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人教新課標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綜合探究六 走在復興之路上:感受新中國的精神力量同步練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人教新課標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綜合探究六 走在復興之路上:感受新中國的精神力量同步練習

資源簡介

人教新課標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綜合探究六 走在復興之路上:感受新中國的精神力量同步練習
一、單選題
1.在兩年徘徊時期,鄧小平的整頓不包括()
A.改變對知識分子的"左"的政策 B.強調"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C.恢復了高考制度 D.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答案】D
【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文革后兩年徘徊時期鄧小平整頓的內容。本題是逆向選擇題,在文革后兩年徘徊時期,當時的最高領導人華國鋒堅持“兩個凡是”的主張,所以當時鄧小平的整頓不包括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選D。
【點評】掌握文革后兩年徘徊時期鄧小平整頓的內容
2.20世紀以來,中華民族經歷了偉大的三個三十年的探索與實踐。在九十年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譜寫的歷史樂章的主題分別是(  )
A.民族覺醒、民族獨立、民族崛起、民族振興
B.民族覺醒、民族振興、民族獨立、民族崛起
C.民族覺醒、民族獨立、民族振興、民族崛起
D.民族振興、民族獨立、民族覺醒、民族崛起
【答案】C
【知識點】五四運動;改革開放;新中國的誕生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中華民族歷史進程的相關知識。1919年的五四運動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體現了中國人民真正地民族覺醒;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獨立;從1979年至今,中國人民的改革開放事業已經走過了30個春秋,人民生活富足,中華民族已經走上振興之路。故答案選C。
【點評】知道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
3.圖是四川寧江機床廠的一則廣告,發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報》上。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該報首次刊登推銷產品的廣告。這一現象的積極作用包括(  )

①促進企業技術革新,提高企業產品質量
②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實現中外合作生產
③鼓勵企業大膽探索,變革企業經營模式
④突破計劃經濟體制,推動商品經濟發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識點】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察啊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②選項,前半部分正確,屬于其積極意義,但是后半部分與當時階段特征不符合,因為當時剛剛改革開放,還不可能做到與外企合作生產。②項只是圖片所述的“現象”,而并非“積極作用”。故答案選C。
【點評】知道改革開放的意義,掌握從圖片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4.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義
B.成為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唯一形式
C.實現了農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權組織形式
【答案】A
【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析】【分析】 此題主要考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相關知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特點是實行“包產到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不僅改變了原來人民公社化的管理模式,也改變了生產分配方式,貫徹了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原則,因而打破了過去的平均主義。故選A符合題意。
【點評】知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影響。
5.下表反映了我國某一時期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的變化情況。該時期是(  )
年份農業(%)工業
輕工業(%)重工業(%)
第一年26.632.141.3
第二年27.234.338.5
第三年28.836.734.5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答案】D
【知識點】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如圖表反映出的信息一是我國農業和輕重工業比例均衡,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這種情況綜合比較各項,最可能出現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圖表反映出我國農業和輕重工業比例均衡,這種情況不可能出現在新中國剛剛成立之初,因為那時剛剛解放的新中國一窮二白,重工業根本無從發展;也不可能出現在B和C項兩個時間段,因為在B段優先發展重工業,重工業的比重一直較高;C段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大躍進運動,“以鋼為綱”的全面躍進,重工業更是畸形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業獲得發展,輕工業也得到發展,才可能出現上述局面。
【點評】此題難度為中,考查提煉多點有效信息發現問題的能力。
6.“生產隊由隊長同一個個農戶簽訂合同,合同規定出生產指標和給這個農戶的報酬。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多勞多得。”這里描述的是(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運動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答案】D
【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農民取得經營和生產自主權的改革就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生產隊”是在1961年黨中央提出八字方針之后出現的農村基本核算單位。八字方針以“調整”為主,將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單位下放到相當于原來初級社規模的生產隊。由此排除A、B。打破大鍋飯,鼓勵多勞多得,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事情,排除C,D符合題意。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7.改革開放加速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1978年我國城市數量為193個,1997年為668個,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長最為迅速。這主要是由于(  )
A.經濟特區的設立 B.鄉鎮企業的崛起與發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開放 D.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
【答案】B
【知識點】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本題可用排除法解答,其中A、C、D三項措施只能使城市的規模擴大,而不能事城市數量增長,因此,只有在農村發展鄉鎮企業,使許多鄉鎮在企業發展壯大的基礎上成為一些中小城市。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們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社會組織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人口學把城市化定義為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是“人口向城市地區集中、或農業人口變為非農業人口的過程”。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城市化就是農村生活方式轉化為城市生活方式的過程。經濟學上從工業化的角度來定義城市化,就是農村經濟轉化為城市化大生產的過程。根據定義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小城鎮發展最快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結果。
【點評】本題以改革開放30周年為契機,考查了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
8.1979年3月15日,中央電視臺首次播出外商廣告“西鐵城——星辰表”。這反映出(  )
A.中國人走向世界的愿望 B.國外普遍贊賞中國開放政策
C.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D.中國全面推行改革開放政策
【答案】A
【知識點】改革開放
【解析】 【分析】此題主要考查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此廣告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決策后不久播出的,反映了中國人走向世界的愿望.
