉薩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青藏高原的牦牛是牧民馱貨運物、乘騎的主要工具。牧民一年四季搬遷幾次草場,主要物質是帳篷,全部靠牦牛托運。青藏地區的農作物主要有青稞, 林卡在藏語中是園林的意思 。 ①②④ ,正確。坎兒井是新疆地區的主要水利設施,不是西藏的。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青藏地區的農作物主要有青稞(大麥的一種)、豌豆、小麥、油菜等.牦牛是青藏地區代表性的畜種,它的毛厚而長,耐寒力強,體矮身健,善于爬山負重,被稱為“高原之舟”.藏袍是他們的傳統服裝,藏族人民多信奉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位于拉薩市中部的布達拉宮是著名的藏傳佛教圣地.藏族人民非常好客,對遠方的來客要送上潔白的哈達,以示敬意.然后,請客人喝青稞酒、酥油茶,吃牦牛肉或綿羊肉,并以熱情的贊歌和歡樂的鍋莊舞為客人助興.
【答案】6.C
7.A
【知識點】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
【解析】【點評】 農業的發展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兩方面因素共同影響下形成,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場、交通、勞動力、科技、政策等,其中自然地理條件是影響區域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6.(1)、據圖分析可知,甲處位于我國西北塔里木盆地。 甲地區是西北地區,深居內陸,距海遙遠,降水少,其氣候比較干旱,制約甲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原因是水源條件。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7.(2)、根據給出的地形剖面圖可知,乙所在區域是青藏高原。乙地的畜牧業產品逐漸走向全國各地。影響此變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交通。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答案】8.B
9.C
【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
【解析】【點評】人口增長過快會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很大壓力,使居民的就業、居住、教育、醫療等問題難以解決,人口增長過慢則會引起勞動力短缺、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因此得出人口增長的過快或者過慢都不好,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
8.(1)、根據圖中信息可知,乙國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長過快,人口過多。龐大的人口壓力容易出現經濟發展壓力大,居民就業、居住、教育、醫療等問題難以解決。乙國符合題意。 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9.(2)、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右圖反應的人口問題是老齡化嚴重,子女負擔過重,勞動力短缺。在所給的國家中,丙國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出現負增長,勞動力短缺。面臨右圖所示人口問題最嚴重的國家是丙國。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10.【答案】C
【知識點】中國人口基本特點
【解析】【分析】 “三孩”政策落地 ,是我國生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調整。其主要目的是:①能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 ,④順應了我國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 , ①④,正確。②說明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已不適應我國國情,錯誤,我國的國策不變。③能解決我國人口基數大的問題 ,不對,不能解決。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 我國正處于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轉變的重大戰略機遇期,立足國情,遵循規律,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能夠最大限度發揮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牢牢把握戰略主動權,積極應對生育水平持續走低的風險,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
11.【答案】B
【知識點】全球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
【解析】【分析】 漫畫‘轉移’說的是污染企業從城市轉移到農村,把污染轉嫁到鄉村,這一行為嚴重違背了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利于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不利于農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 ①②④ ,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漫畫中的高污染企業從城市轉移到農村,危害到農村的生態環境,是破壞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背道而馳的行為。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基本思想: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
12.【答案】C
【知識點】可持續發展;發展主題與發展問題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②只要消除貧困,就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這句話是錯誤的。 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的共同目標,消除貧困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 這句話夸大了消除貧困的作用。 ①③④ 。正確。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 中國已經消除絕對貧困,說明了我們國家和黨一直在解決人們的根本問題,我們國家一直將人們的問題認為是最重要的,在現在這個社會,能夠致力解決人民群眾的問題是我們任務和目標。
【答案】13.A
14.D
【知識點】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謀發展
