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初中歷社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四課《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同步練習一、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1.“大一統的漢帝國擴展了漢民族文化圈。而漢武帝所具有超越歷史的雄才大略,使其成為一位戰略和外交設計的奇才”。體現漢武帝“外交設計的奇才”的歷史事件是( ?。?br/>A.昭君出塞 B.派使者去印度求佛法C.派張騫出使西域 D.戚繼光抗倭【答案】C【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聯系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的。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第二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張騫率領使團,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張騫通西域后,西域的駿馬和瓜果開始傳人中原。這件史實體現了漢武帝是“外交設計的奇才”。C項派張騫出使西域體現漢武帝“外交設計的奇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張騫出使西域,旨在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2.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假如你是西域某國官員,下列情景不可能出現的是( ?。?br/>A.請張騫品嘗葡萄等水果 B.向張騫了解絲綢制作技藝C.扣留張騫對付漢朝 D.送汗血寶馬給張騫【答案】C【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根據已學知識可知,張騫通西域后,西域的天馬、汗血馬等良種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樂器和歌舞,開始傳入中原。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綢、漆器、金屬工具等,也傳到了西域。ABD三項都可能出現,不符合題意;C項扣留張騫對付漢朝不可能出現,因為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被扣留了,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張騫出使西域的相關內容。3.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標志著新疆地區開始正式隸屬中央政府管轄的事件是( ?。?br/>A.漢武帝派張騫前去大月氏B.絲綢之路的開通C.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D.衛青、霍去病打敗匈奴【答案】C【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項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標志著新疆地區開始正式隸屬中央政府管轄,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通西域的知識。4.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 ?。?br/>A.加強對西域的控制 B.加強西域各國與中原的聯系C.控制和奴役匈奴 D.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答案】D【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為聯合大月氏共同抗擊匈奴,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D項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是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5.(2018八上·杭州期中)古代有一新疆人由于他的家鄉開始正式接受中央政權管轄,他可以自由進入中原地區了。你認為他最早應生活于( )A.戰國初期 B.秦朝時期 C.西漢時期 D.東漢時期【答案】C【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西域都護府的有關知識。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正式設立西域都護府,標志著新疆正式接受中央政權管轄。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西域都護府的識記。6.(2018八上·杭州期中)尋訪古跡、實地考察是學習歷史的一種重要方法。古城西安是中國歷史的一名特殊“見證者”,它見證了( )①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②齊桓公最先稱霸③越王勾踐臥薪嘗膽④衛青出兵抗擊匈奴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D【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城西安的有關知識。 “絲綢之路”的起點是西漢的長安,長安就是今天的西,所以①符合題意;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大約位于現在的山東,所以②不符合題意;越國位于浙江,所以③不符合題意;衛青是漢武帝時期人物,政令軍令在長安發出,所以④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古城西安歷史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7.(2017八上·臺州期中)河西走廊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推動絲綢之路開辟的重要歷史人物是( ?。?br/>A.