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三門縣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聯考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本大題有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2021七上·仙居期末)傳統鄉村聚落中的房屋建筑,深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右圖民居體現出當地的氣候特點是( )A.炎熱潮濕 B.河流湖泊眾多C.寒冷干燥 D.白天炎熱、晝夜溫差大【答案】A【知識點】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地區的民居為高腳屋,說明當地的自然環境炎熱潮濕,高腳屋有利于防潮通風。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自然環境對人文環境的影響,屬于容易題2.(2021七上·仙居期末)地圖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讀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河流自西南向東北流B.①、②兩地的相對高度是600米C.與B處相比,A處地勢比較陡峭D.乙山頂是該區域海拔最高的地方【答案】C【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圖河流自東北流向西南,故A錯誤;①的海拔是100,②的海拔是600,相對高度是500,故②錯誤;B的等高線比A要稀疏,地勢要平緩,故C正確;甲的海拔要比乙高,故D錯誤。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屬于容易題3.(2021七上·仙居期末)“用骨耜在雙眸中,開墾出一片水田,在淚光里撒下第一粒稻種,燒好大大小小的陶器,等待著分享第一次收成。”這首詩歌描述的我國境內的遠古先民是(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答案】D【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根據題干關鍵詞“骨耜”“水田”“稻種”等可知,反映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狀況。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AB兩項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還沒開始農耕,不符合題意;C項半坡人在黃河流域,種植的是粟,不符合題意;D項河姆渡人是題干詩歌描述的我國境內的遠古先民,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要求具備題干分析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4.(2021七上·仙居期末)諾貝爾獎獲得者漢內斯·阿爾文曾說:“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這里的"智慧”包括( )A.仁者愛人 B.兼愛、非攻 C.無為而治 D.以法治國【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 君主實行仁政而不是隨意刑罰,實行仁政要愛人, “為政以德”。A項仁者愛人是題干里的"智慧”包括的內容,符合題意;B項兼愛、非攻是墨子的思想,不符合題意;C項無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不符合題意;D項以法治國是法家的思想,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孔子的思想。注意春秋戰國時期各家學派及代表人物的思想的識記。5.(2021七上·仙居期末)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種類豐富、數量眾多、制作工藝高超。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是( )A.三星堆青銅面具B.司母戊鼎C.四羊方尊D.利簋【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司母戊鼎出土于黃河流域的河南安陽,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泥范鑄造,鼎體渾鑄,形制雄偉,氣勢宏大,紋飾華麗,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重的青銅器。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商朝青銅藝術成就。準確識記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是司母戊鼎。6.(2021七上·仙居期末)戰國時期,社會階級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各諸侯國紛紛變法。其中,商鞅變法維護的是( )A.農民階級的利益 B.地主階級的利益C.奴隸階級的利益 D.奴隸主階級的利益【答案】B【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地主階級的利益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要求具備知識識記和理解能力。7.(2021七上·仙居期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下列關于文化名人及其成果的表述,正確的有( )①華佗創編“五禽戲”②蔡倫發明造紙術③顧愷之開鑿龍門石窟④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的第七位數字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C【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華佗是東漢末醫學家,他發明麻沸散、創編出“五禽戲”,而且擅長針灸、湯藥治病,能實施外科手術,被后人稱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故①表述正確。東漢時期,蔡倫在總結前人造紙經驗的基礎上,改進造紙術,用樹皮、破布等為原料,降低了造紙的成本,同時提高了紙的產量和質量,為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杰出貢獻,故②表述錯誤。顧愷之是東晉的最著名的畫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故③表述錯誤。南朝祖沖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利用并發展前人創造的“割圓術”,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數字(3.1415926-3.1415927之間),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一千年,故④表述正確。