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初中歷社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三課《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觸與文明高度發展》同步練習一、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1.(2017·椒江模擬)北宋與周邊的遼、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進行了連年的戰爭,北宋軍隊負多勝少。這一“積弱”局面的形成與宋太祖采取的措施直接有關的是( )A.選拔大批文臣擔任中央和地方官吏B.增設機構,官僚機構膨脹,軍費開支過大C.解除統軍大將的兵權,皇帝直接控制禁軍,禁軍輪流駐防京師D.實行推恩令,解決了地方政權對中央的威脅【答案】C【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太祖解除統軍大將的兵權,皇帝直接控制禁軍,禁軍輪流駐防京師,雖然起到了防止將領發展私人勢力,加強皇帝的權力,但削弱軍隊的戰斗力,形成“積弱”局面。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舉措的理解。2.宋朝采取重文輕武政策的原因是( )A.防止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B.統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視文臣C.文臣才能突出,堪當大任D.武將無能【答案】A【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國號宋,定都東京,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太祖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宋太祖為了改變唐末以來“長槍大劍”武將跋扈的局面,防止武將專政,割據分裂,北宋開啟“偃武興文”,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大力發展科舉制度。宋代士人受到普遍的尊重,各級官員俸祿豐厚,生活十分優裕。宋代的重文輕武的國策在防止割據分裂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官僚集團的整體文化素質,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發展。A項防止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是宋朝采取重文輕武政策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代采取重文輕武國策的原因。二、北宋與遼、西夏并立3.下面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 )A. B.C. D.【答案】B【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北宋的統治者陸續消滅了南方割據政權,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因此北宋應該處于南方,C、D項不符合史實,錯誤;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政權,1125年遼被金滅亡,1127年,金滅北宋,因此A項不符合史實,錯誤;北宋時期,與西夏和遼均有戰有和,但保持了更長久的和平狀態,三方形成了政權并立的局面,故B項符合題意,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的是遼宋夏金時期政權并立的局面。解題關鍵是掌握北宋時的政權并立局面。4.宋和西夏達成和議后,產生的積極影響包括( )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經濟負擔 ②促進了宋與西夏的和平交往③推動了西北邊境地區的發展 ④北宋獲得相對安定的發展環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B【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北宋與遼、西夏的并列考點的理解。本題考查的是積極影響,而第一項是消極影響,可用排除法排除。根據八上《歷史與社會》第101頁小字資料,可以得出第2、3、4項是正確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點評】要求學生理解北宋與遼、西夏并立的影響。三、南宋與金的和戰5.公元10世紀到13世紀,我國總體上處于少數民族與漢族政權并立的時代,其中岳飛抗擊的政權是哪個民族建立的( )A.契丹 B.女真 C.黨項 D.回紇【答案】B【知識點】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岳飛抗金的有關知識。岳飛抗擊的金政權,是女真族建立的。故選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岳飛抗金事跡的識記。6.它是女真族建立的一個政權,鼎盛時曾一度統治了大半個中國。在與南宋、西夏并立期間,始終維持其霸主地位。它是( )A.遼 B.金 C.西遼 D.大理【答案】B【知識點】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權。10世紀時,女真受到遼的控制和壓迫,后來完顏部統一了女真各部。完顏阿骨打繼任女真首領后,繼續領導抗遼斗爭,勢力不斷壯大。1115年,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政權。在與南宋、西夏并立期間,金始終維持其霸主地位。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權的識記。四、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拓展7.元朝是我國第一個統一全國的少數民族政權,下列事件發生在元朝的是( )①鐵木真統一蒙古②馬可·波羅來華③回族形成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⑤建立行省制度A.①②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答案】C【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聯系所學知識,元朝由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孫子忽必烈建立,②③⑤均發生于元朝,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于南宋,故本題選擇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元朝史實的識記和辨析能力。8.中國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是( )A.北庭都元帥府 B.宣政院C.澎湖巡檢司 D.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答案】C【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元朝統治的知識點。