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社會道法精準教學階段性綜合分析材料(二)(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2七下·長興月考)泰國香米以其香糯的口感和獨特的香味享譽世界,下列屬于其特殊的生長條件的是( )A.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雨季降水豐沛,旱季降水很少B.土地遼闊,地勢低平,降水較少,土壤肥沃C.氣候有明顯的垂直差異D.高溫多雨,水網密布,土壤肥沃【答案】D【知識點】湄南河平原【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泰國屬于熱帶氣候,高溫多雨,水網密布,土壤肥沃,以種植水稻為主,故D符合題意。A描述的是熱帶草原氣候,故排除;B中土地遼闊,降水較少與題意不吻合,故排除;C描述的是高原山地氣候,故與題意不吻合。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湄公河平原的內容,屬于容易題,排除法即可。2.(2022七下·長興月考)下圖是由中國承建的蒙內鐵路,它打通了沿海與內地,使非洲大陸與“一帶一路”更加緊密相連。如7月份乘坐蒙內鐵路,沿途最有可能看到的有( )①植物繁盛、郁郁蔥蔥②身著披風的馬賽人③草木稀疏、草原枯黃④沙漠中的片片綠洲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蒙內鐵路沿線區域為熱帶草原氣候,7月份赤道以南地區屬于旱季,因此①和④說法錯誤,③說法正確;馬賽人生活在該區域,多批紅色披風,故②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非洲熱帶草原的內容,以識記和理解為主。3.(2022七下·長興月考)地球上有許多干旱地區,黃沙滾滾,寸草不生。然而,一些干旱地區,在它嚴酷的地表下面,卻蘊藏著寶貴的資源。人們把這些寶貴的資源稱為“金子”。世界上的“金子”一一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 )A.波斯灣沿岸 B.幾內亞灣沿岸C.地中海沿岸 D.墨西哥灣沿岸【答案】A【知識點】中東石油寶庫【解析】【分析】根據題意中關鍵信息:干旱、石油等可知,描述的是西亞的波斯灣沿岸地區。故A說法正確,BCD與題意不吻合。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西亞的內容,抓關鍵詞即可判斷。4.(2021七下·鄞州期末)據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①山區人民因地制宜,在低海拔地區發展畜牧業B.②平原為世界著名的農業區,主要農作物是水稻C.③大洲西臨大西洋,東瀕太平洋,土著居民為黑人D.④平原高溫多雨,水網密布,是世界水稻的主產區【答案】D【知識點】湄南河平原;美國中部平原;智利——安第斯山脈;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據圖分析可知,①山區是安第斯山區,當地的人民因地制宜,在低海拔地區發展畜牧業,錯誤,應該是種植業。②平原是美國的中央大平原,它為世界著名的農業區,主要農作物是水稻,錯誤,應該是小麥和玉米。③大洲是非洲,西臨大西洋,東瀕太平洋,錯誤,東臨印度洋,土著居民為黑人,正確。④平原是湄公河平原,當地高溫多雨,水網密布,是世界水稻的主產區,正確。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湄公河平原是傳統的農業區,以種植水稻為主;安第斯山脈,垂直差異性顯著,當地居民利用自然景觀的差異性,發展了垂直農業,山上發展畜牧業,山下發展種植業;日本北海道地區以漁業為主;非洲的熱帶草原地區,氣候分干濕兩季,為了生存,當地居民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5.家住平原、與山為鄰、傍水而居、草原人家等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場景,它帶給我們的生產和生活的啟示是( )①各國都要大力發展工業②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③要因地制宜④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B【知識點】關注區域的人文特色;感受區域的發展【解析】【分析】 家住平原、與山為鄰、傍水而居、草原人家等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場景,它帶給我們的生產和生活的啟示是都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當地的優勢資源,既要保護環境,又要發展經濟,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與發展哪類產業無關。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 面對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國情,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中都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以人為本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使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6.(2021七下·柯橋期末)通過對華盛頓、巴黎、班加羅爾、巴西利亞、莫斯科這幾座城市的學習,可以概括這些城市具有的共同特點是( )A.人口密度大 B.工業十分發達C.都屬于政治中心 D.都地處高原【答案】A【知識點】美國華盛頓;法國巴黎;印度班加羅爾;巴西巴西利亞;莫斯科【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以上城市都是文明的中心,因此人口多,密度大。莫斯科工業發達,班加羅爾不是政治中心,華盛頓、巴黎、莫斯科地處平原。故答案為: A【點評】本題考查人類文明的中心,屬于容易題。7.(2022七下·長興月考)蒙曼教授在百家講壇開講《大隋風云》時說:“對隋文帝建立的豐功偉績,怎么評價都不過分。”“怎么評價都不過分”的豐功偉績是( )A.實現了南北重新統一 B.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面C.創設了科舉制度 D.開通了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答案】A【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題意中的關鍵詞:隋文帝、豐功偉績等,并結合所學可知,隋文帝結束了南北分裂局面,實現了統一,故A正確;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故B與題意不吻合;隋煬帝創設了科舉制度,開鑿了大運河,故CD與題意不吻合。