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2017-2018學年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綜合探究六 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同步練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2017-2018學年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綜合探究六 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同步練習

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人教版2017-2018學年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綜合探究六 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同步練習
一、單選題
1.如圖文化成就的發明創造者是古代(  )
A.中國人 B.印度人 C.波斯人 D.阿拉伯人
2.下列文明的傳播,屬于和平交流方式的是(  )
①阿拉伯數字傳播 ②馬可 波羅來華 ③亞歷山大東征 ④大英博物館陳列圓明園文物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3.下列哪一部書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向往,促使了新航路的開辟?(  )
A.《大唐西域記》 B.《馬可·波羅行紀》
C.《荷馬史詩》 D.《天方夜譚》
4.《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中寫道:“意大利人只是借用了指南針,它是從中國經穆斯林傳到落后的歐洲的。”這里的“穆斯林”是指(  )
A.古印度人 B.阿拉伯人 C.馬其頓人 D.古羅馬人
5.古印度的 “計數法”、中國的指南針都由“他”傳到歐洲。“他”是(  )
A.古印度人 B.阿拉伯人 C.古巴比倫人 D.古希臘人
6.13世紀時,有一位意大利人到中國生活了17年,他認真考察各地的風土人情和物產.他的東方經歷和見聞記述在一書中,此書是(  )
A.《荷馬史詩》 B.《天方夜譚》
C.《戰爭與和平》 D.《馬可 波羅行紀》
7.世界文明是在不斷沖撞和融合中向前發展的,對阿拉伯數字的傳播做出重大貢獻的是(  )
A.古代印度人 B.古代阿拉伯人
C.古代羅馬人 D.古代希臘人
8.阿拉伯數字現在被世界廣泛使用,它的發明者是(  )
A.中國人 B.印度人 C.波斯人 D.阿拉伯人
9.在歷史小知識的課堂討論中,小華和小文就阿拉伯數字的發明者和傳播者分別是什么人的問題發生了分歧,假如你是仲裁者,你的答案是(  )
A.阿拉伯人和印度人 B.埃及人和阿拉伯人
C.印度人和阿拉伯人 D.印度人和蘇美爾人
10.馬克思說: “希臘的內部極盛時期是伯里克利時代,外部極盛時期是亞歷山大時代。 ”對這句話的理解不準確的是(  )
A.“伯里克利時代”雅典全體公民可以參加公民大會
B.“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達到頂峰
C.亞歷山大東侵的足跡遠達印度河流域
D.亞歷山大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二、材料分析題
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新唐書·日本傳》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譴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漢語),惡倭名,更號日本"。
材料二:亞歷山大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張,阿拉伯帝國的征服......無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絕的重大事件。但橫貫亞歐大陸絲綢古道上的商隊往來,聯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出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對傳播生產技術、文化知識、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許是更為重要的。
材料三 2001年2月27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傳出一條令全世界震驚的消息:阿富汗內戰期間,塔利班(信奉伊斯蘭教)最高領袖下令摧毀全國所有的佛像,包括世界聞名的具有2000年歷史的世界最高的石雕立式佛像--巴米揚大佛
請回答:
(1)結合所學的知識回答日本歷史上學習中國隋唐的一次最重要的改革的名稱是什么?這次改革使日本的社會性質發生什么變化?
(2)根據以上材料,請你歸納出東西方古代文明交流方式有哪兩種?
(3)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指出哪種文明交往方式更有利于人類社會的發展?請簡要說明理由。
(4)"以史為鑒,面向未來",通過對古代文明交流方式的了解,請你談談現代文明交流中我們應持的態度。
12.閱讀材料回答:
當時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境內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起來,海路暢通無阻,陸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促進了貿易發展,也有利于信息傳遞和軍隊調動。帝國同北歐、印度、中國都有貿易往來,中國的絲綢也傳入帝國。
請回答:
(1)材料中的“帝國”指哪一帝國?它的第一任皇帝是誰?
(2)中國的絲綢是經過哪條商道傳入該帝國的?在這條商道上東西文明的傳播者是哪國人?