改革開放前,中國,游離與世界潮流之外.央視首次播出外商廣告,表明人們觀念發生了變化,開始關注世界、走向世界。.B、C、D三項都是1978年改革開放后的情況,應排除。且D項說法錯誤,改革開放政策是在20世紀80年代逐步展開的。故答案選A。
【點評】知道改革開放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9.圖展現了四川人民“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這些創舉直接得益于(  )

A.經濟體制改革方針的確立
B.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提出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
【答案】A
【知識點】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推動體制創新;B項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D項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C項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A。
【點評】此題考查的是對中共改革發展沿革歷程的理解。
10.下列關于圖的解讀,正確的有(  )

①始終開放的經濟體70年代經濟波動最大
②始終封閉的經濟體多數時期經濟呈現現負增長
③始終開放的經濟體包括美國和歐盟
④本圖所涉及的經濟體不可能包括中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知識點】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此題為組合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對外開放的相關知識,從圖中信息容易判斷①始終開放的經濟體70年代經濟波動最大是正確的;②始終封閉的經濟體多經濟呈負增長應該是只有八十年代中的幾年,多數時期還是有增長的.③中始終開放的經濟體包括美國,但歐盟是成立于90年代后.④中國1978年前是封閉的,1978年后是開放的,所以既不是始終封閉也不是始終開放,所以本圖所涉及的經濟體不可能包括中國.答案選B。
【點評】掌握從圖表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1.圖是1980年12月我國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的一份營業執照。它反映出(  )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 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C.所有制形式趨向多樣化 D.沿海開放城市帶動了經濟發展
【答案】C
【知識點】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抓住關鍵詞“1980”,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是在1992年得十四大。排除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是在1984年,個體經濟的出現,改變了原來單一公有制的局面,所有制形式趨向多樣化,C符合題意,故選C。沿海開放城市的設立是在1984年展開,不符合題意。故選C。
【點評】知道我國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
12.流行語往往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流行語是一個時代的烙印。下列流行語中反映改革開放時代的是(  )
A.“農業生產合作社”“改造”
B.“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C.“走資派”“革命不是請客吃飯”
D.“大包干”“招商引資”
【答案】D
【知識點】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農業生產合作社”“改造”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指的是“大躍進運動”;“走 資派”“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大包干”“招商引資”指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對外開放,所以是改革開放時期。正確答案是D。
【點評】 此題考查學生對不同歷史時期主要特征的理解。
13.深圳居民王先生今年60歲,他欣喜地說:“我是親眼看到深圳一天天地發展、一天天地繁榮起來。深圳這30多年來的變化真可以說是翻天覆地啊!”張先生所見所感說明(  )
①改革開放符合民心②改革開放順應了時代潮流
③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④我國已步入了發達國家行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識點】改革開放;經濟特區
【解析】【分析】深圳的發展,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縮影,并為我國擴大開放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提 供了豐富的經驗。所以王先生的感嘆表明①是正確的。取得了成就說明改革開放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是強國之路,因此②③也是正確的。結合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 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可知④是錯誤的。正確答案是B。
【點評】 此題首先要求學生熟知深圳作為最早經濟特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試驗田”。
14.我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演化過程是(  )
A.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B.沿海經濟開放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內地
C.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海開放城市──內地
D.內地──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
【答案】A
【知識點】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我國對外開放從沿海地區向內地發展,首先是設立經濟特區,其次是設立沿海開放城市,然后是沿海經濟開放區,最后是內地。所以正確答案是A。
【點評】 此題首先考查的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形成過程。
15.1980年我國設立的首批經濟特區,按自南向北的順序排列為(  )
A.廈門、汕頭、深圳、珠海 B.珠海、深圳、汕頭、廈門
C.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D.珠海、汕頭、深圳、廈門
【答案】B
【知識點】改革開放;經濟特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解析】【分析】參照課本P50的早期對外開放示意圖,再結合地圖上的一般定向法,可以判斷出自南向北依次為珠海、深圳、汕頭、廈門。正確答案是B
【點評】此題首先考查的是我國的首批經濟特區,其次也是考察學生的空間概念。
16.下圖中屬于我國開放的14個沿海開放城市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B
【知識點】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的是我國的沿海開放城市。我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分別是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上海、寧波、溫、福州、廣州、湛江、北海。②③是指廈門和深圳,它們是經濟特區,故要排除;而①④是指福州和北海,它們是沿海開放城市。故答案是B。