注意題干“臺灣地區”,元朝時期設北庭都元帥府,與同時設立的曲先塔林都元帥府分治天山南北,因此涉及的是新疆地區,故A錯誤;元朝設有宣政院管轄西藏地區,故B錯誤;元朝設有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臺灣地區,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故C正確;“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是元朝在西藏地區成立的地方軍政機構,隸屬于宣政院,故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元朝統治的內容,考查元朝對臺灣地區的管轄和統治,機構的名稱是考查的重點。五、經濟重心的南移9.分析表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地區 朝代 陜西 山西 浙江 福建唐 32 32 44 29北宋 12 25 86 45南宋、金 4 14 185 63A.北方氣候日漸惡劣 B.南方戰亂日趨頻繁C.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北方 D.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南方【答案】D【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表格中人口的變化能夠反映出社會發展的情況,從西漢到宋代,南方人口迅速增加,北方人口比例差距開始縮小,反映了南方經濟社會得到很快的發展,古代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北方人口相對于南方占據的全國的份額迅速減少,反映了北方社會的動蕩不安,經濟衰退。從唐朝中后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終完成。D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了宋朝經濟中心難移的內容,各個朝代隨著社會的發展,進行經濟重心的移動,是鞏固國家統治的舉措。10.下表是某歷史興趣小組為開展某主題研究性學習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圖表:讀表后,你認為該興趣小組研究的主題是( )地區 時間 北方 南方北宋中后期 貢獻財政收入20% 貢獻財政收入80%南宋時期 諺曰:“天上天堂,地下蘇杭。”又曰:“蘇湖熟,天下足。”A.人口大量南遷 B.宋朝社會生活C.經濟重心南移 D.蘇杭生活富足【答案】C【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題干表明,北宋中后期,國家財政收入中,南方占主體;“蘇湖熟天下足”意思是這個地方的糧食豐收,足于解決全國人口的吃飯問題,根據所學可知,這說明我國經濟的重心已經南移。故C符合題意;題干未體現人口南遷和社會生活,故A、B不符合題意;蘇杭生活富足不能全面反映表格內容,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經濟重心南移相關知識的掌握。解題的關鍵在于題干中的“南宋時期,蘇湖熟,天下足”,結合所學可知,在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完成了南移。11.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是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這一“節點”實現于( )A.三國時期 B.南北朝時期 C.隋唐時期 D.兩宋時期【答案】D【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經濟重心的南移開始于唐朝中期,到南宋時最后完成。那是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故選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經濟重心南移相關知識的掌握。解題的關鍵在于題干中的“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結合所學可知,經濟重心的南移開始于唐朝中期,到南宋時期最后完成。六、社會生活與文化12.人們常用“比黃連還苦,比竇娥還冤”這句話形容一個人含冤命苦。你知道竇娥這個藝術形象是誰塑造的嗎?( )A.蘇軾 B.湯顯祖 C.馬致遠 D.關漢卿【答案】D【知識點】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解析】【分析】元曲由雜劇和散曲組成。元雜劇把音樂、歌舞、動作、念白熔于一爐,是比較成熟的戲劇形式。元朝劇作家人才輩出,其中最優秀的是關漢卿,其代表作是悲劇《竇娥冤》。“竇娥”這個藝術形象是關漢卿塑造的。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知識的能力,難度不大。學生要掌握關漢卿是元朝戲劇家,代表作品是《竇娥冤》。13.宋代最主要的文學形式是詞,最杰出的詞人有( )①白居易②蘇軾③李白④李清照⑤辛棄疾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 D.②④⑤【答案】D【知識點】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詞是一種新體詩歌,句子有長有短,也稱長短句,便于歌唱,成為宋代主要文學形式之一。宋朝最杰出的詞人是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白居易、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詩人。故②④⑤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知識的能力,學生要分清蘇軾、李清照、辛棄疾三位詩詞的風格和特點。七、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14.宋代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幾乎在所有中國傳統科學技術領域都留下了新的記錄。以下科技成就屬于宋代的是( )①發明活字印刷術②改進造紙術③指南針應用于航海④火藥開始用于軍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B【知識點】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據所學知,宋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經濟繁榮的時期,也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心”,在科技方面,宋代出現了活字印刷術、指南針開始應用于航海、火藥在軍事上被廣泛應用。唐朝火藥開始用于軍事,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B項①③,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宋代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幾乎在所有中國傳統科學技術領域都留下了新的記錄為切入點,考查宋代的科技成就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15.11世紀中期,北宋畢昇發明了( )A.造紙術 B.活字印刷術 C.指南針 D.火藥【答案】B【知識點】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宋元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中國的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四百多年。