(3)該帝國最初兩百年經濟繁榮,盛極一時,請用一句大家所熟悉的西方諺語來說明它的繁榮。
13.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是提高學習能力的重要方法。以下是小明同學課后收集到的資料、整理的讀書筆記及提出的問題。請你一起參與他的自主探究學習活動。
材料一 明成祖即位后,欲向海外炫耀中國的富強,決定派人出使西洋。1405年6月.鄭和首次奉命出使西洋。他率領一支有62艘船,載有將士27800人和大量金、帛、貨物的船隊出海。據史載,鄭和的寶船,船身最大者長約44丈,寬18丈。
1405-1433年間,鄭和率艦隊先后7次下西洋,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在后期的幾次遠航中,鄭和的船隊載有前來朝貢的各國使節,還攜有贈送各國國君的禮品,明朝贈予和交換的物品大多為絲綢、珠寶、瓷器等,換回的是大量的琥珀、珊瑚、珍珠、瑪瑙、藥材等,多數是供達官顯貴享用的奢侈品。
材料二 1492年8月,哥倫布率領由3艘帆船、90名水手組成的船隊,從西班牙的巴羅斯港出發,駛入大西洋。經過兩個多月的茫茫航行,他們連陸地的影子都沒看到,就在幾乎絕望的時刻,船上的守望者突然發現了一個黑點,黑點越來越大,原來是一個海島。大家高興得猶如絕處逢生,一同登岸。哥倫布到達古巴和海地后就返航西班牙。1502年,他進行了第四次航行,但還是沒有看到中國的影子。
1497年7月.達·伽馬率領4艘帆船(共載有160人)從葡萄牙起航,向南航行,繞過好望角,沿非洲東岸航行,再橫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到達印度洋。達·伽馬在印度賣出他從葡萄牙帶來的商品—小型物件及毛織品之后,便買進胡椒、肉桂等香料,于1499年返回葡萄牙。這批貨物的賣價,為這次航海費用的60倍。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完成從西歐繞非洲來到東方的航行,從而開辟了當時東西方之間最短的海上航路。
(1)根據材料一、二,完成下表。(A選項目填寫,至少填3個)
歷史事件
項目 鄭和下西洋 新航路開辟
哥倫布 達 伽馬
時間 1405-1433
1492-1502 1497-1499
船只數
人數
次數
成就
(2)根據上表,說說與新航路開辟相比,鄭和下西洋有什么特點。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的目的分別是什么。
(4)鄭和遠洋航行的壯舉最終被當成“弊政”而遭廢止。綜合以上材料,你認為鄭和下西洋是否應該被廢止 請說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解析】【分析】圖片文字是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原本是印度人發明的,是經過阿拉伯人的傳播,成為世界上人們共同使用的數字。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的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對阿拉伯數字相關知識的掌握。
2.【答案】C
【知識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文明傳播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和平的交流,一種是通過戰爭、暴力的方式。阿拉伯數字傳播、馬可 波羅來華是和平的交流,亞歷山大東征是戰爭方式,大英博物館陳列圓明園文物是通過戰爭活動的,也屬于戰爭、暴力的方式。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古代文明的傳播。本題注重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明確古代文化交流的方式,注意準確分析和平交流方式的史實。
3.【答案】B
【知識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解析】【分析】馬可 波羅是13世紀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人,1275年來到中國,元世祖忽必烈很喜歡他,讓他在元朝做官。馬可 波羅在中國當了17年的官,去過很多大城市。1295年回到威尼斯后,馬可 波羅把他在中國見聞口述成一本書,叫做《馬可 波羅行紀》。在書中,他把當時繁榮富庶的東方向西方人作了生動詳細的介紹,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向往,促使了新航路的開辟。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馬可 波羅相關知識的內容。馬可 波羅來華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4.【答案】B
【知識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通過絲綢之路,把中國的古代文明傳入西亞和歐洲,其中包括中國的羅盤針等四大發明。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阿拉伯人的主要貢獻。注意阿拉伯人的主要貢獻的識記。
5.【答案】B
【知識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被譽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的人。把古代印度人創造的“計數法”、中國發明的指南針傳到了歐洲,對世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因此被譽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是阿拉伯人,他們架起了王座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梁。故答案選B。
6.【答案】D
【知識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解析】【分析】題目給出13世紀時,有一位意大利人到中國生活了17年,他認真考察各地的風土人情和物產。他的東方經歷和見聞記述在一書中,設問考查這本書的名稱。1271年意大利人馬可 波羅從威尼斯出發,1275年到達中國元朝的首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在中國生活了17年以后,從海路回到意大利。后口述了在東方的經歷和見聞,由其一位獄友記錄成為《馬可 波羅行紀》一書。《馬可 波羅行紀》一書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憧憬和向往,刺激了新航路的開辟。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了馬可 波羅的傳奇經歷。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馬可 波羅的相關史實。