【點評】知道我國的沿海開放城市。
17.依靠“臨近香港、背靠國內”的區域優勢,1979年7月,開山填海的炮聲炸醒了沉睡的蛇口,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聲“開山炮”。炮聲中逐步崛起的是(  )
A.深圳經濟特區 B.珠海經濟特區
C.珠江三角洲沿海經濟開發區 D.上海浦東新區
【答案】A
【知識點】改革開放;經濟特區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改革開放和經濟特區的相關知識。題干材料描繪的是深圳發展成為我國最早的經濟特區過程中的背景畫面,蛇口工業區是深圳的開始之地,故答案選A。上海浦東新區不能滿足“臨近香港”的要求,珠海經濟特區、珠江三角洲沿海經濟開放區不能滿足“第一聲”的要求,故BCD不選。
【點評】知道深圳在改革開放中的地位。
18.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曾流行過一個口號:“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當時,有的國家領導人認為,中國將很快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黨的十三大提出,我國社會主義還處于初級階段。出現這種認識變化的主要由于(  )
A.吸取了“大躍進”運動的教訓
B.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C.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D.總結了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
【答案】C
【知識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改革新階段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大躍進和中共十三大的相關知識。“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口號嚴重脫離了中國國情,沒有實事求是;中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出現這種認識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共產黨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故答案選C。
【點評】知道我國的建設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出發。
19.“人財物各有所管,產供銷互不見面。”這副對聯創作的時代背景是(  )
A.計劃經濟體制的盛行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C.國有企業改革的推行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答案】A
【知識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計劃經濟的相關知識。“產供銷互不見面”是指生產和銷售脫節,人、才、物都受嚴格管理、生產者與銷售者不用見面。這是計劃經濟體制的顯著特征。故答案選A。
【點評】知道計劃經濟的特征。
20.列表總結是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以下歷史知識總結正確的是(  )
序號 歷史事件 標志著
① 1949年開國大典 新中國成立,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②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幾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徹底消滅了
③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進入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時期
④ 1997年我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統治完全終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知識點】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解析】【分析】此題在于考查學生對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時期的了解,內容不難,主要注重對基礎知識的考查。正確答案為B。
【點評】 課標要求知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概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程,其中了解重大歷史事件的時序與地位,屬于了解、知道層次。
二、問答題
21.根據材料與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953-1985年中國農業總產值平均增長率
時間年均增長率(%)
1953~1957年4.5
1958~1962年4.3
1963~1965年11.1
1966~1970年3.9
1971~1975年4.0
1976~1980年5.1
1981~1985年8.1
(摘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
根據表中的相關數據;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53-1985年期間兩次農業總產值增長高峰出現的時間并分析原因,比較其經濟大背景的不同之處。
【答案】(1)1963~1965年,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最高,原因是國家調整了農業政策,政變了大躍進給農業帶來的困難局面。1981~1985年,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大幅度提高,原因是國家在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2)1963-1965年是計劃經濟體制.(2分)1981-1981年是經濟體制改革。
【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建國后我國經濟發展情況及經濟政策的變化情況。通過簡單的圖表數據分析可以看1963~1965年和1981~1985年兩個時間段我國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大幅提高。1963~1965年農業的發展是因為國家調整了農業政策,政變了大躍進給農業帶來的困難局面。1981~1985年,農業的發展是因為國家在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這兩個時間段經濟大背景不同,前者是計劃經濟體制,后者是經濟體制改革。
【點評】掌握建國后我國經濟發展情況及經濟政策的變化情況
22.某校九年級開展“立足國情,展望發展”的探究活動,同學們事先收集了部分資料:
材料一:新婚大件:今年初三的紅紅說:“我的爺爺奶奶結婚時有縫紉機、自行車、手表和收音機四大件;我的爸爸媽媽結婚時有彩電、冰箱、洗衣機和空調四大件;我表哥和表嫂去年結婚時有120平方米的新房和小轎車。”
材料二:到2007年,我國尚有1479萬人溫飽沒有完全解決。城鎮也有一批人口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還有相當數量的人口雖然溫飽問題得到解決,但尚未達到小康。
材料三:由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在20世紀80—90年代,中國人民的生活實現了兩大歷史性跨越;展望未來,到21世紀中葉,我國人民生活還將實現兩大歷史性跨越。
(1)感悟發展:材料一中“新婚大件”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2)分析問題:結合材料二分析我國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中還存在怎樣的問題?