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識記古代主要皇帝的歷史功績,屬于識記題。8.(2022七下·長興月考)詩人劉得仁系皇親國戚,其兄弟為達官顯貴,而他“出入舉場三十年,竟無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屢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訴。兩人的經歷反映了唐代( )A.科舉考試不重考生詩才 B.選官制度阻斷貴族人仕C.中央政府剝奪宗室特權 D.科舉取士體現公平公正【答案】D【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解析】【分析】根據題意中的關鍵信息: 劉得仁系皇親國戚 和 唐宗室子弟李洞屢考不中 ,說明燙臺科舉制重視才能,不以社會地位的高低貴賤為標準,體現科舉制的公平公正,故D與題意吻合,ABC說法與題意不符合。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評價古代科舉制度,屬于理解題9.(2022七下·長興月考)“他倡導和鼓勵進諫,在專制體制下,實行了一定內容和形式的“民主’,使……諍諫成風,政治生活趨向健康和諧。”下列各項與“他"有關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答案】C【知識點】貞觀之治【解析】【分析】根據題意中的關鍵信息: 倡導和鼓勵進諫 ,說明此人重視諫言,根據所學判斷此人是唐太宗,以虛心納諫著稱,他開創了貞觀之治,故C與題意吻合;A是漢朝的文帝和景帝,B是東漢的光武帝,D是唐朝的唐玄宗。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唐太宗的主要功績,屬于容易題10.(2022七下·長興月考)唐朝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國力強盛,進入鼎盛時期。唐朝鼎盛時期出現在( )A.開皇時期 B.貞觀時期 C.開元時期 D.天寶時期【答案】C【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唐朝的鼎盛時期是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創了開元盛世,故C符合題意。A是隋文帝在位時期,B是唐太宗在位時期,D是唐玄宗統治后期。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隋唐時期的盛世,屬于識記題11.(2022七下·長興月考)唐朝詩人元稹在其詩作《法曲》中寫道:“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這反映了當時的唐朝( )A.政治清明,社會穩定 B.經濟繁榮,國庫充盈C.文教昌盛,人才輩出 D.民族交融,相互學習【答案】D【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根據詩句中的“胡”字信息,可知當時唐朝時期民族融合,交流繁盛,故D符合題意;A描寫政治、B描寫經濟、C描寫文化,與題意不吻合。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材料的理解能力,唐朝的民族交融,屬于容易題12.(2022七下·長興月考)“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緊急的戰報打破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歌舞生平。促使唐朝形式急轉直下的是( )A.黃巾起義 B.玄武門之變 C.陳橋兵變 D.安史之亂【答案】D【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根據題意中“ 促使唐朝形式急轉直下 ”,可知是唐朝的轉折點。根據所學可知,唐代的轉折點是安史之亂,故D符合題意。A是東漢晚期的農民起義,B是唐初奪權政變,C是北宋建立時的政變,故與題意不吻合。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唐朝重要的歷史事件,屬于容易題13.“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這段材料說的是北宋的( )A.重文輕武政策 B.強化中央集權政策C.對外開放政策 D.開明的民族政策【答案】A【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這段材料說的是北宋的重文輕武政策。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的目的是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轉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了北宋時期重文輕武的政策,實行這一政策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是宋朝重要的政治措施。14.《新唐書·兵志》記載:大盜既滅,而武夫戰卒以功起行陣,列為侯王者,皆除節度使。由是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記載主要反映了安史之亂后,唐朝( )A.朝政腐敗 B.經濟衰落 C.藩鎮割據 D.國力強盛【答案】C【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依據“大盜既滅,而武夫戰卒以功起行陣,列為侯王者,皆除節度使。由是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可知,這反映了唐朝時期出現的藩鎮割據局面。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唐朝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AB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藩鎮割據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藩鎮割據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15.(2022七下·長興月考)即使是在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這主要是由于( )A.各分裂政權能夠和平相處B.北方經濟發展環境優越成為南方政權的依靠C.長期政治統一的影響以及各地經濟發展聯系密切D.