【解析】【點評】 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13.(1)、塞罕壩林場由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生動詮釋了①保護生態環境就是造福人類 , 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③人與自然可以和諧共生,①②③,正確。④解決環境污染的中國智慧,說法錯誤,不是環境污染問題。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14.(2)、建設美麗中國需要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①講究衛生,多用一次性產品 ,會造成資源消耗增多,環境問題凸出,不利于可持續發展。②垃圾分類,倡導文明生活新時尚,③減少浪費,踐行“光盤行動”,④低碳出行,盡量乘公共交通工具,②③④,正確。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15.【答案】C
【知識點】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謀發展
【解析】【分析】 ②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工作中心,改善鄉村環境 ,這句話錯誤。美麗鄉村建設,更多的是關系到人居環境,不只是停留在鄉村建設方面。“要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①③④ ,正確。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關系群眾安居樂業、民生福祉,對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提升群眾生活品質具有重要作用。
16.【答案】A
【知識點】我國資源問題
【解析】【分析】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的月壤含有極高的鈦鐵礦含量,并富集磷酸鹽礦物。這說明探月工程對解決資源問題的重要意義在于有利于擴展資源的開發范圍。 月球有豐富的礦藏,據介紹,月球上稀有金屬的儲藏量比地球還多 。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 人類已取得的月球探測成果表明,月球上特有的能源和礦產,是對地球資源的重要補充和儲備。同時,利用月球具有高真空、低重力的特殊環境,既能生產特殊強度、塑性等性能優良的合金和鋼材,還能生產諸如超高純金屬、單晶硅、光衰減率低的光導纖維和高純度藥品等 。
17.【答案】C
【知識點】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如果中國的能源利用率提高15%-25%,每年至少可以節約標準煤3億噸。”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① 我國資源利用率不高,可挖潛力大, ④我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要減少能源的浪費 。 ①④ ,正確。 ② 開發新能源不如挖掘現有能源的利用,與題意不符合。 ③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說法錯誤。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 自然資源可分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兩大類.可再生資源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土地資源和海洋資源等.非可再生資源包括礦產資源等。所以自然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18.【答案】C
【知識點】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解析】【分析】 2021年入夏后,全國多地出現缺電狀況。各地區陸續出臺有序用電、錯峰用電、季節性尖峰電價等政策,部分地區還采取高耗能企業限電停產的政策。“拉閘限電”反映了資源問題制約我國經濟發展。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拉閘限電:是指在電力系統一個獨立控制區發電用電不平衡后,電力調度控制機構在電力系統調解手段增加發電出力、采取有序用電措施、需求測響應控制負荷手段用盡后,電網頻率、電壓仍低于國家標準(規程)規定的確保電網安全運行的指標,或電網運行指標繼續向事故方向發展的情況下,電力調度控制機構被迫采取的人工下達調度指令,手動從變電站拉開供電線路斷路器,強行停止供電的措施。
19.【答案】C
【知識點】政治協商會議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討論新中國成立的問題。大會制定了《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
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應該是被周恩來稱為“劇本”的歷史文獻,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作用。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知道起臨時憲法作用的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20.【答案】D
【知識點】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新中國的誕生
【解析】【分析】①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不是延安;②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發生在1949年;③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在北京簽訂發生在1951年;④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占領南京發生在1949年。
D項②④在1949年可以看到,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渡江戰役和新中國的成立,結合所學知識點進行思考解答。解答組合選擇題,排除法是比較好用的,一般題目排除一個即可獲取正確答案,本題需要經過兩次排除。
21.【答案】C
【知識點】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據題干“最可愛的人”結合所學可知,1951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1952年10月12日因美軍燃燒彈發落在邱少云潛伏點附近,火勢蔓延全身,為避免暴露,放棄自救壯烈犧牲,時年26歲。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開始,在這關鍵時刻,黃繼光參加了攻堅小組;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眼當場陣亡,年僅21歲。中國人民志愿軍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舍生忘生,英勇作戰,連續重創美國侵略者,涌現出邱少云、黃繼光、毛岸英等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因此被譽為“最可愛的人”。劉胡蘭犧牲在解放戰爭時期,不是抗美援朝時期的英雄人物。
ABD三項都是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人物,不符合題意;
C項劉胡蘭犧牲在解放戰爭時期,不是抗美援朝時期的英雄人物,不能被作者列入文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抗美援朝戰爭相關知識的掌握,重點識記內容與影響。
