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高照實驗學校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2八下·秀洲期中)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如圖)這標志著( )A.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國家B.中國大陸實現了完全的統一C.中國徹底消滅封建土地制度D.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答案】A【知識點】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和題意可知,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國大陸實現了完全統一;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我國徹底廢除封建土地制度;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開國大典的意義,屬于容易題2.(2022八下·秀洲期中)“土地改革后,農民早出晚歸,積肥、修堤、添置耕牛農具……到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1.4億噸,比1949年增長26.9%。”材料體現了( )A.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B.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生產獲得迅速發展C.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新生的人民政權得到鞏固D.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答案】B【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可知,土地改革后,農民早出晚歸,積極開展農業生產,說明農民的積極性提高;糧食產量獲得提高,說明土地改革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因此B符合題意。ACD與題意不吻合。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材料分析能力和土地改革的意義,屬于容易題3.(2022八下·秀洲期中)下面是1949﹣1952年全國糧食產量數據對照表(單位:億噸),其間糧食產量迅速增長的原因是( )年份 1949 1951 1952糧食 1.1 1.4 1.6A.“一五”計劃 B.土地改革C.西藏和平解放 D.三大改造【答案】B【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根據圖表信息可知,1949-1952年糧食產量得到大幅提高,這主要得益于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故B符合題意。1953-1957年實施一五計劃,改變了我國的工業布局,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完全統一,1956年完成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故ACD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材料分析能力和土地改革的影響,屬于容易題。4.(2022八下·秀洲期中)理清發展線索是學習歷史知識的有效方法之一。某同學在學習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時,自制了歷史年代尺,其中③處應該填寫的是( )A.開天辟地 B.勝利曙光 C.當家作主 D.重返聯合國【答案】C【知識點】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根據年代尺和選項可知,A對應的是①,B對應的是②,C對應的是③,D對應的是④。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識記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屬于容易題5.(2022八下·秀洲期中)下列老照片共同見證了( )A.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B.中國共產黨由幼年走向成熟C.新生人民政權的鞏固D.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完善【答案】C【知識點】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圖1是抗美援朝戰爭,圖2是和平解放西藏,圖三是土地改革,這些都有利于鞏固新生政權,故C正確。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故A排除;1935年遵義會議的召開,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故排除B;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故D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識記鞏固新生政權的措施,屬于容易題6.(2022八下·秀洲期中)為實現中國夢,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有“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應是( )A.2020年 B.2021年 C.2027年 D.2029年【答案】B【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解析】【分析】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因此成立100周年是2021年,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計算中國共產成立紀念,屬于容易題7.(2022八下·秀洲期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憲法的規定( )A.保障了少數民族的自治權利B.推動了少數民族文化的繁榮C.促進了少數民族經濟的發展D.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潮【答案】A【知識點】民族區域自治和民族團結【解析】【分析】“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 ”,可見我國憲法保障少數民族自治權,故A正確;文化和經濟與材料無關,故排除BC;材料中沒有涉及社會主義建設,因此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材料分析和理解能力,屬于容易題8.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下列對“一國兩制”解釋正確的是( )①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港澳臺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②堅持“一國”是實行“兩制”的前提和基礎,“兩制”從屬和派生于“一國”并統一于“一國”之內③是黨領導人民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一項重要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創舉④在“一國兩制”構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門順利回歸祖國,海峽兩岸關系不斷發展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D【知識點】香港和澳門回歸【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港澳臺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堅持“一國”是實行“兩制”的前提和基礎,“兩制”從屬和派生于“一國”并統一于“一國”之內 ,是黨領導人民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一項重要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創舉 ,在“一國兩制”構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門順利回歸祖國,海峽兩岸關系不斷發展,由此可知 ①②③④都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D。【點評】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理解一國兩制的內涵。9.(2022八下·秀洲期中)多年前,海峽兩岸人士不斷為遙不可及的通商、通郵、通航而奔走呼吁2008年海峽兩岸“三通”終于實現,此后“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陸客赴臺、陸資赴臺、陸生赴臺等相繼成行,這些措施的實施( )①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完成了祖國的統一大業;③開創了兩岸交往的新時代; ④有利于兩岸經貿發展。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B【知識點】海峽兩岸交往【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和選項可知,我我國目前尚未完成祖國的統一大業,故②說法錯誤,兩岸三通實現,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開創兩岸交往的新時代,有利于兩岸經濟往來,故B說法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兩岸關系,屬于容易題,用排除法即可10.(2022八下·秀洲期中)某軍事博物館舉辦“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圖片展。