(3)我的建議:結合所學知識,試闡述要實現兩大歷史性跨越,我國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答案】(1)改革開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前所未有的提高,物質生活極大改善。
(2)在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完善等問題。
(3)我國還需要在科技、教育、經濟、社會建設、外交等方面努力。譬如大力推行科教興國戰略,實現科技創新與教育創新;在經濟發展方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深化改革,全方位開放;在外交方面,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加強國際聯系合作等。
【知識點】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對我國改革開放成就的理解。學生需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認識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同時在問題認識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說明解 決思路,理解堅持走科學發展之路。材料中以小見大,有身邊事例,有國家概括和發展展望,觀點鮮明,角度具有發散性,符合學生答題思維,有助于提高學生理解 分析能力,體現出知識綜合性和能力的拓展性,尤其注重自主探究能力。
【點評】課標要求知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其中了解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成就。通過探究活動模式,凸顯“認識現象──分析問題──解決 問題”的邏輯思路,屬于在理解基礎上綜合運用知識層次。
23.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改革成就舉世矚目。但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們也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我們又開始了新的征程……
【回首改革成果】
【破解改革難題】
表12013年部分省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比較
東部地區 中西部地區
浙江 江蘇 河南 貴州 廣西
51.7% 49.0% 30.1% 29.0% 25.0%
鏈接:我國自2008年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以來,東部高校面向中西部省份招生數從3.5萬人增加到18.5萬人,逐步縮小了區域入學機會差距。2014年,國家將繼續加大教育資源向中西部傾斜。
【描繪改革藍圖】
全面深化改革是億萬人民的共同事業。在未來的日子里,更艱巨的任務要求我們去擔當,更宏偉的目標召喚我們去實現。我們定會一步步把改革藍圖變成現實……
(1)圖10、圖11中的數據變化分別說明了什么?
(2)根據表1和鏈接內容,分析我國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區教育發展的必要性。
(3)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時,我們要實現怎樣的宏偉目標?