22.【答案】D
【知識點】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由題干“1949年到1953年”結合所學,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1950年,中央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在全國進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三億無地或少地農民分得了土地。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在我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走向恢復和發展。
D項①④是這一時期糧食產量變化的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土地改革及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要求具備表格信息的提取分析與知識運用能力。
23.【答案】D
【知識點】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據題干“帝國主義侵略者應當懂得: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結合所學可知,毛澤東說的這句話體現抗美援朝戰爭彰顯了中國人民保家衛國的強大力量,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抗美援朝戰爭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為中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和平環境,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威望.證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國的時代過去了,鼓舞了戰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為保衛祖國而抵抗帝國主義者的決心和信心。
D項②③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抗美援朝戰爭相關知識的掌握。重點識記內容與影響。
24.【答案】C
【知識點】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據所學知,新中國建國后進行的土地改革,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不是歸國家所有;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而不是封建帝制。土地改革使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土地改革沒收了地主富農多余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而不是全部土地。故①③④敘述不正確。
C項①③④敘述不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土地改革的意義。本題是反向選擇,注意審題,同時要準確識記土地改革的意義。
25.【答案】(1)霧霾天氣;環境污染(或大氣污染)。
(2)生態(文明);人口的快速增長、自然資源的短缺、生態環境的惡化等問題與人類社會的發展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促進人類社會(或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資源短缺;區域發展應該充分發揮發展經濟的優勢,彌補其自身的劣勢和不足;采取因地制宜原則,實現區域持續健康發展。
(4)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多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標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
(5)國內:經濟瀕于崩潰,生產難以恢復(或經濟殘破,困難重重);國際:帝國主義國家的孤立和封鎖。
(6)性質:土地改革是我國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的深刻社會變革;共同作用:鞏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為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鋪平了道路。
【知識點】土地改革;政治協商會議;新中國的誕生
【解析】【分析】(1)根據題意中的關鍵人為可知,霧霾天氣是人為造成的,這是環境污染問題的表現。
(2)霧霾天氣影響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根據題意中“PRED關系”角度分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因,則需要回答 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 即人口的快速增長、自然資源的短缺、生態環境的惡化等問題與人類社會的發展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 。生態文明建設, 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促進人類社會(或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根據材料二可知,浙江資源短缺,能源消耗大,發展光伏產業,有利于緩解浙江資源短缺問題。浙江經濟和科技發達,發展光伏產業體現了將經濟優勢轉化為資源優勢,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則。
(4)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5)根據材料四中的“新中國繼承的是一個國民經濟瀕于崩潰的爛攤子,生產萎縮,物價飛漲,民生困苦”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國內經濟瀕于崩潰,生產難以恢復;根據材料四中的“新中國雖然得到蘇聯和東歐等國的承認和支持,但美國拒絕承認。中國人民能否沖破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政治孤立和經濟封鎖,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以建設國家,這是又一個嚴峻考驗”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所面臨的國際形勢是帝國主義國家的孤立和封鎖。
(6)中國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是我國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的深刻的社會變革。在“嚴峻的內外形勢”面前,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為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鋪平了道路。
故答案為:(1)霧霾天氣;環境污染(或大氣污染)。
