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第一單元第三課《悄然轉變中的社會生活》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洋務運動期間,中國自主修建了第一條鐵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莊,名為唐胥鐵路。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卻認為,火車震動了東陵的先王神靈,因而禁止使用機車,只準以騾馬拽引車輛,人稱“馬車鐵路”.這一事件反映了( )A.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進步B.清王朝拒絕一切西方先進技術C.民眾的愚昧和思想落后D.封建專制統治與時代大潮間的巨大落差【答案】D【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修建唐胥鐵路說明我國的近代化在發展中。清政府認為火車震動了東陵的先王神靈,用騾馬拽引車輛,說明清朝的封建統治與時代發展存在著落差。故ABC錯誤,D正確。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識記。2.如圖是清末河北邢臺火車站人們乘坐蒸汽火車的的場景,當時的報紙寫到:“乘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這反映出( )A.圖中的交通下具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人們的出行方式B.人們對新的交通下具火車有敵視態度C.中國社會具備接納新事物的能力D.工業文明對當時的中國社會進行了徹底的改變【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交通工具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初,西方發明了輪船、火車。后來,這兩種近代交通工具相繼傳人中國。本題材料是清末河北邢臺火車站人們乘坐蒸汽火車的的場景,乘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國人對火車傳人持贊賞的態度,表明中國人民具備接納新事物的認知能力。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交通工具發展變化的了解。3.下列哪一社會現象,在當時的中國不可能出現( )A.張某閱讀《申報》,知道了《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悲憤萬分B.劉某沿著中國人自己設計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干線,坐火車到北京參加科舉考試C.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清軍通過電報傳遞軍情D.1913年的南京街頭,一對久別重逢的老朋友熱烈握手【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申報》是1872年創辦,《馬關條約》簽訂于1895年;第一條鐵路干線京張鐵路是1905年開始修建,1909年通車,1905年廢除了科舉制;1877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在臺灣架設電報線,這是中國人自辦電報的開始,甲午戰爭是1894年—1895年;1913年,辛亥革命已經結束。所以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識記。4.中國出現的第一條正式投入運營的鐵路是( )A.粵漢鐵路 B.淞滬鐵路 C.滇越鐵路 D.平漢鐵路【答案】B【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解析】【分析】1876年,英國商人修建了淞滬鐵路,這是中國出現的第一條正式投入運營的鐵路。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近代生活的變遷的相關知識,把握中國出現的第一條正式投入運營的鐵路的名稱。本題以中國出現的第一條正式投入運營的鐵路為依托,考查學生對近代生活的變遷等相關知識的準確識記。本題要掌握的是淞滬鐵路。另外區別其他選項。5.某人征婚廣告稱:“(一)女子須不纏足者;(二)須識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婦如不相和,可離婚。”據所學知識可判斷此則廣告在中國最早有可能出現在( )A.19世紀中期 B.20世紀初期 C.20世紀中期 D.21世紀初期【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中國社會習俗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據“(一)女子須不纏足者;(二)須識字者;(三)男死后,女可再婚;(四)夫婦如不相合,可離婚”可知,此廣告在中國最早出現應在20世紀初期。辛亥革命后(20世紀初期),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實行婚姻自由,還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中國社會習俗變化的識記。6.在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觀念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國時期社會習俗變化的是( )A.旗袍四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B.辮子搭肩三尺長,之乎者也說荒唐C.禁纏足,倡女權,男女平等新追求D.稱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義深【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觀念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生活,“旗袍四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禁纏足,倡女權,男女平等新追求”“稱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義深”能反映民國時期社會習俗的變化。辛亥革命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還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體現了資產階級追求平等的愿望.“辮子搭肩三尺長,之乎者也說荒唐”不能反映民國時期社會習俗的變化。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的了解。7.下圖所示為某鄉村知識分子1913年的一則日記(部分),由此可見 大清宣統五年,正月初三自變亂以來,一切新黨競襲洋夷之政治,改陰歷為陽歷,即服飾亦效洋服,而外洋各國之夷蠶食鯨吞,日甚一日……來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無一頂戴之人,間有洋帽之人,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A.作者對辛亥革命不認同 B.作者主張全面學習西方C.當時鄉村社會習俗徹底變化 D.當時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時間可知,1913年,說明此時辛亥革命已經發生,和材料“大清宣統五年,正月初三自變亂以來,一切新黨競襲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陰歷為陽歷,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國之夷蠶食鯨吞,日甚一日……來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無一頂戴之人,間有洋帽之人,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可知,反應了作者的保守落后和對辛亥革命的不認同。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8.某班舉行“中國社會生活變遷”討論會,主持人出示了一組圖片,請你判斷其屬于哪一時期( )輪船招商局 《定軍山》劇照 剪辮子A.近代化探索時期 B.探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C.