秦始皇 B.漢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答案】B【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絲綢之路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曾經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的聯系,為開辟“絲綢之路”作出了突出貢獻。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絲綢之路的識記。8.由下面的歷史短劇臺詞(片段),可知他們正在學習( ?。?br/>小華:送人千里,終有一別,陛下請回吧!小明:愛卿,此去西域兇險異常,然匈奴一日未了,則國無寧日,望卿不辱使命,早去早回。A.張騫出使西域 B.鄭和下西洋C.清軍出兵雅克薩 D.玄奘印度取經【答案】A【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張騫出使西域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臺詞中的“西域”“匈奴”等詞語,根絕所學知識可以判斷這是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因此,可判斷“小華”是張騫,“小明”是漢武帝。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張騫出使西域的識記。9.張騫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種傳到中原,豐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物種,哪一種不是從西域傳入的( ?。?br/>A.核桃 B.小麥 C.石榴 D.葡萄【答案】B【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漢朝和西域交流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張騫通西域后,西域的天馬,血汗馬等良種馬,葡萄,石榴,苜蓿,核桃等植物傳入中國,漢朝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綢,漆器,金屬工具等也傳入西域,小麥是我國北方勞動人民培植成功的植物,因此,本題選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察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張騫通西域開辟了一條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系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10.文物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圖所示壁畫反映的是( ?。?br/>A.佛教的傳入 B.張騫出使西域C.西漢諸侯把封地分給其子弟 D.絲綢之路上跋涉的商隊【答案】B【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結合圖片再現史實的能力。圖為張騫出使西域壁畫,圖中的張騫正向漢武帝告別。故選B。【點評】掌握張騫出使西域的相關知識。11.下列對西漢與匈奴戰爭的表述,正確的是( )A.西漢政府反對匈奴南下掠奪是反侵略戰爭B.西漢政府反擊匈奴保持邊境安全是正義之舉C.是西漢政府和匈奴爭奪對西域控制權的斗爭D.是少數民族政權與中原政權爭奪統治權的斗爭【答案】B【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西漢政府反擊匈奴保持邊境安全是正義之舉,因此正確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西漢與匈奴戰爭相關知識的了解和掌握。12.“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敝穼W家翦伯贊這首詩歌頌的是( ?。?br/>A.衛青 B.霍去病 C.王昭君 D.張騫【答案】C【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敝穼W家翦伯贊這首詩歌頌的是王昭君,頌揚的是昭君出塞的史實,故選C。【點評】關于昭君出塞,學生還要知道,漢元帝將宮女王昭君遠嫁呼韓邪單于,這次和親使北部邊疆出現了幾十年的和睦安寧。昭君出塞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13.漢武帝從匈奴手中奪去了( ?。?br/>A.河套地區 B.河西走廊地區C.漠北地區 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答案】D【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從匈奴手中奪去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故選D。【點評】關于漢武帝北擊匈奴的史實,學生還要知道,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前121年派霍去病奪取富庶的河西走廊,漢降將趙信勸匈奴把王庭遷徙到漠北,以免受攻擊。前119年衛、霍分東西兩路進攻漠北?;羧ゲ〈驌粜倥两袢彰晒艊硟壤蔷玉闵?,衛青東路掃平匈奴王庭。14.漢元帝時,呼韓邪單于向漢朝提出“和親”,符合下列哪種情況( ?。?br/>A.漢朝同意和親是被迫的B.和親對漢朝而言是屈辱的C.和親是漢朝為了暫時避免匈奴騷擾D.和親是漢匈民族間的和睦相處【答案】D【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根據史實,漢武帝時期實施對匈奴大規模的反擊,經過漠北戰役之后,匈奴無力再與西漢對抗。漢元帝時,呼韓邪單于向漢朝提出和親的請求。宮女昭君自愿前往,元帝就把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于?!昂陀H”對漢朝來說,并非被迫也不是屈辱,而是漢匈民族間的和睦相處。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大民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故選D項。