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中國省級行政單位劃分信息與簡介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中國省級行政單位劃分信息與簡介

資源簡介

中國省級行政單位劃分信息與簡介
中國省級行政單位是指中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域,其中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以及2個特別行政區。
大類 省級行政單位 行政代碼 地理 區域 簡稱 行政中心 名稱由來 簡介
4個直轄市 北京 11000 華北地區 京 北京 戰國時期稱薊,是「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京城。遼國稱燕京。金國改稱京都。元朝稱大都。明朝朱元璋改稱北平,永樂帝朱棣改北平為北京。簡稱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簡稱京。位于華北平原西北端。初稱薊,春秋戰國時為燕都,遼時為陪都,稱燕京,金、元、明、清至民國初為都城,先后有中都、大都、北平、北京等稱號。1928年始設市。現轄16區、2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1.68萬平方公里。2002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136.3萬人。2014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1.6萬人。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科學、教育中心和交通樞紐。北京還是馳名中外的游覽勝地,主要名勝古跡有長城、故宮、天壇、十三陵、頤和園、香山等。
上海 310000 華東地區 滬 上海 北宋初期,這里已形成居民點,從這里上海洋,所以稱上海。上海原來是捕魚的地方,當時漁民創造了一種捕魚工具,叫「邕」(它是由竹子編成,插在水中),后來邕改為滬,所以上海簡稱滬。 上海簡稱滬。地處中國東部海岸中段、長江入海口處。古為海邊漁村,春秋為吳國地,戰國時為楚國春申君封邑,宋設鎮,始稱上海,1927年設市。現為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轄18區、1縣。全市面積5800平方公里。2002年末戶籍人口1334.7萬人。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上海還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商業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基地。
天津 12000 華北地區 津 天津 明朝,燕王為爭奪皇帝位,在這里發兵渡河南下,打敗他的侄子明惠帝而篡了位。為紀念在這里渡河起兵,所以稱「天津」,意即天子經過的渡口,簡稱津。 天津簡稱津。位于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五大支流在此匯合流入渤海。金元時代稱直沽,為漕運要地,后設海津鎮,明初取天子津渡之意始稱天津并設衛,清為天津府治,1928年始設市。現轄15區3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1.1萬多平方公里。2002年末戶籍人口919.05萬人。天津是華北最大的工業城市,油氣、海鹽資源豐富,并有一定的工業技術基礎。天津也是華北重要的商業中心和口岸城市。天津的名勝古跡主要有市區的寧園、天后宮、大沽口炮臺,薊縣獨樂寺,黃崖關古長城及有“京東第一山”之稱的盤山風景區。
重慶 500000 西南地區 渝 重慶 重慶,古名稱巴。隋改為渝州,不久廢,唐復置。北宋改為恭州。南宋孝宗即位后封其三子趙惇為恭王。淳熙十六年(1189年)趙惇繼皇位,半年后,升恭州為府,認為真是“雙重喜慶”,遂將恭州升為重慶府,自此后始有“重慶”一稱。 重慶簡稱渝。位于西南地區東部,長江上游。春秋戰國時為巴國地。隋唐屬渝州。抗日戰爭時期為國民黨政府陪都。1997年,以原四川省重慶、萬縣、涪陵3個地級市和黔江地區行政區域設中央直轄市重慶市。下轄15區、4縣級市、17縣、4自治縣。全市面積8.23萬平方公里。2002年末,全市總人口3107萬人。重慶是綜合性工業城市,有長江三峽、枇杷山、縉云山等旅游勝地。
23個省 河北省 130000 華北地區 冀 石家莊市 相對于黃河為北。唐朝時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地區為河北道,1928年稱河北省。因古代屬冀州地區,所以簡稱冀。 簡稱冀,向來為京畿重地,河北在戰國時期大部分屬于趙國和燕國,所以河北又被稱為燕趙之地。河北位于東經113°04'至119°53',北緯36°01'至42°37'之間,地處華北,漳河以北,東臨渤海、內環京津,西為太行山地,北為燕山山地,燕山以北為張北高原,其余為河北平原,面積為18.88萬平方千米。東與天津市毗連,東南部、南部銜山東、河南兩省,西倚太行山與山西省為鄰,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東北部與遼寧接壤。轄石家莊、唐山、邯鄲、保定、滄州、邢臺、廊坊、承德、張家口、衡水、秦皇島等11個地級市,省會為石家莊。
山西省 140000 華北地區 晉 太原市 相對于太行山為西。明朝設置山西省,春秋時是晉國領土,所以簡稱晉。 位于太行山之西,黃河以東。山西省地理坐標為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全省總面積15.6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6%。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稱為“表里山河”。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現轄太原、大同、朔州、陽泉、長治、忻州、呂梁、晉中、臨汾、運城、晉城等11個地級市,共85個縣,11個縣級市,23個市轄區。省會太原,省政府駐太原市府東街。名勝古跡歷史名人眾多。