請根據圖片選擇最恰當的一條標語( )A.90年不忘初心傳承紅色服務人B.90年英雄輩出長征精神永遠傳承C.90年磨礪利劍出科技強軍換新顏D.90年披荊斬棘本色不改為國為民【答案】C【知識點】兩彈一星【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圖片共同描述了我國軍事科技的改進和提升,故C符合題意,排除AB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歸納信息的能力,屬于容易題。11.(2022八下·秀洲期中)對聯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中國第一副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大春”相傳起于五代。“放開肚皮吃飽飯,鼓足干勁搞生產”這副對聯最早應該出現于( )A.20世紀50年代末 B.20世紀60年代末C.20世紀70年代末 D.19世紀60年代末【答案】A【知識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解析】【分析】根據對聯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對聯描述的是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故A符合題意,排除BC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識記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屬于容易題12.(2022八下·秀洲期中)如圖為1952年和1957年我國工農業主要產品產量示意圖。其中數據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土地改革的完成C.一五計劃的實施 D.“大躍進”運動的發動【答案】C【知識點】一五計劃【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1952年-1957年,我國的工業產品產量迅速上升,農產品上升幅度小,這與1953年-1957年的實施一五計劃有關。一五計劃重點發展工業。故C說法正確。西藏的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完全解放,故排除A;土地改革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故排除B;大躍進運動導致了經濟的倒退,故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一五計劃的意義等內容,屬于容易題二、材料分析題13.(2022八下·秀洲期中)【重獲新生】下面是建國初期保存下來的幾張照片。根據照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圖一反映的是哪一重大歷史事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新中國成立的國際意義。(2)圖二中的戰役反映的是哪次重大戰爭的實況?這次戰爭中國出兵的目的是什么?(3)結合所學知識,圖三中的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據是什么?這次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國的土地制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4)綜上信息,請你為上述三則圖片材料擬定一個恰當的主題。【答案】(1)開國大典;新中的國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2)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朝,保家衛國。(3)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變化:廢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4)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知識點】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1)根據圖一信息可知,描述的是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的國際意義根據教材回答即可。(2)圖二中的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的一次重要戰役,其目的是為保家衛國。(3)圖三所示的時間是土地改革,法律依據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革廢除地主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4)以上事件都是新中國鞏固新生政權的措施。故答案為:(1) 開國大典;新中的國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2)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朝,保家衛國。(3)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變化:廢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4)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點評】本題考查識記新生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屬于容易題14.(2022八下·秀洲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如圖:材料二:如表格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統計表。(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制表)表一:1980年和2017年北、上、廣、深GDP對比(單位:億元) 北京 上海 廣州 深圳1980年 137 311 57 2.72017年 28000.4 30133.86 21503.15 22438.39表二:1980年和2017年北、上、廣、深 人均GDP對比(單位:元) 北京 上海 廣州 深圳1980年 1544 2375 1160 8352017年 129000 124600 153118 183645材料三:他和同事們找到了一條強國富民的道路。在達成這個目標的過程中,鄧小平也引領了中國的根本轉型,不論在它與世界的關系方面,還是它本身的治理結構和社會。在鄧小平領導下出現的這種結構性轉變,確實可以稱為自兩千多年前漢帝國形成以來,中國最根本的變化。——傅高義《鄧小平時代》(1)如圖的“生死契約”是我國農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之后中央在農村出臺了哪一政策?此措施給中國帶來了怎樣的變化?材料中的兩段鳳陽花鼓詞,道出了改革開放前后鳳陽的變化,這種變化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2)分析材料二的統計表,說說深圳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GDP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發生如此巨大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據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的原因。【答案】(1)政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變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大發展。啟示:國家制度和政策一定要符合國情,遵循客觀經濟規律,要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2)變化:1980年,深圳的GDP和人均GDP在4個一線城市中均居末位,到2017年,GDP居第三位,人均GDP居首位。主要原因:深圳成為經濟特區或答實行對外開放或實行改革開放。(3)原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的結果;在黨的領導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知識點】改革開放【解析】【分析】(1)1978年,在我國農村,進行了改革,主要內容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它 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大發展。 鳳陽改革前后的變化說明,國家制度和政策要根據國情制定,要遵循經濟發展的規律。(2)根據圖表對比可知, 1980年,深圳的GDP和人均GDP在4個一線城市中均居末位,到2017年,GDP居第三位,人均GDP居首位。 這是因為1980年在深圳建立經濟特區,開啟了對外開放的歷程。(3)材料展現了我國改革開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這與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密切相關。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故答案為:(1)政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變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大發展。啟示:國家制度和政策一定要符合國情,遵循客觀經濟規律,要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2) 變化:1980年,深圳的GDP和人均GDP在4個一線城市中均居末位,到2017年,GDP居第三位,人均GDP居首位。主要原因:深圳成為經濟特區或答實行對外開放或實行改革開放。(3) 原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的結果;在黨的領導下,集中力量辦大事。 【點評】本題考查我國改革開放的意義,難度適中。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高照實驗學校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2八下·秀洲期中)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如圖)這標志著( )A.