B項活字印刷術是北宋畢昇發明的,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八、材料探究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朝廷在故都(東京開封)時,實行東南財賦,而吳(江蘇)中又為東南根柢。語曰“蘇湖熟,天下足”。——摘自陸游《渭南文集》材料二:漢至宋代南北方人口變化簡表朝代 南方 北方人口(戶) 占全國戶口數比例 人口(戶) 占全國戶口數比例西漢 2470685 19.8% 9985785 80.2%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現象?這一現象最終完成于什么時候?(2)材料一“蘇湖熟,天下足”反映的情況主要得益于哪一優良稻種的推廣種植?(3)根據材料二,概括出我國南北方人口變化的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變化的原因。(4)材料二與材料一反映的現象之間有何關系?【答案】(1)經濟重心南移;南宋。(2)占城稻。(3)北方人口急減(北方人口占比不斷下降),南方人口劇增(南方人口占比不斷上升)。(4)材料二與材料一是因果關系。【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國經濟重心由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實現了經濟重心南移。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于南宋時期。(2)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宋朝時從越南引進了優良品種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區推廣。水稻居宋朝糧食產量首位,主要產地在南方。中國歷史上水稻產量躍居糧食產量首位的是在宋朝。(3)分析材料可知,說明我國經濟發展出現了經濟重心南移。這一變化最終在南宋時完成。魏晉南北朝以來,江南地區的開發為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全國經濟重心出現南移的趨勢,從唐朝中后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終完成。這個變化出現的原因有:南方戰亂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并帶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先進的生產技術。(4)總結性問題,符合題意即可,如材料二與材料一是因果關系。【點評】本題考查了宋代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難度適中。學生還要掌握完成經濟重心南移的時間是在南宋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太祖既得天下,召普問曰:“天下自唐季(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蒼生涂地,其因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末)以來,戰釁不息,國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鎮(藩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矣。今所以治之,無他奇巧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續資治通鑒長編》(1)“太祖”指何人?其“得天下”是在哪一年?(2)根據材料指出唐末以來“兵革不息”的原因是什么?(3)針對“普”的建議,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這些措施產生了什么影響?【答案】(1)趙匡胤。960年。(2)藩鎮割據,實力強大,皇權較弱。(3)措施:①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軍隊;②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并設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③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在地方設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影響:將地方的行政權、財權、軍權都收歸了中央,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逐漸導致官僚機構和軍隊的不斷膨脹,造成了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趙匡胤建立北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了宋朝,取代后周,以開封為東京,作為都城,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2)本題考查北宋的有關知識。根據材料中的“方鎮(藩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矣”并聯系所學知識,唐末以來,兵禍連年,國家不安定的原因是節度使掌握兵權,實力強大,皇帝實力較弱。(3)本題考查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有關知識。根據材料中的“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可知,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如陸續解除節度使的權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并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從各地挑選強壯士兵,編入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這些措施的實施,將地方的政權、財權、軍權都收歸了中央,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但也逐漸導致官僚機構和軍隊的不斷膨脹,成為北宋中期社會危機的主要原因。故答案為:(1)趙匡胤。960年。(2)藩鎮割據,實力強大,皇權較弱。(3)措施:①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軍隊;②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并設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③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在地方設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影響:將地方的行政權、財權、軍權都收歸了中央,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逐漸導致官僚機構和軍隊的不斷膨脹,造成了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宋的建立及加強中央集權的有關知識。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規定雙方為兄弟國家,宋每年向遼納歲幣,絹20萬匹、銀10萬兩。材料二:西夏向宋稱臣,宋每歲賜西夏絹13萬匹、銀5萬兩、茶2萬斤,節日再另行賞賜。