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三課蘇聯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下列有關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后發生的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蘇聯進行政治改革 ②蘇聯進行經濟改革 ③“八一九事件” ④蘇聯完全解體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C.①③④② D.②①③④2.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同下列哪些國家的總統簽約,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 )①哈薩克斯坦 ②烏克蘭 ③白俄羅斯 ④土庫曼斯坦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3.前蘇聯有一個笑話:農夫伊萬在河里捉到一條大魚,高興地回到家里對老婆說:“看,我們有炸魚吃了!”老婆說:“沒有油啊。”伊萬說:“那就煮。”老婆說:“沒鍋。”伊萬說:“那就烤。”老婆說:“沒有柴。”伊萬氣壞了,走到河邊把魚扔了回去。那魚在水里劃了一個半圓,上身出水,舉起右鰭激動地高呼:“斯大林萬歲!”該笑話反映的是( )A.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害B.個人崇拜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C.新經濟政策恢復自由貿易的后果D.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帶來的弊端4.“冷戰消失了…為具有更加多元化特點的社會開啟了大門.”“冷戰消失了”的標志性事件是( )A.杜魯門主義 B.馬歇爾計劃 C.美蘇爭霸 D.蘇聯解體5.“1991年12月25日19點38分,印有鐮刀錘子的紅旗從克里姆林宮樓頂徐徐地、卻是永久地降下。它從事實上宣告一個時代就此終結了”。這段話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南斯拉夫分裂 B.兩德統一C.蘇聯解體 D.捷克斯洛伐克分裂6.俄社會輿論基金會前不久所做的民調結果顯示,超過60%的俄羅斯人對蘇聯解體感到惋惜,近60%的人認為,蘇聯解體本來是可以避免的。“此情可待成追憶”,歷史已經按它的軌跡走到了現在。從蘇聯的解體中,我們應吸取的主要教訓是( )①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 ②加強民主法制建設③防止西方“和平演變” ④必須搞好經濟建設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7.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在短短是一年里南斯拉夫一分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合并統一,這些現象反映的是( )A.蘇聯解體 B.東歐劇變 C.歐洲結盟 D.中東戰亂8.1989年東歐劇變對我們有哪些啟示( )①堅持獨立自主的內外政策②大力發展生產力,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③學習蘇聯的政治體制④加強執政黨的建設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9.下列各項中,最符合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初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歷史特點的是( )A.殖民擴張與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B.國際工人運動的興起C.二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 D.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10.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照搬蘇聯模式,由于不符合國情而日益陷入經濟政治的危機。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東歐各國相繼進行了改革,其中較為突出的是 ( )A.波蘭 B.捷克斯洛伐克C.匈牙利 D.羅馬尼亞二、材料分析題11. 克里米亞半島位于烏克蘭的最南部,南臨黑海,東扼亞速海,克里米亞半島猶如一只伸展開的巨型章魚,將觸角從東歐平原南端伸向黑海中央,戰略地位十分突出。“誰占領克里米亞,誰就能控制整個黑海”早已成為軍事家們的共識。【溯源克里米亞】材料一:1853年,俄國為奪取黑海出海口發動了克里米亞戰爭。戰爭使俄國慘改,對于戰爭的結果,也早就有人做出過這樣的預言:“……我們不能以我們所有廣闊的領土和無數的人口來對付這場斗爭。當我們談論反對拿破侖的光榮戰役時,我們忘記了自那時以來,歐洲一直在進步的道路上穩步前進,而我們卻一直停步不前。我們不是在走向勝利,而是在走向失敗,我們唯一得到的一點安慰是,俄國將通過這一經歷學到今后對它的發展有用的一課。”【尋訪克里米亞】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英、法、美三國在克里米亞半島召開了一個會議,這次會議對于加強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協調對德一致行動,加速二戰進程有及其重大意義,并對戰后世界格局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探究克里米亞】材料三:2014年3月21日,克里米亞議會宣布公投決定后,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了將克里米亞并入俄羅斯的條約,西方國家隨即發表聲明,宣稱克里米亞全民公決沒有“法律效力”,將不承認公決結果。俄方則表示,將尊重并支持克里米亞人民的選擇。兩種不同態度針峰相對,所以普京如果最終從法律上確認克里米亞從烏克蘭獨立并歸屬于俄羅斯,那么將成為冷戰結束后最嚴重的國際政治事件,俄羅斯與西方將在烏克蘭和克里米亞形成新的接近于冷戰的格局。對于美歐來說,烏克蘭亦是必爭之地。從遠期戰略來看,遏制普京的超級大國夢,烏克蘭作為毗鄰俄羅斯的大國,具有無可替代的戰略價值。因此,戰爭也是美歐的可能選項。 ——《搜狐新聞網》【感悟克里米亞】材料四:在克里米亞戰爭中鐵甲船和現代的爆炸性的炮彈第一次被使用。它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壕溝戰和靜止戰。