7.【答案】B
【知識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解析】【分析】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頭表示數字,創造了從0到9十個數字的計數法;阿拉伯人學會這一方法,對它加以改造,12世紀初,這一簡便的計數法傳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阿拉伯數字。
8.【答案】B
【知識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阿拉伯數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印度人發明了包括“0”在內的十個數字符號,十個數字符號后來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被歐洲人誤稱為阿拉伯數字。只有選項B符合題意,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阿拉伯數字。
9.【答案】C
【知識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解析】【分析】我們幾乎每天都在使用0~9這十個數字是由古代印度人發明的,后來經由阿拉伯人將它傳播到世界各地,因此稱阿拉伯數字。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阿拉伯數字的認識。
10.【答案】A
【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雅典有關知識的準確識記。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古希臘最著名的奴隸制共和國是雅典。雅典國王伯里克利當政期間,人們崇尚文化,眼界開闊,男性公民普遍參政,雅典曾稱霸地中海一時,民主政治達到頂峰。希臘北部的馬其頓國控制了希臘。后來,馬其頓國的亞歷山大進行東征,足跡遠達印度河流域,建立起地跨亞歐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定都巴比倫。“伯里克利時代”雅典全體成年男性公民普遍參政,所以A理解錯誤,故選擇答案A。
【點評】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有關知識。
11.【答案】(1)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
(2)戰爭與征服(暴力沖突);和平交往(流)。
(3)和平交往。理由:和平交往加深了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和友誼,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暴力沖突給人類帶來了災難和痛苦等。
(4)無統一答案。提示: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一切暴力沖撞手段、極端的行為等都會遭到人類普遍的反對。應追求和平交往的方式,即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平等互利,既要對自己文明自尊、欣賞,又要抱著愛其所同,敬其所異的廣闊胸懷尊重、寬容、乃至欣賞異己文明,共建人類和諧社會。
【知識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解析】【分析】(1)依據學過的知識已知,發生在7世紀中期的日本大化改新,是日本仿效中國的隋唐制度進行的改革。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大化改新使日本的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第(2)和第(3)。依據已有知識可知,絲綢之路和馬可·波羅來華都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和平方式。亞歷山大東征則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暴力沖突方式。我們現在倡導和平交往方式。因為和平交往加深了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和友誼,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而暴力沖突給人類帶來了災難,加深了人們的痛苦等。(4)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現代文明交流中我們應摒棄一切暴力沖撞手段、極端的行為等,應追求和平交往的方式,即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平等互利,共建人類和諧社會。
【點評】(1)主要考查學生對大化改新有關知識的識記。第(2)和(3)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東西方文化交流有關知識的準確識記。(4)這是一道開放性的歷史試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
12.【答案】(1)羅馬帝國。屋大維
(2)絲綢之路。阿拉伯人。
(3)條條大路通羅馬。
【知識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解析】【分析】(1)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建立后,為了稱霸地中海,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羅馬通過三次布匿戰爭,打敗了地中海西部強國迦太基。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的霸主。(2)依據已有知識可知,中國漢朝在張騫通西域的基礎上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是經過絲綢之路傳入羅馬帝國的,羅馬帝國就是漢朝時的大秦。在這條商道上東西文明的傳播者是阿拉伯人。(3) 從材料的“境內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起來,海路暢通無阻,陸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促進了貿易發展。帝國同北歐、印度、中國都有貿易往來,中國的絲綢也傳入帝國。”,可以看出羅馬帝國最初兩百年經濟繁榮,盛極一時,“條條大路通羅馬”反映了它的繁榮。
【點評】(1)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古代羅馬帝國有關知識的識記。(2)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絲綢之路有關知識的準確識記。(3) 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