(2)生態(文明);人口的快速增長、自然資源的短缺、生態環境的惡化等問題與人類社會的發展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促進人類社會(或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資源短缺;區域發展應該充分發揮發展經濟的優勢,彌補其自身的劣勢和不足;采取因地制宜原則,實現區域持續健康發展。
(4)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標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
(5)國內:經濟瀕于崩潰,生產難以恢復(或經濟殘破,困難重重);國際:帝國主義國家的孤立和封鎖。
(6)性質:土地改革是我國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的深刻社會變革;共同作用:鞏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為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鋪平了道路。
【點評】本題難度較大,考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所面臨的國內外嚴峻形勢,土地改革的相關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義烏稠州中學教育集團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質量檢測試卷
一、選擇題(24小題,每小題1.5分,共36分,答案統一填涂到答題卷上)
1.(2022八下·義烏期中)下列哪句話是描繪內蒙古高原自然環境特色的?(  )
A.“人在水上住,舟在窗下行”
B.“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C.“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D.“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答案】B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人在水上走,舟在窗下行”描繪了江南水鄉的景觀特色。“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是描繪內蒙古草原景觀特色,故B符合題意;“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述橫斷山區垂直差異顯著, 故C不符合題意; “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描述西北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特點,故D不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又稱北部高原,位于陰山山脈之北,大興安嶺以西,北至國界,西至東經106°附近。介于北緯40°20′~50°50′,東經106°~121°40′。面積約34萬平方千米。廣義的內蒙古高原還包括陰山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和賀蘭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
2.(2022八下·義烏期中)新疆有一怪:“干旱盼太陽”。天氣越干旱,塔里木河流域的人們越盼望出太陽。對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敘述不正確的是(  )
①天氣干旱,河流斷流,吸引游人觀光
②氣溫越高,越有利于牧草生長
③氣溫越高,冰雪融水越多,灌溉水源越充足
④天氣越干旱,太陽能越豐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識點】新疆(絲路明珠);烏魯木齊
【解析】【分析】 塔里木河位于西北內陸的塔里木盆地,由于降水稀少,河流水源主要來自天山和昆侖山的冰雪融水,天氣越干旱,塔里木河流域的人們越盼望出太陽,其主要原因是出太陽后氣溫就會升高,冰雪融水就會增多,就會有更多的冰雪融水灌溉農田,故 ①②④ 符合題意 。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塔里木河,是南疆地區的母親河,天山以南的綠洲基本都是靠塔里木河水灌溉。塔里木河,流域面積102萬平方千米,是中國最長的內陸河、為世界第五大內陸河。
3.(2022八下·義烏期中)下列收集的資料中,屬于“家鄉人文特色”的是(  )
A.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才輩出
B.四季分明,氣候適宜,降水豐沛
C.東南丘陵,地勢平坦,土壤肥沃
D.太湖之濱,三面環湖,一面連陸
【答案】A
【知識點】如何開展社會調查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才輩出屬于人文特色。氣候,降水,地勢,土壤,河流湖泊屬于自然條件。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區域自然條件包括區域的地形、氣候、河流和自然資源等;區域的人文特色包括區域的人口、民族、城市和鄉村、生產活動、生活習慣等方面。
4.(2022八下·義烏期中)下列關于烏魯木齊和拉薩兩個城市共同點的敘述,正確的有(  )
①都位于我國西部地區
②都屬于高原山地氣候
③都是新亞歐大陸橋上重要的門戶
④都是民族自治區首府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知識點】拉薩;烏魯木齊
【解析】【分析】關于烏魯木齊和拉薩兩個城市共同點的敘述,①都位于我國西部地區,④都是民族自治區首府,①④ ,正確。 ②都屬于高原山地氣候,錯誤,烏魯木齊是溫帶大陸性氣候。③都是新亞歐大陸橋上重要的門戶 ,錯誤,拉薩不是。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烏魯木齊市,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4個地級市之一,西北第二大城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市政府位于水磨溝區。是全疆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 烏魯木齊地處 中國西北,新疆中部,天山北麓,亞歐大陸腹地,毗鄰中亞各國,有“亞心之都”的稱呼。
5.(2022八下·義烏期中)小明給同學介紹藏族同胞的生產生活,下列在小明的介紹中應該出現的是(  )
①住帳篷 ②“打林卡” ③坎兒井 ④種青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識點】拉薩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青藏高原的牦牛是牧民馱貨運物、乘騎的主要工具。牧民一年四季搬遷幾次草場,主要物質是帳篷,全部靠牦牛托運。青藏地區的農作物主要有青稞, 林卡在藏語中是園林的意思 。 ①②④ ,正確。坎兒井是新疆地區的主要水利設施,不是西藏的。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青藏地區的農作物主要有青稞(大麥的一種)、豌豆、小麥、油菜等.牦牛是青藏地區代表性的畜種,它的毛厚而長,耐寒力強,體矮身健,善于爬山負重,被稱為“高原之舟”.藏袍是他們的傳統服裝,藏族人民多信奉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位于拉薩市中部的布達拉宮是著名的藏傳佛教圣地.藏族人民非常好客,對遠方的來客要送上潔白的哈達,以示敬意.然后,請客人喝青稞酒、酥油茶,吃牦牛肉或綿羊肉,并以熱情的贊歌和歡樂的鍋莊舞為客人助興.