電報首次在戰爭中被使用,火車首次被用來運送補給和增援…… 第一次世界大戰大規模投入使用飛機、坦克、潛艇和毒氣等新式武器,這次戰爭可以說是對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的一次檢驗和應用。使戰爭火力得以增強,造成更加嚴重的傷亡。 ——《搜狐網》(1)材料一中提到的“俄國將通過這一經歷學到今后對它的發展有用的一課。”俄國痛定思痛,采取了什么措施對它將來發展有用?這一措施在俄國歷史上有何重大意義?(2)請問這次會議的名稱?二戰后形成了怎樣的世界格局?當今世界,世界格局又朝著怎樣的趨勢發展?(3)材料中“冷戰格局”形成的標志是什么?美國對蘇聯發動冷戰的目的是什么?(4)有人認為克里米亞公投不是結束而是大國博奕的開始,“克里米亞”地區會成為第二個巴爾干半島,引發戰爭爆發。你如何看待?請說明理由。(5)根據材料四,談談戰爭與科學技術的關系?1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這些國家沒有找到一條適合本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蘇聯的一套做法。這些情況阻礙了這些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傷害了這些國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會主義在這些國家不僅沒有發揮和顯示出應有的優越性,而且聲譽受到很大影響。——摘自錢其琛回答《世界知識》雜志記者問題時的談話(1)據材料一你能得到赫魯曉夫改革的哪些信息?(2)赫魯曉夫改革的原因是什么?(3)想一想,為什么赫魯曉夫改革會失敗呢 (4)結合材料二,思考從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改革中,我們應該吸取哪些教訓?13.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不能全盤照搬別國的政治制度和發展模式,否則的話不僅會水土不服,而且會帶來災難性后果。——節選自2014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歐洲學院的講話材料二:材料三:2014年,中國的歷史興衰感和在現實國際力量格局中的位次都煥然一新。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二軍費大國,并且已是經濟增長和技術改造都最快的世界主要國家。 —— 摘自《環球時報》材料四:近20來尤其是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后,中國人普遍感受到中國所受到的國際壓力有增無減。近年來新一輪“中國威脅論”也來勢洶洶,且逐強漸猛,這是帝國主義企圖制造反對中國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新“冷戰”。(1)據材料一,20世紀80年代主要因為照搬他國模式而給本國帶來了災難性后果的是指什么事件?這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帶來了哪些啟示?(2)材料二說明了什么?這主要得益于我們正在走的什么道路?(3)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關系?材料三中中國現實國際力量格局的位次煥然一新主要取決于什么?中國這個位次的變化對世界格局有什么影響?(4)據材料四,對新一輪“中國威脅論”以及新“冷戰”的不利局面,中國應如何應對?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蘇聯的改革與解體;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察蘇聯解體相關知識。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后,先在經濟領域進行改革,未見預期效果后又轉到政治領域進行改革。1991年8月19日,由蘇聯高級官員發動的旨在挽救蘇聯的“八一九事件”,沒有成功,反倒加劇了蘇聯的解體。故選D。【點評】理解蘇聯解體相關知識。2.【答案】B【知識點】蘇聯的改革與解體;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獨聯體成立的知識。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同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的總統簽署協議,決定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故答案是B。【點評】知道獨聯體成立的相關知識。3.【答案】D【知識點】蘇聯的改革與解體【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斯大林有關知識的理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斯大林執政后,‘1928——1937年,蘇聯實行第一和第二個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轉變為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為加強。1936年,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形成。題文材料體現的是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故選D。【點評】了解斯大林的有關知識。4.【答案】D【知識點】蘇聯的改革與解體【解析】【分析】據所學知,1991年12月,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聯總統的職務,蘇聯解體.標志著冷戰的結束和兩極格局的瓦解.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冷戰結束的標志.識記冷戰結束的標志.5.【答案】C【知識點】蘇聯的改革與解體【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蘇聯解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于1922年,1991年12月25日晚,蘇聯最后一任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發表電視講話,宣布辭去蘇聯總統職務。同時,飄揚在克里姆林宮上空的蘇聯國旗徐徐降下,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世界向著多極化的趨勢發展,因此,本題選C。【點評】知道蘇聯解體的概況。6.