13.【答案】(1)
歷史事件項目 鄭和下西洋 新航路開辟
哥倫布 達 伽馬
時間 1405-1433 1492-1502 1497-1499
船只數 62 3 4
人數 27800 90 160
次數 7 4 1
成就 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發現美洲新大陸 從西歐繞非洲來到東方
(2)時間早、船只大、人數多、次數多、規模大、范圍在印度洋等。
(3)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加強友好往來等;新航路開辟:尋找到達東方的新航路;掠取金銀、香料等商品。
(4)如:應該被廢止,因為鄭和的遠航活動沒有和貿易有效結合。贈予海外諸國大量財富,換來了供朝廷享用的奢侈品,與海外諸國建立了形式上的藩屬關系。但國家財政因此開支巨大,“庫藏為虛”。這是一種勞民傷財的活動。又如:不應該被廢止,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加強了與海外各國的聯系,可以開展平等互利的貿易,以換取一定的經濟利益,減少政府的支出等。
【知識點】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解讀能力。分析材料可知,在1405-1433年間,鄭和下西洋時有62艘船,人數最多時達到27800人,前后歷經7次,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哥倫布在1492-1502年間,率領3艘船,90名水手,前后4次遠航,其貢獻主要是發現了新大陸;達 伽馬在1497-1499年間帶領4艘船,160名水手,從西歐繞非洲來到東方的印度。
(2)本題考查的是鄭和下西洋船隊的認識。與新航路開辟相比,鄭和下西洋的特點有:時間早、船只大、人數多、次數多、規模大、范圍在印度洋等。
(3)本題考查的是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揚國威,加強友好往來等;新航路開辟的目的是尋找到達東方的新航路;掠取金銀、香料等商品。
(4)本題考查的是鄭和下西洋的有關知識,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學生回答合理即可。如:如:應該被廢止,因為鄭和的遠航活動沒有和貿易有效結合。贈予海外諸國大量財富,換來了供朝廷享用的奢侈品,與海外諸國建立了形式上的藩屬關系。但國家財政因此開支巨大,“庫藏為虛”。這是一種勞民傷財的活動。又如:不應該被廢止,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加強了與海外各國的聯系,可以開展平等互利的貿易,以換取一定的經濟利益,減少政府的支出等。
【點評】本題難度較高,主要考查學生對新航路開辟和鄭和下西洋的對比分析理解能力。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人教版2017-2018學年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綜合探究六 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同步練習
一、單選題
1.如圖文化成就的發明創造者是古代(  )
A.中國人 B.印度人 C.波斯人 D.阿拉伯人
【答案】B
【知識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解析】【分析】圖片文字是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原本是印度人發明的,是經過阿拉伯人的傳播,成為世界上人們共同使用的數字。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的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對阿拉伯數字相關知識的掌握。
2.下列文明的傳播,屬于和平交流方式的是(  )
①阿拉伯數字傳播 ②馬可 波羅來華 ③亞歷山大東征 ④大英博物館陳列圓明園文物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C
【知識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文明傳播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和平的交流,一種是通過戰爭、暴力的方式。阿拉伯數字傳播、馬可 波羅來華是和平的交流,亞歷山大東征是戰爭方式,大英博物館陳列圓明園文物是通過戰爭活動的,也屬于戰爭、暴力的方式。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古代文明的傳播。本題注重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明確古代文化交流的方式,注意準確分析和平交流方式的史實。
3.下列哪一部書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向往,促使了新航路的開辟?(  )
A.《大唐西域記》 B.《馬可·波羅行紀》
C.《荷馬史詩》 D.《天方夜譚》
【答案】B
【知識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解析】【分析】馬可 波羅是13世紀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人,1275年來到中國,元世祖忽必烈很喜歡他,讓他在元朝做官。馬可 波羅在中國當了17年的官,去過很多大城市。1295年回到威尼斯后,馬可 波羅把他在中國見聞口述成一本書,叫做《馬可 波羅行紀》。在書中,他把當時繁榮富庶的東方向西方人作了生動詳細的介紹,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向往,促使了新航路的開辟。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馬可 波羅相關知識的內容。馬可 波羅來華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4.《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中寫道:“意大利人只是借用了指南針,它是從中國經穆斯林傳到落后的歐洲的。”這里的“穆斯林”是指(  )
A.古印度人 B.阿拉伯人 C.馬其頓人 D.古羅馬人
【答案】B
【知識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通過絲綢之路,把中國的古代文明傳入西亞和歐洲,其中包括中國的羅盤針等四大發明。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阿拉伯人的主要貢獻。注意阿拉伯人的主要貢獻的識記。
5.古印度的 “計數法”、中國的指南針都由“他”傳到歐洲。“他”是(  )
A.古印度人 B.阿拉伯人 C.古巴比倫人 D.古希臘人