材料三:著名學者黃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國大歷史》一書中曾論述道:“和議中雖然宋遼彼此以兄弟之邦的地位同等對待,但宋朝從此被迫每年供給絹20萬匹、銀10萬兩。”“從歷史的后端看來,這1004年的協定有它的作用。……這種為和平付出之代價無疑比戰費來得低廉。……可是這種看法必須全部放棄當事人的觀感……他們無法承認這種妥協為理之當然。中國歷史之中,從無一個統一天下的大帝國卑躬屈節地向一個文化程度低的邊區國家進貢。”(1)材料一簽訂和約時,宋的最高統治者是誰?(2)材料二中“西夏”的國主是誰?(3)材料三中的“和議”指的是什么?它是哪兩個政權簽訂的?請你從材料二中找出此項議和的內容。(4)黃仁宇先生對此和議有什么評價?(5)談談你對宋與遼、西夏的“戰”與“和”的看法。【答案】(1)宋真宗。(2)元昊。(3)澶淵之盟。北宋與遼。遼朝撤兵,宋朝給遼歲幣。(4)他認為,用金錢換取和平是值得的,但對宋來說是屈辱的。(5)和平有利于雙方經濟的發展,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雖有戰有和,但和是歷史的主流等。【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北宋和西夏的和戰的相關知識。北宋建立后,曾對遼用兵,失敗后改為消極防御,真宗時,遼軍大舉進攻,一直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威脅東京。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力勸下親征到澶州城,鼓舞了宋軍士氣,打退遼軍,后遼宋議和,遼朝撤兵,宋給遼歲幣,史稱澶淵之盟,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和平局面。(2)本題考查西夏建立的史實。據所學知,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都城在興慶。夏在宋的西北,史稱西夏。(3)本題考查澶淵之盟的相關知識。依據關鍵信息“宋朝”“1004年”,可知“和議”指的是:澶淵之盟。結合教材可知,宋真宗時,遼與北宋之間發生了澶州之戰,由于宰相寇準力勸宋真宗親征,使宋軍士氣大振,最后宋軍打退遼軍。1004年,宋遼議和,遼朝撤兵,宋朝給遼歲幣,史稱澶淵之盟。第二問首先明確題目的要求“從材料中找出”,可見答案在材料中。依據關鍵信息“宋朝從此被迫每年供給絹20萬匹銀10萬兩”,可見內容是:宋朝給遼歲幣。澶州之戰后,宋遼議和,訂立澶淵之盟,遼朝撤兵,宋朝給遼歲幣。(4)本題考查對澶淵之盟的評價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依據關鍵信息“這種為和平付出之代價無疑比戰費來得低廉”“統一天下的大帝國卑躬屈節地向一個文化程度低的邊區國家進貢”,可見黃仁宇先生認為一方面用金錢換取和平是值得的,但對宋來說是屈辱的。(5)本題考查對澶淵之盟的評價。評價歷史事件要全面地、一分為二地評價,既要看到事件的積極影響,又要看到它的消極影響。澶淵之盟對于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的求和,以金錢換取和平,是一個屈辱的和約,“歲幣”成為北宋人民沉重的負擔,對北宋的老百姓是不利的。但是,澶淵之盟的訂立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后的遼宋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雙方在邊境上開展貿易,展開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兩方的長遠發展是有好處的,特別是遼所統治的我國北部和東北部邊疆地區經濟文化得到較大的發展,縮小了和中原地區的差距,從而為這些地區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從長遠來看,澶淵之盟的訂立對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是一件好事。故答案為:(1)宋真宗。(2)元昊。(3)澶淵之盟。北宋與遼。遼朝撤兵,宋朝給遼歲幣。(4)他認為,用金錢換取和平是值得的,但對宋來說是屈辱的。(5)和平有利于雙方經濟的發展,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雖有戰有和,但和是歷史的主流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宋、遼、西夏的關系。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南朝《宋書》材料二:朝廷在故都時,實仰仗東南財富,而吳中又為東南之根底。語曰:“蘇湖熟,天下足。”——陸游《渭南文集》材料三:宋代南方不僅手工業非常繁榮,而且商業相當發達,帶來了海外貿易的快速發展。(1)材料一描繪了江南怎樣的社會狀況?(2)從材料二中,我們看出北宋怎樣的社會局面?(3)宋代南方有哪些典型的手工業?在宋朝的海外貿易中形成的聞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哪些?(4)綜合分析,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農業發達,物資富足,江南地區得到開發,變得富庶。(2)北宋時,南方已是國家財賦的主要來源地;太湖流域已是全國重要的糧倉。(3)手工業有絲織業、棉織業、制瓷業、選船業等;大商港有廣州、泉州。(4)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北方多戰亂,南方相對安定: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商遷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的幸勤勞動。【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1)材料“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體現的是江南地區農業發達,物資富足,江南地區得到開發,變得富庶。(2)材料“實仰仗東南財富,而吳中又為東南之根底”體現的是北宋時,南方已是國家財賦的主要來源地;太湖流域已是全國重要的糧倉。(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時期手工業有絲織業、棉織業、制瓷業、選船業等;當時的大商港有廣州、泉州。(4)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需要從北民南遷、社會環境、自然條件及人民群眾的辛苦勞作等方面進行思考。故答案為:(1)農業發達,物資富足,江南地區得到開發,變得富庶。(2)北宋時,南方已是國家財賦的主要來源地;太湖流域已是全國重要的糧倉。(3)手工業有絲織業、棉織業、制瓷業、選船業等;大商港有廣州、泉州。(4)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北方多戰亂,南方相對安定: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商遷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的幸勤勞動。【點評】本題側重對材料分析和知識遷移能力的考查,解題關鍵在于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準確把握,較好的考查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初中歷社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三課《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觸與文明高度發展》同步練習一、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1.