【答案】D【知識點】蘇聯的改革與解體【解析】【分析】蘇聯解體有著深刻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無法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戈爾巴喬夫改革在經濟上使蘇聯的經濟增長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下降,在政治上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是導致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同時,蘇聯解體的外部原因還有西方的“和平演變”。【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7.【答案】B【知識點】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東歐劇變的表現。1989年下半年,東歐國家的執政黨紛紛喪失權利,在短短是一年里南斯拉夫一分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合并統一,國家社會性質發生了改變,歷史上稱為東歐劇變。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一般,考查的東歐劇變的表現。8.【答案】A【知識點】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和演變相關內容。聯系所學知識,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進行經濟建設,走了不少彎路。它們先后進行了改革,以擺脫斯大林模式,但是成效都不大。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成為東歐巨變的主要原因。得到的教訓啟示應該從這一角度反向得出,排除③。所以本題答案為A項。9.【答案】D【知識點】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解析】【分析】因為斯大林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所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了改革,其中以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最為顯著,所以答案是D。【點評】本題考查的是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相關知識。10.【答案】C【知識點】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赫魯曉夫改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基本分析能力。11.【答案】(1)俄國農奴制改革(俄國1861年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2)雅爾塔會議;兩極格局;多極化趨勢。(3)杜魯門主義的出臺;遏制蘇聯,稱霸世界。(4)不會;當今世界格局呈現多極化趨勢;經濟全球化,各國聯系加強;聯合國的協調作用;當今世界主題是和平與發展等。會;當今世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戰爭不斷;偶發事件處理不好會成為戰爭的導火線等(5)戰爭催生了科學技術的發明、發展;科學技術的發明運用于軍事,又使戰爭更加殘酷,毀滅性更大;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往往能加快戰爭進程。【知識點】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俄國農奴制改革的相關內容。材料一中提到的“俄國將通過這一經歷學到今后對它的發展有用的一課。”俄國痛定思痛,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實行了廢除農奴制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2)本題考查的是雅爾塔會議及二戰后的世界格局的變化。1945年,在美、英、蘇三國主導下,召開了雅爾塔會議。這次會議對于加強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協調對德一致行動,加速二戰進程有及其重大意義,并對戰后世界格局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二戰后,隨著北約、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建立,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當今世界,世界格局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3)本題考查的是冷戰的相關內容。材料中“冷戰格局”形成的標志是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杜魯門主義是美國外交政策的重要轉折點,美國進入全球擴張階段。美國對蘇聯發動冷戰的目的是遏制蘇聯,稱霸世界。(4)本題考查的是對當今烏克蘭危機的看法。觀點一,“克里米亞”地區不會成為第二個巴爾干半島,引發戰爭爆發。原因:當今世界格局呈現多極化趨勢;經濟全球化,各國聯系加強;聯合國的協調作用;當今世界主題是和平與發展等。觀點二,“克里米亞”地區會成為第二個巴爾干半島,引發戰爭爆發。原因:當今世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戰爭不斷;偶發事件處理不好會成為戰爭的導火線等。(5)本題考查的是戰爭與科學技術的關系。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戰爭催生了科學技術的發明、發展;科學技術的發明運用于軍事,又使戰爭更加殘酷,毀滅性更大;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往往能加快戰爭進程。【點評】近代社會的發展與終結·避免革命的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冷戰和熱戰·杜魯門主義;·告別“雅爾塔”·多極化趨勢。12.【答案】(1)改革在經濟上,提高農業經營投資,但不顧客觀條件,大規模開墾荒地,提倡種植玉米。(2)斯大林模式使蘇聯工農業發展極不協調,弊端日益暴露出來,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障礙。(3)沒有從根本改變斯大林模式,而只是對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補,注定是不會成功的。(4)改革必須實事求是,不能照搬照抄,改革必須重視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不能急于求成等。