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寧波市慈溪市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下學期中國歷史與人文地理期末考試試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2022七下·慈溪期末)下圖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 )A.湄公河平原 B.美國中部大平原C.東歐平原 D.日本關東平原2.(2022七下·慈溪期末)下圖中序號所示區域與該地生產生活特色對應正確的是( ) A.①——逐水草而居 B.②——馴養羊駝和駱馬C.③——用機器種莊稼 D.④——耕海牧漁3.(2021七下·奉化期末)不同的城市風光也迥然不同,下列能在蔚山見到的城市風光是( )A.規模宏大的盧浮宮B.出口汽車的港口C.造型獨特的議會大廈D.壯觀的克里姆林宮4.(2022七下·慈溪期末)公元581年,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的是( )A. B.C. D.5.(2022七下·慈溪期末)科舉制創立于隋朝。 作為一種選官制度, 其選拔標準是( )A.門第的高低 B.才能和學識 C.帝王的喜好 D.財富的多少6.(2022七下·慈溪期末)“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這是古人稱頌( )A.都江堰 B.隋朝大運河 C.趙州橋 D.長城7.(2022七下·慈溪期末)詩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杜甫在“接縷垂芳餌,連筒灌小園”的詩句中描述的工具是( )A. B.C. D.8.(2022七下·慈溪期末)下圖是唐三彩騎駝樂舞俑,駝背上是兩個漢人和三個胡人(西域人)組成的樂舞隊。一人表演胡舞,其余樂工在演奏 胡樂樂器。從該文物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A.藝術發展繁榮的狀況 B.農業的發展狀況C.制瓷工藝的發展狀況 D.兼收并蓄的社會風氣9.(2022七下·慈溪期末)如果把“大運河的開通”“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遣唐使和鑒真東渡”整合為一個學習單 元,符合這一單元內容的主題是( )A.國家的產生和統一 B.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C.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D.近代前夜與盛世危機10.(2022七下·慈溪期末)下列能大致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 )A. B.C. D.11.(2022七下·慈溪期末)北宋時期,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的正副長官累計超過 200 人。 其中文臣出身者 162人, 武將出身者 39 人。 這反映了北宋治國策略的特點是( )A.藩鎮割據 B.民貴君輕 C.休養生息 D.重文輕武12.(2022七下·慈溪期末)以下材料所屬時代的時代特征是( )A.繁榮與開放 B.政權并立與民族交融C.近代前夜的危機 D.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13.(2022七下·慈溪期末)2020 年 4 月 ,蘇州相城區成為央行數字貨幣的重要試點地區。 我國的貨幣形態曾有金屬貨幣、 紙幣等。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我國北宋時期在成都地區出現的( )A.交子 B.會子 C.瓦子 D.銀票14.(2022七下·慈溪期末)觀察唐朝長安城平面圖和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分析與唐朝相比,宋朝在經濟上( )A.出現了早市和夜市 B.農村出現了新的商業區,草市C.商業地點不再受限于固定場所 D.海外貿易空前發達15.(2022七下·慈溪期末)《宋史》 記載: “國家根本, 仰給東南。 ”這主要反映了( )A.國家重點開發東南 B.經濟重心南移完成C.東南地區賦稅沉重 D.北方人口大量南遷16.(2022七下·慈溪期末)秦漢時期傳統節日已基本定型,宋元以后,有的節日已成為禮儀性、娛樂性的活動。 下列詩句屬于描寫元宵節的是( )A.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B.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C.炮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D.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2022七下·慈溪期末)閱讀歷史地圖是我們獲取歷史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讀下圖,回答小題:17.下面地圖所示意的地方管理制度盛行于( )A.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18.我國歷代政府都十分重視對邊疆的有效管轄,圖中所示宣政院轄地就體現了元朝對某一地方行政區域的管轄。這個地方行政區域是( )A.新疆地區 B.嶺北地區 C.臺灣地區 D.西藏地區19.(2022七下·慈溪期末)下列內容屬于宋元時期我國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的是( )A.造紙術的發明 B.指南針應用于航海C.火藥開始應用于軍事上 D.發明了雕版印刷術20.(2022七下·慈溪期末)如圖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圖,據此判斷該朝代是( ) A.秦朝 B.西漢 C.唐朝 D.明朝21.(2022七下·慈溪期末)中國古代君臣關系經歷了這樣一個變化過程:唐朝的大臣和皇帝講話時是坐著的,宋朝的大臣和皇帝講話時是站著的,明清的大臣和皇帝講話時是跪著的。這種變化反映的實質是( )A.完善政治制度 B.相權不斷削弱C.加強思想控制 D.皇權不斷強化22.(2022七下·慈溪期末)下列選項中使李自成領導的起義得到廣大農民熱烈擁護的一項是( )A.李自成的隊伍發展最為迅速 B.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C.軍紀嚴明 D.起義軍作戰勇敢23.(2022七下·慈溪期末)滿洲族(滿族) 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也是唯一在中國歷史上曾兩度建立過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 由于世代的變遷和社會的更迭, 該民族以不同的稱謂活躍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舞臺上。該民族曾建立過的“中原王朝”是( )①遼朝 ②金朝 ③元朝 ④清朝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4.(2022七下·慈溪期末)18 世紀,當歐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將人們引向光明時,東方的中國人正逐步被禁錮 “思想的牢籠”。“思想的牢籠”指的是( )A.焚書坑儒 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C.八股取士、文字獄 D.閉關鎖國25.(2022七下·慈溪期末)明代長城的修建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挖壕筑墻省工省料, 以--道或多道綿延伸展的墻體為干線, 構建了多層次、 縱深的防御體系。 這體現了長城是( )A.商品貿易 主要場所 B.地區交流的重要通道C.完備的軍事防御體系 D.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26.(2022七下·慈溪期末)圖片承載著鮮活的歷史。 某班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搜集到以下圖片, 與這些人物相關的歷史史實所反映的主題是( )A.祖國統一 B.中外交往 C.民族團結 D.抵抗侵略27.(2022七下·慈溪期末)據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永禁機匠叫歇碑》記載:“蘇城機戶,類多雇人工織。機戶出資經營,機匠計工受值,原屬相需,各無異議。”期中的“機戶”與“機匠”之間是( )A.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 B.地主與農民的關系C.雇傭和被雇傭的關系 D.無剝削的平等關系28.(2022七下·慈溪期末)某著作記載了我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各部門的生產技術,包括谷類和棉麻作物栽培、食品加工、制鹽、制糖、制陶、榨油、造紙、冶鑄、兵器、舟車制造和珠玉采琢。”該著作應該是指( )A.《農政全書》 B.《天工開物》C.《齊民要術》 D.《本草綱目》29.(2021八下·杭州期中)下列明清小說中,以故事為線索,通過家族興衰變化來揭示封建社會衰亡命運的是( )A.《三國演義》 B.《水滸傳》C.《西游記》 D.《紅樓夢》30.(2022七下·慈溪期末)元、明、清三個朝代在許多方面都有相似之處,主要表現為( )①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②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加強③結束分裂局面實現大一統④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選擇題。(共40分)31.(2022七下·慈溪期末)讀圖回答問題:(1)讀圖1回答問題,安第斯山脈位于 (填寫大洲名稱)(2)原產于美洲的農作物有哪些?這些作物主要于何時傳入中國?(3)讀圖2回答,安第斯山區山麓地區氣候如何?(從氣候特征角度回答)安第斯山區的氣溫會隨著海拔的升高出現怎么樣的變化?(4)根據圖3回答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體的不同高度來發展生產的?(5)印第安人利用山體不同高度來發展生產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示?32.(2022七下·慈溪期末)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是一項貫穿我國封建社會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從秦朝到清朝存在了兩千多年。歷朝歷代統治者均采取各種措施對此加以發展和完善。仔細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太宗任人唯賢、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自我克制、虛心納諫,采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對外則大力平定外患,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唐語林》材料二:材料三:材明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文體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許多讀書人鉆研八股,不講求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后,他們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材料四:朝代 組織機構 作用明朝 A 是特務組織,專門偵緝官民言行,成為專制皇權的可靠支柱清朝 軍機處 B(1)材料一中的“理想局面”是指什么?根據材料回答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理想局面”?