【答案】(1)圖10:國內生產總值持續提升,說明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的發展(或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圖11: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說明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不斷提高。
(2)因為我國教育發展不均衡,東部地區教育較為發達,中西部地區相對落后。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礎,是民族振興的基石;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區的教育發展,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有利于提高中西部地區人口的文化素質,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3)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知識點】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解析】【分析】此題是我國新形勢下社會發展的重要認識,旨在讓學生理解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不足。試題整體圖文并茂,數據客觀,整體 結構合理,邏輯性強,注重對學生分析材料,掌握核心知識等方面的考查,聯系社會實際,體現了知識的綜合性、內在聯系與時政性,特別注重學生將時政素材和所 學知識綜合分析的能力。
【點評】課標要求知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其中了解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成就;能夠結合說明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描述當代中國發展的階 段性特征,屬于理解、分析層次。
1 / 1人教新課標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綜合探究六 走在復興之路上:感受新中國的精神力量同步練習
一、單選題
1.在兩年徘徊時期,鄧小平的整頓不包括()
A.改變對知識分子的"左"的政策 B.強調"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C.恢復了高考制度 D.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2.20世紀以來,中華民族經歷了偉大的三個三十年的探索與實踐。在九十年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譜寫的歷史樂章的主題分別是(  )
A.民族覺醒、民族獨立、民族崛起、民族振興
B.民族覺醒、民族振興、民族獨立、民族崛起
C.民族覺醒、民族獨立、民族振興、民族崛起
D.民族振興、民族獨立、民族覺醒、民族崛起
3.圖是四川寧江機床廠的一則廣告,發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報》上。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該報首次刊登推銷產品的廣告。這一現象的積極作用包括(  )

①促進企業技術革新,提高企業產品質量
②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實現中外合作生產
③鼓勵企業大膽探索,變革企業經營模式
④突破計劃經濟體制,推動商品經濟發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義
B.成為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唯一形式
C.實現了農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權組織形式
5.下表反映了我國某一時期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的變化情況。該時期是(  )
年份農業(%)工業
輕工業(%)重工業(%)
第一年26.632.141.3
第二年27.234.338.5
第三年28.836.734.5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6.“生產隊由隊長同一個個農戶簽訂合同,合同規定出生產指標和給這個農戶的報酬。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多勞多得。”這里描述的是(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運動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7.改革開放加速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1978年我國城市數量為193個,1997年為668個,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長最為迅速。這主要是由于(  )
A.經濟特區的設立 B.鄉鎮企業的崛起與發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開放 D.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
8.1979年3月15日,中央電視臺首次播出外商廣告“西鐵城——星辰表”。這反映出(  )
A.中國人走向世界的愿望 B.國外普遍贊賞中國開放政策
C.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D.中國全面推行改革開放政策
9.圖展現了四川人民“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這些創舉直接得益于(  )

A.經濟體制改革方針的確立
B.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提出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
10.下列關于圖的解讀,正確的有(  )

①始終開放的經濟體70年代經濟波動最大
②始終封閉的經濟體多數時期經濟呈現現負增長
③始終開放的經濟體包括美國和歐盟
④本圖所涉及的經濟體不可能包括中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圖是1980年12月我國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的一份營業執照。它反映出(  )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 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C.所有制形式趨向多樣化 D.沿海開放城市帶動了經濟發展
12.流行語往往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流行語是一個時代的烙印。下列流行語中反映改革開放時代的是(  )
A.“農業生產合作社”“改造”
B.“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C.“走資派”“革命不是請客吃飯”
D.“大包干”“招商引資”
13.深圳居民王先生今年60歲,他欣喜地說:“我是親眼看到深圳一天天地發展、一天天地繁榮起來。深圳這30多年來的變化真可以說是翻天覆地啊!”張先生所見所感說明(  )
①改革開放符合民心②改革開放順應了時代潮流
③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④我國已步入了發達國家行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我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演化過程是(  )
A.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B.沿海經濟開放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內地
C.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海開放城市──內地
D.內地──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
15.1980年我國設立的首批經濟特區,按自南向北的順序排列為(  )
A.廈門、汕頭、深圳、珠海 B.珠海、深圳、汕頭、廈門
C.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D.珠海、汕頭、深圳、廈門
16.下圖中屬于我國開放的14個沿海開放城市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17.依靠“臨近香港、背靠國內”的區域優勢,1979年7月,開山填海的炮聲炸醒了沉睡的蛇口,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聲“開山炮”。炮聲中逐步崛起的是(  )
A.深圳經濟特區 B.珠海經濟特區
C.珠江三角洲沿海經濟開發區 D.上海浦東新區
18.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曾流行過一個口號:“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當時,有的國家領導人認為,中國將很快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黨的十三大提出,我國社會主義還處于初級階段。出現這種認識變化的主要由于(  )
A.吸取了“大躍進”運動的教訓
B.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C.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D.總結了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
19.“人財物各有所管,產供銷互不見面。”這副對聯創作的時代背景是(  )
A.計劃經濟體制的盛行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C.國有企業改革的推行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20.列表總結是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以下歷史知識總結正確的是(  )
序號 歷史事件 標志著
① 1949年開國大典 新中國成立,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②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幾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徹底消滅了
③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進入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時期
④ 1997年我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統治完全終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問答題
21.根據材料與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953-1985年中國農業總產值平均增長率
時間年均增長率(%)
1953~1957年4.5
1958~1962年4.3
1963~1965年11.1
1966~1970年3.9
1971~1975年4.0
1976~1980年5.1
1981~1985年8.1
(摘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
根據表中的相關數據;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53-1985年期間兩次農業總產值增長高峰出現的時間并分析原因,比較其經濟大背景的不同之處。
22.某校九年級開展“立足國情,展望發展”的探究活動,同學們事先收集了部分資料:
材料一:新婚大件:今年初三的紅紅說:“我的爺爺奶奶結婚時有縫紉機、自行車、手表和收音機四大件;我的爸爸媽媽結婚時有彩電、冰箱、洗衣機和空調四大件;我表哥和表嫂去年結婚時有120平方米的新房和小轎車。”
材料二:到2007年,我國尚有1479萬人溫飽沒有完全解決。城鎮也有一批人口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還有相當數量的人口雖然溫飽問題得到解決,但尚未達到小康。
材料三:由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在20世紀80—90年代,中國人民的生活實現了兩大歷史性跨越;展望未來,到21世紀中葉,我國人民生活還將實現兩大歷史性跨越。
(1)感悟發展:材料一中“新婚大件”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2)分析問題:結合材料二分析我國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中還存在怎樣的問題?