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國家B.中國大陸實現了完全的統一C.中國徹底消滅封建土地制度D.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2022八下·秀洲期中)“土地改革后,農民早出晚歸,積肥、修堤、添置耕牛農具……到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1.4億噸,比1949年增長26.9%。”材料體現了( )A.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B.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生產獲得迅速發展C.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新生的人民政權得到鞏固D.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3.(2022八下·秀洲期中)下面是1949﹣1952年全國糧食產量數據對照表(單位:億噸),其間糧食產量迅速增長的原因是( )年份 1949 1951 1952糧食 1.1 1.4 1.6A.“一五”計劃 B.土地改革C.西藏和平解放 D.三大改造4.(2022八下·秀洲期中)理清發展線索是學習歷史知識的有效方法之一。某同學在學習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時,自制了歷史年代尺,其中③處應該填寫的是( )A.開天辟地 B.勝利曙光 C.當家作主 D.重返聯合國5.(2022八下·秀洲期中)下列老照片共同見證了( )A.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B.中國共產黨由幼年走向成熟C.新生人民政權的鞏固D.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完善6.(2022八下·秀洲期中)為實現中國夢,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有“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應是( )A.2020年 B.2021年 C.2027年 D.2029年7.(2022八下·秀洲期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憲法的規定( )A.保障了少數民族的自治權利B.推動了少數民族文化的繁榮C.促進了少數民族經濟的發展D.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潮8.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下列對“一國兩制”解釋正確的是( )①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港澳臺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②堅持“一國”是實行“兩制”的前提和基礎,“兩制”從屬和派生于“一國”并統一于“一國”之內③是黨領導人民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一項重要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創舉④在“一國兩制”構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門順利回歸祖國,海峽兩岸關系不斷發展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9.(2022八下·秀洲期中)多年前,海峽兩岸人士不斷為遙不可及的通商、通郵、通航而奔走呼吁2008年海峽兩岸“三通”終于實現,此后“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陸客赴臺、陸資赴臺、陸生赴臺等相繼成行,這些措施的實施( )①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完成了祖國的統一大業;③開創了兩岸交往的新時代; ④有利于兩岸經貿發展。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10.(2022八下·秀洲期中)某軍事博物館舉辦“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圖片展。請根據圖片選擇最恰當的一條標語( )A.90年不忘初心傳承紅色服務人B.90年英雄輩出長征精神永遠傳承C.90年磨礪利劍出科技強軍換新顏D.90年披荊斬棘本色不改為國為民11.(2022八下·秀洲期中)對聯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中國第一副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大春”相傳起于五代。“放開肚皮吃飽飯,鼓足干勁搞生產”這副對聯最早應該出現于( )A.20世紀50年代末 B.20世紀60年代末C.20世紀70年代末 D.19世紀60年代末12.(2022八下·秀洲期中)如圖為1952年和1957年我國工農業主要產品產量示意圖。其中數據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土地改革的完成C.一五計劃的實施 D.“大躍進”運動的發動二、材料分析題13.(2022八下·秀洲期中)【重獲新生】下面是建國初期保存下來的幾張照片。根據照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圖一反映的是哪一重大歷史事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新中國成立的國際意義。(2)圖二中的戰役反映的是哪次重大戰爭的實況?這次戰爭中國出兵的目的是什么?(3)結合所學知識,圖三中的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據是什么?這次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國的土地制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4)綜上信息,請你為上述三則圖片材料擬定一個恰當的主題。14.(2022八下·秀洲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如圖:材料二:如表格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統計表。(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制表)表一:1980年和2017年北、上、廣、深GDP對比(單位:億元) 北京 上海 廣州 深圳1980年 137 311 57 2.72017年 28000.4 30133.86 21503.15 22438.39表二:1980年和2017年北、上、廣、深 人均GDP對比(單位:元) 北京 上海 廣州 深圳1980年 1544 2375 1160 8352017年 129000 124600 153118 183645材料三:他和同事們找到了一條強國富民的道路。在達成這個目標的過程中,鄧小平也引領了中國的根本轉型,不論在它與世界的關系方面,還是它本身的治理結構和社會。在鄧小平領導下出現的這種結構性轉變,確實可以稱為自兩千多年前漢帝國形成以來,中國最根本的變化。——傅高義《鄧小平時代》(1)如圖的“生死契約”是我國農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之后中央在農村出臺了哪一政策?此措施給中國帶來了怎樣的變化?材料中的兩段鳳陽花鼓詞,道出了改革開放前后鳳陽的變化,這種變化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2)分析材料二的統計表,說說深圳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GDP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發生如此巨大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據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的原因。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和題意可知,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國大陸實現了完全統一;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我國徹底廢除封建土地制度;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開國大典的意義,屬于容易題2.【答案】B【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可知,土地改革后,農民早出晚歸,積極開展農業生產,說明農民的積極性提高;糧食產量獲得提高,說明土地改革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因此B符合題意。ACD與題意不吻合。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材料分析能力和土地改革的意義,屬于容易題3.【答案】B【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根據圖表信息可知,1949-1952年糧食產量得到大幅提高,這主要得益于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故B符合題意。1953-1957年實施一五計劃,改變了我國的工業布局,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完全統一,1956年完成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故ACD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材料分析能力和土地改革的影響,屬于容易題。4.【答案】C【知識點】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根據年代尺和選項可知,A對應的是①,B對應的是②,C對應的是③,D對應的是④。