(2)材料二中圖1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名稱是什么?圖2反映出元朝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實行了什么制度?(3)分析材料三,統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控制人們的思想?有什么消極影響?(4)請寫出材料三表格中A、B兩處的相關內容。(5)綜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的發展演變趨勢。33.(2022七下·慈溪期末)“一帶一路”這一倡議,順應了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從古至今,海陸兩條絲綢之路在世界版圖上不斷延伸,傳播著文明和友好。【文明交匯】材料一 唐代中國,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歷史演進的總動脈。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為當時世界各國人民所向往。……他們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又把唐文化傳播四方,促進了中外文化大交流。——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經貿繁榮】材料二:反映了宋朝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請將下列知識卡片填寫完整。【航海壯舉】材料三 鄭和七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盛極一時。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國的絲綢和瓷器換取當地的特產或饋贈當地的國王,與當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無。不占別國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財富。【封閉落后】材料四 清朝……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作出了嚴格的限制。(后)下令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關閉了其他港口。(1)根據所學列舉“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把唐文化傳播四方”的史實各一例。(2)① ② ③ ④ (3)材料三中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哪里?材料三中體現的平等交往、互惠貿易的方式,在當時有何積極的作用?(4)根據材料四分析,清朝政府實行怎樣的對外政策?有何影響?(5)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唐朝至清朝,我國對外政策的變化趨勢是什么?“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對今天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有什么借鑒意義?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世界氣候類型和特點;湄南河平原【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湄公河平原地區生活特色表現。觀察圖片可以發現,圖中建筑以竹、木為主要材料,懸空架設的民居建筑一般分布在終年高溫多雨、較為潮濕的地方。A.湄公河平原為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懸空架設通風防潮。故A項正確;B.美國中部大平原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較為干燥。故B項錯誤;C.東歐平原主要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較為干燥。故C項錯誤;D.日本關東平原氣候具有明顯的海洋性,較為溫和。故D項錯誤。綜上,BCD項錯誤,答案為A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湄公河平原地區生活特色表現,需要學生對照圖片對照湄公河地區的生活狀況進行作答。2.【答案】D【知識點】美國中部平原;日本——耕海牧漁;非洲草原——傳統牧場;澳大利亞草原——現代化牧場【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世界典型區域地理的有關內容。A.①地位于澳大利亞,當地的生產生活特色是現代化牧場。故A項錯誤;B.②地位于美國中央大平原,當地的特色是用機器種莊稼。故B項錯誤;C.③地位于非洲熱帶草原,當地的特色是逐水草而居。故C項錯誤;D.④地位于日本,當地的特色是耕海牧漁。故D項正確。綜上,ABC項錯誤,答案為D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世界典型區域地理的有關內容,需要學生對于世界典型區域的生產生活狀況有一定的了解。3.【答案】B【知識點】韓國蔚山【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規模宏大的盧浮宮是在法國巴黎。出口汽車的港口在韓國蔚山。造型獨特的議會大廈在巴西的巴西利亞。壯觀的克里姆林宮在俄羅斯的莫斯科。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蔚山是韓國最大的工業城市,世界著名的汽車城,擁有世界最大的汽車制造基地,聚集了世界最大的造船廠,韓國最大的石油化工等重要企業。世界上生產能力最大的汽車廠位于韓國蔚山市,它已經成為與美國底特律、德國的斯圖加特和日本的豐田相比肩的汽車城。4.【答案】A【知識點】隋的興亡;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隋朝建立的相關史實。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年號開皇,楊堅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滅掉了南方的陳朝,結束了南北朝時期分裂割據的局面,使南北重歸統一。A.圖中人物為隋文帝楊堅。故A項正確;B.圖中人物為唐太宗李世民。故B項錯誤;C.圖中人物為武則天。故C項錯誤;D.圖中人物為黃巢。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以題干信息為依托,考查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需要學生注意掌握教材基礎知識。5.【答案】B【知識點】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科舉制的創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科舉制度的相關內容。科舉制度在隋朝創立,唐朝時科舉制度逐漸完善。A.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高門權貴子弟中進行選拔,但是并非是科舉制度的選拔標準。故A項錯誤;B.科舉制度主要是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員,淡化出身和門第。所以科舉制度選拔標準是才能和學識。故B項正確;C.科舉制度主要是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員,淡化出身和門第。所以科舉制度選拔標準是才能和學識。故C項錯誤;D.科舉制度主要是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員,淡化出身和門第。所以科舉制度選拔標準是才能和學識。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著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科舉制度的特點。6.【答案】B【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這是古人對隋朝大運河的稱頌。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對全國的統治,隋煬帝征發百姓修建大運河。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A.都江堰為戰國時期,秦國李冰父子修建的水利設施。故A項錯誤;B.綜上可知,B項正確;C.趙州橋雖為隋朝修建,但其功能并非加強南北交通運輸。故C項錯誤;D.長城為軍事防御設施。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根據所學對照隋朝大運河的作用進行回答。7.【答案】A【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解析】【分析】根據“接縷垂芳餌,連筒灌小園”可知描述的是一種灌溉工具。根據所學可知,唐朝時期農業生產技術出現進步的重要表現之一是筒車的發明,其造型功能與詩句描述吻合。在大輪子上綁上一個個小竹筒,隨水流自行轉動,竹筒把水由低處汲取到高處,便于灌溉。A.根據題干分析可得A選項正確;B.圖中為翻車,東漢時已經發明,而杜甫為唐朝人物。故B項錯誤;C.圖中為耬車,為翻土播種工具。故C項錯誤;D.圖中為曲轅犁,為翻土耕種工具。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于圖片的識記,特別需要注意圖片中工具的對應屬性,再對照題干要求作答。8.【答案】B【知識點】開元盛世;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唐朝手工業的相關內容。A.根據材料“ 三彩騎駝樂舞俑,駝背上是兩個漢人和三個胡人(西域人)組成的樂舞隊 ”可知,當時唐朝的藝術發展很繁榮。故A項錯誤;B.根據材料,沒有涉及到農業信息,選項與材料無關,故B項正確;C.根據材料,“ 一人表演胡舞,其余樂工在演奏 胡樂樂器 ”可知,當時唐朝的制瓷工藝很高超。故C項錯誤;D.根據材料,“ 三彩騎駝樂舞俑,駝背上是兩個漢人和三個胡人(西域人)組成的樂舞隊”可知,材料能夠體現唐朝兼收并蓄的社會風氣。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于盛唐氣象各方面的理解,特別是抓住圖片和選項的關系,注意到細節。9.【答案】C【知識點】隋的興亡;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察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解決題目的關鍵在于把握題目的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依據材料“大運河的開通”、“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遣唐使和鑒真東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歷史事件都發生在唐朝,從政治、經濟、對外交往方面展現了唐朝的社會風貌,故C項正確;A.國家的產生對應的是夏朝。故A項錯誤;B.隋唐時期國家統一,故政權分立錯誤。故B項錯誤;D.近代前夜與省市危機描述的是明清時期。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需要學生在平時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理解和分析的能力。10.【答案】C【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北宋時期民族政權并立,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與北宋并立的少數民族政權主要是西夏和遼,西夏在北宋西北,遼在北宋東北。A.北宋在南側,故A項錯誤;B.金在遼的東北方興起,故B項錯誤;C.根據題干分析,C項正確;D.