(2022八下·義烏期中)讀亞洲大陸沿89°E地形剖面示意圖,回答問題。
6.制約甲所處的地理區域農業生產發展的自然因素是(  )
A.熱量 B.緯度 C.水分 D.地勢
7.近年來,乙所在區域的畜牧業產品逐漸走向全國各地。影響此變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交通 B.技術 C.勞動力 D.市場
【答案】6.C
7.A
【知識點】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
【解析】【點評】 農業的發展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兩方面因素共同影響下形成,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場、交通、勞動力、科技、政策等,其中自然地理條件是影響區域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6.(1)、據圖分析可知,甲處位于我國西北塔里木盆地。 甲地區是西北地區,深居內陸,距海遙遠,降水少,其氣候比較干旱,制約甲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原因是水源條件。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7.(2)、根據給出的地形剖面圖可知,乙所在區域是青藏高原。乙地的畜牧業產品逐漸走向全國各地。影響此變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交通。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2022八下·義烏期中)下面的左圖示意“某四國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比較”、右圖“人口漫畫”。讀圖,完成下面問題。
8.容易出現經濟發展壓力大,居民就業、居住、教育、醫療等問題難以解決的國家是(  )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
9.面臨右圖所示人口問題最嚴重的國家是(  )
A.甲國 B.乙圖 C.丙國 D.丁國
【答案】8.B
9.C
【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
【解析】【點評】人口增長過快會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很大壓力,使居民的就業、居住、教育、醫療等問題難以解決,人口增長過慢則會引起勞動力短缺、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因此得出人口增長的過快或者過慢都不好,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
8.(1)、根據圖中信息可知,乙國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長過快,人口過多。龐大的人口壓力容易出現經濟發展壓力大,居民就業、居住、教育、醫療等問題難以解決。乙國符合題意。 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9.(2)、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右圖反應的人口問題是老齡化嚴重,子女負擔過重,勞動力短缺。在所給的國家中,丙國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出現負增長,勞動力短缺。面臨右圖所示人口問題最嚴重的國家是丙國。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10.(2022八下·義烏期中)2021年5月31日,“三孩”政策落地。這是我國生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調整。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①能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
②說明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已不適應我國國情
③能解決我國人口基數大的問題
④順應了我國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知識點】中國人口基本特點
【解析】【分析】 “三孩”政策落地 ,是我國生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調整。其主要目的是:①能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 ,④順應了我國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 , ①④,正確。②說明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已不適應我國國情,錯誤,我國的國策不變。③能解決我國人口基數大的問題 ,不對,不能解決。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 我國正處于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轉變的重大戰略機遇期,立足國情,遵循規律,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能夠最大限度發揮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牢牢把握戰略主動權,積極應對生育水平持續走低的風險,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
11.(2022八下·義烏期中)對漫畫《“轉移”》所反映的現象的認識有誤的是(  )
①有利于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②企業轉移是經濟發展大勢所趨
③有悖于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
④能夠增加貧困地區就業機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識點】全球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
【解析】【分析】 漫畫‘轉移’說的是污染企業從城市轉移到農村,把污染轉嫁到鄉村,這一行為嚴重違背了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利于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不利于農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 ①②④ ,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漫畫中的高污染企業從城市轉移到農村,危害到農村的生態環境,是破壞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背道而馳的行為。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基本思想: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
12.(2022八下·義烏期中)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中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發展議程中的減貧目標。”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
①說明我國已經實現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
②只要消除貧困,就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③這是貫徹協調、共享等新發展理念的成果
④脫貧攻堅為全球減貧事業提供了中國樣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識點】可持續發展;發展主題與發展問題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②只要消除貧困,就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這句話是錯誤的。 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的共同目標,消除貧困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 這句話夸大了消除貧困的作用。 ①③④ 。正確。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 中國已經消除絕對貧困,說明了我們國家和黨一直在解決人們的根本問題,我們國家一直將人們的問題認為是最重要的,在現在這個社會,能夠致力解決人民群眾的問題是我們任務和目標。
(2022八下·義烏期中)“從塞罕壩看美麗中國。”從1962年開始,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被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授予“地球衛士獎”。據此回答問題

13.塞罕壩林場由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生動詮釋了(  )
①保護生態環境就是造福人類