【點評】史書記載,昭君和親后,“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說明了漢朝與匈奴和平共處.匈奴人民生活富足.百姓安居樂業. 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使北方出現了幾十年的安定局面。15.“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這首詩是現代史學家翦伯贊所作,他在詩中贊揚了( )A.漢武帝 B.冒頓單于 C.王昭君 D.呼韓邪單于【答案】C【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本題可以從詩中提取信息,漢武指的是漢武帝時期,長城萬里遍烽煙指的是漢與匈奴的戰爭,從歷史圖片可以看出抱琵琶的女子,她就是王昭君,這首詩主要贊美了昭君出塞,促進漢與匈奴友好和諧的相處,是邊塞得到安寧,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因此選C。【點評】理解這首詩的含義主要贊美昭君的出塞使邊境得到了安寧,促進了漢與匈奴的和親的和睦相處,從民族發展來看,有利于歷史的發展。二、材料探究16.閱讀下列材料:材料:古代羅馬人稱中國為“絲國”。穿中國的絲綢衣服,成為古羅馬貴族的社會時尚。公元1世紀左右,在羅馬城的豪華市區,設有專售中國絲綢的市場。請回答:(1)最早能夠穿上中國絲綢衣服的羅馬人所生活的時期相當于中國的哪一個朝代?(2)他們能穿著中國華麗的絲綢衣服,最應該感謝的人是誰?(3)在古代西域,為絲綢貿易提供保護的政府機構是什么?(4)中國絲綢是通過什么路線運往歐洲的?【答案】(1)漢朝。(2)張騫。(3)西域都護府。(4)“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越過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再轉運到西亞和歐洲大秦的商路。【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漢朝對外交流的相關知識。漢朝開辟的絲綢之路是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越過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再轉運到西亞和歐洲大秦的商路。公元前139年,張騫首次從長安出使西域,到達樓蘭、龜茲、于闐等地,其副手更遠至安息國,身毒國等。絲綢之路的意義:不僅是中國聯系東西方的“國道“,也是整個古代中外經濟及文化交流的國際通道。今新疆地區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漢宣帝時期,其標志是西域都護的設置,為過往的商旅提供保護。【點評】了解張騫出使西域及開辟了絲綢之路的史實,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加強對西北的管轄等知識。17.材料分析題(1)觀察上圖,請將下列地區的英文字母代號填入圖中對應的方框內。A.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區:河西走廊B.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區:蔥嶺(2)上圖是我國古代連接歐亞大陸的重要商道圖。這條商道是在哪個朝代開辟的?它的開辟起了什么作用?【答案】(1)左框B右框A.(2)它是在漢朝開辟的。它的開辟溝通了中西交通,促進了中西的經濟和文化交流。【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漢朝開疆拓土和對外交流方面的相關知識。漢朝的絲綢之路是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越過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再轉運到西亞和歐洲大秦的商路。絲綢之路的意義:不僅是中國聯系東西方的“國道“,也是整個古代中外經濟及文化交流的國際通道。今新疆地區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點評】了解西漢開辟的絲綢之路史實,知道絲綢之路的概況,掌握分析絲綢之路在當時所起到的作用。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我總是覺得:匈奴從中華版圖上消失,是一種巨大的遺憾,這種遺憾就像一塊永不愈合的傷口,時常讓我們感覺到一種疼痛。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有賴于這種文化,才能堅持生存和發展下去,而文化的運動與交流,才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在匈奴短暫的東方生活中,雖然對中原漢王朝構成了強大的威脅,但在一個民族的成長歷史上,多一些挑戰和競爭,總是十分必要的。——《懷念匈奴》材料二:當年“馬踏匈奴”的主人霍去病,如今正靜靜躺在高大的封土下。在霍去病短短二十四年的生命歷程中,他完成了漢朝五代帝王的宿愿:驅匈奴于大漠之上,受四方萬國之來朝。他六次出征匈奴,足跡遠至北海,將祁連山、焉支山、陰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為漢朝帶來了勝利的榮耀與和平的曙光。當他發出“匈奴不滅,何以家為”的豪言后不久,便猝然倒在戰爭的間隙。——《站在霍去病墓前》材料三:見下圖。(1)舉例說明匈奴在短暫的東方生活中,對中原漢王朝構成哪些強大的威脅。(2)秦朝、西漢初年以及漢武帝時期各是如何解決匈奴對中原王朝構成的威脅的?(3)找出材料二中描述霍去病功績的句子,說說漢武帝為何給霍去病修建高大的陵墓。談談你對“匈奴不滅,何以家為”的認識。【答案】(1)秦末漢初:匈奴趁中原地區混亂,奪取河套地區;西漢初年,匈奴年年揮師南下,經常威脅到黃河流域人民的生產和生活。(2)秦朝;派大將蒙恬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并把內地民眾移居到那里墾田成邊,后來又修筑萬里長城抵御匈奴。西漢初年:限于國力,不得不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還要送給甸奴大量谷物和紡織品,并開放邊境進行貿易。漢武帝時期:組織強大的騎兵對匈奴進于大規模反擊,奪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公元前119年,派衛青和霍去病大敗匈奴,部分匈奴開始西遷。