(3)我的建議:結合所學知識,試闡述要實現兩大歷史性跨越,我國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23.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改革成就舉世矚目。但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們也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我們又開始了新的征程……
【回首改革成果】
【破解改革難題】
表12013年部分省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比較
東部地區 中西部地區
浙江 江蘇 河南 貴州 廣西
51.7% 49.0% 30.1% 29.0% 25.0%
鏈接:我國自2008年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以來,東部高校面向中西部省份招生數從3.5萬人增加到18.5萬人,逐步縮小了區域入學機會差距。2014年,國家將繼續加大教育資源向中西部傾斜。
【描繪改革藍圖】
全面深化改革是億萬人民的共同事業。在未來的日子里,更艱巨的任務要求我們去擔當,更宏偉的目標召喚我們去實現。我們定會一步步把改革藍圖變成現實……
(1)圖10、圖11中的數據變化分別說明了什么?
(2)根據表1和鏈接內容,分析我國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區教育發展的必要性。
(3)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時,我們要實現怎樣的宏偉目標?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文革后兩年徘徊時期鄧小平整頓的內容。本題是逆向選擇題,在文革后兩年徘徊時期,當時的最高領導人華國鋒堅持“兩個凡是”的主張,所以當時鄧小平的整頓不包括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選D。
【點評】掌握文革后兩年徘徊時期鄧小平整頓的內容
2.【答案】C
【知識點】五四運動;改革開放;新中國的誕生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中華民族歷史進程的相關知識。1919年的五四運動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體現了中國人民真正地民族覺醒;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獨立;從1979年至今,中國人民的改革開放事業已經走過了30個春秋,人民生活富足,中華民族已經走上振興之路。故答案選C。
【點評】知道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
3.【答案】C
【知識點】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察啊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②選項,前半部分正確,屬于其積極意義,但是后半部分與當時階段特征不符合,因為當時剛剛改革開放,還不可能做到與外企合作生產。②項只是圖片所述的“現象”,而并非“積極作用”。故答案選C。
【點評】知道改革開放的意義,掌握從圖片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4.【答案】A
【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析】【分析】 此題主要考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相關知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特點是實行“包產到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不僅改變了原來人民公社化的管理模式,也改變了生產分配方式,貫徹了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原則,因而打破了過去的平均主義。故選A符合題意。
【點評】知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影響。
5.【答案】D
【知識點】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如圖表反映出的信息一是我國農業和輕重工業比例均衡,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這種情況綜合比較各項,最可能出現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圖表反映出我國農業和輕重工業比例均衡,這種情況不可能出現在新中國剛剛成立之初,因為那時剛剛解放的新中國一窮二白,重工業根本無從發展;也不可能出現在B和C項兩個時間段,因為在B段優先發展重工業,重工業的比重一直較高;C段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大躍進運動,“以鋼為綱”的全面躍進,重工業更是畸形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業獲得發展,輕工業也得到發展,才可能出現上述局面。
【點評】此題難度為中,考查提煉多點有效信息發現問題的能力。
6.【答案】D
【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農民取得經營和生產自主權的改革就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生產隊”是在1961年黨中央提出八字方針之后出現的農村基本核算單位。八字方針以“調整”為主,將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單位下放到相當于原來初級社規模的生產隊。由此排除A、B。打破大鍋飯,鼓勵多勞多得,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事情,排除C,D符合題意。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7.【答案】B
【知識點】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本題可用排除法解答,其中A、C、D三項措施只能使城市的規模擴大,而不能事城市數量增長,因此,只有在農村發展鄉鎮企業,使許多鄉鎮在企業發展壯大的基礎上成為一些中小城市。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們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社會組織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人口學把城市化定義為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是“人口向城市地區集中、或農業人口變為非農業人口的過程”。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城市化就是農村生活方式轉化為城市生活方式的過程。經濟學上從工業化的角度來定義城市化,就是農村經濟轉化為城市化大生產的過程。根據定義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小城鎮發展最快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結果。
【點評】本題以改革開放30周年為契機,考查了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
8.【答案】A
【知識點】改革開放
【解析】 【分析】此題主要考查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此廣告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決策后不久播出的,反映了中國人走向世界的愿望.