(2017·椒江模擬)北宋與周邊的遼、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進行了連年的戰爭,北宋軍隊負多勝少。這一“積弱”局面的形成與宋太祖采取的措施直接有關的是( )A.選拔大批文臣擔任中央和地方官吏B.增設機構,官僚機構膨脹,軍費開支過大C.解除統軍大將的兵權,皇帝直接控制禁軍,禁軍輪流駐防京師D.實行推恩令,解決了地方政權對中央的威脅2.宋朝采取重文輕武政策的原因是( )A.防止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B.統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視文臣C.文臣才能突出,堪當大任D.武將無能二、北宋與遼、西夏并立3.下面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 )A. B.C. D.4.宋和西夏達成和議后,產生的積極影響包括( )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經濟負擔 ②促進了宋與西夏的和平交往③推動了西北邊境地區的發展 ④北宋獲得相對安定的發展環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三、南宋與金的和戰5.公元10世紀到13世紀,我國總體上處于少數民族與漢族政權并立的時代,其中岳飛抗擊的政權是哪個民族建立的( )A.契丹 B.女真 C.黨項 D.回紇6.它是女真族建立的一個政權,鼎盛時曾一度統治了大半個中國。在與南宋、西夏并立期間,始終維持其霸主地位。它是( )A.遼 B.金 C.西遼 D.大理四、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拓展7.元朝是我國第一個統一全國的少數民族政權,下列事件發生在元朝的是( )①鐵木真統一蒙古②馬可·波羅來華③回族形成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⑤建立行省制度A.①②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8.中國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是( )A.北庭都元帥府 B.宣政院C.澎湖巡檢司 D.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五、經濟重心的南移9.分析表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地區 朝代 陜西 山西 浙江 福建唐 32 32 44 29北宋 12 25 86 45南宋、金 4 14 185 63A.北方氣候日漸惡劣 B.南方戰亂日趨頻繁C.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北方 D.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南方10.下表是某歷史興趣小組為開展某主題研究性學習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圖表:讀表后,你認為該興趣小組研究的主題是( )地區 時間 北方 南方北宋中后期 貢獻財政收入20% 貢獻財政收入80%南宋時期 諺曰:“天上天堂,地下蘇杭。”又曰:“蘇湖熟,天下足。”A.人口大量南遷 B.宋朝社會生活C.經濟重心南移 D.蘇杭生活富足11.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是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這一“節點”實現于( )A.三國時期 B.南北朝時期 C.隋唐時期 D.兩宋時期六、社會生活與文化12.人們常用“比黃連還苦,比竇娥還冤”這句話形容一個人含冤命苦。你知道竇娥這個藝術形象是誰塑造的嗎?( )A.蘇軾 B.湯顯祖 C.馬致遠 D.關漢卿13.宋代最主要的文學形式是詞,最杰出的詞人有( )①白居易②蘇軾③李白④李清照⑤辛棄疾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 D.②④⑤七、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14.宋代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幾乎在所有中國傳統科學技術領域都留下了新的記錄。以下科技成就屬于宋代的是( )①發明活字印刷術②改進造紙術③指南針應用于航海④火藥開始用于軍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15.11世紀中期,北宋畢昇發明了( )A.造紙術 B.活字印刷術 C.指南針 D.火藥八、材料探究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朝廷在故都(東京開封)時,實行東南財賦,而吳(江蘇)中又為東南根柢。語曰“蘇湖熟,天下足”。——摘自陸游《渭南文集》材料二:漢至宋代南北方人口變化簡表朝代 南方 北方人口(戶) 占全國戶口數比例 人口(戶) 占全國戶口數比例西漢 2470685 19.8% 9985785 80.2%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現象?這一現象最終完成于什么時候?(2)材料一“蘇湖熟,天下足”反映的情況主要得益于哪一優良稻種的推廣種植?(3)根據材料二,概括出我國南北方人口變化的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變化的原因。(4)材料二與材料一反映的現象之間有何關系?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太祖既得天下,召普問曰:“天下自唐季(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蒼生涂地,其因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末)以來,戰釁不息,國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鎮(藩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矣。今所以治之,無他奇巧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續資治通鑒長編》(1)“太祖”指何人?其“得天下”是在哪一年?(2)根據材料指出唐末以來“兵革不息”的原因是什么?(3)針對“普”的建議,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這些措施產生了什么影響?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規定雙方為兄弟國家,宋每年向遼納歲幣,絹20萬匹、銀10萬兩。材料二:西夏向宋稱臣,宋每歲賜西夏絹13萬匹、銀5萬兩、茶2萬斤,節日再另行賞賜。材料三:著名學者黃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國大歷史》一書中曾論述道:“和議中雖然宋遼彼此以兄弟之邦的地位同等對待,但宋朝從此被迫每年供給絹20萬匹、銀10萬兩。”“從歷史的后端看來,這1004年的協定有它的作用。……這種為和平付出之代價無疑比戰費來得低廉。……可是這種看法必須全部放棄當事人的觀感……他們無法承認這種妥協為理之當然。中國歷史之中,從無一個統一天下的大帝國卑躬屈節地向一個文化程度低的邊區國家進貢。”(1)材料一簽訂和約時,宋的最高統治者是誰?(2)材料二中“西夏”的國主是誰?(3)材料三中的“和議”指的是什么?它是哪兩個政權簽訂的?請你從材料二中找出此項議和的內容。(4)黃仁宇先生對此和議有什么評價?(5)談談你對宋與遼、西夏的“戰”與“和”的看法。