北方漢人大量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勞動力【答案】C【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五代十國時期各分裂爭取戰亂不斷,北方戰亂不斷,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故A和B說法錯誤;秦漢隋唐長期的政治統一利于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而且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為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故C說法正確;北方漢人大量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勞動力 ,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D與題意不吻合。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理解統一的有利條件,難度適中16.下列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 ( )A. B.C. D.【答案】C【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916年契丹首領阿保機建立契丹國(遼),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定都東京,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建立西夏,遼在北宋的東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ABD三項所示均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C項示意圖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遼、西夏的并立與和戰,要求解讀圖文信息。17.(2022七下·長興月考)由圖中的契丹貨幣和西夏貨幣我們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 )A.都在同一區域建立的政權 B.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權C.都與中原文化聯系很密切 D.都是由北宋政府統一印制發行【答案】C【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解析】【分析】圖示中的契丹貨幣和西夏貨幣形狀是圓形方孔,文字是漢字,說明契丹和西夏學習中原文化,故C符合題意;契丹族建立了契丹政權,后來改為遼政權;黨項族建立了西夏政權,與當時的北宋并立,故ABD說法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民族融合,屬于容易題二、非選擇題18.(2022七下·長興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相關鏈接:竹類大都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一般年平均溫度為12℃~22C,年降水量1000毫米~2000毫米。竹子對水分的要求,高于對氣溫和土壤的要求,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材料二:安吉人在發展經濟道路上有屬于自己的一套方法:依靠竹子做出了3000多個品種的產業鏈;依托當地自然環境,開發農家樂特色旅游項目;建設新農村,成為中國美麗鄉村發源地。好生態讓安吉的竹質量更好,茶滋味更甘,綠色發展帶動了安吉新的經濟增長。(1)聯系材料一,從自然條件角度分析安吉成為“中國第一竹鄉”的原因。(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談談安吉縣發展經濟的成功經驗對其他區域發展的啟示。(3)綜合上述兩則材料,說說我們可以從哪兩方面來認識區域。【答案】(1)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熱量水分條件充足;地形:以丘陵為主,適合竹子生長。(2)自然環境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人文環境),依靠自然條件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重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3)區域的自然條件;區域的人文特色【知識點】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1)根據竹類生長環境,結合安吉氣溫降水圖可知,安吉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沛,符合竹類熱量和水分條件;從地形角度看,可知安吉以丘陵為主,適合種植竹類。(2)根據相關鏈接和安吉的氣候地形可知,安吉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則發展竹林產業;根據材料二可知,安吉建設美麗鄉村,堅持綠色發展,遵循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3)材料是從自然環境認識安吉,材料二是從人文環境認識安吉。故答案為:(1) 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熱量水分條件充足;地形:以丘陵為主,適合竹子生長。(2) 自然環境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人文環境),依靠自然條件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重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3) 區域的自然條件;區域的人文特色【點評】本題考查如何認識區域,屬于運用類型。19.(2022七下·長興月考)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它政策開明,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聲名遠播四海,是中國歷史上令人振奮的一段時期。請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有關唐朝歷史主題的探究并回答相關問題。