金在遼的東北方興起,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需要學生回憶各個民族政權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進行作答。11.【答案】D【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數據中 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的正副長官累計超過 200 人。 其中文臣出身者 162人, 武將出身者 39 人。 由此可知,宋朝的重文輕武的風氣。A.藩鎮割據指的是地方不停中央管理各自為政的情況,與題干不相符。故A項錯誤;B.民貴君輕指的是君主愛護百姓的為政之道,與題干不相符。故B項錯誤;C.休養生息體現的是黃老學說,與題干不相符。故C項錯誤;D.題干體現的是重文輕武政策。故D項正確。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識記,需要準確識記宋朝重文輕武政策的具體措施和影響進行作答。12.【答案】B【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多民族政權的并立,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是“契丹”、“西夏”、“女真”。A.繁榮與開放指的是隋唐時期。故A項錯誤;B.根據題干關鍵詞“契丹”、“西夏”、“女真”可知當時的時代特征為政權并立與民族融合。故B項正確;C.近代前夜的危機指的是明清時期。故C項錯誤;D.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指的是明清時期對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措施。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主要通過多民族政權的并立來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信息、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和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13.【答案】A【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交子,需要學生識記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南宋時,紙幣發展成為與銅錢并行的貨幣。交子從出現,有利于商業活動,促進了各地區經濟文化 故答案為: A。【點評】本題考查交子,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答關鍵在學生數量掌握基礎知識。14.【答案】C【知識點】開元盛世;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探究北宋都市生活【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古代商業發展的相關知識。A.題干圖片表現的是古代都市生活的繁榮,并未體現時間限制的變化。故A項錯誤;B.草市大多位于水陸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驛站所在地。故B項錯誤;C.根據唐朝長安城平面圖的相關信息可知,唐代長安城實行整齊劃一的坊市制;北宋清明上河圖的描述可見坊市界限已經不復存在。故C項正確;D.題干圖片表現的是古代都市生活的繁榮,并未體現海外貿易空前發達。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屬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考察,本題考查唐宋兩朝的相關知識。15.【答案】B【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的時間,知道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最后完成。根據題干 “國家根本, 仰給東南。 ”可知,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東南地區,這一現象出現表明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綜上,ACD項錯誤,答案為B項。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的時間,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6.【答案】B【知識點】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探究北宋都市生活【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宋代的社會生活。宋朝時,春節、元宵節等節日形成。A.“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描寫的是中秋節。故A項錯誤;B.“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描寫的是去年元宵夜之時,描寫的是元宵節。故B項正確;C.“ 炮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描寫的是春節。故C項錯誤;D.“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描寫的是重陽節。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以宋代的社會生活為背景,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答案】17.B18.D【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17.元朝的疆域空前遼闊,為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忽必烈實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根據題干圖片內容可知,出現了”甘肅行省“、”江浙行省“等內容,故答案為B項元朝,ACD項無關。故答案為: B。18.本題考查歷代政府對于西藏地區的管理。元朝時期中央政府在西藏設置宣政院,以加強對西藏的管轄,西藏正式成為了元朝正式的行政區。且根據題干圖片關鍵信息”宣政院轄地“可知這個地區就是西藏地區。故答案為D項,ABC項無關。故答案為: D。19.【答案】B【知識點】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四大發明,知道北宋時期,制成了指南針,并開始用于航海事業。A.造紙術的發明是在西漢時期。故A項錯誤;B.北宋時,制成了指南針,并開始用于航海事業屬于宋元時期我國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故B項正確;C.唐朝末年,北宋開始用于軍事。故C項錯誤;D.發明雕版印刷術是在隋唐時期發明的。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需要學生準確識記四大發明的出現與應用。20.【答案】D【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明朝君主集權強化的有關內容。分析題干可以看出,改革前皇帝下面是丞相,統領六部,改制后丞相被廢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廢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綜上,ABC項錯誤,答案為D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需要學生準確識記明太祖加強君主集權的措施。21.【答案】D【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 唐朝的大臣和皇帝講話時是坐著的,宋朝的大臣和皇帝講話時是站著的,明清的大臣和皇帝講話時是跪著的 ”可知,君臣關系從唐朝到明清發生了很多變化,根本特偵是皇帝的權力越來越大,這些變化都是因為皇權不斷強化,故D項正確;A.材料沒有強調完善政治制度。故A項錯誤;B.相權不斷削弱是表象,并非是實質。故B項錯誤;C.材料沒有體現加強思想控制。故C項錯誤。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過程,在每個歷史時期的內容體現、演變的特點、影響等都要掌握。22.【答案】B【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使李自成領導的起義得到廣大農民熱烈擁護的原因的相關史實。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進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隊伍很快發展到百萬人。A.李自成的隊伍發展迅速為起義受到農民熱烈擁護的影響。故A項錯誤;B.根據題干分析可知,答案為B項;C.軍紀嚴明是李自成軍隊獲得廣大農民熱烈擁護的原因,但是“均田免賦”更貼切。故C項錯誤;D.作戰勇敢是李自成軍隊獲得廣大農民熱烈擁護的原因,但是“均田免賦”更貼切。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需要學生理解并識記使李自成領導的起義得到廣發農民熱烈擁護的原因的相關史實。23.【答案】D【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明清帝國的興替;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王朝更替的相關史實。根據題干要求,”滿族曾建立過的中原王朝“可知,金滅北宋,建立了統治黃河流域的中原王朝;滿清入關后清朝逐步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綜上,②④正確,①③錯誤。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需要學生仔細回顧中國古代王朝更替的相關內容,抓住其有關的歷史信息進行排除法作答。24.【答案】C【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分析,由”18 世紀,當歐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將人們引向光明時,東方的中國人正逐步被禁錮思想的牢籠“可知,18世紀為清朝時期。清朝時期加強君主集權,通過八股取士和文字獄形成文化專制,加強思想控制。A.焚書坑儒是秦朝加強思想控制的手段。故A項錯誤;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西漢時期漢武帝加強文化專制的手段。故B項錯誤;C.八股取士、文字獄是清朝時期加強文化專制的手段。故C項正確;D.閉關鎖國是清朝時期處理對外關系的政策,與思想控制無關。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于清朝思想控制手段的識記,抓住體感關鍵詞進行針對性選擇。25.【答案】C【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本題考查長城的有關知識。根據題干”明代長城的修建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挖壕筑墻省工省料, 以--道或多道綿延伸展的墻體為干線, 構建了多層次、 縱深的防御體系“可知,長城結構復雜,具備完備的軍事防御體系。A.題干無法體現商品貿易的主要場所。故A項錯誤;B.題干無法體現長城加強地區交流的作用。故B項錯誤;C.根據題干所知長城具備完備的軍事防御體系。故C項正確;D.題干無法體現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 C。【點評】解決本題需要學生回顧長城的有關知識,排除與題干無關的有關內容。26.【答案】B【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明清帝國的興替;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探究絲綢之路【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中外交往的相關知識。