遼寧省 210000 東北地區 遼 沈陽市 由于它在遼河流域,取遼河永久安寧之意,簡稱遼。 遼寧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簡稱遼,寓意“遼河流域,永遠安寧”,省會為沈陽市。遼寧位于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是中國東北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結合部,是東北地區通往關內的交通要道,也是東北地區和內蒙古通向世界、連接歐亞大陸橋的重要門戶和前沿地帶。2011年遼寧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GDP突破2萬億元,達到22025.9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9個百分點,經濟總量穩居全國第7位。
吉林省 220000 東北地區 吉 長春市 清朝在松花江沿岸建立吉林烏拉城(今吉林市),滿語吉林是『沿』的意思,烏拉是「大川」的意思。就是沿著松花江的城市,后來建省時,就用它命名叫吉林省。簡稱吉。 簡稱吉,吉林省源于吉林市。省會長春市。地處東經122-131度、北緯41-46度之間,面積18.74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面積2%。位于中國東北中部,處于日本、俄羅斯、朝鮮、韓國、蒙古與中國東北部組成的東北亞腹心地帶。北接黑龍江省,南接遼寧省,西鄰內蒙古自治區,東與俄羅斯接壤,東南部以圖們江、鴨綠江為界,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江相望。東西長650公里,南北寬300公里。東南部高,西北部低,中西部是廣闊的平原。轄長春市1個副省級市、吉林、四平、通化、白山、遼源、白城、松原6個地級市和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黑龍江省 230000 東北地區 黑 哈爾濱市 由黑龍江而得名。因為江水呈黑綠色,蜿蜒地流著象條游龍。簡稱黑。 簡稱黑,中國最東北的省份,面積為45萬多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4.7%。省會哈爾濱。位于東經121°11′-135°05′,北緯43°25′-53°33′。北部、東部以黑龍江、烏蘇里江為界,與俄羅斯相望;西部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鄰;南部與吉林省接壤。有長10公里以上的河流1700多條,多處平原海拔50-200米。西部屬松嫩平原,東北部為三江平原,北部、東南部為山地。
江蘇省 320000 華東地區 蘇 南京市 是以清朝時的江寧府(今南京市)和蘇州府(今蘇州市)的頭一個字組成。簡稱蘇。 簡稱蘇,省會南京,是中國科教第一省,人均經濟第一省,經濟總量第二省。自古便是富饒之地、魚米之鄉。而今,江蘇又走在改革開放的前列,自1978年以來,江蘇經濟年均增長16%。在這片僅占全國1%的土地上,創造著約占全國1/10的GDP經濟總量。江蘇歷史悠久、文化多元、兼具南北色彩,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省份。江蘇在經濟、教育、科技、文化、歷史、交通、旅游、國防、工業、金融、航運、對外貿易、城市化建設等各項指標方面都是位于全國前列,是名副其實的超級大省。
浙江省 330000 華東地區 浙 杭州市 境內的浙江盤回曲折,浙江就是富春江。簡稱浙。 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東臨東海,南接福建,西與安徽、江西相連,北與上海、江蘇接壤。境內最大的河流錢塘江,因江流曲折,稱之江,又稱浙江,省以江名,簡稱“浙”。浙江省是中國面積小、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人口絕大部分屬江浙民系,其中吳語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98%以上,部分江浙民系人口使用徽語方言,另有閩南語、蠻話、蠻講、畬話、官話等方言人口分布在省內個別縣市。浙江經濟規模在中國僅次于廣東、江蘇、山東位列第四。
安徽省 340000 華東地區 皖 合肥市 以清朝時的安慶府(今安慶)和徽州府(今歙縣)的頭一字組成。因境內有皖山(天柱山),因而簡稱皖。 東部跨江近海的內陸省份,簡稱“皖”,位于華東地區,省會合肥市。公元1667年因清代江南省(原明代南直隸現安徽、江蘇、上海)東西分置而建省(東為江蘇),始稱江南左布政使司,駐地南京;1667年改為安徽布政使,省名取自安慶府、徽州府(今黃山市)兩府首字,省府遷安慶。中華民國沿襲清代建置,置安徽省。安徽跨長江下游、淮河中游,長江流經安徽段俗稱“八百里皖江”,以長江、淮河為界,形成了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地域。