[盛世氣象新]材料一盛唐時期,農民積極興修水利,改進工具,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材料二盛唐時期是詩歌最為繁榮、成就最高的時期。眾多的詩人在浪漫的氛圍中自由地創作,共同營造出震撼后世的“盛唐氣象”。[和同為一家]材料三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還表現在任用大批各族貴族為官;實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親”政策。唐朝時期,各族之間戰事較少,和平相處,共同發展成為主流,中華文明進入一個新的高峰。——摘編《中國古代史》[海內存知己]材料四唐朝的繁盛吸引了當時世界各國的人們漂洋過海、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唐帝國自身也以強大的國力、博大的胸懷兼容并蓄外來文化的精華。全面的開放和廣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輝煌。(1)寫出材料一中唐朝出現的兩種新式農具的名稱及其用途。(2)閱讀材料二,指出將唐朝推向鼎盛的皇帝是誰?他統治前期被稱為什么?從當時的國情和詩歌的繁榮中你能得到怎樣的認識?(3)根據材料三,指出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產生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舉出一例唐蕃通婚、建立深厚民族感情的史實。(4)根據材料四,請寫出唐朝時期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貢獻的我國兩位杰出高僧。【答案】(1)曲轅犁,耕地;筒車,灌溉。(2)①唐玄宗。②開元盛世。③唐朝國力強盛,社會風氣開放促進了詩歌的繁榮。(3)①有利于維持長期的和平,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交融。②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4)鑒真、玄奘。【知識點】開元盛世;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1)根據圖示信息和所學可知,圖中的農具是 曲轅犁,用于耕地,筒車用于灌溉。(2)根據所學可知,唐朝的鼎盛時期是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創了開元盛世。材料二反映了當時 唐朝國力強盛,社會風氣開放促進了詩歌的繁榮(3)根據材三中“ 各族之間戰事較少,和平相處,共同發展成為主流,中華文明進入一個新的高峰 ”可知,當時的民族政策 有利于維持長期的和平,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交融。 唐蕃和親的典型史實是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4)根據所學, 唐朝時期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貢獻的我國兩位杰出高僧是玄奘和鑒真。故答案為:(1) 曲轅犁,耕地;筒車,灌溉。(2) ①唐玄宗。②開元盛世。③唐朝國力強盛,社會風氣開放促進了詩歌的繁榮。(3) ①有利于維持長期的和平,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交融。②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4)玄奘和鑒真【點評】本題考查識記唐朝的內容,屬于容易題。20.(2022七下·長興月考)改革和創新是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動力,也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結合所學知識,探究以下問題。材料一A:“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唐朝皮日休 B:“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唐代詩人胡曾《汴水》材料二宋代文士地位的顯赫尊崇是歷代都不曾有過的。宋朝大力發展科舉徹底取消了門第限制,高級官員都使用文人,就連專門掌管全國軍事的樞密院長宮樞密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擔任的。材料三隋朝統一全國后,對門第世家獨霸政府的現象,進行改革,改用考試的方法,向平民階層選拔新進官員。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問什么門第,一律委任官職……——柏揚《中國人史綱》(1)材料一中A、B兩則材料評價的對象是什么?哪則材料對此對象的評價持肯定態度?(填序號即可)主要依據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結合所學,指出宋朝實行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隋朝選拔人才的創新制度是什么?這一創新制度使選官標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答案】(1)隋朝大運河 A材料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2)重文輕武的政策;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3)科舉制;從注重門第出身到注重能力的變化。【知識點】隋的興亡;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中的詩句可知,兩則材料共同描述了大運河。A詩句肯定了大運河的開展,認為它促進了南北經濟的發展,B運河認為大運河的開鑿導致了隋朝的滅亡。(2)根據材料二可知,宋代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其目的是 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3)根據材料三及所學可知,隋朝選拔人才的 制度是科舉制, 從注重門第出身到注重能力的變化。故答案為:(1) 隋朝大運河 A材料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2) 重文輕武的政策;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3) 科舉制;從注重門第出身到注重能力的變化。【點評】本題考查識記隋朝和宋朝的內容,屬于容易題。1 / 1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社會道法精準教學階段性綜合分析材料(二)(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2七下·長興月考)泰國香米以其香糯的口感和獨特的香味享譽世界,下列屬于其特殊的生長條件的是( )A.