C項①④表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文化名人及其成果。要求識記基礎史實。8.(2021七上·仙居期末)絲綢之路是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下面是西漢時期絲綢之路路線簡圖,a、b兩處應該分別填寫( )a→西亞→中亞→西域→河西走廊→bA.非洲、長安 B.歐洲、洛陽 C.長安、歐洲 D.歐洲、長安【答案】D【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從長安經過河西走廊,經西域,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的大秦(古羅馬帝國)。ABC三項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歐洲、長安應該分別填寫在a、b兩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絲綢之路的路線。注意絲綢之路路線的識記。9.(2021七上·仙居期末)易中天說: "秦,雖死猶存,它亡得悲壯。”從經濟上看,“秦,雖死猶存”主要體現在( )A.在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并修筑長城C.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制度D.統一鑄造五銖錢,實行鹽鐵專賣【答案】C【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秦統一后,為了鞏固統治,政治上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地方上實行郡縣制,經濟上統一貨幣,統一了度量衡,文化上實行了焚書坑儒政策。A項在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屬于政治方面,不符合題意;B項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并修筑長城屬于軍事方面,不符合題意;C項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制度屬于經濟方面“秦,雖死猶存”的主要體現,符合題意;D項統一鑄造五銖錢,實行鹽鐵專賣的是漢武帝時期統一的措施,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10.(2021七上·仙居期末)下圖所示著作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下列史實,可以從該書中查閱到的是( )①大禹治水②齊桓公首霸③劉秀稱帝④陳勝、吳廣起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生活在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可以從《史記》這本書中查閱的史實有①②④。劉秀稱帝出現在東漢時期,不可能從《史記》這本書中查閱。B項①②④從《史記》中可以查閱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記》記述的內容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靈活運用《史記》的內容。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3小題,共30分)11.(2021七上·仙居期末)胸懷中國心,放眼看世界。讀世界海陸分布圖(局部),回答問題。(1)中國位于① 洲的東部,東部瀕臨② 洋。(2)圖中F地所處的緯度帶是 ,其所在的 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3)圖中a 運河是①、③兩大洲的分界線,b 海峽是海上交通要道,c 是世界最大的咸水湖。(4)圖中D地所在的國家是 ,該國是 (根據發展水平的差異)。E地的氣候類型是 ,E地在D地的 方向。【答案】(1)亞;太平(2)中緯度;青藏(3)蘇伊士;馬六甲;里海(4)英國;發達國家;地中海氣候;東南【知識點】大洲和大洋;世界主要河流與湖泊名稱與特點;世界主要國家的區別(面積、人口、經濟水平)【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和所學可知,中國位于亞洲的東部,東臨太平洋。F位于中緯度帶的青藏高原。a運河是蘇伊士運河是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b海峽是馬六甲海峽,c是里海,D是英國,屬于發達國家。E地是地中海氣候,E在D的東南。故答案為:(1)亞、太平(2)中緯度、青藏(3)蘇伊士、馬六甲、里海(4)英國、發達國家、地中海氣候、東南【點評】本題考查識記世界主要的國家、氣候、海峽等基礎內容,難度較小。12.(2021七上·仙居期末)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鞏固與發展是貫穿中國古今的一條主線。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西周滅商后,由于交通、通訊等的時代局限,加之國都偏居西北,難以控制幅員遼闊的疆土和管理殷商遺民;秦統一六國,不少大臣建議設置諸侯國,廷尉李斯堅決反對,認為天下長期混戰皆根源于此;漢初,劉邦大量分封王侯,后來諸侯王的勢力膨脹起來,威脅中央政權。材料二史料 西域范圍圖 浮海夷洲圖(局部) 胡人漢服圖朝代 西漢 三國之吳國 ③事件 ① 衛溫率領船隊到達夷洲 孝文帝改革意義 標志著西域(包括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加強了大陸與②的聯系。 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國力。(1)針對以上問題,周初統治者、秦始皇和漢武帝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2)聯系所學知識,完成以上表格。(3)上述措施和事件對現今鞏固和發展統一多 民族國家有什么借鑒意義?【答案】(1)周初統治者確立分封制 秦始皇實行郡縣制 漢武帝頒布“推恩令”(2)①西域都護的設置 ②臺灣 ③北魏(3)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強化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維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交流。【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西周滅商后,由于交通、通訊等的時代局限,加之國都偏居西北,難以控制幅員遼闊的疆土和管理殷商遺民;秦統一六國,不少大臣建議設置諸侯國,廷尉李斯堅決反對,認為天下長期混戰皆根源于此;漢初,劉邦大量分封王侯,后來諸侯王的勢力膨脹起來,威脅中央政權。”可知,針對以上問題,周初統治者確立分封制。秦始皇采取了推行郡縣制的措施。在地方上,秦朝進一步廢除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秦朝時期,全國分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長官稱郡守;在郡下設縣,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郡縣的長官由朝廷直接任免。