改革開放前,中國,游離與世界潮流之外.央視首次播出外商廣告,表明人們觀念發生了變化,開始關注世界、走向世界。.B、C、D三項都是1978年改革開放后的情況,應排除。且D項說法錯誤,改革開放政策是在20世紀80年代逐步展開的。故答案選A。
【點評】知道改革開放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9.【答案】A
【知識點】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推動體制創新;B項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D項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C項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A。
【點評】此題考查的是對中共改革發展沿革歷程的理解。
10.【答案】B
【知識點】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此題為組合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對外開放的相關知識,從圖中信息容易判斷①始終開放的經濟體70年代經濟波動最大是正確的;②始終封閉的經濟體多經濟呈負增長應該是只有八十年代中的幾年,多數時期還是有增長的.③中始終開放的經濟體包括美國,但歐盟是成立于90年代后.④中國1978年前是封閉的,1978年后是開放的,所以既不是始終封閉也不是始終開放,所以本圖所涉及的經濟體不可能包括中國.答案選B。
【點評】掌握從圖表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1.【答案】C
【知識點】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抓住關鍵詞“1980”,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是在1992年得十四大。排除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是在1984年,個體經濟的出現,改變了原來單一公有制的局面,所有制形式趨向多樣化,C符合題意,故選C。沿海開放城市的設立是在1984年展開,不符合題意。故選C。
【點評】知道我國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
12.【答案】D
【知識點】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農業生產合作社”“改造”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指的是“大躍進運動”;“走 資派”“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大包干”“招商引資”指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對外開放,所以是改革開放時期。正確答案是D。
【點評】 此題考查學生對不同歷史時期主要特征的理解。
13.【答案】B
【知識點】改革開放;經濟特區
【解析】【分析】深圳的發展,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縮影,并為我國擴大開放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提 供了豐富的經驗。所以王先生的感嘆表明①是正確的。取得了成就說明改革開放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是強國之路,因此②③也是正確的。結合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 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可知④是錯誤的。正確答案是B。
【點評】 此題首先要求學生熟知深圳作為最早經濟特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試驗田”。
14.【答案】A
【知識點】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我國對外開放從沿海地區向內地發展,首先是設立經濟特區,其次是設立沿海開放城市,然后是沿海經濟開放區,最后是內地。所以正確答案是A。
【點評】 此題首先考查的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形成過程。
15.【答案】B
【知識點】改革開放;經濟特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解析】【分析】參照課本P50的早期對外開放示意圖,再結合地圖上的一般定向法,可以判斷出自南向北依次為珠海、深圳、汕頭、廈門。正確答案是B
【點評】此題首先考查的是我國的首批經濟特區,其次也是考察學生的空間概念。
16.【答案】B
【知識點】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的是我國的沿海開放城市。我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分別是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上海、寧波、溫、福州、廣州、湛江、北海。②③是指廈門和深圳,它們是經濟特區,故要排除;而①④是指福州和北海,它們是沿海開放城市。故答案是B。
【點評】知道我國的沿海開放城市。
17.【答案】A
【知識點】改革開放;經濟特區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改革開放和經濟特區的相關知識。題干材料描繪的是深圳發展成為我國最早的經濟特區過程中的背景畫面,蛇口工業區是深圳的開始之地,故答案選A。上海浦東新區不能滿足“臨近香港”的要求,珠海經濟特區、珠江三角洲沿海經濟開放區不能滿足“第一聲”的要求,故BCD不選。
【點評】知道深圳在改革開放中的地位。
18.【答案】C
【知識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改革新階段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大躍進和中共十三大的相關知識。“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口號嚴重脫離了中國國情,沒有實事求是;中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出現這種認識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共產黨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故答案選C。
【點評】知道我國的建設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出發。
19.【答案】A