張騫是西漢時期加強與西域交流的重要人物,對絲綢之路的開辟具有重要意義;鑒真是唐朝時加強中日交流的高僧;鄭和是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的重要人物;戚繼光是明朝時期抵御倭寇入侵的重要人物。A.無法體現祖國統一的相關內容。故A項錯誤;B.題干中的重要人物均參與了中外交流的重要事件。故B項正確;C.無法體現民族團結的相關內容。故C項錯誤;D.無法體現抵抗侵略的相關內容。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需要學生抓住代表性人物的重要事跡,分析其共有主題。27.【答案】C【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明清時期我國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的相關史實。”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生產方式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雇傭生產關系,體現明清時期我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A.機工雖然受雇,但是人身自由不受限制。故A項錯誤;B.根據題干分析可知并不涉及土地關系。故B項錯誤;C.根據題干分析可知。C項正確;D.機戶與機工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學生識記我國明清時期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的相關史實。28.【答案】B【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農耕文明的繁盛;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天工開物》的相關史實。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是中國明代一部綜合性科技著作,涉及種植、紡織、熬鹽、制糖、制陶、冶鑄、造船、造紙、采礦、兵器、釀酒等十數個行業領域,被歐洲學者稱為”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A.《農政全書》是一部農學專著。故A項錯誤;B.根據題干分析可知,B項正確;C.《齊民要術》是一部農學專著。故C項錯誤;D.《本草綱目》是一部醫學專著。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特別需要理解與識記《天工開物》的相關史實。29.【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據題干關鍵信息“明清小說中,以故事為線索,通過家族興衰變化來揭示封建社會衰亡命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曹雪芹創作的《紅樓夢》,描寫了賈、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貴族青年賈寶玉與林黛玉愛情悲劇,深刻鞭撻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惡,揭示了封建社會必然崩潰的歷史趨勢。ABC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紅樓夢》以故事為線索,通過家族興衰變化來揭示封建社會衰亡命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紅樓夢》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紅樓夢》的相關史實。30.【答案】A【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明清帝國的興替;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元、明、清三朝的相似之處。①②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和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加強是元、明、清三朝的相似之處。③清朝之前的明朝是大一統王朝,并未分裂,故③不是相似之處。故CD兩項錯誤。④明朝由漢人建立政權,故B項錯誤。綜上,答案為A項,BCD項錯誤。故答案為: A。【點評】解答此類題目時可以使用排除法,一般一個數字選項可以排除兩個字母選項,有利于提高做題的正確率。31.【答案】(1)南美洲(2)玉米、馬鈴薯(土豆)、甘薯(番薯)、花生、向日葵、西紅柿(任選其二)|明(3)終年高溫多雨|隨著海拔的上升,溫度降低。(4)低海拔處:發展農業,種植小麥大麥土豆玉米馬鈴薯等高海拔處:發展畜牧業,放牧羊駝、駱馬(5)根據當地自然環境,因地制宜的發展經濟。【知識點】描述氣候的兩大特點;世界氣候類型和特點;世界的氣候的分布;區域合作;智利——安第斯山脈;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世界重要地形區的所在位置。根據所學知識以及結合題干可知,安第斯山脈位于南美洲西側,被稱為南美洲的脊梁。(2)本題考查內容綜合,既有安第斯山區的生產的有關內容,也有關于中國古代對外交流的內容。根據所學可知,安第斯山區的印第安人根據安第斯山區的垂直變化差異,在海拔較低的地方發展種植業,在海拔較高的地方發展畜牧業。比較代表性的農作物有玉米、馬鈴薯、甘薯、花生等。這些當地的原生物種在明朝時期開始傳入我國,在清朝時得到廣泛種植。(3)根據題干所給的氣溫降水圖可知,安第斯山區山麓地區主要以熱帶雨林氣候為主,終年高溫多雨。氣溫與海拔存在一定的關系,海拔每上升1000米,氣溫會下降6攝氏度,故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會不斷降低。(4)根據所學可知,安第斯山區的印第安人根據安第斯山區的垂直變化差異,在海拔較低的地方發展種植業,在海拔較高的地方發展畜牧業,如駱馬、羊駝。比較代表性的農作物有玉米、馬鈴薯、甘薯、花生等。(5)印第安人利用山體不同高度來進行發展生產體現了因地制宜的發展觀念。【點評】本題考查內容相對較廣,需要學生熟練掌握安第斯山區的生產生活情況再進行作答。32.【答案】(1)貞觀之治材料中摘抄:一方面對內:任人唯賢、完善科舉等另一方面對外:平定外患,穩固邊疆(2)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3)八股取士|禁錮思想,培養皇權的順從者(4)A廠衛機構(或錦衣衛)B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進一步加強了皇權(5)君主專制不斷加強【知識點】貞觀之治;科舉制的創立;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三省六部制;皇權膨脹【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貞觀之治的相關內容。根據題干”唐太宗任人唯賢、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自我克制、虛心納諫,采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對外則大力平定外患,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可知,描述的是唐太宗時期的貞觀之治。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有很多,結合材料分析可以獲知,一方面對內:任人唯賢、完善科舉等;另一方面對外:平定外患、穩固邊疆。(2)本題考查三省六部制與行省制的相關內容。隋唐時期中央政府采用三省六部制度進行管理,中書省負責起草政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最后交由尚書省進行執行。行省制度是元朝政府針對龐大疆域而創設的地方管理制度。(3)閱讀材料可知,采取的控制人們思想的措施是大興文字獄,其影響結合所學回答,主要是禁錮思想,單為皇帝培養皇權順從者。(4)本題考查錦衣衛與軍機處的有關內容。明朝時期為加強集權統治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清朝時皇權進一步強化,軍機處的出現標志皇權強化到達頂峰。(5)綜合分析可知統治者采取的這些措施使君主的權力不斷強化,君主專制不斷加強。【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唐朝、明朝、清朝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的重要知識。33.【答案】(1)玄奘西行。鑒真東渡(或遣唐使來華)。(2)市舶司;指南針;占城稻;景德鎮(3)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增進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4)閉關鎖國政策。閉關鎖國面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閉關自守,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5)變化:由開放到閉關(答案必須體現變化過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改革開放的政策;加強國家之間的合作交流,取長補短,發展之間。【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近代前夜危機;探討乾隆盛世的危機【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的史實使玄奘西行;玄奘西行天竺,最終取得真經。”把唐文化傳播四方“的史實是鑒真東渡。鑒真不畏艱險,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2)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時期,政府鼓勵對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宋代指南針開始用于航海事業。宋朝時期,從越南引進的優良品種占城稻,在江南地區得到推廣。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后來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根據材料”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國的絲綢和瓷器換取當地的特產或饋贈當地的國王,與當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無。不占別國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財富“可知,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交流,加強了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友好關系。(4)根據材料”清朝……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作出了嚴格的限制。(后)下令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關閉了其他港口“可知,清朝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5)綜合上述材料分析可知,我國對外政策的變化是:由開放到閉關鎖國。【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唐朝到清朝時期的中外交流及政策變化,需要學生抓住重要歷史史實的細節進行作答。