縣以下又設鄉、里、亭等基層社會組織。這樣,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權力,并把政治、法律、軍事、土地及賦役等制度推向全國。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允許諸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監視州部內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嚴禁他們為非作歹。這樣,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60年,西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管轄西域36國;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與大陸之間的聯系。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說漢話、穿漢服,改漢姓、與漢族通婚等措施,使的北方少數民族在語言、服裝、風俗習慣等方面逐漸與漢族趨于一致,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進程。(3)本題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強化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 維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交流。故答案為:(1)周初統治者確立分封制;秦始皇實行郡縣制;漢武帝頒布“推恩令”。(2)①西域都護的設置;②臺灣;③北魏。(3)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強化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 維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交流。【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分封制,秦漢時期鞏固統一的措施,西域都護的設置,我國對臺灣的管轄,孝文帝改革等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分封制,秦漢時期鞏固統一的措施,西域都護的設置,我國對臺灣的管轄,孝文帝改革等相關史實。13.(2021七上·仙居期末)農業是人民的衣食之源,也是歷代王朝的立國之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戰國后期,秦國治下的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沃野千里的蜀地成為秦軍的糧倉。一一摘編自《華陽國志·蜀志》材料二:(漢景帝)詔曰:“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國務勸農桑。——《漢書》材料三:秦漢時期,北方的農業發展水平遠超南方。到南朝時,“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饑。——摘編自《宋書》(1)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主要得益于哪項工程?蜀地變成沃野與秦統一天下有何聯系?(2)該詔書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為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漢景帝繼續推行哪一政策?(3)東晉南朝時,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古代的經濟格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4)綜合上述材料和問題,指出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答案】(1)工程:都江堰聯系:蜀地變成沃野為秦統一天下提供了物質支持。(2)思想:以農為本政策:休養生息(3)江南地區的開發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4)水利工程的興修;統治者制定適當的政策(或統治者的重視) ;人民的辛勤勞動、優越的自然條件【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1)戰國時期秦國郡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典范。秦統一天下的事業需要充足的糧食作后勤保障等,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為著名糧倉,大大提高秦的經濟實力,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2)根據材料二“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國務勸農桑“,可知,該詔書的核心思想是以農為本。漢景帝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采取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提倡以農為本等措施,使生產恢復發展,國力增強,出現了穩定的景象。(3)東晉南朝時,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古代經濟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4)材料一說明是水利工程的興修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材料二說明統治者制定適當的政策是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材料三說明人民的辛勤勞動、優越的自然條件是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故答案為:(1)工程:都江堰;聯系:蜀地變成沃野為秦統一天下提供了物質支持。(2)思想:以農為本;政策:休養生息。(3)江南地區的開發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4)水利工程的興修;統治者制定適當的政策(或統治者的重視) ;人民的辛勤勞動、優越的自然條件。【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都江堰,休養生息政策,經濟重心的南移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都江堰,休養生息政策,經濟重心的南移的相關知識。