新中國成立初期 D.改革開放新時期【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的有關知識。觀察圖片可知,輪船招商局反映的歷史事件是洋務運動。洋務運動使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1905年中國人自己拍攝的《定軍山》。它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影片,它揭開了中國電影事業的序幕。《定軍山》劇照和剪辮子都發生在辛亥革命時期,辛亥革命后,國民政府先后頒布了剪發辮、易服飾、改稱謂、禁纏足、倡女權等法令,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簡易化,方便化;人人平等、人格獨立的民主思想逐漸深入人心。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反映的主題應是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所以題干中主持人出示了這組圖片所處的歷史時期是近代化探索時期。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的了解。9.下面兩幅圖片反映了中國近代哪一方面的變化( )A.交通 B.通信 C.文化 D.社會習俗【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交通發展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一展示的輪船,圖二展示的是火車,這說明是我國近代交通的發展。19世紀初,火車和輪船的傳到我國,方便了人們出行。故BCD錯誤,A正確。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交通發展變化的識記。10.下列表述是關于中國近代經濟和社會生活、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的內容,其中說法不正確的是( )A.介紹了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觀點的著作是《海國圖志》B.民族工業的黃金時代在近代中國經濟發展中占有特殊地位,這里的“黃金時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C.“皇帝倒了,辮子割了”八個字是少年瞿秋白對一事件功績的概括,該事件指的是辛亥革命D.在1909年的一次通車典禮上,有代表充滿豪情地說:“筑成此路,為中國人吐氣矣!”此路應是京張鐵路【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社會生活的變化;結識中國近代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國近代經濟和社會生活、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嚴復翻譯大量外國思想家的著作,以《天演論》影響最大,書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進步觀點,啟發了知識界去探索西方先進的社會,也打擊了封建頑固勢力,激勵著人們“自強保種”,救亡圖存,反對外來侵略,所以A表述錯誤。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經濟和社會生活、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的識記。二、材料分析題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革命者們“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在1911年10月10日,他們發動了武昌起義,建立了湖北軍政府,諸省紛紛響應。隨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清帝退位。民主共和制代替了君主專制,共和制首次在中國成為一個鮮活的事實。臨時政府發布“剪辮通令”,強行剪去男子頭上的辮子;革除纏足等陋習,推動婦女解放運動,使廣大婦女擺脫封建枷鎖,大膽走出家門,參與社會事務。——摘自《辛亥革命百年紀念》(1)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時.就任臨時大總統的是誰?(2)閱讀以上材料,提煉一個有關社會變革的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答案】(1)孫中山。(2)示例一:觀點:變革是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論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實現了移風易俗,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法國大革命摧毀了封建統治,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可見,變革是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示例二:辛亥革命是一次歷史性巨變。論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蓄辮、纏足等陋習得到改變。廣大婦女擺脫封建枷鎖,參與社會活動。可見,辛亥革命是一次歷史性巨變。示例三:觀點:辛亥革命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論述: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廣大男子剪了發辮,婦女不再纏足,還參與社會事務。與此同時,實業救國、科學救國等各種思想廣泛興起。可見,辛亥革命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知識點】辛亥革命;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時.就任臨時大總統的是孫中山。(2)本題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有關知識。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學生回答合理即可,如:示例一,變革是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論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實現了移風易俗,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法國大革命摧毀了封建統治,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可見,變革是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示例二,辛亥革命是一次歷史性巨變。論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蓄辮、纏足等陋習得到改變。廣大婦女擺脫封建枷鎖,參與社會活動。可見,辛亥革命是一次歷史性巨變。示例三,觀點:辛亥革命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論述: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廣大男子剪了發辮,婦女不再纏足,還參與社會事務。與此同時,實業救國、科學救國等各種思想廣泛興起。可見,辛亥革命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辛亥革命的識記,對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理解。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當時由于帝制傾覆,共和告成,人們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獲得了一次大解放。人們對清朝統治者當年強迫漢人接受的發辮,大多數人都主張剪去,并且認為“不剪發不革命”,“也不算時髦”,誰若繼續留辮子,便為社會輿論所不齒。在服飾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一概束之高閣,人們穿衣“務趨時髦”。(1)根據材料,說說當時中國人的生活習俗發生的重要變化。