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雨季降水豐沛,旱季降水很少B.土地遼闊,地勢低平,降水較少,土壤肥沃C.氣候有明顯的垂直差異D.高溫多雨,水網密布,土壤肥沃2.(2022七下·長興月考)下圖是由中國承建的蒙內鐵路,它打通了沿海與內地,使非洲大陸與“一帶一路”更加緊密相連。如7月份乘坐蒙內鐵路,沿途最有可能看到的有( )①植物繁盛、郁郁蔥蔥②身著披風的馬賽人③草木稀疏、草原枯黃④沙漠中的片片綠洲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22七下·長興月考)地球上有許多干旱地區,黃沙滾滾,寸草不生。然而,一些干旱地區,在它嚴酷的地表下面,卻蘊藏著寶貴的資源。人們把這些寶貴的資源稱為“金子”。世界上的“金子”一一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 )A.波斯灣沿岸 B.幾內亞灣沿岸C.地中海沿岸 D.墨西哥灣沿岸4.(2021七下·鄞州期末)據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①山區人民因地制宜,在低海拔地區發展畜牧業B.②平原為世界著名的農業區,主要農作物是水稻C.③大洲西臨大西洋,東瀕太平洋,土著居民為黑人D.④平原高溫多雨,水網密布,是世界水稻的主產區5.家住平原、與山為鄰、傍水而居、草原人家等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場景,它帶給我們的生產和生活的啟示是( )①各國都要大力發展工業②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③要因地制宜④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6.(2021七下·柯橋期末)通過對華盛頓、巴黎、班加羅爾、巴西利亞、莫斯科這幾座城市的學習,可以概括這些城市具有的共同特點是( )A.人口密度大 B.工業十分發達C.都屬于政治中心 D.都地處高原7.(2022七下·長興月考)蒙曼教授在百家講壇開講《大隋風云》時說:“對隋文帝建立的豐功偉績,怎么評價都不過分。”“怎么評價都不過分”的豐功偉績是( )A.實現了南北重新統一 B.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面C.創設了科舉制度 D.開通了縱貫南北的大運河8.(2022七下·長興月考)詩人劉得仁系皇親國戚,其兄弟為達官顯貴,而他“出入舉場三十年,竟無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屢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訴。兩人的經歷反映了唐代( )A.科舉考試不重考生詩才 B.選官制度阻斷貴族人仕C.中央政府剝奪宗室特權 D.科舉取士體現公平公正9.(2022七下·長興月考)“他倡導和鼓勵進諫,在專制體制下,實行了一定內容和形式的“民主’,使……諍諫成風,政治生活趨向健康和諧。”下列各項與“他"有關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10.(2022七下·長興月考)唐朝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國力強盛,進入鼎盛時期。唐朝鼎盛時期出現在( )A.開皇時期 B.貞觀時期 C.開元時期 D.天寶時期11.(2022七下·長興月考)唐朝詩人元稹在其詩作《法曲》中寫道:“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這反映了當時的唐朝( )A.政治清明,社會穩定 B.經濟繁榮,國庫充盈C.文教昌盛,人才輩出 D.民族交融,相互學習12.(2022七下·長興月考)“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緊急的戰報打破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歌舞生平。促使唐朝形式急轉直下的是( )A.黃巾起義 B.玄武門之變 C.陳橋兵變 D.安史之亂13.“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這段材料說的是北宋的( )A.重文輕武政策 B.強化中央集權政策C.對外開放政策 D.開明的民族政策14.《新唐書·兵志》記載:大盜既滅,而武夫戰卒以功起行陣,列為侯王者,皆除節度使。由是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記載主要反映了安史之亂后,唐朝( )A.朝政腐敗 B.經濟衰落 C.藩鎮割據 D.國力強盛15.(2022七下·長興月考)即使是在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這主要是由于( )A.各分裂政權能夠和平相處B.北方經濟發展環境優越成為南方政權的依靠C.長期政治統一的影響以及各地經濟發展聯系密切D.北方漢人大量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勞動力16.下列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 ( )A. B.C. D.17.(2022七下·長興月考)由圖中的契丹貨幣和西夏貨幣我們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 )A.都在同一區域建立的政權 B.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權C.都與中原文化聯系很密切 D.都是由北宋政府統一印制發行二、非選擇題18.(2022七下·長興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相關鏈接:竹類大都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一般年平均溫度為12℃~22C,年降水量1000毫米~2000毫米。竹子對水分的要求,高于對氣溫和土壤的要求,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材料二:安吉人在發展經濟道路上有屬于自己的一套方法:依靠竹子做出了3000多個品種的產業鏈;依托當地自然環境,開發農家樂特色旅游項目;建設新農村,成為中國美麗鄉村發源地。好生態讓安吉的竹質量更好,茶滋味更甘,綠色發展帶動了安吉新的經濟增長。(1)聯系材料一,從自然條件角度分析安吉成為“中國第一竹鄉”的原因。(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談談安吉縣發展經濟的成功經驗對其他區域發展的啟示。(3)綜合上述兩則材料,說說我們可以從哪兩方面來認識區域。19.