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2 社會歷史的發展課 題 5.2 社會歷史的發展 課時 2 課型 新授課 二次備課對應課標知識點(考點)梳理 社會的基本矛盾及運動規律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和上升的設計意圖(思路) 本課內容是必修4《哲學與文化》第二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中的第五課“尋覓社會的真諦”第二框的內容。本框共安排兩目的內容:第一目“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教材通過相關鏈接、閱讀與思考等內容,介紹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是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第二目“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教材通過相關鏈接、閱讀與思考等內容,介紹了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和實現方式,分析了階級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解決方式,闡明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學習目標 (1)了解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2)理解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3)理解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4)理解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學習重點 理解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教法與學法簡述 教法:創設教學情境,綜合探究法,分組討論法。學法:探究式學習,合作交流式學習,自主學習法。學習難點 理解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學習準備(媒體使用) PPT制作、教案、導學案、優佳學案學習內容設計 二次備課修改學習過程 學習內容(概括) 教師組織教學流程 學生學習活動及流程一、導入(3分鐘) 《管子》中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孔子主張先使民“富之”,然后才能“教之”。提問“物質生產在社會的存在和發展中起著什么作用 ” 學生認真思考并回答老師提問。將教材翻到61頁二、新課學習 “我們想要有所作為,首先必須活著,活著就需要吃喝住穿等,也就是要有物質生活資料。” -----馬克思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名詞解釋: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是指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物質資料的謀得方式,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界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的體系。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是生產力,其社會形式是生產關系,生產方式是兩者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的統一。在人類歷史上,大致經歷了原始社會的、奴隸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的5種生產方式;以此為基礎,人類歷史社會也可以相應地劃分為5種社會類型。人類社會的歷史歸根結底是生產方式依次更替的歷史。由名詞解釋的內容帶領學生進行刨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1)生產方式的內容: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2)生產力的含義:①含義: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②要素:其基本要素包括勞動力、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3)生產關系的含義:①含義: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關系。②要素: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 ——馬克思這句話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反過來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1)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2)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總結:名詞解釋:(1)經濟基礎: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決定的占統治地位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等的總和。材料: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施行。民法是萬法之母,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從生到死,從簽合同做生意到結婚生子繼承收養,老百姓的一切皆離不開民法。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新時代提出了新課題,例如:人格尊嚴的維護、個人信息的保護、隱私的保護、電子商務的發展等,我國的民法典必須回應信息時代、網絡時代、高科技時代、共享經濟時代的社會需求,在更大程度上服務于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民法典》的編撰施行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小結:總結:社會的基本矛盾閱讀課本63頁閱讀與思考回答: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什么?社會基本矛盾是如何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社會發展的總趨勢: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與實現方式:(1)社會發展的總趨勢——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2)實現方式——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2.階級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比較(表格形式)3.社會主義必將代替資本主義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共產主義的目標是消滅階級對立,建立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這個聯合體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1.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內容,完成自學問題。 2. 學生展示3. 做好知識點的勾畫和筆記 學生自主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完成探究問題小組討論,完善答案學生展示學生自主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完成探究問題小組合作討論學生展示三、課堂小結,布置作業(用時:7分鐘) 1.總結相關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和規律、改革、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等哲學原理。2.布置作業:完成優佳學案配套卷的相關練習。 1.做好筆記,有問題及時提問。 2.課后認真完成作業。課外作業布置(體現分層作業) 基礎練習(復習作業) 1.《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政府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必須堅持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必須堅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參與分配的制度。從尋覓社會的真諦看,其依據在于( C )A.創新促進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B.要立足實際,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觀念C.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時會促進生產力發展D.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完善社會主義制度2.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強調,推動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的建設和發展,最大限度增加勞動關系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從唯物史觀看,之所以重視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因為( C )①勞動關系是生產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②勞動關系矛盾是制約生產發展、社會內生進步的重要矛盾③勞動關系矛盾的解決決定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④正確解決勞動關系矛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堅持土地公有制不動搖,有利于依法保障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等,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推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這表明( C )A.改革的本本目的在于推動社會變革 B.生產力一定要適合生產關系的狀況C.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D.改革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4.某地作為全國33個農村土地改革試點地區之一,正在逐步完成從“確權到人”到“確權到戶”的制度轉變,從而更好地讓集體土地入市流轉,使農戶更好地分享工業化收益。這一做法表明( C )A.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經濟基礎 B.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C.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D.改革的目的是使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拓展練習 優佳學案配套練習板書設計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社會歷史的發展 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前進的、上升的)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階級社會(階級斗爭);社會主義社會(改革)鞏固練習 1.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近年來,我國大力優化營商環境。2019年10月24日,世界銀行發布《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中國的全球營商便利度排名躍升15位,位居全球第31位,連續兩年躋身全球優化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經濟體。我國大力優化營商環境的哲學依據是( B )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②生產關系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③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必須通過社會改革來實現④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開拓投融資渠道,強化鄉村振興投入保障;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堅持和完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等。這體現的哲學道理有(B )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②生產關系決定生產力,生產力一定要適合生產關系狀況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④上層建筑決定經濟基礎,經濟基礎要適合上層建筑狀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改革是成就“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新一屆中央政府改革舉措頻出:從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到建立上海自貿區;從加大政府信息公開力度,到推動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從全面放開貸款利率,到取消公司最低注冊資本門檻、減免小微企業稅負,無不彰顯中央加快改革的決心和信心,改革紅利正在不斷釋放。運用《生活與哲學》中“社會發展規律”的相關知識,談談你對“改革是成就‘中國夢’的必由之路”的認識。(8分)①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2分)②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2分) ③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2分)我國堅持各項領域的改革,改革紅利正在不斷釋放。實踐證明,改革是成就“中國夢”的必由之路。(2分)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