【答案】B
【知識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被譽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的人。把古代印度人創造的“計數法”、中國發明的指南針傳到了歐洲,對世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因此被譽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是阿拉伯人,他們架起了王座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梁。故答案選B。
6.13世紀時,有一位意大利人到中國生活了17年,他認真考察各地的風土人情和物產.他的東方經歷和見聞記述在一書中,此書是(  )
A.《荷馬史詩》 B.《天方夜譚》
C.《戰爭與和平》 D.《馬可 波羅行紀》
【答案】D
【知識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解析】【分析】題目給出13世紀時,有一位意大利人到中國生活了17年,他認真考察各地的風土人情和物產。他的東方經歷和見聞記述在一書中,設問考查這本書的名稱。1271年意大利人馬可 波羅從威尼斯出發,1275年到達中國元朝的首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在中國生活了17年以后,從海路回到意大利。后口述了在東方的經歷和見聞,由其一位獄友記錄成為《馬可 波羅行紀》一書。《馬可 波羅行紀》一書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憧憬和向往,刺激了新航路的開辟。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了馬可 波羅的傳奇經歷。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馬可 波羅的相關史實。
7.世界文明是在不斷沖撞和融合中向前發展的,對阿拉伯數字的傳播做出重大貢獻的是(  )
A.古代印度人 B.古代阿拉伯人
C.古代羅馬人 D.古代希臘人
【答案】B
【知識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解析】【分析】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頭表示數字,創造了從0到9十個數字的計數法;阿拉伯人學會這一方法,對它加以改造,12世紀初,這一簡便的計數法傳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阿拉伯數字。
8.阿拉伯數字現在被世界廣泛使用,它的發明者是(  )
A.中國人 B.印度人 C.波斯人 D.阿拉伯人
【答案】B
【知識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阿拉伯數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印度人發明了包括“0”在內的十個數字符號,十個數字符號后來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被歐洲人誤稱為阿拉伯數字。只有選項B符合題意,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阿拉伯數字。
9.在歷史小知識的課堂討論中,小華和小文就阿拉伯數字的發明者和傳播者分別是什么人的問題發生了分歧,假如你是仲裁者,你的答案是(  )
A.阿拉伯人和印度人 B.埃及人和阿拉伯人
C.印度人和阿拉伯人 D.印度人和蘇美爾人
【答案】C
【知識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解析】【分析】我們幾乎每天都在使用0~9這十個數字是由古代印度人發明的,后來經由阿拉伯人將它傳播到世界各地,因此稱阿拉伯數字。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阿拉伯數字的認識。
10.馬克思說: “希臘的內部極盛時期是伯里克利時代,外部極盛時期是亞歷山大時代。 ”對這句話的理解不準確的是(  )
A.“伯里克利時代”雅典全體公民可以參加公民大會
B.“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達到頂峰
C.亞歷山大東侵的足跡遠達印度河流域
D.亞歷山大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答案】A
【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雅典有關知識的準確識記。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古希臘最著名的奴隸制共和國是雅典。雅典國王伯里克利當政期間,人們崇尚文化,眼界開闊,男性公民普遍參政,雅典曾稱霸地中海一時,民主政治達到頂峰。希臘北部的馬其頓國控制了希臘。后來,馬其頓國的亞歷山大進行東征,足跡遠達印度河流域,建立起地跨亞歐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定都巴比倫。“伯里克利時代”雅典全體成年男性公民普遍參政,所以A理解錯誤,故選擇答案A。
【點評】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有關知識。
二、材料分析題
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新唐書·日本傳》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譴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漢語),惡倭名,更號日本"。
材料二:亞歷山大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張,阿拉伯帝國的征服......無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絕的重大事件。但橫貫亞歐大陸絲綢古道上的商隊往來,聯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出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對傳播生產技術、文化知識、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許是更為重要的。
材料三 2001年2月27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傳出一條令全世界震驚的消息:阿富汗內戰期間,塔利班(信奉伊斯蘭教)最高領袖下令摧毀全國所有的佛像,包括世界聞名的具有2000年歷史的世界最高的石雕立式佛像--巴米揚大佛
請回答:
(1)結合所學的知識回答日本歷史上學習中國隋唐的一次最重要的改革的名稱是什么?這次改革使日本的社會性質發生什么變化?