(3)“他完成了漢朝五代帝王的宿愿:驅匈奴于大漠之上,受四方萬國之來朝。他六次出征匈奴,足跡遠至北海,將祁連山、焉支山、陰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認識: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中原王朝與匈奴關系的相關史實。本題是基礎題。匈奴在秦末漢初:匈奴趁中原地區混亂,奪取河套地區;西漢初年,匈奴年年揮師南下,經常威脅到黃河流域人民的生產和生活。 秦朝;派大將蒙恬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并把內地民眾移居到那里墾田成邊,后來又修筑萬里長城抵御匈奴。西漢初年:限于國力,不得不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還要送給甸奴大量谷物和紡織品,并開放邊境進行貿易。漢武帝時期:組織強大的騎兵對匈奴進于大規模反擊,奪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公元前119年,派衛青和霍去病大敗匈奴,部分匈奴開始西遷。【點評】掌握中原王朝與匈奴關系的相關史實19.根據張騫出西域的歷史,回答下列問題。(1)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是受誰的派遣?最遠到達了什么地方?(2)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3)張騫出使西域有什么重要意義?(4)張騫歷經千辛萬苦,前后兩次完成出使西域的使命,對促進西域與中原地區的聯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能從張騫身上學到什么精神?【答案】(1)漢武帝。大月氏(今西亞地區)。(2)為了聯絡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3)漢朝和西域各國的友誼從此建吉起來;著名的“絲綢之J各”從此開始出現,大大加強了漢朝和西亞、歐洲之間的貿易往來。(4)示例:我們能從張騫身上學到什么精神【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張騫通西域的相關史實。本題是基礎題。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是漢武帝的派遣,最遠到達大月氏。出使西域的目的是為了聯絡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是漢朝和西域各國的友誼從此建吉起來;著名的“絲綢之J各”從此開始出現,大大加強了漢朝和西亞、歐洲之間的貿易往來。【點評】本題掌握張騫通西域的相關史實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初中歷社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四課《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同步練習一、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1.“大一統的漢帝國擴展了漢民族文化圈。而漢武帝所具有超越歷史的雄才大略,使其成為一位戰略和外交設計的奇才”。體現漢武帝“外交設計的奇才”的歷史事件是( ?。?br/>A.昭君出塞 B.派使者去印度求佛法C.派張騫出使西域 D.戚繼光抗倭2.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假如你是西域某國官員,下列情景不可能出現的是( ?。?br/>A.請張騫品嘗葡萄等水果 B.向張騫了解絲綢制作技藝C.扣留張騫對付漢朝 D.送汗血寶馬給張騫3.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標志著新疆地區開始正式隸屬中央政府管轄的事件是( ?。?br/>A.漢武帝派張騫前去大月氏B.絲綢之路的開通C.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D.衛青、霍去病打敗匈奴4.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強對西域的控制 B.加強西域各國與中原的聯系C.控制和奴役匈奴 D.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5.(2018八上·杭州期中)古代有一新疆人由于他的家鄉開始正式接受中央政權管轄,他可以自由進入中原地區了。你認為他最早應生活于( ?。?br/>A.戰國初期 B.秦朝時期 C.西漢時期 D.東漢時期6.(2018八上·杭州期中)尋訪古跡、實地考察是學習歷史的一種重要方法。古城西安是中國歷史的一名特殊“見證者”,它見證了( ?。?br/>①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②齊桓公最先稱霸③越王勾踐臥薪嘗膽④衛青出兵抗擊匈奴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7.(2017八上·臺州期中)河西走廊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推動絲綢之路開辟的重要歷史人物是( ?。?br/>A.秦始皇 B.漢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8.由下面的歷史短劇臺詞(片段),可知他們正在學習( ?。?br/>小華:送人千里,終有一別,陛下請回吧!小明:愛卿,此去西域兇險異常,然匈奴一日未了,則國無寧日,望卿不辱使命,早去早回。A.張騫出使西域 B.鄭和下西洋C.清軍出兵雅克薩 D.玄奘印度取經9.張騫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種傳到中原,豐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物種,哪一種不是從西域傳入的( ?。?br/>A.核桃 B.小麥 C.石榴 D.葡萄10.文物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圖所示壁畫反映的是( ?。?br/>A.佛教的傳入 B.張騫出使西域C.西漢諸侯把封地分給其子弟 D.絲綢之路上跋涉的商隊11.下列對西漢與匈奴戰爭的表述,正確的是( ?。?br/>A.