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南朝《宋書》材料二:朝廷在故都時,實仰仗東南財富,而吳中又為東南之根底。語曰:“蘇湖熟,天下足。”——陸游《渭南文集》材料三:宋代南方不僅手工業非常繁榮,而且商業相當發達,帶來了海外貿易的快速發展。(1)材料一描繪了江南怎樣的社會狀況?(2)從材料二中,我們看出北宋怎樣的社會局面?(3)宋代南方有哪些典型的手工業?在宋朝的海外貿易中形成的聞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哪些?(4)綜合分析,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太祖解除統軍大將的兵權,皇帝直接控制禁軍,禁軍輪流駐防京師,雖然起到了防止將領發展私人勢力,加強皇帝的權力,但削弱軍隊的戰斗力,形成“積弱”局面。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舉措的理解。2.【答案】A【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國號宋,定都東京,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太祖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宋太祖為了改變唐末以來“長槍大劍”武將跋扈的局面,防止武將專政,割據分裂,北宋開啟“偃武興文”,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大力發展科舉制度。宋代士人受到普遍的尊重,各級官員俸祿豐厚,生活十分優裕。宋代的重文輕武的國策在防止割據分裂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官僚集團的整體文化素質,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發展。A項防止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是宋朝采取重文輕武政策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代采取重文輕武國策的原因。3.【答案】B【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北宋的統治者陸續消滅了南方割據政權,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因此北宋應該處于南方,C、D項不符合史實,錯誤;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政權,1125年遼被金滅亡,1127年,金滅北宋,因此A項不符合史實,錯誤;北宋時期,與西夏和遼均有戰有和,但保持了更長久的和平狀態,三方形成了政權并立的局面,故B項符合題意,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的是遼宋夏金時期政權并立的局面。解題關鍵是掌握北宋時的政權并立局面。4.【答案】B【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北宋與遼、西夏的并列考點的理解。本題考查的是積極影響,而第一項是消極影響,可用排除法排除。根據八上《歷史與社會》第101頁小字資料,可以得出第2、3、4項是正確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點評】要求學生理解北宋與遼、西夏并立的影響。5.【答案】B【知識點】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岳飛抗金的有關知識。岳飛抗擊的金政權,是女真族建立的。故選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岳飛抗金事跡的識記。6.【答案】B【知識點】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權。10世紀時,女真受到遼的控制和壓迫,后來完顏部統一了女真各部。完顏阿骨打繼任女真首領后,繼續領導抗遼斗爭,勢力不斷壯大。1115年,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政權。在與南宋、西夏并立期間,金始終維持其霸主地位。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權的識記。7.【答案】C【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聯系所學知識,元朝由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孫子忽必烈建立,②③⑤均發生于元朝,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于南宋,故本題選擇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元朝史實的識記和辨析能力。8.【答案】C【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元朝統治的知識點。注意題干“臺灣地區”,元朝時期設北庭都元帥府,與同時設立的曲先塔林都元帥府分治天山南北,因此涉及的是新疆地區,故A錯誤;元朝設有宣政院管轄西藏地區,故B錯誤;元朝設有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臺灣地區,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故C正確;“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是元朝在西藏地區成立的地方軍政機構,隸屬于宣政院,故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元朝統治的內容,考查元朝對臺灣地區的管轄和統治,機構的名稱是考查的重點。9.【答案】D【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表格中人口的變化能夠反映出社會發展的情況,從西漢到宋代,南方人口迅速增加,北方人口比例差距開始縮小,反映了南方經濟社會得到很快的發展,古代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北方人口相對于南方占據的全國的份額迅速減少,反映了北方社會的動蕩不安,經濟衰退。從唐朝中后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終完成。D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了宋朝經濟中心難移的內容,各個朝代隨著社會的發展,進行經濟重心的移動,是鞏固國家統治的舉措。10.【答案】C【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題干表明,北宋中后期,國家財政收入中,南方占主體;“蘇湖熟天下足”意思是這個地方的糧食豐收,足于解決全國人口的吃飯問題,根據所學可知,這說明我國經濟的重心已經南移。故C符合題意;題干未體現人口南遷和社會生活,故A、B不符合題意;蘇杭生活富足不能全面反映表格內容,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經濟重心南移相關知識的掌握。解題的關鍵在于題干中的“南宋時期,蘇湖熟,天下足”,結合所學可知,在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完成了南移。11.【答案】D【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經濟重心的南移開始于唐朝中期,到南宋時最后完成。