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寧波市慈溪市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下學期中國歷史與人文地理期末考試試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2022七下·慈溪期末)下圖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 )A.湄公河平原 B.美國中部大平原C.東歐平原 D.日本關東平原【答案】A【知識點】世界氣候類型和特點;湄南河平原【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湄公河平原地區生活特色表現。觀察圖片可以發現,圖中建筑以竹、木為主要材料,懸空架設的民居建筑一般分布在終年高溫多雨、較為潮濕的地方。A.湄公河平原為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懸空架設通風防潮。故A項正確;B.美國中部大平原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較為干燥。故B項錯誤;C.東歐平原主要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較為干燥。故C項錯誤;D.日本關東平原氣候具有明顯的海洋性,較為溫和。故D項錯誤。綜上,BCD項錯誤,答案為A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湄公河平原地區生活特色表現,需要學生對照圖片對照湄公河地區的生活狀況進行作答。2.(2022七下·慈溪期末)下圖中序號所示區域與該地生產生活特色對應正確的是( ) A.①——逐水草而居 B.②——馴養羊駝和駱馬C.③——用機器種莊稼 D.④——耕海牧漁【答案】D【知識點】美國中部平原;日本——耕海牧漁;非洲草原——傳統牧場;澳大利亞草原——現代化牧場【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世界典型區域地理的有關內容。A.①地位于澳大利亞,當地的生產生活特色是現代化牧場。故A項錯誤;B.②地位于美國中央大平原,當地的特色是用機器種莊稼。故B項錯誤;C.③地位于非洲熱帶草原,當地的特色是逐水草而居。故C項錯誤;D.④地位于日本,當地的特色是耕海牧漁。故D項正確。綜上,ABC項錯誤,答案為D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世界典型區域地理的有關內容,需要學生對于世界典型區域的生產生活狀況有一定的了解。3.(2021七下·奉化期末)不同的城市風光也迥然不同,下列能在蔚山見到的城市風光是( )A.規模宏大的盧浮宮B.出口汽車的港口C.造型獨特的議會大廈D.壯觀的克里姆林宮【答案】B【知識點】韓國蔚山【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規模宏大的盧浮宮是在法國巴黎。出口汽車的港口在韓國蔚山。造型獨特的議會大廈在巴西的巴西利亞。壯觀的克里姆林宮在俄羅斯的莫斯科。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蔚山是韓國最大的工業城市,世界著名的汽車城,擁有世界最大的汽車制造基地,聚集了世界最大的造船廠,韓國最大的石油化工等重要企業。世界上生產能力最大的汽車廠位于韓國蔚山市,它已經成為與美國底特律、德國的斯圖加特和日本的豐田相比肩的汽車城。4.(2022七下·慈溪期末)公元581年,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的是( )A. B.C. D.【答案】A【知識點】隋的興亡;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隋朝建立的相關史實。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年號開皇,楊堅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滅掉了南方的陳朝,結束了南北朝時期分裂割據的局面,使南北重歸統一。A.圖中人物為隋文帝楊堅。故A項正確;B.圖中人物為唐太宗李世民。故B項錯誤;C.圖中人物為武則天。故C項錯誤;D.圖中人物為黃巢。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以題干信息為依托,考查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需要學生注意掌握教材基礎知識。5.(2022七下·慈溪期末)科舉制創立于隋朝。 作為一種選官制度, 其選拔標準是( )A.門第的高低 B.才能和學識 C.帝王的喜好 D.財富的多少【答案】B【知識點】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科舉制的創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科舉制度的相關內容。科舉制度在隋朝創立,唐朝時科舉制度逐漸完善。A.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高門權貴子弟中進行選拔,但是并非是科舉制度的選拔標準。故A項錯誤;B.科舉制度主要是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員,淡化出身和門第。所以科舉制度選拔標準是才能和學識。故B項正確;C.科舉制度主要是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員,淡化出身和門第。所以科舉制度選拔標準是才能和學識。故C項錯誤;D.科舉制度主要是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員,淡化出身和門第。所以科舉制度選拔標準是才能和學識。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著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科舉制度的特點。6.(2022七下·慈溪期末)“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這是古人稱頌( )A.都江堰 B.隋朝大運河 C.趙州橋 D.長城【答案】B【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這是古人對隋朝大運河的稱頌。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對全國的統治,隋煬帝征發百姓修建大運河。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A.都江堰為戰國時期,秦國李冰父子修建的水利設施。故A項錯誤;B.綜上可知,B項正確;C.趙州橋雖為隋朝修建,但其功能并非加強南北交通運輸。故C項錯誤;D.長城為軍事防御設施。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根據所學對照隋朝大運河的作用進行回答。7.(2022七下·慈溪期末)詩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杜甫在“接縷垂芳餌,連筒灌小園”的詩句中描述的工具是( )A. B.C. D.【答案】A【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解析】【分析】根據“接縷垂芳餌,連筒灌小園”可知描述的是一種灌溉工具。根據所學可知,唐朝時期農業生產技術出現進步的重要表現之一是筒車的發明,其造型功能與詩句描述吻合。在大輪子上綁上一個個小竹筒,隨水流自行轉動,竹筒把水由低處汲取到高處,便于灌溉。A.根據題干分析可得A選項正確;B.圖中為翻車,東漢時已經發明,而杜甫為唐朝人物。故B項錯誤;C.圖中為耬車,為翻土播種工具。故C項錯誤;D.圖中為曲轅犁,為翻土耕種工具。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于圖片的識記,特別需要注意圖片中工具的對應屬性,再對照題干要求作答。8.(2022七下·慈溪期末)下圖是唐三彩騎駝樂舞俑,駝背上是兩個漢人和三個胡人(西域人)組成的樂舞隊。一人表演胡舞,其余樂工在演奏 胡樂樂器。從該文物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A.藝術發展繁榮的狀況 B.農業的發展狀況C.制瓷工藝的發展狀況 D.兼收并蓄的社會風氣【答案】B【知識點】開元盛世;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唐朝手工業的相關內容。A.根據材料“ 三彩騎駝樂舞俑,駝背上是兩個漢人和三個胡人(西域人)組成的樂舞隊 ”可知,當時唐朝的藝術發展很繁榮。故A項錯誤;B.根據材料,沒有涉及到農業信息,選項與材料無關,故B項正確;C.根據材料,“ 一人表演胡舞,其余樂工在演奏 胡樂樂器 ”可知,當時唐朝的制瓷工藝很高超。故C項錯誤;D.根據材料,“ 三彩騎駝樂舞俑,駝背上是兩個漢人和三個胡人(西域人)組成的樂舞隊”可知,材料能夠體現唐朝兼收并蓄的社會風氣。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于盛唐氣象各方面的理解,特別是抓住圖片和選項的關系,注意到細節。9.(2022七下·慈溪期末)如果把“大運河的開通”“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遣唐使和鑒真東渡”整合為一個學習單 元,符合這一單元內容的主題是( )A.國家的產生和統一 B.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C.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D.近代前夜與盛世危機【答案】C【知識點】隋的興亡;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察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解決題目的關鍵在于把握題目的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依據材料“大運河的開通”、“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遣唐使和鑒真東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歷史事件都發生在唐朝,從政治、經濟、對外交往方面展現了唐朝的社會風貌,故C項正確;A.國家的產生對應的是夏朝。故A項錯誤;B.隋唐時期國家統一,故政權分立錯誤。故B項錯誤;D.近代前夜與省市危機描述的是明清時期。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需要學生在平時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理解和分析的能力。10.(2022七下·慈溪期末)下列能大致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 )A. B.C. D.【答案】C【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北宋時期民族政權并立,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與北宋并立的少數民族政權主要是西夏和遼,西夏在北宋西北,遼在北宋東北。A.北宋在南側,故A項錯誤;B.金在遼的東北方興起,故B項錯誤;C.根據題干分析,C項正確;D.金在遼的東北方興起,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需要學生回憶各個民族政權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進行作答。11.(2022七下·慈溪期末)北宋時期,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的正副長官累計超過 200 人。 其中文臣出身者 162人, 武將出身者 39 人。 這反映了北宋治國策略的特點是( )A.藩鎮割據 B.民貴君輕 C.休養生息 D.重文輕武【答案】D【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數據中 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的正副長官累計超過 200 人。 其中文臣出身者 162人, 武將出身者 39 人。 