【知識點】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與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赫魯曉夫改革的情況以及給我們國家的啟示。【點評】全面掌握和認識赫魯曉夫改革。13.【答案】(1)東歐劇變。啟示:結合本國國情建設社會主義;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2)說明改革開放政策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經濟實力大為提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3)我國經濟發展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綜合國力),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又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經濟實力。使世界格局朝多極化方向發展,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4)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樹立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意識,不斷提高本國的綜合國力,掌握主動權等。【知識點】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解析】【分析】(1)東歐各國照搬蘇聯模式,沒有沖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最后導致東歐各國社會性質發生變化,給我國經濟建設帶來的啟示是:經濟建設要本國國情出發,實事求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2)從圖片上可知我國從1978年到2012年國民生產總值和我國經濟總量都增長了,可以得出結論是我國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后經濟得到發展,這得益于我國正在走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3)從材料中可知我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地位提高了,經濟發展促進了國際地位的提高,在國際格局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經濟實力,中國經濟的發展使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4)本題是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樹立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意識,不斷提高本國的綜合國力,掌握主動權等。【點評】(1)本題考查的是東歐劇變的史實。(2)本題考查的是根據圖片分析的能力。(3)本題考查的是根據材料分析的能力。(4)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三課蘇聯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下列有關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后發生的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蘇聯進行政治改革 ②蘇聯進行經濟改革 ③“八一九事件” ④蘇聯完全解體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C.①③④② D.②①③④【答案】D【知識點】蘇聯的改革與解體;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察蘇聯解體相關知識。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后,先在經濟領域進行改革,未見預期效果后又轉到政治領域進行改革。1991年8月19日,由蘇聯高級官員發動的旨在挽救蘇聯的“八一九事件”,沒有成功,反倒加劇了蘇聯的解體。故選D。【點評】理解蘇聯解體相關知識。2.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同下列哪些國家的總統簽約,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 )①哈薩克斯坦 ②烏克蘭 ③白俄羅斯 ④土庫曼斯坦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B【知識點】蘇聯的改革與解體;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獨聯體成立的知識。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同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的總統簽署協議,決定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故答案是B。【點評】知道獨聯體成立的相關知識。3.前蘇聯有一個笑話:農夫伊萬在河里捉到一條大魚,高興地回到家里對老婆說:“看,我們有炸魚吃了!”老婆說:“沒有油啊。”伊萬說:“那就煮。”老婆說:“沒鍋。”伊萬說:“那就烤。”老婆說:“沒有柴。”伊萬氣壞了,走到河邊把魚扔了回去。那魚在水里劃了一個半圓,上身出水,舉起右鰭激動地高呼:“斯大林萬歲!”該笑話反映的是( )A.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害B.個人崇拜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C.新經濟政策恢復自由貿易的后果D.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帶來的弊端【答案】D【知識點】蘇聯的改革與解體【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斯大林有關知識的理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斯大林執政后,‘1928——1937年,蘇聯實行第一和第二個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轉變為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為加強。1936年,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形成。