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三門縣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聯考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本大題有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2021七上·仙居期末)傳統鄉村聚落中的房屋建筑,深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右圖民居體現出當地的氣候特點是( )A.炎熱潮濕 B.河流湖泊眾多C.寒冷干燥 D.白天炎熱、晝夜溫差大2.(2021七上·仙居期末)地圖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讀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河流自西南向東北流B.①、②兩地的相對高度是600米C.與B處相比,A處地勢比較陡峭D.乙山頂是該區域海拔最高的地方3.(2021七上·仙居期末)“用骨耜在雙眸中,開墾出一片水田,在淚光里撒下第一粒稻種,燒好大大小小的陶器,等待著分享第一次收成。”這首詩歌描述的我國境內的遠古先民是(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4.(2021七上·仙居期末)諾貝爾獎獲得者漢內斯·阿爾文曾說:“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這里的"智慧”包括( )A.仁者愛人 B.兼愛、非攻 C.無為而治 D.以法治國5.(2021七上·仙居期末)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種類豐富、數量眾多、制作工藝高超。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是( )A.三星堆青銅面具B.司母戊鼎C.四羊方尊D.利簋6.(2021七上·仙居期末)戰國時期,社會階級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各諸侯國紛紛變法。其中,商鞅變法維護的是( )A.農民階級的利益 B.地主階級的利益C.奴隸階級的利益 D.奴隸主階級的利益7.(2021七上·仙居期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下列關于文化名人及其成果的表述,正確的有( )①華佗創編“五禽戲”②蔡倫發明造紙術③顧愷之開鑿龍門石窟④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的第七位數字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8.(2021七上·仙居期末)絲綢之路是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下面是西漢時期絲綢之路路線簡圖,a、b兩處應該分別填寫( )a→西亞→中亞→西域→河西走廊→bA.非洲、長安 B.歐洲、洛陽 C.長安、歐洲 D.歐洲、長安9.(2021七上·仙居期末)易中天說: "秦,雖死猶存,它亡得悲壯。”從經濟上看,“秦,雖死猶存”主要體現在( )A.在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并修筑長城C.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制度D.統一鑄造五銖錢,實行鹽鐵專賣10.(2021七上·仙居期末)下圖所示著作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下列史實,可以從該書中查閱到的是( )①大禹治水②齊桓公首霸③劉秀稱帝④陳勝、吳廣起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3小題,共30分)11.(2021七上·仙居期末)胸懷中國心,放眼看世界。讀世界海陸分布圖(局部),回答問題。(1)中國位于① 洲的東部,東部瀕臨② 洋。(2)圖中F地所處的緯度帶是 ,其所在的 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3)圖中a 運河是①、③兩大洲的分界線,b 海峽是海上交通要道,c 是世界最大的咸水湖。(4)圖中D地所在的國家是 ,該國是 (根據發展水平的差異)。E地的氣候類型是 ,E地在D地的 方向。12.(2021七上·仙居期末)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鞏固與發展是貫穿中國古今的一條主線。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西周滅商后,由于交通、通訊等的時代局限,加之國都偏居西北,難以控制幅員遼闊的疆土和管理殷商遺民;秦統一六國,不少大臣建議設置諸侯國,廷尉李斯堅決反對,認為天下長期混戰皆根源于此;漢初,劉邦大量分封王侯,后來諸侯王的勢力膨脹起來,威脅中央政權。材料二史料 西域范圍圖 浮海夷洲圖(局部) 胡人漢服圖朝代 西漢 三國之吳國 ③事件 ① 衛溫率領船隊到達夷洲 孝文帝改革意義 標志著西域(包括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加強了大陸與②的聯系。 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國力。(1)針對以上問題,周初統治者、秦始皇和漢武帝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2)聯系所學知識,完成以上表格。(3)上述措施和事件對現今鞏固和發展統一多 民族國家有什么借鑒意義?13.(2021七上·仙居期末)農業是人民的衣食之源,也是歷代王朝的立國之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戰國后期,秦國治下的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沃野千里的蜀地成為秦軍的糧倉。一一摘編自《華陽國志·蜀志》材料二:(漢景帝)詔曰:“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國務勸農桑。——《漢書》材料三:秦漢時期,北方的農業發展水平遠超南方。到南朝時,“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饑。——摘編自《宋書》(1)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主要得益于哪項工程?蜀地變成沃野與秦統一天下有何聯系?(2)該詔書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為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漢景帝繼續推行哪一政策?(3)東晉南朝時,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古代的經濟格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4)綜合上述材料和問題,指出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地區的民居為高腳屋,說明當地的自然環境炎熱潮濕,高腳屋有利于防潮通風。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自然環境對人文環境的影響,屬于容易題2.