福建省 350000 華東地區 閩 福州市 古代設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個州,取前兩個州的頭一個字就是福建。明朝設福建省,因是閩族人居住地區,所以簡稱閩。 簡稱“閩”,省會福州,位于中國東南沿海,東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省相望。公元前221年,秦朝置閩中郡,治東冶(今福州),從此福建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出中國的版圖上。福建省陸地平面形狀似一斜長方形,東西最大間距約480千米,南北最大間距約530千米。全省大部分屬中亞熱帶,閩東南部分地區屬南亞熱帶。全省土地總面積為12.4萬平方千米,海域面積達13.6萬平方千米。福建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覆蓋率居全國首位。全省擁有較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旅游資源。
江西省 360000 華東地區 贛 南昌市 唐朝為江南西道,簡稱江西道。清朝時改為江西省。因贛江縱貫全省,所以簡稱贛。 簡稱贛,位于中國東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屬于江南地帶,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境內主要河流贛江而得簡稱(贛)。自古以來物產富饒、人文薈萃,素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之譽。江西總面積16.69萬平方公里,人口4456.75萬(2010年),由11個地級市組成,省會南昌市。省內除北部較為平坦外,東西南部三面環山,中部丘陵起伏,成為一個整體向鄱陽湖傾斜而往北開口巨大盆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余條,贛江、撫河、信江、修河河饒河為江西五大河流。
山東省 370000 華東地區 魯 濟南市 相對于太行山為東。明朝設置山東省,春秋時是魯國領土,所以簡稱魯。 古為齊魯之地,位于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的中北段,西部連接內陸,從北向南分別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四省接壤;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點;東部山東半島伸入黃海,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拱衛京津與渤海灣,東隔黃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南則臨靠較寬闊的黃海、遙望東海及日本南部列島。山東歷史悠久,在中華文明的發祥與發展過程中有很多重要貢獻,最廣為人知的是孔子及其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內地經濟的貢獻有九分之一強,GDP總量位于廣東和江蘇之后,名列中國第三位。
河南省 410000 華中地區 豫 鄭州市 相對于黃河為南,主要部分在黃河以南,因為古代屬豫州地區,所以簡稱豫。 位于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簡稱“豫”,因其大部分位于黃河以南而得名,省會鄭州,東與江蘇、山東、安徽相鄰,南連湖北,西接陜西,北與山西、河北結合,承東啟西、聯南望北。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中原河洛、三商文化源遠流長,漢字文化、姓氏文化、根親文化、詩詞文化、功夫文化等博大精深;省內文物古跡、風景名勝眾多,少林寺、龍門石窟、殷墟、清明上河園、商丘古城、嵩山、云臺山等聞名海內外。河南是中國經濟大省,2011年GDP總量列全國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位,以河南為主體的中原經濟區為中國第四大經濟區。
湖北省 420000 華中地區 鄂 武漢市 相對于洞庭湖為北。清朝時省會武昌屬鄂州管轄,所以簡稱鄂。 簡稱“鄂”,在中國中部、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緯29°05′至33°20′,東經108°21′至116°07′;北接河南省,東連安徽省,東南和南鄰江西、湖南兩省,西靠重慶市,西北與陜西省為鄰。東西長約740公里,南北寬約470公里,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95%,居全國第14位。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省會是中部地區的副省級城市、中部地區龍頭城市——武漢市。宜昌市、襄陽市、荊州市為主要城市。[1]
湖南省 430000 華中地區 湘 長沙市 相對于洞庭湖為南。由于湘江縱貫全省,所以簡稱湘。 是一個重要省份,位于長江中游南部。大部分地區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境內湘江貫穿南北,又簡稱為湘。具有地方特色的湖湘文化基本精神“淳樸重義,勇敢尚武,經世致用,自強不息。”湖南東臨江西,西接重慶、貴州,南毗廣東、廣西,北連湖北。湖南依江畔湖,風景秀麗,是中國著名的魚米之鄉,中西部經濟最發達的省區之一,轄13個地級市和1個自治州,共有136個縣級以上行政單位,省會設長沙市。設有國家級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長株潭城市群,其中,岳陽、常德、衡陽為區域中心城市。
廣東省 440000 華南地區 粵 廣州市 五代時叫廣東。明朝設廣東省,因為古是百越(粵)地區,所以簡稱粵。 簡稱“粵”,省會廣州,轄21個省轄市,其中副省級城市2個(廣州、深圳),地級市19個。廣東是中國大陸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位于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與海南隔海相望。廣東在語言風俗、歷史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獨特一面,內部有三大民系,與中國北方地區有很大的不同。廣東人口已超一億人高居全國第一位。廣東商業蓬勃,經濟實力已超越新加坡、臺灣和香港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多,文化最開放的省份。經濟居中國各地之首。主要河流有珠江。