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③人與自然可以和諧共生
④解決環境污染的中國智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建設美麗中國需要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下列公民的微行動符合這一要求的是(  )
①講究衛生,多用一次性產品
②垃圾分類,倡導文明生活新時尚
③減少浪費,踐行“光盤行動”
④低碳出行,盡量乘公共交通工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3.A
14.D
【知識點】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謀發展
【解析】【點評】 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13.(1)、塞罕壩林場由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生動詮釋了①保護生態環境就是造福人類 , 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③人與自然可以和諧共生,①②③,正確。④解決環境污染的中國智慧,說法錯誤,不是環境污染問題。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14.(2)、建設美麗中國需要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①講究衛生,多用一次性產品 ,會造成資源消耗增多,環境問題凸出,不利于可持續發展。②垃圾分類,倡導文明生活新時尚,③減少浪費,踐行“光盤行動”,④低碳出行,盡量乘公共交通工具,②③④,正確。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15.(2022八下·義烏期中)在某班級開展的“建設美麗鄉村,共享美好生活”的討論活動中出現了以下觀點,其中正確的是(  )
①鄉村規劃應堅持綠色發展,提高村民幸福指數
②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工作中心,改善鄉村環境
③加強不同地區的區域合作,有助于互利共贏
④既要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又要加強區域聯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識點】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謀發展
【解析】【分析】 ②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工作中心,改善鄉村環境 ,這句話錯誤。美麗鄉村建設,更多的是關系到人居環境,不只是停留在鄉村建設方面。“要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①③④ ,正確。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關系群眾安居樂業、民生福祉,對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提升群眾生活品質具有重要作用。
16.(2022八下·義烏期中)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的月壤含有極高的鈦鐵礦含量,并富集磷酸鹽礦物。這說明探月工程對解決資源問題的重要意義在于(  )
A.有利于擴展資源的開發范圍 B.有助于降低資源消耗量
C.有利于降低對資源的依賴度 D.有助于提高資源利用率
【答案】A
【知識點】我國資源問題
【解析】【分析】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的月壤含有極高的鈦鐵礦含量,并富集磷酸鹽礦物。這說明探月工程對解決資源問題的重要意義在于有利于擴展資源的開發范圍。 月球有豐富的礦藏,據介紹,月球上稀有金屬的儲藏量比地球還多 。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 人類已取得的月球探測成果表明,月球上特有的能源和礦產,是對地球資源的重要補充和儲備。同時,利用月球具有高真空、低重力的特殊環境,既能生產特殊強度、塑性等性能優良的合金和鋼材,還能生產諸如超高純金屬、單晶硅、光衰減率低的光導纖維和高純度藥品等 。
17.(2022八下·義烏期中)“如果中國的能源利用率提高15%~25%,每年至少可以節約標準煤3億噸。”以下對這句話的理解正確的是(  )
①我國資源利用率不高,存在可挖潛力
②開發新能源不如挖掘現有能源的利用率
③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④我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要減少能源的浪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知識點】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如果中國的能源利用率提高15%-25%,每年至少可以節約標準煤3億噸。”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① 我國資源利用率不高,可挖潛力大, ④我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要減少能源的浪費 。 ①④ ,正確。 ② 開發新能源不如挖掘現有能源的利用,與題意不符合。 ③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說法錯誤。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 自然資源可分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兩大類.可再生資源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土地資源和海洋資源等.非可再生資源包括礦產資源等。所以自然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18.(2022八下·義烏期中)2021年入夏后,全國多地出現缺電狀況。各地區陸續出臺有序用電、錯峰用電、季節性尖峰電價等政策,部分地區還采取高耗能企業限電停產的政策。“拉閘限電”反映了(  )
A.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嚴重不足 B.資源浪費已嚴重影響人民生活
C.資源問題制約我國經濟發展 D.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方式
【答案】C
【知識點】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解析】【分析】 2021年入夏后,全國多地出現缺電狀況。各地區陸續出臺有序用電、錯峰用電、季節性尖峰電價等政策,部分地區還采取高耗能企業限電停產的政策。“拉閘限電”反映了資源問題制約我國經濟發展。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拉閘限電:是指在電力系統一個獨立控制區發電用電不平衡后,電力調度控制機構在電力系統調解手段增加發電出力、采取有序用電措施、需求測響應控制負荷手段用盡后,電網頻率、電壓仍低于國家標準(規程)規定的確保電網安全運行的指標,或電網運行指標繼續向事故方向發展的情況下,電力調度控制機構被迫采取的人工下達調度指令,手動從變電站拉開供電線路斷路器,強行停止供電的措施。
19.(2022八下·義烏期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周恩來對民主人士黃炎培說:它是由全國各黨派一起千斟萬酌制定的,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劇本”。被周恩來稱為“劇本”的歷史文獻應該是(  )
A.《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B.《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C.《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D.《中國土地法大綱》
【答案】C
【知識點】政治協商會議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討論新中國成立的問題。大會制定了《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
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應該是被周恩來稱為“劇本”的歷史文獻,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作用。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知道起臨時憲法作用的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20.(2022八下·義烏期中)1949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一年,以下場景在1949年可以看到的是(  )
①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延安召開
②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
③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在北京簽訂