【知識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計劃經濟的相關知識。“產供銷互不見面”是指生產和銷售脫節,人、才、物都受嚴格管理、生產者與銷售者不用見面。這是計劃經濟體制的顯著特征。故答案選A。
【點評】知道計劃經濟的特征。
20.【答案】B
【知識點】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解析】【分析】此題在于考查學生對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時期的了解,內容不難,主要注重對基礎知識的考查。正確答案為B。
【點評】 課標要求知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概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程,其中了解重大歷史事件的時序與地位,屬于了解、知道層次。
21.【答案】(1)1963~1965年,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最高,原因是國家調整了農業政策,政變了大躍進給農業帶來的困難局面。1981~1985年,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大幅度提高,原因是國家在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2)1963-1965年是計劃經濟體制.(2分)1981-1981年是經濟體制改革。
【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建國后我國經濟發展情況及經濟政策的變化情況。通過簡單的圖表數據分析可以看1963~1965年和1981~1985年兩個時間段我國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大幅提高。1963~1965年農業的發展是因為國家調整了農業政策,政變了大躍進給農業帶來的困難局面。1981~1985年,農業的發展是因為國家在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這兩個時間段經濟大背景不同,前者是計劃經濟體制,后者是經濟體制改革。
【點評】掌握建國后我國經濟發展情況及經濟政策的變化情況
22.【答案】(1)改革開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前所未有的提高,物質生活極大改善。
(2)在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完善等問題。
(3)我國還需要在科技、教育、經濟、社會建設、外交等方面努力。譬如大力推行科教興國戰略,實現科技創新與教育創新;在經濟發展方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深化改革,全方位開放;在外交方面,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加強國際聯系合作等。
【知識點】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對我國改革開放成就的理解。學生需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認識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同時在問題認識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說明解 決思路,理解堅持走科學發展之路。材料中以小見大,有身邊事例,有國家概括和發展展望,觀點鮮明,角度具有發散性,符合學生答題思維,有助于提高學生理解 分析能力,體現出知識綜合性和能力的拓展性,尤其注重自主探究能力。
【點評】課標要求知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其中了解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成就。通過探究活動模式,凸顯“認識現象──分析問題──解決 問題”的邏輯思路,屬于在理解基礎上綜合運用知識層次。
23.【答案】(1)圖10:國內生產總值持續提升,說明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的發展(或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圖11: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說明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不斷提高。
(2)因為我國教育發展不均衡,東部地區教育較為發達,中西部地區相對落后。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礎,是民族振興的基石;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區的教育發展,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有利于提高中西部地區人口的文化素質,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3)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知識點】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解析】【分析】此題是我國新形勢下社會發展的重要認識,旨在讓學生理解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不足。試題整體圖文并茂,數據客觀,整體 結構合理,邏輯性強,注重對學生分析材料,掌握核心知識等方面的考查,聯系社會實際,體現了知識的綜合性、內在聯系與時政性,特別注重學生將時政素材和所 學知識綜合分析的能力。
【點評】課標要求知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其中了解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成就;能夠結合說明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描述當代中國發展的階 段性特征,屬于理解、分析層次。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善县| 望谟县| 科尔| 嘉定区| 漾濞| 肥东县| 宜丰县| 剑河县| 忻城县| 隆回县| 景东| 鹤壁市| 太谷县| 申扎县| 泰州市| 通海县| 内黄县| 宽城| 修武县| 枞阳县| 合阳县| 柳河县| 阳高县| 肥东县| 随州市| 忻城县| 湟源县| 平谷区| 嫩江县| 望奎县| 尤溪县| 德惠市| 英吉沙县| 凭祥市| 鄂托克前旗| 江永县| 从江县| 商河县| 毕节市| 陕西省| 云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