海南省 460000 華南地區 瓊 海口市 簡稱瓊。在我國南部的海南島。原為廣東省海南黎族自治州。1984年改為海南行政區。1988年設立海南省。因海南島而得名。因唐、宋時置瓊州,明、清置瓊州府,故簡稱“瓊”。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于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關于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1988年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掛牌。從此,海南成為中國第五個經濟特區,海南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海南島位于中國南海北部,是僅次于臺灣島的全國第2大島。包括海南島、南海島礁和海域,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小,海洋面積最大的省。簡稱瓊。
四川省 510000 西南地區 川或蜀 成都市 唐朝初年現在的四川省劍閣以南設東川,西川。這里的川,是平川廣野的意思。宋代分設益州,榨州、利州等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元朝設四川省,簡稱川。三國時是蜀國領土,所以簡稱蜀。 簡稱“川”、“蜀”,介于東經97°21'—108°31'和北緯26°03'—34°19'之間,位于中國西南腹地,地處長江上游,東西長1075公里,南北寬921公里;與7個省(區、市)接壤,北連青海、甘肅、陜西,東鄰重慶,南接云南、貴州,西銜西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都。四川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物產豐富,享有“天府之國”美譽;因為北宋真宗咸平年間分“川峽路”(四川盆地)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以及“夔州路”(合稱“四川路”)得名,又因岷江、沱江、烏江以及嘉陵江(古代稱“江”為“川”)得名。現系“西部綜合交通樞紐”、“西部經濟發展高地”。
貴州省 520000 西南地區 黔或貴 貴陽市 明朝設置貴州省。簡稱貴。因古代屬黔中郡,所以簡稱黔。 簡稱黔,位于中國西南的東南部,轄6個地級市和3個自治州,省會貴陽市。東毗湖南、南鄰廣西、西連云南、北接四川和重慶市,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03°36′~109°35′、北緯24°37′~29°13′之間,全省東西長約595千米,南北相距約509千米,面積約17.6萬平方千米,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8%,人口約3474萬。貴州是我國的能源大省,水、電、煤多種能源兼備,尤以水力和煤最為突出。貴州一個山川秀麗、氣候宜人、民族眾多、資源富集、發展潛力巨大的省份。
云南省 530000 西南地區 滇或云 昆明市 因在云嶺以南而得名。相傳漢武帝時有人在白崖看見彩云,派人追彩云到這里,因為設立的縣在彩云的邊,所以叫云南,簡稱云。因為昆明附近是古代滇國,故又簡稱滇。 位于中國西南邊陲,省會昆明,簡稱滇。戰國時期,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即“彩云之南”,另一說法是因位于“云嶺之南”而得名。總面積約39萬平方千米,占全國面積4.11%,在全國各省級行政區中面積排名第8。總人口4596萬(2010年),占全國人口3.35%,人口排名為第12名。云南省素有“動物王國”“植物王國”和“有色金屬王國”的美譽。與云南省相鄰的省區有四川、貴州、廣西、西藏,云南省的3個鄰國是緬甸、老撾和越南。北回歸線從該省南部橫穿而過。
陜西省 610000 西北地區 陜或秦 西安市 是指現在的河南省陜縣西南陜陌以西的地區稱陜西。簡稱陜。古代時是秦國領土,又簡稱秦。 簡稱陜或秦,也稱“三秦”,是中國的西北地區的一個省,省會西安市,位于中國內陸的腹地,屬于黃河中游和長江上游,地理坐標處于東經105°29′~111°15′,北緯31°42′~39°35′之間。面積約21萬平方千米,人口3733萬,下轄10個地級市。東鄰山西、河南,西連寧夏、甘肅,南抵四川、重慶、湖北,北接內蒙古,居于連接中國東、中部地區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樞紐。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陜原為界,原西由召公管轄,后人遂稱陜原以西為“陜西”。陜西省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歷史上較長時期一直簡稱為“秦”。
甘肅省 620000 西北地區 甘或隴 蘭州市 是以古代甘州(今長掖),肅州(今酒泉)的頭一個字組成,簡稱甘。境內的六盤山又叫隴山,故又簡稱隴。 地處黃河上游,地理坐標位于北緯32°3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東接陜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內蒙古、寧夏。甘肅省因甘州(今張掖)與肅州(今酒泉)而得名,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唐代曾在此設置隴右道,故又簡稱甘或隴。轄12個地級市和2個自治州,省會蘭州。古屬雍州,是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與蒙古接壤,像一塊瑰麗的寶玉,鑲嵌在中國中部的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上,東西蜿蜒1600多千米,縱橫45.37萬平方千米,占全國總面積的4.72%。