(2022七下·長興月考)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它政策開明,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聲名遠播四海,是中國歷史上令人振奮的一段時期。請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有關唐朝歷史主題的探究并回答相關問題。[盛世氣象新]材料一盛唐時期,農民積極興修水利,改進工具,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材料二盛唐時期是詩歌最為繁榮、成就最高的時期。眾多的詩人在浪漫的氛圍中自由地創作,共同營造出震撼后世的“盛唐氣象”。[和同為一家]材料三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還表現在任用大批各族貴族為官;實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親”政策。唐朝時期,各族之間戰事較少,和平相處,共同發展成為主流,中華文明進入一個新的高峰。——摘編《中國古代史》[海內存知己]材料四唐朝的繁盛吸引了當時世界各國的人們漂洋過海、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唐帝國自身也以強大的國力、博大的胸懷兼容并蓄外來文化的精華。全面的開放和廣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輝煌。(1)寫出材料一中唐朝出現的兩種新式農具的名稱及其用途。(2)閱讀材料二,指出將唐朝推向鼎盛的皇帝是誰?他統治前期被稱為什么?從當時的國情和詩歌的繁榮中你能得到怎樣的認識?(3)根據材料三,指出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產生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舉出一例唐蕃通婚、建立深厚民族感情的史實。(4)根據材料四,請寫出唐朝時期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貢獻的我國兩位杰出高僧。20.(2022七下·長興月考)改革和創新是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動力,也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結合所學知識,探究以下問題。材料一A:“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唐朝皮日休 B:“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唐代詩人胡曾《汴水》材料二宋代文士地位的顯赫尊崇是歷代都不曾有過的。宋朝大力發展科舉徹底取消了門第限制,高級官員都使用文人,就連專門掌管全國軍事的樞密院長宮樞密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擔任的。材料三隋朝統一全國后,對門第世家獨霸政府的現象,進行改革,改用考試的方法,向平民階層選拔新進官員。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問什么門第,一律委任官職……——柏揚《中國人史綱》(1)材料一中A、B兩則材料評價的對象是什么?哪則材料對此對象的評價持肯定態度?(填序號即可)主要依據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結合所學,指出宋朝實行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隋朝選拔人才的創新制度是什么?這一創新制度使選官標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湄南河平原【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泰國屬于熱帶氣候,高溫多雨,水網密布,土壤肥沃,以種植水稻為主,故D符合題意。A描述的是熱帶草原氣候,故排除;B中土地遼闊,降水較少與題意不吻合,故排除;C描述的是高原山地氣候,故與題意不吻合。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湄公河平原的內容,屬于容易題,排除法即可。2.【答案】C【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蒙內鐵路沿線區域為熱帶草原氣候,7月份赤道以南地區屬于旱季,因此①和④說法錯誤,③說法正確;馬賽人生活在該區域,多批紅色披風,故②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非洲熱帶草原的內容,以識記和理解為主。3.【答案】A【知識點】中東石油寶庫【解析】【分析】根據題意中關鍵信息:干旱、石油等可知,描述的是西亞的波斯灣沿岸地區。故A說法正確,BCD與題意不吻合。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西亞的內容,抓關鍵詞即可判斷。4.【答案】D【知識點】湄南河平原;美國中部平原;智利——安第斯山脈;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據圖分析可知,①山區是安第斯山區,當地的人民因地制宜,在低海拔地區發展畜牧業,錯誤,應該是種植業。②平原是美國的中央大平原,它為世界著名的農業區,主要農作物是水稻,錯誤,應該是小麥和玉米。③大洲是非洲,西臨大西洋,東瀕太平洋,錯誤,東臨印度洋,土著居民為黑人,正確。④平原是湄公河平原,當地高溫多雨,水網密布,是世界水稻的主產區,正確。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湄公河平原是傳統的農業區,以種植水稻為主;安第斯山脈,垂直差異性顯著,當地居民利用自然景觀的差異性,發展了垂直農業,山上發展畜牧業,山下發展種植業;日本北海道地區以漁業為主;非洲的熱帶草原地區,氣候分干濕兩季,為了生存,當地居民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5.【答案】B【知識點】關注區域的人文特色;感受區域的發展【解析】【分析】 家住平原、與山為鄰、傍水而居、草原人家等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場景,它帶給我們的生產和生活的啟示是都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當地的優勢資源,既要保護環境,又要發展經濟,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與發展哪類產業無關。