④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占領南京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知識點】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新中國的誕生
【解析】【分析】①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不是延安;②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發生在1949年;③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在北京簽訂發生在1951年;④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占領南京發生在1949年。
D項②④在1949年可以看到,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渡江戰役和新中國的成立,結合所學知識點進行思考解答。解答組合選擇題,排除法是比較好用的,一般題目排除一個即可獲取正確答案,本題需要經過兩次排除。
21.(2022八下·義烏期中)“在朝鮮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東西感動著;我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以下人物中不能被作者列入文章的是(  )
A.黃繼光 B.羅盛教 C.劉胡蘭 D.毛岸英
【答案】C
【知識點】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據題干“最可愛的人”結合所學可知,1951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1952年10月12日因美軍燃燒彈發落在邱少云潛伏點附近,火勢蔓延全身,為避免暴露,放棄自救壯烈犧牲,時年26歲。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開始,在這關鍵時刻,黃繼光參加了攻堅小組;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眼當場陣亡,年僅21歲。中國人民志愿軍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舍生忘生,英勇作戰,連續重創美國侵略者,涌現出邱少云、黃繼光、毛岸英等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因此被譽為“最可愛的人”。劉胡蘭犧牲在解放戰爭時期,不是抗美援朝時期的英雄人物。
ABD三項都是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人物,不符合題意;
C項劉胡蘭犧牲在解放戰爭時期,不是抗美援朝時期的英雄人物,不能被作者列入文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抗美援朝戰爭相關知識的掌握,重點識記內容與影響。
22.(2022八下·義烏期中)下表為新中國糧食總產量(萬噸)統計表。這一時期糧食產量變化的原因是(  )
時間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產量 11318 13213 14369 16392 16683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②“一五”計劃的實施
③西藏的和平解放
④土地改革的開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D
【知識點】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由題干“1949年到1953年”結合所學,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1950年,中央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在全國進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三億無地或少地農民分得了土地。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在我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走向恢復和發展。
D項①④是這一時期糧食產量變化的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土地改革及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要求具備表格信息的提取分析與知識運用能力。
23.(2022八下·義烏期中)“帝國主義侵略者應當懂得: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毛澤東說的這句話體現抗美援朝戰爭(  )
①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
②彰顯了中國人民保家衛國的強大力量
③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
④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D
【知識點】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據題干“帝國主義侵略者應當懂得: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結合所學可知,毛澤東說的這句話體現抗美援朝戰爭彰顯了中國人民保家衛國的強大力量,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抗美援朝戰爭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為中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和平環境,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威望.證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國的時代過去了,鼓舞了戰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為保衛祖國而抵抗帝國主義者的決心和信心。
D項②③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抗美援朝戰爭相關知識的掌握。重點識記內容與影響。
24.(2022八下·義烏期中)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下列關于土地改革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①土地歸國家所有,廣大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
②通過民主改革,農民生產積極性和生活水平大為提高
③廢除了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消滅了地主階級
④沒收了地主富農的全部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識點】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據所學知,新中國建國后進行的土地改革,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不是歸國家所有;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而不是封建帝制。土地改革使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土地改革沒收了地主富農多余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而不是全部土地。故①③④敘述不正確。
C項①③④敘述不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土地改革的意義。本題是反向選擇,注意審題,同時要準確識記土地改革的意義。
二、非選擇題(共1題,共14分,答案統一做在答題卷上)
25.(2022八下·義烏期中)閱讀以下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光伏是將太陽光能轉換為電能的發電技術。
材料二:浙江省煤、鐵等自然資源相對貧乏,是能源消耗大省。近年來,眾多光伏企業落戶浙江,獲得良好效益。據介紹,光伏電站雖然前期資金投入大,技術要求高,但全部建成后,預計未來25年,可創稅收8億元,節約標準煤16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453萬噸,節約用水912萬噸。浙江經濟發達,科技力量雄厚,具有發展光伏產業的有利因素。
材料三:歷史圖片回眸(圖片標題只呈現部分內容)。
圖一……大典 圖二……跨過鴨綠江 圖三……受到農民擁護
材料四:新中國繼承的是一個國民經濟瀕于崩潰的爛攤子,生產萎縮,物價飛漲,民生困苦。中國人民有沒有能力把生產恢復起來,這是一個嚴峻考驗。新中國雖然得到蘇聯和東歐等國的承認和支持,但美國拒絕承認。中國人民能否沖破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政治孤立和經濟封鎖,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以建設國家,這是又一個嚴峻考驗。
(1)材料一影響光伏發電的因素中,哪一個主要由人為造成?這一因素與我國哪一類環境問題有關?