青海省 630000 西北地區 青 西寧市 因青海湖而得名。1928年建青海省,簡稱青。 為我國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因境內有全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青海位于我國西北地區,面積72.23萬平方公里,東西長1200多公里,南北寬800多公里,轄6州、1地、1市、51個縣級行政單位,與甘肅、四川、西藏、新疆接壤。青海東部素有“天河鎖鑰”、“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沖”和“玉塞咽喉”等稱謂,可見地理位置之重要。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54.3萬人,有漢、藏、回、土、撒拉、維吾爾族、蒙古、哈薩克等民族。青海省簡稱青,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江河源頭”、“中華水塔”。
臺灣省 710000 華東地區 臺 臺北市 古代臺灣稱「夷州」或「流求」,又稱「東番」、「北港」、「大員」、「大灣」,后來又改為「臺灣」,清光緒年間建立臺灣省,簡稱臺。 臺灣是中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臺灣曾被西班牙、荷蘭、占領過,被日本占據過。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重歸中國的版圖。1949年后,由于南京國民政府戰敗南遷,臺灣與祖國大陸處于分離的狀態。50多年來,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發生了巨大變化。臺灣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制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臺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的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臺灣島是中國的第一大島,位于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臺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5個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 150000 華北地區 內蒙 呼和浩特 是蒙古族聚居地區,清朝時,為區別外蒙古,習慣上稱為內蒙古。1947年成立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是所有簡稱中最長的一個。 簡稱內蒙古,首府為呼和浩特。位于中國北部邊疆,西北緊鄰蒙古和俄羅斯,面積118萬平方公里。以蒙古族和漢族為主,還有朝鮮、回、滿、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全區分設9個轄地級市,3個盟;其下又轄12縣級市、17縣、49旗、3自治旗。包頭市、巴彥淖爾、赤峰、烏蘭浩特、烏蘭察布、烏海、呼倫貝爾、通遼、鄂爾多斯等為自治區內主要城市。主要山脈有大興安嶺、賀蘭山、烏拉山和大青山。東部草原遼闊,西部沙漠廣布。年均氣溫-1~10℃,全年降水量約50~450毫米。已探明礦藏60余種,稀土、煤、銀等儲量巨大。
西藏自治區 540000 西南地區 藏 拉薩 元朝、明朝稱西藏地區為烏斯藏,「烏斯」是藏語「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潔」的意思。因為它在中國西部,稱西藏。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區,簡稱藏。 地處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南隔喜馬拉雅山脈與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等國接壤。北部和東部與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區為鄰。西藏是以藏族為主體的民族自治區,其他還有漢族、回族、門巴族、珞巴族等。未識別民族有夏爾巴人和僜人,其人數較少,只有2000余人。西藏既有獨特的高原雪域風光,又有嫵媚的南國風采,而與這種大自然相融合的佛教人文景觀,也使西藏成為旅游圣地。
廣西壯族自治區 450000 華南地區 桂 南寧 明朝初年建廣西省,1958年建廣西壯族自治區,因古代是桂林郡,故簡稱桂。 地處中國華南,位于東經104°26'—112°04',北緯20°54'—26°24'之間,北回歸線橫貫全區中部,簡稱桂。廣西南臨北部灣,面向東南亞,西南與越南毗鄰,東鄰粵、港、澳,北連華中,背靠大西南。廣西周邊與廣東、湖南、貴州、云南等省接壤。是中國與東盟之間既有陸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區,是華南通向西南的樞紐,是全國的具有沿海、沿江、沿邊優勢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全自治區聚居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首府南寧是東盟十國和中國團結合作的聚會地點,素有綠城之美稱。