(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上述變化的重要原因。(3)近代以來,中國交通工具和交通事業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哪些深刻的影響?【答案】(1)服飾變化,男子剪掉了辮子。(2)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并頒布了許多法令;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等等。(3)促進了信息的傳播,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加快了生活的節奏.推動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等等。【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辛亥革命后社會風俗發生變化的史實及原因。本題第一小題只需根據材料即可作答。中國人的生活習俗發生的重要變化是服飾變化了,男子剪掉了辮子。發生變化的原因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并頒布了許多法令;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此外近代以來,中國交通工具和交通事業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促進了信息的傳播,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加快了生活的節奏.推動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等等。【點評】本題掌握辛亥革命后社會風俗發生變化的史實及原因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早期維新派代表鄭觀應曾說:“夫地方之有鐵路,譬如人身血脈流通,手足靈捷……其未建鐵路者,則如風痹之人,半體不遂,舉動不靈,橫逆之來,無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鄭觀應《盛世危言》(1)材料反映了一種什么交通工具?最早出現在哪個國家?(2)依據材料說明鐵路給近代中國社會經濟和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此外,作者還指出其哪方面的重大作用。【答案】(1)交通工具是火車;最早出現在英國。(2)影響:促進了經濟的交流和發展;方便了人們的出行,擴大人們的活動范圍。作用:能夠促使國家富強,加強抵御外來侵略的力量。【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小題1:依據材料中的相關信息“夫地方之有鐵路,譬如人身血脈流通,手足靈捷"中提到了“鐵路”,鐵路上的交通工具是火車,所以材料反映的交通工具是火車。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瓦特發明的改良蒸汽機把人類帶入了“蒸汽時代”,在交通運輸領域,英國的斯蒂芬森以蒸汽機為動力發明了火車,所以火車最早出現的國家是英國。小題2:依據材料中的相關信息“夫地方之有鐵路,譬如人身血脈流通,手足靈捷"指出鐵路給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的積極影響是促進了經濟的交流和發展;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是方便了人們的出行,擴大人們的活動范圍。根據材料中的“其未建鐵路者,則如風痹之人,半體不遂,舉動不靈,橫逆之來,無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來看,鐵路還有能夠促使國家富強,加強抵御外來侵略的力量的作用。【點評】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火車和鐵路的認識,以及對材料的分析與理解能力。1 / 1人教版(新課程標準)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第一單元第三課《悄然轉變中的社會生活》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洋務運動期間,中國自主修建了第一條鐵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莊,名為唐胥鐵路。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卻認為,火車震動了東陵的先王神靈,因而禁止使用機車,只準以騾馬拽引車輛,人稱“馬車鐵路”.這一事件反映了( )A.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進步B.清王朝拒絕一切西方先進技術C.民眾的愚昧和思想落后D.封建專制統治與時代大潮間的巨大落差2.如圖是清末河北邢臺火車站人們乘坐蒸汽火車的的場景,當時的報紙寫到:“乘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這反映出( )A.圖中的交通下具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人們的出行方式B.人們對新的交通下具火車有敵視態度C.中國社會具備接納新事物的能力D.工業文明對當時的中國社會進行了徹底的改變3.下列哪一社會現象,在當時的中國不可能出現( )A.張某閱讀《申報》,知道了《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悲憤萬分B.劉某沿著中國人自己設計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干線,坐火車到北京參加科舉考試C.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清軍通過電報傳遞軍情D.1913年的南京街頭,一對久別重逢的老朋友熱烈握手4.中國出現的第一條正式投入運營的鐵路是( )A.粵漢鐵路 B.淞滬鐵路 C.滇越鐵路 D.平漢鐵路5.某人征婚廣告稱:“(一)女子須不纏足者;(二)須識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婦如不相和,可離婚。”據所學知識可判斷此則廣告在中國最早有可能出現在( )A.19世紀中期 B.20世紀初期 C.20世紀中期 D.21世紀初期6.在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觀念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國時期社會習俗變化的是( )A.旗袍四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B.辮子搭肩三尺長,之乎者也說荒唐C.禁纏足,倡女權,男女平等新追求D.稱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義深7.下圖所示為某鄉村知識分子1913年的一則日記(部分),由此可見 大清宣統五年,正月初三自變亂以來,一切新黨競襲洋夷之政治,改陰歷為陽歷,即服飾亦效洋服,而外洋各國之夷蠶食鯨吞,日甚一日……來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無一頂戴之人,間有洋帽之人,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A.作者對辛亥革命不認同 B.作者主張全面學習西方C.當時鄉村社會習俗徹底變化 D.當時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8.某班舉行“中國社會生活變遷”討論會,主持人出示了一組圖片,請你判斷其屬于哪一時期( )輪船招商局 《定軍山》劇照 剪辮子A.近代化探索時期 B.探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C.新中國成立初期 D.改革開放新時期9.下面兩幅圖片反映了中國近代哪一方面的變化( )A.交通 B.通信 C.文化 D.社會習俗10.下列表述是關于中國近代經濟和社會生活、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的內容,其中說法不正確的是( )A.介紹了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觀點的著作是《海國圖志》B.民族工業的黃金時代在近代中國經濟發展中占有特殊地位,這里的“黃金時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C.