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識記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屬于容易題5.【答案】C【知識點】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圖1是抗美援朝戰爭,圖2是和平解放西藏,圖三是土地改革,這些都有利于鞏固新生政權,故C正確。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故A排除;1935年遵義會議的召開,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故排除B;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故D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識記鞏固新生政權的措施,屬于容易題6.【答案】B【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解析】【分析】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因此成立100周年是2021年,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計算中國共產成立紀念,屬于容易題7.【答案】A【知識點】民族區域自治和民族團結【解析】【分析】“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 ”,可見我國憲法保障少數民族自治權,故A正確;文化和經濟與材料無關,故排除BC;材料中沒有涉及社會主義建設,因此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材料分析和理解能力,屬于容易題8.【答案】D【知識點】香港和澳門回歸【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港澳臺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堅持“一國”是實行“兩制”的前提和基礎,“兩制”從屬和派生于“一國”并統一于“一國”之內 ,是黨領導人民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一項重要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創舉 ,在“一國兩制”構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門順利回歸祖國,海峽兩岸關系不斷發展,由此可知 ①②③④都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D。【點評】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理解一國兩制的內涵。9.【答案】B【知識點】海峽兩岸交往【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和選項可知,我我國目前尚未完成祖國的統一大業,故②說法錯誤,兩岸三通實現,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開創兩岸交往的新時代,有利于兩岸經濟往來,故B說法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兩岸關系,屬于容易題,用排除法即可10.【答案】C【知識點】兩彈一星【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圖片共同描述了我國軍事科技的改進和提升,故C符合題意,排除AB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歸納信息的能力,屬于容易題。11.【答案】A【知識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解析】【分析】根據對聯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對聯描述的是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故A符合題意,排除BC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識記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屬于容易題12.【答案】C【知識點】一五計劃【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1952年-1957年,我國的工業產品產量迅速上升,農產品上升幅度小,這與1953年-1957年的實施一五計劃有關。一五計劃重點發展工業。故C說法正確。西藏的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完全解放,故排除A;土地改革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故排除B;大躍進運動導致了經濟的倒退,故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一五計劃的意義等內容,屬于容易題13.【答案】(1)開國大典;新中的國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2)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朝,保家衛國。(3)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變化:廢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4)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知識點】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1)根據圖一信息可知,描述的是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的國際意義根據教材回答即可。(2)圖二中的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的一次重要戰役,其目的是為保家衛國。(3)圖三所示的時間是土地改革,法律依據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革廢除地主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4)以上事件都是新中國鞏固新生政權的措施。故答案為:(1) 開國大典;新中的國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2)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朝,保家衛國。(3)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變化:廢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4)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點評】本題考查識記新生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屬于容易題14.【答案】(1)政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變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大發展。啟示:國家制度和政策一定要符合國情,遵循客觀經濟規律,要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2)變化:1980年,深圳的GDP和人均GDP在4個一線城市中均居末位,到2017年,GDP居第三位,人均GDP居首位。主要原因:深圳成為經濟特區或答實行對外開放或實行改革開放。(3)原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的結果;在黨的領導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知識點】改革開放【解析】【分析】(1)1978年,在我國農村,進行了改革,主要內容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它 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大發展。 鳳陽改革前后的變化說明,國家制度和政策要根據國情制定,要遵循經濟發展的規律。(2)根據圖表對比可知, 1980年,深圳的GDP和人均GDP在4個一線城市中均居末位,到2017年,GDP居第三位,人均GDP居首位。 這是因為1980年在深圳建立經濟特區,開啟了對外開放的歷程。(3)材料展現了我國改革開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這與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密切相關。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故答案為:(1)政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變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大發展。啟示:國家制度和政策一定要符合國情,遵循客觀經濟規律,要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2) 變化:1980年,深圳的GDP和人均GDP在4個一線城市中均居末位,到2017年,GDP居第三位,人均GDP居首位。主要原因:深圳成為經濟特區或答實行對外開放或實行改革開放。(3) 原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的結果;在黨的領導下,集中力量辦大事。 【點評】本題考查我國改革開放的意義,難度適中。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高照實驗學校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高照實驗學校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