西漢政府反對匈奴南下掠奪是反侵略戰爭B.西漢政府反擊匈奴保持邊境安全是正義之舉C.是西漢政府和匈奴爭奪對西域控制權的斗爭D.是少數民族政權與中原政權爭奪統治權的斗爭12.“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著名史學家翦伯贊這首詩歌頌的是( )A.衛青 B.霍去病 C.王昭君 D.張騫13.漢武帝從匈奴手中奪去了( )A.河套地區 B.河西走廊地區C.漠北地區 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14.漢元帝時,呼韓邪單于向漢朝提出“和親”,符合下列哪種情況( )A.漢朝同意和親是被迫的B.和親對漢朝而言是屈辱的C.和親是漢朝為了暫時避免匈奴騷擾D.和親是漢匈民族間的和睦相處15.“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這首詩是現代史學家翦伯贊所作,他在詩中贊揚了( )A.漢武帝 B.冒頓單于 C.王昭君 D.呼韓邪單于二、材料探究16.閱讀下列材料:材料:古代羅馬人稱中國為“絲國”。穿中國的絲綢衣服,成為古羅馬貴族的社會時尚。公元1世紀左右,在羅馬城的豪華市區,設有專售中國絲綢的市場。請回答:(1)最早能夠穿上中國絲綢衣服的羅馬人所生活的時期相當于中國的哪一個朝代?(2)他們能穿著中國華麗的絲綢衣服,最應該感謝的人是誰?(3)在古代西域,為絲綢貿易提供保護的政府機構是什么?(4)中國絲綢是通過什么路線運往歐洲的?17.材料分析題(1)觀察上圖,請將下列地區的英文字母代號填入圖中對應的方框內。A.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區:河西走廊B.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區:蔥嶺(2)上圖是我國古代連接歐亞大陸的重要商道圖。這條商道是在哪個朝代開辟的?它的開辟起了什么作用?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我總是覺得:匈奴從中華版圖上消失,是一種巨大的遺憾,這種遺憾就像一塊永不愈合的傷口,時常讓我們感覺到一種疼痛。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有賴于這種文化,才能堅持生存和發展下去,而文化的運動與交流,才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在匈奴短暫的東方生活中,雖然對中原漢王朝構成了強大的威脅,但在一個民族的成長歷史上,多一些挑戰和競爭,總是十分必要的。——《懷念匈奴》材料二:當年“馬踏匈奴”的主人霍去病,如今正靜靜躺在高大的封土下。在霍去病短短二十四年的生命歷程中,他完成了漢朝五代帝王的宿愿:驅匈奴于大漠之上,受四方萬國之來朝。他六次出征匈奴,足跡遠至北海,將祁連山、焉支山、陰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為漢朝帶來了勝利的榮耀與和平的曙光。當他發出“匈奴不滅,何以家為”的豪言后不久,便猝然倒在戰爭的間隙。——《站在霍去病墓前》材料三:見下圖。(1)舉例說明匈奴在短暫的東方生活中,對中原漢王朝構成哪些強大的威脅。(2)秦朝、西漢初年以及漢武帝時期各是如何解決匈奴對中原王朝構成的威脅的?(3)找出材料二中描述霍去病功績的句子,說說漢武帝為何給霍去病修建高大的陵墓。談談你對“匈奴不滅,何以家為”的認識。19.根據張騫出西域的歷史,回答下列問題。(1)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是受誰的派遣?最遠到達了什么地方?(2)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3)張騫出使西域有什么重要意義?(4)張騫歷經千辛萬苦,前后兩次完成出使西域的使命,對促進西域與中原地區的聯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能從張騫身上學到什么精神?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聯系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的。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第二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張騫率領使團,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張騫通西域后,西域的駿馬和瓜果開始傳人中原。這件史實體現了漢武帝是“外交設計的奇才”。C項派張騫出使西域體現漢武帝“外交設計的奇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張騫出使西域,旨在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2.【答案】C【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根據已學知識可知,張騫通西域后,西域的天馬、汗血馬等良種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樂器和歌舞,開始傳入中原。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綢、漆器、金屬工具等,也傳到了西域。ABD三項都可能出現,不符合題意;C項扣留張騫對付漢朝不可能出現,因為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被扣留了,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張騫出使西域的相關內容。3.【答案】C【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項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標志著新疆地區開始正式隸屬中央政府管轄,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通西域的知識。4.【答案】D【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為聯合大月氏共同抗擊匈奴,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D項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是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5.