【答案】C【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圖河流自東北流向西南,故A錯誤;①的海拔是100,②的海拔是600,相對高度是500,故②錯誤;B的等高線比A要稀疏,地勢要平緩,故C正確;甲的海拔要比乙高,故D錯誤。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屬于容易題3.【答案】D【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根據題干關鍵詞“骨耜”“水田”“稻種”等可知,反映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狀況。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AB兩項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還沒開始農耕,不符合題意;C項半坡人在黃河流域,種植的是粟,不符合題意;D項河姆渡人是題干詩歌描述的我國境內的遠古先民,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要求具備題干分析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4.【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 君主實行仁政而不是隨意刑罰,實行仁政要愛人, “為政以德”。A項仁者愛人是題干里的"智慧”包括的內容,符合題意;B項兼愛、非攻是墨子的思想,不符合題意;C項無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不符合題意;D項以法治國是法家的思想,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孔子的思想。注意春秋戰國時期各家學派及代表人物的思想的識記。5.【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司母戊鼎出土于黃河流域的河南安陽,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泥范鑄造,鼎體渾鑄,形制雄偉,氣勢宏大,紋飾華麗,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重的青銅器。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商朝青銅藝術成就。準確識記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是司母戊鼎。6.【答案】B【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地主階級的利益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要求具備知識識記和理解能力。7.【答案】C【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華佗是東漢末醫學家,他發明麻沸散、創編出“五禽戲”,而且擅長針灸、湯藥治病,能實施外科手術,被后人稱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故①表述正確。東漢時期,蔡倫在總結前人造紙經驗的基礎上,改進造紙術,用樹皮、破布等為原料,降低了造紙的成本,同時提高了紙的產量和質量,為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杰出貢獻,故②表述錯誤。顧愷之是東晉的最著名的畫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故③表述錯誤。南朝祖沖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利用并發展前人創造的“割圓術”,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數字(3.1415926-3.1415927之間),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一千年,故④表述正確。C項①④表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文化名人及其成果。要求識記基礎史實。8.【答案】D【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從長安經過河西走廊,經西域,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的大秦(古羅馬帝國)。ABC三項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歐洲、長安應該分別填寫在a、b兩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絲綢之路的路線。注意絲綢之路路線的識記。9.【答案】C【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秦統一后,為了鞏固統治,政治上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地方上實行郡縣制,經濟上統一貨幣,統一了度量衡,文化上實行了焚書坑儒政策。A項在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屬于政治方面,不符合題意;B項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并修筑長城屬于軍事方面,不符合題意;C項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制度屬于經濟方面“秦,雖死猶存”的主要體現,符合題意;D項統一鑄造五銖錢,實行鹽鐵專賣的是漢武帝時期統一的措施,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10.【答案】B【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生活在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可以從《史記》這本書中查閱的史實有①②④。劉秀稱帝出現在東漢時期,不可能從《史記》這本書中查閱。B項①②④從《史記》中可以查閱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記》記述的內容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靈活運用《史記》的內容。11.【答案】(1)亞;太平(2)中緯度;青藏(3)蘇伊士;馬六甲;里海(4)英國;發達國家;地中海氣候;東南【知識點】大洲和大洋;世界主要河流與湖泊名稱與特點;世界主要國家的區別(面積、人口、經濟水平)【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和所學可知,中國位于亞洲的東部,東臨太平洋。F位于中緯度帶的青藏高原。a運河是蘇伊士運河是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b海峽是馬六甲海峽,c是里海,D是英國,屬于發達國家。E地是地中海氣候,E在D的東南。故答案為:(1)亞、太平(2)中緯度、青藏(3)蘇伊士、馬六甲、里海(4)英國、發達國家、地中海氣候、東南【點評】本題考查識記世界主要的國家、氣候、海峽等基礎內容,難度較小。