由此可知,宋朝的重文輕武的風氣。A.藩鎮割據指的是地方不停中央管理各自為政的情況,與題干不相符。故A項錯誤;B.民貴君輕指的是君主愛護百姓的為政之道,與題干不相符。故B項錯誤;C.休養生息體現的是黃老學說,與題干不相符。故C項錯誤;D.題干體現的是重文輕武政策。故D項正確。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識記,需要準確識記宋朝重文輕武政策的具體措施和影響進行作答。12.(2022七下·慈溪期末)以下材料所屬時代的時代特征是( )A.繁榮與開放 B.政權并立與民族交融C.近代前夜的危機 D.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答案】B【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多民族政權的并立,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是“契丹”、“西夏”、“女真”。A.繁榮與開放指的是隋唐時期。故A項錯誤;B.根據題干關鍵詞“契丹”、“西夏”、“女真”可知當時的時代特征為政權并立與民族融合。故B項正確;C.近代前夜的危機指的是明清時期。故C項錯誤;D.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指的是明清時期對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措施。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主要通過多民族政權的并立來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信息、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和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13.(2022七下·慈溪期末)2020 年 4 月 ,蘇州相城區成為央行數字貨幣的重要試點地區。 我國的貨幣形態曾有金屬貨幣、 紙幣等。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我國北宋時期在成都地區出現的( )A.交子 B.會子 C.瓦子 D.銀票【答案】A【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交子,需要學生識記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南宋時,紙幣發展成為與銅錢并行的貨幣。交子從出現,有利于商業活動,促進了各地區經濟文化 故答案為: A。【點評】本題考查交子,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答關鍵在學生數量掌握基礎知識。14.(2022七下·慈溪期末)觀察唐朝長安城平面圖和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分析與唐朝相比,宋朝在經濟上( )A.出現了早市和夜市 B.農村出現了新的商業區,草市C.商業地點不再受限于固定場所 D.海外貿易空前發達【答案】C【知識點】開元盛世;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探究北宋都市生活【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古代商業發展的相關知識。A.題干圖片表現的是古代都市生活的繁榮,并未體現時間限制的變化。故A項錯誤;B.草市大多位于水陸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驛站所在地。故B項錯誤;C.根據唐朝長安城平面圖的相關信息可知,唐代長安城實行整齊劃一的坊市制;北宋清明上河圖的描述可見坊市界限已經不復存在。故C項正確;D.題干圖片表現的是古代都市生活的繁榮,并未體現海外貿易空前發達。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屬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考察,本題考查唐宋兩朝的相關知識。15.(2022七下·慈溪期末)《宋史》 記載: “國家根本, 仰給東南。 ”這主要反映了( )A.國家重點開發東南 B.經濟重心南移完成C.東南地區賦稅沉重 D.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答案】B【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的時間,知道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最后完成。根據題干 “國家根本, 仰給東南。 ”可知,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東南地區,這一現象出現表明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綜上,ACD項錯誤,答案為B項。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的時間,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6.(2022七下·慈溪期末)秦漢時期傳統節日已基本定型,宋元以后,有的節日已成為禮儀性、娛樂性的活動。 下列詩句屬于描寫元宵節的是( )A.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B.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C.炮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D.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答案】B【知識點】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探究北宋都市生活【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宋代的社會生活。宋朝時,春節、元宵節等節日形成。A.“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描寫的是中秋節。故A項錯誤;B.“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描寫的是去年元宵夜之時,描寫的是元宵節。故B項正確;C.“ 炮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描寫的是春節。故C項錯誤;D.“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描寫的是重陽節。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以宋代的社會生活為背景,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2022七下·慈溪期末)閱讀歷史地圖是我們獲取歷史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讀下圖,回答小題:17.下面地圖所示意的地方管理制度盛行于( )A.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18.我國歷代政府都十分重視對邊疆的有效管轄,圖中所示宣政院轄地就體現了元朝對某一地方行政區域的管轄。這個地方行政區域是( )A.新疆地區 B.嶺北地區 C.臺灣地區 D.西藏地區【答案】17.B18.D【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17.元朝的疆域空前遼闊,為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忽必烈實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根據題干圖片內容可知,出現了”甘肅行省“、”江浙行省“等內容,故答案為B項元朝,ACD項無關。故答案為: B。18.本題考查歷代政府對于西藏地區的管理。元朝時期中央政府在西藏設置宣政院,以加強對西藏的管轄,西藏正式成為了元朝正式的行政區。且根據題干圖片關鍵信息”宣政院轄地“可知這個地區就是西藏地區。故答案為D項,ABC項無關。故答案為: D。19.(2022七下·慈溪期末)下列內容屬于宋元時期我國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的是( )A.造紙術的發明 B.指南針應用于航海C.火藥開始應用于軍事上 D.發明了雕版印刷術【答案】B【知識點】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四大發明,知道北宋時期,制成了指南針,并開始用于航海事業。A.造紙術的發明是在西漢時期。故A項錯誤;B.北宋時,制成了指南針,并開始用于航海事業屬于宋元時期我國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故B項正確;C.唐朝末年,北宋開始用于軍事。故C項錯誤;D.發明雕版印刷術是在隋唐時期發明的。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需要學生準確識記四大發明的出現與應用。20.(2022七下·慈溪期末)如圖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圖,據此判斷該朝代是( ) A.秦朝 B.西漢 C.唐朝 D.明朝【答案】D【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明朝君主集權強化的有關內容。分析題干可以看出,改革前皇帝下面是丞相,統領六部,改制后丞相被廢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廢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綜上,ABC項錯誤,答案為D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需要學生準確識記明太祖加強君主集權的措施。21.(2022七下·慈溪期末)中國古代君臣關系經歷了這樣一個變化過程:唐朝的大臣和皇帝講話時是坐著的,宋朝的大臣和皇帝講話時是站著的,明清的大臣和皇帝講話時是跪著的。這種變化反映的實質是( )A.完善政治制度 B.相權不斷削弱C.加強思想控制 D.皇權不斷強化【答案】D【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 唐朝的大臣和皇帝講話時是坐著的,宋朝的大臣和皇帝講話時是站著的,明清的大臣和皇帝講話時是跪著的 ”可知,君臣關系從唐朝到明清發生了很多變化,根本特偵是皇帝的權力越來越大,這些變化都是因為皇權不斷強化,故D項正確;A.材料沒有強調完善政治制度。故A項錯誤;B.相權不斷削弱是表象,并非是實質。故B項錯誤;C.材料沒有體現加強思想控制。故C項錯誤。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過程,在每個歷史時期的內容體現、演變的特點、影響等都要掌握。22.(2022七下·慈溪期末)下列選項中使李自成領導的起義得到廣大農民熱烈擁護的一項是( )A.李自成的隊伍發展最為迅速 B.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C.軍紀嚴明 D.起義軍作戰勇敢【答案】B【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使李自成領導的起義得到廣大農民熱烈擁護的原因的相關史實。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進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隊伍很快發展到百萬人。A.李自成的隊伍發展迅速為起義受到農民熱烈擁護的影響。故A項錯誤;B.根據題干分析可知,答案為B項;C.軍紀嚴明是李自成軍隊獲得廣大農民熱烈擁護的原因,但是“均田免賦”更貼切。故C項錯誤;D.作戰勇敢是李自成軍隊獲得廣大農民熱烈擁護的原因,但是“均田免賦”更貼切。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需要學生理解并識記使李自成領導的起義得到廣發農民熱烈擁護的原因的相關史實。