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 面對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國情,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中都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以人為本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使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6.【答案】A【知識點】美國華盛頓;法國巴黎;印度班加羅爾;巴西巴西利亞;莫斯科【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以上城市都是文明的中心,因此人口多,密度大。莫斯科工業發達,班加羅爾不是政治中心,華盛頓、巴黎、莫斯科地處平原。故答案為: A【點評】本題考查人類文明的中心,屬于容易題。7.【答案】A【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題意中的關鍵詞:隋文帝、豐功偉績等,并結合所學可知,隋文帝結束了南北分裂局面,實現了統一,故A正確;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故B與題意不吻合;隋煬帝創設了科舉制度,開鑿了大運河,故CD與題意不吻合。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識記古代主要皇帝的歷史功績,屬于識記題。8.【答案】D【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解析】【分析】根據題意中的關鍵信息: 劉得仁系皇親國戚 和 唐宗室子弟李洞屢考不中 ,說明燙臺科舉制重視才能,不以社會地位的高低貴賤為標準,體現科舉制的公平公正,故D與題意吻合,ABC說法與題意不符合。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評價古代科舉制度,屬于理解題9.【答案】C【知識點】貞觀之治【解析】【分析】根據題意中的關鍵信息: 倡導和鼓勵進諫 ,說明此人重視諫言,根據所學判斷此人是唐太宗,以虛心納諫著稱,他開創了貞觀之治,故C與題意吻合;A是漢朝的文帝和景帝,B是東漢的光武帝,D是唐朝的唐玄宗。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唐太宗的主要功績,屬于容易題10.【答案】C【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唐朝的鼎盛時期是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創了開元盛世,故C符合題意。A是隋文帝在位時期,B是唐太宗在位時期,D是唐玄宗統治后期。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隋唐時期的盛世,屬于識記題11.【答案】D【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根據詩句中的“胡”字信息,可知當時唐朝時期民族融合,交流繁盛,故D符合題意;A描寫政治、B描寫經濟、C描寫文化,與題意不吻合。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材料的理解能力,唐朝的民族交融,屬于容易題12.【答案】D【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根據題意中“ 促使唐朝形式急轉直下 ”,可知是唐朝的轉折點。根據所學可知,唐代的轉折點是安史之亂,故D符合題意。A是東漢晚期的農民起義,B是唐初奪權政變,C是北宋建立時的政變,故與題意不吻合。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唐朝重要的歷史事件,屬于容易題13.【答案】A【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這段材料說的是北宋的重文輕武政策。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的目的是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轉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了北宋時期重文輕武的政策,實行這一政策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是宋朝重要的政治措施。14.【答案】C【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依據“大盜既滅,而武夫戰卒以功起行陣,列為侯王者,皆除節度使。由是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可知,這反映了唐朝時期出現的藩鎮割據局面。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唐朝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AB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藩鎮割據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藩鎮割據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15.【答案】C【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五代十國時期各分裂爭取戰亂不斷,北方戰亂不斷,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故A和B說法錯誤;秦漢隋唐長期的政治統一利于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而且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為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故C說法正確;北方漢人大量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勞動力 ,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D與題意不吻合。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理解統一的有利條件,難度適中16.