寧夏回族自治區 640000 西北地區 寧 銀川 這里原為古代西夏地區。取夏地安寧的意思,因此叫寧夏。1928年設寧夏省。1958年設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 簡稱寧,是我國自治區之一,也是面積較小省區之一。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處在中國西部的黃河上游地區。寧夏東鄰陜西省,西部、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部與甘肅省相連。自古以來就是內接中原,西通西域,北連大漠,各民族南來北往頻繁的地區。總面積為6.6萬多平方千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650000 西北地區 新 烏魯木齊 古代稱西域,公元前一世紀起,成為漢王朝的一部分,因為是新開辟的疆土,習慣上稱新疆。清光緒年間設置新疆省,解放后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 簡稱新,位于亞歐大陸中部,地處中國西北邊陲,總面積166.49萬平方公里,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六分之一,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個國家接壤;陸地邊境線長達5600多公里,占中國陸地邊境線的四分之一,是中國面積最大、陸地邊境線最長、毗鄰國家最多的省區。地處73°40′E~96°18′E,34°25′N~48°10′N之間,社會文化充滿內地和中亞交匯的獨特風情。截至2010年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轄2個地級市、7個地區、5個自治州,11個市轄區、19個縣級市、62個縣、6個自治縣。
內蒙古自治區 150000 內蒙 呼和浩特 是蒙古族聚居地區,清朝時,為區別外蒙古,習慣上稱為內蒙古。1947年成立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是所有簡稱中最長的一個。 簡稱內蒙古,首府為呼和浩特。位于中國北部邊疆,西北緊鄰蒙古和俄羅斯,面積118萬平方公里。以蒙古族和漢族為主,還有朝鮮、回、滿、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全區分設9個轄地級市,3個盟;其下又轄12縣級市、17縣、49旗、3自治旗。包頭市、巴彥淖爾、赤峰、烏蘭浩特、烏蘭察布、烏海、呼倫貝爾、通遼、鄂爾多斯等為自治區內主要城市。主要山脈有大興安嶺、賀蘭山、烏拉山和大青山。東部草原遼闊,西部沙漠廣布。年均氣溫-1~10℃,全年降水量約50~450毫米。已探明礦藏60余種,稀土、煤、銀等儲量巨大。
西藏自治區 540000 西北地區 藏 拉薩 元朝、明朝稱西藏地區為烏斯藏,「烏斯」是藏語「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潔」的意思。因為它在中國西部,稱西藏。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區,簡稱藏。 地處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南隔喜馬拉雅山脈與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等國接壤。北部和東部與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區為鄰。西藏是以藏族為主體的民族自治區,其他還有漢族、回族、門巴族、珞巴族等。未識別民族有夏爾巴人和僜人,其人數較少,只有2000余人。西藏既有獨特的高原雪域風光,又有嫵媚的南國風采,而與這種大自然相融合的佛教人文景觀,也使西藏成為旅游圣地。
2個特別區 香港 810000 華南地區 港 香港 香港的得名同香料有關。那時,香港這座小島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因為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了名,才被人們稱為“香港”。 中國于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設香港特別行政區,簡稱港。香港位于南海之濱、珠江口東側,在廣東省深圳市深圳河之南,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及附近島嶼,總面積1098.51平方公里。2002年底,香港總人口為681.58萬人,其中常住居民為662.53萬人,流動居民為19.05萬人。
澳門 820000 華南地區 澳 澳門 一說澳門半島有南臺、北臺(即今日西望洋山,東望洋山),兩山相對如門;一說澳門半 島之南有(乙加水)仔島、路環島與大、小橫琴島四山分立,成十字形,曰十字門,亦稱澳門。 中國于1999年12月20日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設澳門特別行政區,簡稱澳。澳門位于珠江口西岸的一個半島上,包括附近的凼仔島和路環島,總面積約25.8平方公里。2002年末,澳門居住人口為44.2萬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酒泉市| 东阿县| 伊金霍洛旗| 西城区| 唐河县| 武鸣县| 榆林市| 安顺市| 上蔡县| 伊宁县| 罗定市| 阳曲县| 祁门县| 吴旗县| 开原市| 白河县| 卓资县| 福建省| 凤山县| 惠水县| 岳普湖县| 仪征市| 蚌埠市| 连平县| 南漳县| 桂平市| 德保县| 汝南县| 江都市| 和龙市| 监利县| 乌兰浩特市| 兴山县| 江华| 曲阜市| 鲁甸县| 博客| 连城县| 济源市| 繁昌县| 秦皇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