【答案】C【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西域都護府的有關知識。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正式設立西域都護府,標志著新疆正式接受中央政權管轄。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西域都護府的識記。6.【答案】D【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城西安的有關知識。 “絲綢之路”的起點是西漢的長安,長安就是今天的西,所以①符合題意;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大約位于現在的山東,所以②不符合題意;越國位于浙江,所以③不符合題意;衛青是漢武帝時期人物,政令軍令在長安發出,所以④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古城西安歷史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7.【答案】B【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絲綢之路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曾經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的聯系,為開辟“絲綢之路”作出了突出貢獻。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絲綢之路的識記。8.【答案】A【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張騫出使西域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臺詞中的“西域”“匈奴”等詞語,根絕所學知識可以判斷這是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因此,可判斷“小華”是張騫,“小明”是漢武帝。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張騫出使西域的識記。9.【答案】B【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漢朝和西域交流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張騫通西域后,西域的天馬,血汗馬等良種馬,葡萄,石榴,苜蓿,核桃等植物傳入中國,漢朝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綢,漆器,金屬工具等也傳入西域,小麥是我國北方勞動人民培植成功的植物,因此,本題選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察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張騫通西域開辟了一條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系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10.【答案】B【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結合圖片再現史實的能力。圖為張騫出使西域壁畫,圖中的張騫正向漢武帝告別。故選B。【點評】掌握張騫出使西域的相關知識。11.【答案】B【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西漢政府反擊匈奴保持邊境安全是正義之舉,因此正確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西漢與匈奴戰爭相關知識的了解和掌握。12.【答案】C【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著名史學家翦伯贊這首詩歌頌的是王昭君,頌揚的是昭君出塞的史實,故選C。【點評】關于昭君出塞,學生還要知道,漢元帝將宮女王昭君遠嫁呼韓邪單于,這次和親使北部邊疆出現了幾十年的和睦安寧。昭君出塞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13.【答案】D【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從匈奴手中奪去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故選D。【點評】關于漢武帝北擊匈奴的史實,學生還要知道,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前121年派霍去病奪取富庶的河西走廊,漢降將趙信勸匈奴把王庭遷徙到漠北,以免受攻擊。前119年衛、霍分東西兩路進攻漠北。霍去病打擊匈奴至今日蒙古國境內狼居胥山,衛青東路掃平匈奴王庭。14.【答案】D【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根據史實,漢武帝時期實施對匈奴大規模的反擊,經過漠北戰役之后,匈奴無力再與西漢對抗。漢元帝時,呼韓邪單于向漢朝提出和親的請求。宮女昭君自愿前往,元帝就把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于?!昂陀H”對漢朝來說,并非被迫也不是屈辱,而是漢匈民族間的和睦相處。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大民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故選D項。【點評】史書記載,昭君和親后,“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說明了漢朝與匈奴和平共處.匈奴人民生活富足.百姓安居樂業. 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使北方出現了幾十年的安定局面。15.