(2)影響光伏發電的人為因素有礙于我國哪一文明建設的推進?從PRED關系角度說明加強這一文明建設的必要性。
(3)浙江大力發展光伏產業有助于解決什么問題?從區域發展角度概括浙江的做法對其他地區的借鑒意義。
(4)在圖一事件前夕,新中國誕生了一項政黨制度。請寫出這一制度的名稱及確立的標志。
(5)根據材料四,概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所面臨的國內外嚴峻形勢。
(6)寫出圖三所反映歷史事件的性質。這一事件與圖二所反映事件對應對材料四中的考驗有何共同作用?
【答案】(1)霧霾天氣;環境污染(或大氣污染)。
(2)生態(文明);人口的快速增長、自然資源的短缺、生態環境的惡化等問題與人類社會的發展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促進人類社會(或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資源短缺;區域發展應該充分發揮發展經濟的優勢,彌補其自身的劣勢和不足;采取因地制宜原則,實現區域持續健康發展。
(4)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多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標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
(5)國內:經濟瀕于崩潰,生產難以恢復(或經濟殘破,困難重重);國際:帝國主義國家的孤立和封鎖。
(6)性質:土地改革是我國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的深刻社會變革;共同作用:鞏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為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鋪平了道路。
【知識點】土地改革;政治協商會議;新中國的誕生
【解析】【分析】(1)根據題意中的關鍵人為可知,霧霾天氣是人為造成的,這是環境污染問題的表現。
(2)霧霾天氣影響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根據題意中“PRED關系”角度分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因,則需要回答 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 即人口的快速增長、自然資源的短缺、生態環境的惡化等問題與人類社會的發展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 。生態文明建設, 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促進人類社會(或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根據材料二可知,浙江資源短缺,能源消耗大,發展光伏產業,有利于緩解浙江資源短缺問題。浙江經濟和科技發達,發展光伏產業體現了將經濟優勢轉化為資源優勢,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則。
(4)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5)根據材料四中的“新中國繼承的是一個國民經濟瀕于崩潰的爛攤子,生產萎縮,物價飛漲,民生困苦”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國內經濟瀕于崩潰,生產難以恢復;根據材料四中的“新中國雖然得到蘇聯和東歐等國的承認和支持,但美國拒絕承認。中國人民能否沖破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政治孤立和經濟封鎖,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以建設國家,這是又一個嚴峻考驗”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所面臨的國際形勢是帝國主義國家的孤立和封鎖。
(6)中國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是我國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的深刻的社會變革。在“嚴峻的內外形勢”面前,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為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鋪平了道路。
故答案為:(1)霧霾天氣;環境污染(或大氣污染)。
(2)生態(文明);人口的快速增長、自然資源的短缺、生態環境的惡化等問題與人類社會的發展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促進人類社會(或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資源短缺;區域發展應該充分發揮發展經濟的優勢,彌補其自身的劣勢和不足;采取因地制宜原則,實現區域持續健康發展。
(4)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標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
(5)國內:經濟瀕于崩潰,生產難以恢復(或經濟殘破,困難重重);國際:帝國主義國家的孤立和封鎖。
(6)性質:土地改革是我國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的深刻社會變革;共同作用:鞏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為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鋪平了道路。
【點評】本題難度較大,考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所面臨的國內外嚴峻形勢,土地改革的相關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确山县| 德格县| 合作市| 古田县| 江北区| 商都县| 准格尔旗| 博客| 湖南省| 柳州市| 孟连| 涟水县| 扎兰屯市| 睢宁县| 繁峙县| 锡林郭勒盟| 彰化市| 库车县| 荔浦县| 白城市| 轮台县| 万安县| 广宗县| 郧西县| 巴里| 浦江县| 安西县| 小金县| 隆尧县| 徐州市| 宜黄县| 峡江县| 平乐县| 大渡口区| 永新县| 兴安盟| 弥渡县| 虹口区| 普洱| 徐州市| 驻马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