23.(2022七下·慈溪期末)滿洲族(滿族) 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也是唯一在中國歷史上曾兩度建立過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 由于世代的變遷和社會的更迭, 該民族以不同的稱謂活躍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舞臺上。該民族曾建立過的“中原王朝”是( )①遼朝 ②金朝 ③元朝 ④清朝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D【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明清帝國的興替;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王朝更替的相關史實。根據題干要求,”滿族曾建立過的中原王朝“可知,金滅北宋,建立了統治黃河流域的中原王朝;滿清入關后清朝逐步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綜上,②④正確,①③錯誤。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需要學生仔細回顧中國古代王朝更替的相關內容,抓住其有關的歷史信息進行排除法作答。24.(2022七下·慈溪期末)18 世紀,當歐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將人們引向光明時,東方的中國人正逐步被禁錮 “思想的牢籠”。“思想的牢籠”指的是( )A.焚書坑儒 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C.八股取士、文字獄 D.閉關鎖國【答案】C【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分析,由”18 世紀,當歐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將人們引向光明時,東方的中國人正逐步被禁錮思想的牢籠“可知,18世紀為清朝時期。清朝時期加強君主集權,通過八股取士和文字獄形成文化專制,加強思想控制。A.焚書坑儒是秦朝加強思想控制的手段。故A項錯誤;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西漢時期漢武帝加強文化專制的手段。故B項錯誤;C.八股取士、文字獄是清朝時期加強文化專制的手段。故C項正確;D.閉關鎖國是清朝時期處理對外關系的政策,與思想控制無關。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于清朝思想控制手段的識記,抓住體感關鍵詞進行針對性選擇。25.(2022七下·慈溪期末)明代長城的修建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挖壕筑墻省工省料, 以--道或多道綿延伸展的墻體為干線, 構建了多層次、 縱深的防御體系。 這體現了長城是( )A.商品貿易 主要場所 B.地區交流的重要通道C.完備的軍事防御體系 D.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答案】C【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本題考查長城的有關知識。根據題干”明代長城的修建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挖壕筑墻省工省料, 以--道或多道綿延伸展的墻體為干線, 構建了多層次、 縱深的防御體系“可知,長城結構復雜,具備完備的軍事防御體系。A.題干無法體現商品貿易的主要場所。故A項錯誤;B.題干無法體現長城加強地區交流的作用。故B項錯誤;C.根據題干所知長城具備完備的軍事防御體系。故C項正確;D.題干無法體現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 C。【點評】解決本題需要學生回顧長城的有關知識,排除與題干無關的有關內容。26.(2022七下·慈溪期末)圖片承載著鮮活的歷史。 某班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搜集到以下圖片, 與這些人物相關的歷史史實所反映的主題是( )A.祖國統一 B.中外交往 C.民族團結 D.抵抗侵略【答案】B【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明清帝國的興替;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探究絲綢之路【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中外交往的相關知識。張騫是西漢時期加強與西域交流的重要人物,對絲綢之路的開辟具有重要意義;鑒真是唐朝時加強中日交流的高僧;鄭和是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的重要人物;戚繼光是明朝時期抵御倭寇入侵的重要人物。A.無法體現祖國統一的相關內容。故A項錯誤;B.題干中的重要人物均參與了中外交流的重要事件。故B項正確;C.無法體現民族團結的相關內容。故C項錯誤;D.無法體現抵抗侵略的相關內容。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需要學生抓住代表性人物的重要事跡,分析其共有主題。27.(2022七下·慈溪期末)據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永禁機匠叫歇碑》記載:“蘇城機戶,類多雇人工織。機戶出資經營,機匠計工受值,原屬相需,各無異議。”期中的“機戶”與“機匠”之間是( )A.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 B.地主與農民的關系C.雇傭和被雇傭的關系 D.無剝削的平等關系【答案】C【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明清時期我國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的相關史實。”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生產方式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雇傭生產關系,體現明清時期我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A.機工雖然受雇,但是人身自由不受限制。故A項錯誤;B.根據題干分析可知并不涉及土地關系。故B項錯誤;C.根據題干分析可知。C項正確;D.機戶與機工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學生識記我國明清時期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的相關史實。28.(2022七下·慈溪期末)某著作記載了我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各部門的生產技術,包括谷類和棉麻作物栽培、食品加工、制鹽、制糖、制陶、榨油、造紙、冶鑄、兵器、舟車制造和珠玉采琢。”該著作應該是指( )A.《農政全書》 B.《天工開物》C.《齊民要術》 D.《本草綱目》【答案】B【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農耕文明的繁盛;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天工開物》的相關史實。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是中國明代一部綜合性科技著作,涉及種植、紡織、熬鹽、制糖、制陶、冶鑄、造船、造紙、采礦、兵器、釀酒等十數個行業領域,被歐洲學者稱為”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A.《農政全書》是一部農學專著。故A項錯誤;B.根據題干分析可知,B項正確;C.《齊民要術》是一部農學專著。故C項錯誤;D.《本草綱目》是一部醫學專著。故D項錯誤。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特別需要理解與識記《天工開物》的相關史實。29.(2021八下·杭州期中)下列明清小說中,以故事為線索,通過家族興衰變化來揭示封建社會衰亡命運的是( )A.《三國演義》 B.《水滸傳》C.《西游記》 D.《紅樓夢》【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據題干關鍵信息“明清小說中,以故事為線索,通過家族興衰變化來揭示封建社會衰亡命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曹雪芹創作的《紅樓夢》,描寫了賈、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貴族青年賈寶玉與林黛玉愛情悲劇,深刻鞭撻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惡,揭示了封建社會必然崩潰的歷史趨勢。ABC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紅樓夢》以故事為線索,通過家族興衰變化來揭示封建社會衰亡命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紅樓夢》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紅樓夢》的相關史實。30.(2022七下·慈溪期末)元、明、清三個朝代在許多方面都有相似之處,主要表現為( )①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②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加強③結束分裂局面實現大一統④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明清帝國的興替;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元、明、清三朝的相似之處。①②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和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加強是元、明、清三朝的相似之處。③清朝之前的明朝是大一統王朝,并未分裂,故③不是相似之處。故CD兩項錯誤。④明朝由漢人建立政權,故B項錯誤。綜上,答案為A項,BCD項錯誤。故答案為: A。【點評】解答此類題目時可以使用排除法,一般一個數字選項可以排除兩個字母選項,有利于提高做題的正確率。二、非選擇題。(共40分)31.(2022七下·慈溪期末)讀圖回答問題:(1)讀圖1回答問題,安第斯山脈位于 (填寫大洲名稱)(2)原產于美洲的農作物有哪些?這些作物主要于何時傳入中國?(3)讀圖2回答,安第斯山區山麓地區氣候如何?(從氣候特征角度回答)安第斯山區的氣溫會隨著海拔的升高出現怎么樣的變化?(4)根據圖3回答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體的不同高度來發展生產的?(5)印第安人利用山體不同高度來發展生產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示?【答案】(1)南美洲(2)玉米、馬鈴薯(土豆)、甘薯(番薯)、花生、向日葵、西紅柿(任選其二)|明(3)終年高溫多雨|隨著海拔的上升,溫度降低。(4)低海拔處:發展農業,種植小麥大麥土豆玉米馬鈴薯等高海拔處:發展畜牧業,放牧羊駝、駱馬(5)根據當地自然環境,因地制宜的發展經濟。【知識點】描述氣候的兩大特點;世界氣候類型和特點;世界的氣候的分布;區域合作;智利——安第斯山脈;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世界重要地形區的所在位置。根據所學知識以及結合題干可知,安第斯山脈位于南美洲西側,被稱為南美洲的脊梁。(2)本題考查內容綜合,既有安第斯山區的生產的有關內容,也有關于中國古代對外交流的內容。根據所學可知,安第斯山區的印第安人根據安第斯山區的垂直變化差異,在海拔較低的地方發展種植業,在海拔較高的地方發展畜牧業。