“皇帝倒了,辮子割了”八個字是少年瞿秋白對一事件功績的概括,該事件指的是辛亥革命D.在1909年的一次通車典禮上,有代表充滿豪情地說:“筑成此路,為中國人吐氣矣!”此路應是京張鐵路二、材料分析題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革命者們“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在1911年10月10日,他們發動了武昌起義,建立了湖北軍政府,諸省紛紛響應。隨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清帝退位。民主共和制代替了君主專制,共和制首次在中國成為一個鮮活的事實。臨時政府發布“剪辮通令”,強行剪去男子頭上的辮子;革除纏足等陋習,推動婦女解放運動,使廣大婦女擺脫封建枷鎖,大膽走出家門,參與社會事務。——摘自《辛亥革命百年紀念》(1)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時.就任臨時大總統的是誰?(2)閱讀以上材料,提煉一個有關社會變革的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當時由于帝制傾覆,共和告成,人們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獲得了一次大解放。人們對清朝統治者當年強迫漢人接受的發辮,大多數人都主張剪去,并且認為“不剪發不革命”,“也不算時髦”,誰若繼續留辮子,便為社會輿論所不齒。在服飾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一概束之高閣,人們穿衣“務趨時髦”。(1)根據材料,說說當時中國人的生活習俗發生的重要變化。(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上述變化的重要原因。(3)近代以來,中國交通工具和交通事業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哪些深刻的影響?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早期維新派代表鄭觀應曾說:“夫地方之有鐵路,譬如人身血脈流通,手足靈捷……其未建鐵路者,則如風痹之人,半體不遂,舉動不靈,橫逆之來,無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鄭觀應《盛世危言》(1)材料反映了一種什么交通工具?最早出現在哪個國家?(2)依據材料說明鐵路給近代中國社會經濟和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此外,作者還指出其哪方面的重大作用。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修建唐胥鐵路說明我國的近代化在發展中。清政府認為火車震動了東陵的先王神靈,用騾馬拽引車輛,說明清朝的封建統治與時代發展存在著落差。故ABC錯誤,D正確。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識記。2.【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交通工具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初,西方發明了輪船、火車。后來,這兩種近代交通工具相繼傳人中國。本題材料是清末河北邢臺火車站人們乘坐蒸汽火車的的場景,乘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國人對火車傳人持贊賞的態度,表明中國人民具備接納新事物的認知能力。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交通工具發展變化的了解。3.【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申報》是1872年創辦,《馬關條約》簽訂于1895年;第一條鐵路干線京張鐵路是1905年開始修建,1909年通車,1905年廢除了科舉制;1877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在臺灣架設電報線,這是中國人自辦電報的開始,甲午戰爭是1894年—1895年;1913年,辛亥革命已經結束。所以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識記。4.【答案】B【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解析】【分析】1876年,英國商人修建了淞滬鐵路,這是中國出現的第一條正式投入運營的鐵路。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近代生活的變遷的相關知識,把握中國出現的第一條正式投入運營的鐵路的名稱。本題以中國出現的第一條正式投入運營的鐵路為依托,考查學生對近代生活的變遷等相關知識的準確識記。本題要掌握的是淞滬鐵路。另外區別其他選項。5.【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中國社會習俗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據“(一)女子須不纏足者;(二)須識字者;(三)男死后,女可再婚;(四)夫婦如不相合,可離婚”可知,此廣告在中國最早出現應在20世紀初期。辛亥革命后(20世紀初期),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實行婚姻自由,還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中國社會習俗變化的識記。6.【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觀念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生活,“旗袍四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禁纏足,倡女權,男女平等新追求”“稱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義深”能反映民國時期社會習俗的變化。辛亥革命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還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體現了資產階級追求平等的愿望.“辮子搭肩三尺長,之乎者也說荒唐”不能反映民國時期社會習俗的變化。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的了解。7.【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時間可知,1913年,說明此時辛亥革命已經發生,和材料“大清宣統五年,正月初三自變亂以來,一切新黨競襲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陰歷為陽歷,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國之夷蠶食鯨吞,日甚一日……來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無一頂戴之人,間有洋帽之人,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可知,反應了作者的保守落后和對辛亥革命的不認同。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8.【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的有關知識。觀察圖片可知,輪船招商局反映的歷史事件是洋務運動。洋務運動使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1905年中國人自己拍攝的《定軍山》。它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影片,它揭開了中國電影事業的序幕。《定軍山》劇照和剪辮子都發生在辛亥革命時期,辛亥革命后,國民政府先后頒布了剪發辮、易服飾、改稱謂、禁纏足、倡女權等法令,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簡易化,方便化;人人平等、人格獨立的民主思想逐漸深入人心。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反映的主題應是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所以題干中主持人出示了這組圖片所處的歷史時期是近代化探索時期。