題文材料體現的是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故選D。【點評】了解斯大林的有關知識。4.“冷戰消失了…為具有更加多元化特點的社會開啟了大門.”“冷戰消失了”的標志性事件是( )A.杜魯門主義 B.馬歇爾計劃 C.美蘇爭霸 D.蘇聯解體【答案】D【知識點】蘇聯的改革與解體【解析】【分析】據所學知,1991年12月,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聯總統的職務,蘇聯解體.標志著冷戰的結束和兩極格局的瓦解.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冷戰結束的標志.識記冷戰結束的標志.5.“1991年12月25日19點38分,印有鐮刀錘子的紅旗從克里姆林宮樓頂徐徐地、卻是永久地降下。它從事實上宣告一個時代就此終結了”。這段話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南斯拉夫分裂 B.兩德統一C.蘇聯解體 D.捷克斯洛伐克分裂【答案】C【知識點】蘇聯的改革與解體【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蘇聯解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于1922年,1991年12月25日晚,蘇聯最后一任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發表電視講話,宣布辭去蘇聯總統職務。同時,飄揚在克里姆林宮上空的蘇聯國旗徐徐降下,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世界向著多極化的趨勢發展,因此,本題選C。【點評】知道蘇聯解體的概況。6.俄社會輿論基金會前不久所做的民調結果顯示,超過60%的俄羅斯人對蘇聯解體感到惋惜,近60%的人認為,蘇聯解體本來是可以避免的。“此情可待成追憶”,歷史已經按它的軌跡走到了現在。從蘇聯的解體中,我們應吸取的主要教訓是( )①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 ②加強民主法制建設③防止西方“和平演變” ④必須搞好經濟建設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知識點】蘇聯的改革與解體【解析】【分析】蘇聯解體有著深刻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無法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戈爾巴喬夫改革在經濟上使蘇聯的經濟增長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下降,在政治上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是導致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同時,蘇聯解體的外部原因還有西方的“和平演變”。【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7.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在短短是一年里南斯拉夫一分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合并統一,這些現象反映的是( )A.蘇聯解體 B.東歐劇變 C.歐洲結盟 D.中東戰亂【答案】B【知識點】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東歐劇變的表現。1989年下半年,東歐國家的執政黨紛紛喪失權利,在短短是一年里南斯拉夫一分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合并統一,國家社會性質發生了改變,歷史上稱為東歐劇變。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一般,考查的東歐劇變的表現。8.1989年東歐劇變對我們有哪些啟示( )①堅持獨立自主的內外政策②大力發展生產力,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③學習蘇聯的政治體制④加強執政黨的建設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A【知識點】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和演變相關內容。聯系所學知識,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進行經濟建設,走了不少彎路。它們先后進行了改革,以擺脫斯大林模式,但是成效都不大。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成為東歐巨變的主要原因。得到的教訓啟示應該從這一角度反向得出,排除③。所以本題答案為A項。9.下列各項中,最符合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初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歷史特點的是( )A.殖民擴張與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B.國際工人運動的興起C.二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 D.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答案】D【知識點】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解析】【分析】因為斯大林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所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了改革,其中以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最為顯著,所以答案是D。【點評】本題考查的是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相關知識。10.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照搬蘇聯模式,由于不符合國情而日益陷入經濟政治的危機。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東歐各國相繼進行了改革,其中較為突出的是 ( )A.波蘭 B.捷克斯洛伐克C.匈牙利 D.