【答案】C【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本題可以從詩中提取信息,漢武指的是漢武帝時期,長城萬里遍烽煙指的是漢與匈奴的戰爭,從歷史圖片可以看出抱琵琶的女子,她就是王昭君,這首詩主要贊美了昭君出塞,促進漢與匈奴友好和諧的相處,是邊塞得到安寧,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因此選C。【點評】理解這首詩的含義主要贊美昭君的出塞使邊境得到了安寧,促進了漢與匈奴的和親的和睦相處,從民族發展來看,有利于歷史的發展。16.【答案】(1)漢朝。(2)張騫。(3)西域都護府。(4)“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越過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再轉運到西亞和歐洲大秦的商路。【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漢朝對外交流的相關知識。漢朝開辟的絲綢之路是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越過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再轉運到西亞和歐洲大秦的商路。公元前139年,張騫首次從長安出使西域,到達樓蘭、龜茲、于闐等地,其副手更遠至安息國,身毒國等。絲綢之路的意義:不僅是中國聯系東西方的“國道“,也是整個古代中外經濟及文化交流的國際通道。今新疆地區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漢宣帝時期,其標志是西域都護的設置,為過往的商旅提供保護。【點評】了解張騫出使西域及開辟了絲綢之路的史實,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加強對西北的管轄等知識。17.【答案】(1)左框B右框A.(2)它是在漢朝開辟的。它的開辟溝通了中西交通,促進了中西的經濟和文化交流。【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漢朝開疆拓土和對外交流方面的相關知識。漢朝的絲綢之路是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越過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再轉運到西亞和歐洲大秦的商路。絲綢之路的意義:不僅是中國聯系東西方的“國道“,也是整個古代中外經濟及文化交流的國際通道。今新疆地區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點評】了解西漢開辟的絲綢之路史實,知道絲綢之路的概況,掌握分析絲綢之路在當時所起到的作用。18.【答案】(1)秦末漢初:匈奴趁中原地區混亂,奪取河套地區;西漢初年,匈奴年年揮師南下,經常威脅到黃河流域人民的生產和生活。(2)秦朝;派大將蒙恬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并把內地民眾移居到那里墾田成邊,后來又修筑萬里長城抵御匈奴。西漢初年:限于國力,不得不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還要送給甸奴大量谷物和紡織品,并開放邊境進行貿易。漢武帝時期:組織強大的騎兵對匈奴進于大規模反擊,奪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公元前119年,派衛青和霍去病大敗匈奴,部分匈奴開始西遷。(3)“他完成了漢朝五代帝王的宿愿:驅匈奴于大漠之上,受四方萬國之來朝。他六次出征匈奴,足跡遠至北海,將祁連山、焉支山、陰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認識: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中原王朝與匈奴關系的相關史實。本題是基礎題。匈奴在秦末漢初:匈奴趁中原地區混亂,奪取河套地區;西漢初年,匈奴年年揮師南下,經常威脅到黃河流域人民的生產和生活。 秦朝;派大將蒙恬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并把內地民眾移居到那里墾田成邊,后來又修筑萬里長城抵御匈奴。西漢初年:限于國力,不得不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還要送給甸奴大量谷物和紡織品,并開放邊境進行貿易。漢武帝時期:組織強大的騎兵對匈奴進于大規模反擊,奪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公元前119年,派衛青和霍去病大敗匈奴,部分匈奴開始西遷。【點評】掌握中原王朝與匈奴關系的相關史實19.【答案】(1)漢武帝。大月氏(今西亞地區)。(2)為了聯絡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3)漢朝和西域各國的友誼從此建吉起來;著名的“絲綢之J各”從此開始出現,大大加強了漢朝和西亞、歐洲之間的貿易往來。(4)示例:我們能從張騫身上學到什么精神【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張騫通西域的相關史實。本題是基礎題。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是漢武帝的派遣,最遠到達大月氏。出使西域的目的是為了聯絡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是漢朝和西域各國的友誼從此建吉起來;著名的“絲綢之J各”從此開始出現,大大加強了漢朝和西亞、歐洲之間的貿易往來。【點評】本題掌握張騫通西域的相關史實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初中歷社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四課《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同步練習(學生版).docx 初中歷社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四課《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同步練習(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