那是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故選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經濟重心南移相關知識的掌握。解題的關鍵在于題干中的“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結合所學可知,經濟重心的南移開始于唐朝中期,到南宋時期最后完成。12.【答案】D【知識點】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解析】【分析】元曲由雜劇和散曲組成。元雜劇把音樂、歌舞、動作、念白熔于一爐,是比較成熟的戲劇形式。元朝劇作家人才輩出,其中最優秀的是關漢卿,其代表作是悲劇《竇娥冤》。“竇娥”這個藝術形象是關漢卿塑造的。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知識的能力,難度不大。學生要掌握關漢卿是元朝戲劇家,代表作品是《竇娥冤》。13.【答案】D【知識點】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詞是一種新體詩歌,句子有長有短,也稱長短句,便于歌唱,成為宋代主要文學形式之一。宋朝最杰出的詞人是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白居易、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詩人。故②④⑤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知識的能力,學生要分清蘇軾、李清照、辛棄疾三位詩詞的風格和特點。14.【答案】B【知識點】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據所學知,宋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經濟繁榮的時期,也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心”,在科技方面,宋代出現了活字印刷術、指南針開始應用于航海、火藥在軍事上被廣泛應用。唐朝火藥開始用于軍事,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B項①③,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宋代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幾乎在所有中國傳統科學技術領域都留下了新的記錄為切入點,考查宋代的科技成就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15.【答案】B【知識點】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宋元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中國的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四百多年。B項活字印刷術是北宋畢昇發明的,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活字印刷術的發明。16.【答案】(1)經濟重心南移;南宋。(2)占城稻。(3)北方人口急減(北方人口占比不斷下降),南方人口劇增(南方人口占比不斷上升)。(4)材料二與材料一是因果關系。【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國經濟重心由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實現了經濟重心南移。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于南宋時期。(2)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宋朝時從越南引進了優良品種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區推廣。水稻居宋朝糧食產量首位,主要產地在南方。中國歷史上水稻產量躍居糧食產量首位的是在宋朝。(3)分析材料可知,說明我國經濟發展出現了經濟重心南移。這一變化最終在南宋時完成。魏晉南北朝以來,江南地區的開發為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全國經濟重心出現南移的趨勢,從唐朝中后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終完成。這個變化出現的原因有:南方戰亂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并帶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先進的生產技術。(4)總結性問題,符合題意即可,如材料二與材料一是因果關系。【點評】本題考查了宋代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難度適中。學生還要掌握完成經濟重心南移的時間是在南宋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17.【答案】(1)趙匡胤。960年。(2)藩鎮割據,實力強大,皇權較弱。(3)措施:①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軍隊;②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并設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③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在地方設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影響:將地方的行政權、財權、軍權都收歸了中央,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逐漸導致官僚機構和軍隊的不斷膨脹,造成了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趙匡胤建立北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了宋朝,取代后周,以開封為東京,作為都城,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2)本題考查北宋的有關知識。根據材料中的“方鎮(藩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矣”并聯系所學知識,唐末以來,兵禍連年,國家不安定的原因是節度使掌握兵權,實力強大,皇帝實力較弱。(3)本題考查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有關知識。根據材料中的“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可知,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如陸續解除節度使的權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并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從各地挑選強壯士兵,編入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這些措施的實施,將地方的政權、財權、軍權都收歸了中央,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但也逐漸導致官僚機構和軍隊的不斷膨脹,成為北宋中期社會危機的主要原因。