羅馬尼亞【答案】C【知識點】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赫魯曉夫改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基本分析能力。二、材料分析題11. 克里米亞半島位于烏克蘭的最南部,南臨黑海,東扼亞速海,克里米亞半島猶如一只伸展開的巨型章魚,將觸角從東歐平原南端伸向黑海中央,戰略地位十分突出。“誰占領克里米亞,誰就能控制整個黑海”早已成為軍事家們的共識。【溯源克里米亞】材料一:1853年,俄國為奪取黑海出海口發動了克里米亞戰爭。戰爭使俄國慘改,對于戰爭的結果,也早就有人做出過這樣的預言:“……我們不能以我們所有廣闊的領土和無數的人口來對付這場斗爭。當我們談論反對拿破侖的光榮戰役時,我們忘記了自那時以來,歐洲一直在進步的道路上穩步前進,而我們卻一直停步不前。我們不是在走向勝利,而是在走向失敗,我們唯一得到的一點安慰是,俄國將通過這一經歷學到今后對它的發展有用的一課。”【尋訪克里米亞】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英、法、美三國在克里米亞半島召開了一個會議,這次會議對于加強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協調對德一致行動,加速二戰進程有及其重大意義,并對戰后世界格局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探究克里米亞】材料三:2014年3月21日,克里米亞議會宣布公投決定后,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了將克里米亞并入俄羅斯的條約,西方國家隨即發表聲明,宣稱克里米亞全民公決沒有“法律效力”,將不承認公決結果。俄方則表示,將尊重并支持克里米亞人民的選擇。兩種不同態度針峰相對,所以普京如果最終從法律上確認克里米亞從烏克蘭獨立并歸屬于俄羅斯,那么將成為冷戰結束后最嚴重的國際政治事件,俄羅斯與西方將在烏克蘭和克里米亞形成新的接近于冷戰的格局。對于美歐來說,烏克蘭亦是必爭之地。從遠期戰略來看,遏制普京的超級大國夢,烏克蘭作為毗鄰俄羅斯的大國,具有無可替代的戰略價值。因此,戰爭也是美歐的可能選項。 ——《搜狐新聞網》【感悟克里米亞】材料四:在克里米亞戰爭中鐵甲船和現代的爆炸性的炮彈第一次被使用。它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壕溝戰和靜止戰。電報首次在戰爭中被使用,火車首次被用來運送補給和增援…… 第一次世界大戰大規模投入使用飛機、坦克、潛艇和毒氣等新式武器,這次戰爭可以說是對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的一次檢驗和應用。使戰爭火力得以增強,造成更加嚴重的傷亡。 ——《搜狐網》(1)材料一中提到的“俄國將通過這一經歷學到今后對它的發展有用的一課。”俄國痛定思痛,采取了什么措施對它將來發展有用?這一措施在俄國歷史上有何重大意義?(2)請問這次會議的名稱?二戰后形成了怎樣的世界格局?當今世界,世界格局又朝著怎樣的趨勢發展?(3)材料中“冷戰格局”形成的標志是什么?美國對蘇聯發動冷戰的目的是什么?(4)有人認為克里米亞公投不是結束而是大國博奕的開始,“克里米亞”地區會成為第二個巴爾干半島,引發戰爭爆發。你如何看待?請說明理由。(5)根據材料四,談談戰爭與科學技術的關系?【答案】(1)俄國農奴制改革(俄國1861年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2)雅爾塔會議;兩極格局;多極化趨勢。(3)杜魯門主義的出臺;遏制蘇聯,稱霸世界。(4)不會;當今世界格局呈現多極化趨勢;經濟全球化,各國聯系加強;聯合國的協調作用;當今世界主題是和平與發展等。會;當今世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戰爭不斷;偶發事件處理不好會成為戰爭的導火線等(5)戰爭催生了科學技術的發明、發展;科學技術的發明運用于軍事,又使戰爭更加殘酷,毀滅性更大;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往往能加快戰爭進程。【知識點】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俄國農奴制改革的相關內容。材料一中提到的“俄國將通過這一經歷學到今后對它的發展有用的一課。”俄國痛定思痛,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實行了廢除農奴制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2)本題考查的是雅爾塔會議及二戰后的世界格局的變化。1945年,在美、英、蘇三國主導下,召開了雅爾塔會議。這次會議對于加強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協調對德一致行動,加速二戰進程有及其重大意義,并對戰后世界格局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二戰后,隨著北約、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建立,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當今世界,世界格局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3)本題考查的是冷戰的相關內容。材料中“冷戰格局”形成的標志是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杜魯門主義是美國外交政策的重要轉折點,美國進入全球擴張階段。美國對蘇聯發動冷戰的目的是遏制蘇聯,稱霸世界。(4)本題考查的是對當今烏克蘭危機的看法。觀點一,“克里米亞”地區不會成為第二個巴爾干半島,引發戰爭爆發。原因:當今世界格局呈現多極化趨勢;經濟全球化,各國聯系加強;聯合國的協調作用;當今世界主題是和平與發展等。觀點二,“克里米亞”地區會成為第二個巴爾干半島,引發戰爭爆發。原因:當今世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戰爭不斷;偶發事件處理不好會成為戰爭的導火線等。(5)本題考查的是戰爭與科學技術的關系。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戰爭催生了科學技術的發明、發展;科學技術的發明運用于軍事,又使戰爭更加殘酷,毀滅性更大;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往往能加快戰爭進程。【點評】近代社會的發展與終結·避免革命的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冷戰和熱戰·杜魯門主義;·告別“雅爾塔”·多極化趨勢。1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這些國家沒有找到一條適合本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蘇聯的一套做法。