【答案】C【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916年契丹首領阿保機建立契丹國(遼),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定都東京,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建立西夏,遼在北宋的東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ABD三項所示均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C項示意圖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遼、西夏的并立與和戰,要求解讀圖文信息。17.【答案】C【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解析】【分析】圖示中的契丹貨幣和西夏貨幣形狀是圓形方孔,文字是漢字,說明契丹和西夏學習中原文化,故C符合題意;契丹族建立了契丹政權,后來改為遼政權;黨項族建立了西夏政權,與當時的北宋并立,故ABD說法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民族融合,屬于容易題18.【答案】(1)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熱量水分條件充足;地形:以丘陵為主,適合竹子生長。(2)自然環境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人文環境),依靠自然條件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重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3)區域的自然條件;區域的人文特色【知識點】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1)根據竹類生長環境,結合安吉氣溫降水圖可知,安吉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沛,符合竹類熱量和水分條件;從地形角度看,可知安吉以丘陵為主,適合種植竹類。(2)根據相關鏈接和安吉的氣候地形可知,安吉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則發展竹林產業;根據材料二可知,安吉建設美麗鄉村,堅持綠色發展,遵循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3)材料是從自然環境認識安吉,材料二是從人文環境認識安吉。故答案為:(1) 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熱量水分條件充足;地形:以丘陵為主,適合竹子生長。(2) 自然環境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人文環境),依靠自然條件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重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3) 區域的自然條件;區域的人文特色【點評】本題考查如何認識區域,屬于運用類型。19.【答案】(1)曲轅犁,耕地;筒車,灌溉。(2)①唐玄宗。②開元盛世。③唐朝國力強盛,社會風氣開放促進了詩歌的繁榮。(3)①有利于維持長期的和平,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交融。②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4)鑒真、玄奘。【知識點】開元盛世;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1)根據圖示信息和所學可知,圖中的農具是 曲轅犁,用于耕地,筒車用于灌溉。(2)根據所學可知,唐朝的鼎盛時期是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創了開元盛世。材料二反映了當時 唐朝國力強盛,社會風氣開放促進了詩歌的繁榮(3)根據材三中“ 各族之間戰事較少,和平相處,共同發展成為主流,中華文明進入一個新的高峰 ”可知,當時的民族政策 有利于維持長期的和平,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交融。 唐蕃和親的典型史實是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4)根據所學, 唐朝時期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貢獻的我國兩位杰出高僧是玄奘和鑒真。故答案為:(1) 曲轅犁,耕地;筒車,灌溉。(2) ①唐玄宗。②開元盛世。③唐朝國力強盛,社會風氣開放促進了詩歌的繁榮。(3) ①有利于維持長期的和平,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交融。②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4)玄奘和鑒真【點評】本題考查識記唐朝的內容,屬于容易題。20.【答案】(1)隋朝大運河 A材料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2)重文輕武的政策;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3)科舉制;從注重門第出身到注重能力的變化。【知識點】隋的興亡;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中的詩句可知,兩則材料共同描述了大運河。A詩句肯定了大運河的開展,認為它促進了南北經濟的發展,B運河認為大運河的開鑿導致了隋朝的滅亡。(2)根據材料二可知,宋代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其目的是 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3)根據材料三及所學可知,隋朝選拔人才的 制度是科舉制, 從注重門第出身到注重能力的變化。故答案為:(1) 隋朝大運河 A材料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2) 重文輕武的政策;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3) 科舉制;從注重門第出身到注重能力的變化。【點評】本題考查識記隋朝和宋朝的內容,屬于容易題。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社會道法精準教學階段性綜合分析材料(二)(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社會道法精準教學階段性綜合分析材料(二)(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