比較代表性的農作物有玉米、馬鈴薯、甘薯、花生等。這些當地的原生物種在明朝時期開始傳入我國,在清朝時得到廣泛種植。(3)根據題干所給的氣溫降水圖可知,安第斯山區山麓地區主要以熱帶雨林氣候為主,終年高溫多雨。氣溫與海拔存在一定的關系,海拔每上升1000米,氣溫會下降6攝氏度,故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會不斷降低。(4)根據所學可知,安第斯山區的印第安人根據安第斯山區的垂直變化差異,在海拔較低的地方發展種植業,在海拔較高的地方發展畜牧業,如駱馬、羊駝。比較代表性的農作物有玉米、馬鈴薯、甘薯、花生等。(5)印第安人利用山體不同高度來進行發展生產體現了因地制宜的發展觀念。【點評】本題考查內容相對較廣,需要學生熟練掌握安第斯山區的生產生活情況再進行作答。32.(2022七下·慈溪期末)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是一項貫穿我國封建社會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從秦朝到清朝存在了兩千多年。歷朝歷代統治者均采取各種措施對此加以發展和完善。仔細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太宗任人唯賢、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自我克制、虛心納諫,采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對外則大力平定外患,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唐語林》材料二:材料三:材明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文體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許多讀書人鉆研八股,不講求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后,他們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材料四:朝代 組織機構 作用明朝 A 是特務組織,專門偵緝官民言行,成為專制皇權的可靠支柱清朝 軍機處 B(1)材料一中的“理想局面”是指什么?根據材料回答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理想局面”?(2)材料二中圖1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名稱是什么?圖2反映出元朝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實行了什么制度?(3)分析材料三,統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控制人們的思想?有什么消極影響?(4)請寫出材料三表格中A、B兩處的相關內容。(5)綜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的發展演變趨勢。【答案】(1)貞觀之治材料中摘抄:一方面對內:任人唯賢、完善科舉等另一方面對外:平定外患,穩固邊疆(2)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3)八股取士|禁錮思想,培養皇權的順從者(4)A廠衛機構(或錦衣衛)B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進一步加強了皇權(5)君主專制不斷加強【知識點】貞觀之治;科舉制的創立;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三省六部制;皇權膨脹【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貞觀之治的相關內容。根據題干”唐太宗任人唯賢、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自我克制、虛心納諫,采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對外則大力平定外患,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可知,描述的是唐太宗時期的貞觀之治。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有很多,結合材料分析可以獲知,一方面對內:任人唯賢、完善科舉等;另一方面對外:平定外患、穩固邊疆。(2)本題考查三省六部制與行省制的相關內容。隋唐時期中央政府采用三省六部制度進行管理,中書省負責起草政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最后交由尚書省進行執行。行省制度是元朝政府針對龐大疆域而創設的地方管理制度。(3)閱讀材料可知,采取的控制人們思想的措施是大興文字獄,其影響結合所學回答,主要是禁錮思想,單為皇帝培養皇權順從者。(4)本題考查錦衣衛與軍機處的有關內容。明朝時期為加強集權統治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清朝時皇權進一步強化,軍機處的出現標志皇權強化到達頂峰。(5)綜合分析可知統治者采取的這些措施使君主的權力不斷強化,君主專制不斷加強。【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唐朝、明朝、清朝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的重要知識。33.(2022七下·慈溪期末)“一帶一路”這一倡議,順應了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從古至今,海陸兩條絲綢之路在世界版圖上不斷延伸,傳播著文明和友好。【文明交匯】材料一 唐代中國,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歷史演進的總動脈。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為當時世界各國人民所向往。……他們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又把唐文化傳播四方,促進了中外文化大交流。——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經貿繁榮】材料二:反映了宋朝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請將下列知識卡片填寫完整。【航海壯舉】材料三 鄭和七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盛極一時。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國的絲綢和瓷器換取當地的特產或饋贈當地的國王,與當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無。不占別國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財富。【封閉落后】材料四 清朝……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作出了嚴格的限制。(后)下令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關閉了其他港口。(1)根據所學列舉“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把唐文化傳播四方”的史實各一例。(2)① ② ③ ④ (3)材料三中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哪里?材料三中體現的平等交往、互惠貿易的方式,在當時有何積極的作用?(4)根據材料四分析,清朝政府實行怎樣的對外政策?有何影響?(5)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唐朝至清朝,我國對外政策的變化趨勢是什么?“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對今天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有什么借鑒意義?【答案】(1)玄奘西行。鑒真東渡(或遣唐使來華)。(2)市舶司;指南針;占城稻;景德鎮(3)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增進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4)閉關鎖國政策。閉關鎖國面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閉關自守,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5)變化:由開放到閉關(答案必須體現變化過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改革開放的政策;加強國家之間的合作交流,取長補短,發展之間。【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近代前夜危機;探討乾隆盛世的危機【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的史實使玄奘西行;玄奘西行天竺,最終取得真經。”把唐文化傳播四方“的史實是鑒真東渡。鑒真不畏艱險,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2)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時期,政府鼓勵對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宋代指南針開始用于航海事業。宋朝時期,從越南引進的優良品種占城稻,在江南地區得到推廣。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后來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根據材料”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國的絲綢和瓷器換取當地的特產或饋贈當地的國王,與當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無。不占別國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財富“可知,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交流,加強了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友好關系。(4)根據材料”清朝……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作出了嚴格的限制。(后)下令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關閉了其他港口“可知,清朝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5)綜合上述材料分析可知,我國對外政策的變化是:由開放到閉關鎖國。【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唐朝到清朝時期的中外交流及政策變化,需要學生抓住重要歷史史實的細節進行作答。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寧波市慈溪市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下學期中國歷史與人文地理期末考試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寧波市慈溪市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下學期中國歷史與人文地理期末考試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