12.【答案】(1)周初統治者確立分封制 秦始皇實行郡縣制 漢武帝頒布“推恩令”(2)①西域都護的設置 ②臺灣 ③北魏(3)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強化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維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交流。【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西周滅商后,由于交通、通訊等的時代局限,加之國都偏居西北,難以控制幅員遼闊的疆土和管理殷商遺民;秦統一六國,不少大臣建議設置諸侯國,廷尉李斯堅決反對,認為天下長期混戰皆根源于此;漢初,劉邦大量分封王侯,后來諸侯王的勢力膨脹起來,威脅中央政權。”可知,針對以上問題,周初統治者確立分封制。秦始皇采取了推行郡縣制的措施。在地方上,秦朝進一步廢除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秦朝時期,全國分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長官稱郡守;在郡下設縣,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郡縣的長官由朝廷直接任免。縣以下又設鄉、里、亭等基層社會組織。這樣,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權力,并把政治、法律、軍事、土地及賦役等制度推向全國。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允許諸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監視州部內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嚴禁他們為非作歹。這樣,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60年,西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管轄西域36國;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與大陸之間的聯系。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說漢話、穿漢服,改漢姓、與漢族通婚等措施,使的北方少數民族在語言、服裝、風俗習慣等方面逐漸與漢族趨于一致,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進程。(3)本題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強化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 維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交流。故答案為:(1)周初統治者確立分封制;秦始皇實行郡縣制;漢武帝頒布“推恩令”。(2)①西域都護的設置;②臺灣;③北魏。(3)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強化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 維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交流。【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分封制,秦漢時期鞏固統一的措施,西域都護的設置,我國對臺灣的管轄,孝文帝改革等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分封制,秦漢時期鞏固統一的措施,西域都護的設置,我國對臺灣的管轄,孝文帝改革等相關史實。13.【答案】(1)工程:都江堰聯系:蜀地變成沃野為秦統一天下提供了物質支持。(2)思想:以農為本政策:休養生息(3)江南地區的開發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4)水利工程的興修;統治者制定適當的政策(或統治者的重視) ;人民的辛勤勞動、優越的自然條件【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1)戰國時期秦國郡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典范。秦統一天下的事業需要充足的糧食作后勤保障等,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為著名糧倉,大大提高秦的經濟實力,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2)根據材料二“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國務勸農桑“,可知,該詔書的核心思想是以農為本。漢景帝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采取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提倡以農為本等措施,使生產恢復發展,國力增強,出現了穩定的景象。(3)東晉南朝時,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古代經濟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4)材料一說明是水利工程的興修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材料二說明統治者制定適當的政策是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材料三說明人民的辛勤勞動、優越的自然條件是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故答案為:(1)工程:都江堰;聯系:蜀地變成沃野為秦統一天下提供了物質支持。(2)思想:以農為本;政策:休養生息。(3)江南地區的開發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4)水利工程的興修;統治者制定適當的政策(或統治者的重視) ;人民的辛勤勞動、優越的自然條件。【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都江堰,休養生息政策,經濟重心的南移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都江堰,休養生息政策,經濟重心的南移的相關知識。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三門縣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聯考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三門縣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聯考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