這些情況阻礙了這些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傷害了這些國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會主義在這些國家不僅沒有發揮和顯示出應有的優越性,而且聲譽受到很大影響。——摘自錢其琛回答《世界知識》雜志記者問題時的談話(1)據材料一你能得到赫魯曉夫改革的哪些信息?(2)赫魯曉夫改革的原因是什么?(3)想一想,為什么赫魯曉夫改革會失敗呢 (4)結合材料二,思考從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改革中,我們應該吸取哪些教訓?【答案】(1)改革在經濟上,提高農業經營投資,但不顧客觀條件,大規模開墾荒地,提倡種植玉米。(2)斯大林模式使蘇聯工農業發展極不協調,弊端日益暴露出來,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障礙。(3)沒有從根本改變斯大林模式,而只是對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補,注定是不會成功的。(4)改革必須實事求是,不能照搬照抄,改革必須重視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不能急于求成等。【知識點】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與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赫魯曉夫改革的情況以及給我們國家的啟示。【點評】全面掌握和認識赫魯曉夫改革。13.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不能全盤照搬別國的政治制度和發展模式,否則的話不僅會水土不服,而且會帶來災難性后果。——節選自2014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歐洲學院的講話材料二:材料三:2014年,中國的歷史興衰感和在現實國際力量格局中的位次都煥然一新。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二軍費大國,并且已是經濟增長和技術改造都最快的世界主要國家。 —— 摘自《環球時報》材料四:近20來尤其是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后,中國人普遍感受到中國所受到的國際壓力有增無減。近年來新一輪“中國威脅論”也來勢洶洶,且逐強漸猛,這是帝國主義企圖制造反對中國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新“冷戰”。(1)據材料一,20世紀80年代主要因為照搬他國模式而給本國帶來了災難性后果的是指什么事件?這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帶來了哪些啟示?(2)材料二說明了什么?這主要得益于我們正在走的什么道路?(3)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關系?材料三中中國現實國際力量格局的位次煥然一新主要取決于什么?中國這個位次的變化對世界格局有什么影響?(4)據材料四,對新一輪“中國威脅論”以及新“冷戰”的不利局面,中國應如何應對?【答案】(1)東歐劇變。啟示:結合本國國情建設社會主義;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2)說明改革開放政策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經濟實力大為提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3)我國經濟發展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綜合國力),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又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經濟實力。使世界格局朝多極化方向發展,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4)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樹立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意識,不斷提高本國的綜合國力,掌握主動權等。【知識點】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解析】【分析】(1)東歐各國照搬蘇聯模式,沒有沖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最后導致東歐各國社會性質發生變化,給我國經濟建設帶來的啟示是:經濟建設要本國國情出發,實事求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2)從圖片上可知我國從1978年到2012年國民生產總值和我國經濟總量都增長了,可以得出結論是我國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后經濟得到發展,這得益于我國正在走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3)從材料中可知我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地位提高了,經濟發展促進了國際地位的提高,在國際格局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經濟實力,中國經濟的發展使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4)本題是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樹立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意識,不斷提高本國的綜合國力,掌握主動權等。【點評】(1)本題考查的是東歐劇變的史實。(2)本題考查的是根據圖片分析的能力。(3)本題考查的是根據材料分析的能力。(4)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三課蘇聯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同步練習(學生版).docx 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三課蘇聯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同步練習(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