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的了解。9.【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交通發展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一展示的輪船,圖二展示的是火車,這說明是我國近代交通的發展。19世紀初,火車和輪船的傳到我國,方便了人們出行。故BCD錯誤,A正確。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交通發展變化的識記。10.【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社會生活的變化;結識中國近代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國近代經濟和社會生活、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嚴復翻譯大量外國思想家的著作,以《天演論》影響最大,書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進步觀點,啟發了知識界去探索西方先進的社會,也打擊了封建頑固勢力,激勵著人們“自強保種”,救亡圖存,反對外來侵略,所以A表述錯誤。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經濟和社會生活、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的識記。11.【答案】(1)孫中山。(2)示例一:觀點:變革是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論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實現了移風易俗,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法國大革命摧毀了封建統治,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可見,變革是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示例二:辛亥革命是一次歷史性巨變。論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蓄辮、纏足等陋習得到改變。廣大婦女擺脫封建枷鎖,參與社會活動。可見,辛亥革命是一次歷史性巨變。示例三:觀點:辛亥革命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論述: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廣大男子剪了發辮,婦女不再纏足,還參與社會事務。與此同時,實業救國、科學救國等各種思想廣泛興起。可見,辛亥革命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知識點】辛亥革命;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時.就任臨時大總統的是孫中山。(2)本題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有關知識。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學生回答合理即可,如:示例一,變革是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論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實現了移風易俗,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法國大革命摧毀了封建統治,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可見,變革是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示例二,辛亥革命是一次歷史性巨變。論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蓄辮、纏足等陋習得到改變。廣大婦女擺脫封建枷鎖,參與社會活動。可見,辛亥革命是一次歷史性巨變。示例三,觀點:辛亥革命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論述: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廣大男子剪了發辮,婦女不再纏足,還參與社會事務。與此同時,實業救國、科學救國等各種思想廣泛興起。可見,辛亥革命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辛亥革命的識記,對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理解。12.【答案】(1)服飾變化,男子剪掉了辮子。(2)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并頒布了許多法令;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等等。(3)促進了信息的傳播,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加快了生活的節奏.推動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等等。【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辛亥革命后社會風俗發生變化的史實及原因。本題第一小題只需根據材料即可作答。中國人的生活習俗發生的重要變化是服飾變化了,男子剪掉了辮子。發生變化的原因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并頒布了許多法令;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此外近代以來,中國交通工具和交通事業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促進了信息的傳播,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加快了生活的節奏.推動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等等。【點評】本題掌握辛亥革命后社會風俗發生變化的史實及原因13.【答案】(1)交通工具是火車;最早出現在英國。(2)影響:促進了經濟的交流和發展;方便了人們的出行,擴大人們的活動范圍。作用:能夠促使國家富強,加強抵御外來侵略的力量。【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小題1:依據材料中的相關信息“夫地方之有鐵路,譬如人身血脈流通,手足靈捷"中提到了“鐵路”,鐵路上的交通工具是火車,所以材料反映的交通工具是火車。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瓦特發明的改良蒸汽機把人類帶入了“蒸汽時代”,在交通運輸領域,英國的斯蒂芬森以蒸汽機為動力發明了火車,所以火車最早出現的國家是英國。小題2:依據材料中的相關信息“夫地方之有鐵路,譬如人身血脈流通,手足靈捷"指出鐵路給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的積極影響是促進了經濟的交流和發展;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是方便了人們的出行,擴大人們的活動范圍。根據材料中的“其未建鐵路者,則如風痹之人,半體不遂,舉動不靈,橫逆之來,無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來看,鐵路還有能夠促使國家富強,加強抵御外來侵略的力量的作用。【點評】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火車和鐵路的認識,以及對材料的分析與理解能力。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第一單元第三課《悄然轉變中的社會生活》同步練習(學生版).docx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第一單元第三課《悄然轉變中的社會生活》同步練習(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