故答案為:(1)趙匡胤。960年。(2)藩鎮割據,實力強大,皇權較弱。(3)措施:①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軍隊;②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并設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③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在地方設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影響:將地方的行政權、財權、軍權都收歸了中央,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逐漸導致官僚機構和軍隊的不斷膨脹,造成了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宋的建立及加強中央集權的有關知識。18.【答案】(1)宋真宗。(2)元昊。(3)澶淵之盟。北宋與遼。遼朝撤兵,宋朝給遼歲幣。(4)他認為,用金錢換取和平是值得的,但對宋來說是屈辱的。(5)和平有利于雙方經濟的發展,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雖有戰有和,但和是歷史的主流等。【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北宋和西夏的和戰的相關知識。北宋建立后,曾對遼用兵,失敗后改為消極防御,真宗時,遼軍大舉進攻,一直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威脅東京。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力勸下親征到澶州城,鼓舞了宋軍士氣,打退遼軍,后遼宋議和,遼朝撤兵,宋給遼歲幣,史稱澶淵之盟,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和平局面。(2)本題考查西夏建立的史實。據所學知,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都城在興慶。夏在宋的西北,史稱西夏。(3)本題考查澶淵之盟的相關知識。依據關鍵信息“宋朝”“1004年”,可知“和議”指的是:澶淵之盟。結合教材可知,宋真宗時,遼與北宋之間發生了澶州之戰,由于宰相寇準力勸宋真宗親征,使宋軍士氣大振,最后宋軍打退遼軍。1004年,宋遼議和,遼朝撤兵,宋朝給遼歲幣,史稱澶淵之盟。第二問首先明確題目的要求“從材料中找出”,可見答案在材料中。依據關鍵信息“宋朝從此被迫每年供給絹20萬匹銀10萬兩”,可見內容是:宋朝給遼歲幣。澶州之戰后,宋遼議和,訂立澶淵之盟,遼朝撤兵,宋朝給遼歲幣。(4)本題考查對澶淵之盟的評價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依據關鍵信息“這種為和平付出之代價無疑比戰費來得低廉”“統一天下的大帝國卑躬屈節地向一個文化程度低的邊區國家進貢”,可見黃仁宇先生認為一方面用金錢換取和平是值得的,但對宋來說是屈辱的。(5)本題考查對澶淵之盟的評價。評價歷史事件要全面地、一分為二地評價,既要看到事件的積極影響,又要看到它的消極影響。澶淵之盟對于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的求和,以金錢換取和平,是一個屈辱的和約,“歲幣”成為北宋人民沉重的負擔,對北宋的老百姓是不利的。但是,澶淵之盟的訂立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后的遼宋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雙方在邊境上開展貿易,展開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兩方的長遠發展是有好處的,特別是遼所統治的我國北部和東北部邊疆地區經濟文化得到較大的發展,縮小了和中原地區的差距,從而為這些地區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從長遠來看,澶淵之盟的訂立對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是一件好事。故答案為:(1)宋真宗。(2)元昊。(3)澶淵之盟。北宋與遼。遼朝撤兵,宋朝給遼歲幣。(4)他認為,用金錢換取和平是值得的,但對宋來說是屈辱的。(5)和平有利于雙方經濟的發展,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雖有戰有和,但和是歷史的主流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宋、遼、西夏的關系。19.【答案】(1)農業發達,物資富足,江南地區得到開發,變得富庶。(2)北宋時,南方已是國家財賦的主要來源地;太湖流域已是全國重要的糧倉。(3)手工業有絲織業、棉織業、制瓷業、選船業等;大商港有廣州、泉州。(4)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北方多戰亂,南方相對安定: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商遷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的幸勤勞動。【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1)材料“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體現的是江南地區農業發達,物資富足,江南地區得到開發,變得富庶。(2)材料“實仰仗東南財富,而吳中又為東南之根底”體現的是北宋時,南方已是國家財賦的主要來源地;太湖流域已是全國重要的糧倉。(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時期手工業有絲織業、棉織業、制瓷業、選船業等;當時的大商港有廣州、泉州。(4)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需要從北民南遷、社會環境、自然條件及人民群眾的辛苦勞作等方面進行思考。故答案為:(1)農業發達,物資富足,江南地區得到開發,變得富庶。(2)北宋時,南方已是國家財賦的主要來源地;太湖流域已是全國重要的糧倉。(3)手工業有絲織業、棉織業、制瓷業、選船業等;大商港有廣州、泉州。(4)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北方多戰亂,南方相對安定: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商遷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的幸勤勞動。【點評】本題側重對材料分析和知識遷移能力的考查,解題關鍵在于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準確把握,較好的考查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初中歷社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三課《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觸與文明高度發展》同步練習(學生版).docx 初中歷社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三課《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觸與文明高度發展》同步練習(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