(2)根據以上材料,請你歸納出東西方古代文明交流方式有哪兩種?
(3)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指出哪種文明交往方式更有利于人類社會的發展?請簡要說明理由。
(4)"以史為鑒,面向未來",通過對古代文明交流方式的了解,請你談談現代文明交流中我們應持的態度。
【答案】(1)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
(2)戰爭與征服(暴力沖突);和平交往(流)。
(3)和平交往。理由:和平交往加深了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和友誼,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暴力沖突給人類帶來了災難和痛苦等。
(4)無統一答案。提示: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一切暴力沖撞手段、極端的行為等都會遭到人類普遍的反對。應追求和平交往的方式,即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平等互利,既要對自己文明自尊、欣賞,又要抱著愛其所同,敬其所異的廣闊胸懷尊重、寬容、乃至欣賞異己文明,共建人類和諧社會。
【知識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解析】【分析】(1)依據學過的知識已知,發生在7世紀中期的日本大化改新,是日本仿效中國的隋唐制度進行的改革。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大化改新使日本的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第(2)和第(3)。依據已有知識可知,絲綢之路和馬可·波羅來華都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和平方式。亞歷山大東征則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暴力沖突方式。我們現在倡導和平交往方式。因為和平交往加深了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和友誼,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而暴力沖突給人類帶來了災難,加深了人們的痛苦等。(4)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現代文明交流中我們應摒棄一切暴力沖撞手段、極端的行為等,應追求和平交往的方式,即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平等互利,共建人類和諧社會。
【點評】(1)主要考查學生對大化改新有關知識的識記。第(2)和(3)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東西方文化交流有關知識的準確識記。(4)這是一道開放性的歷史試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
12.閱讀材料回答:
當時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境內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起來,海路暢通無阻,陸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促進了貿易發展,也有利于信息傳遞和軍隊調動。帝國同北歐、印度、中國都有貿易往來,中國的絲綢也傳入帝國。
請回答:
(1)材料中的“帝國”指哪一帝國?它的第一任皇帝是誰?
(2)中國的絲綢是經過哪條商道傳入該帝國的?在這條商道上東西文明的傳播者是哪國人?
(3)該帝國最初兩百年經濟繁榮,盛極一時,請用一句大家所熟悉的西方諺語來說明它的繁榮。
【答案】(1)羅馬帝國。屋大維
(2)絲綢之路。阿拉伯人。
(3)條條大路通羅馬。
【知識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解析】【分析】(1)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建立后,為了稱霸地中海,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羅馬通過三次布匿戰爭,打敗了地中海西部強國迦太基。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的霸主。(2)依據已有知識可知,中國漢朝在張騫通西域的基礎上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是經過絲綢之路傳入羅馬帝國的,羅馬帝國就是漢朝時的大秦。在這條商道上東西文明的傳播者是阿拉伯人。(3) 從材料的“境內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起來,海路暢通無阻,陸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促進了貿易發展。帝國同北歐、印度、中國都有貿易往來,中國的絲綢也傳入帝國。”,可以看出羅馬帝國最初兩百年經濟繁榮,盛極一時,“條條大路通羅馬”反映了它的繁榮。
【點評】(1)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古代羅馬帝國有關知識的識記。(2)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絲綢之路有關知識的準確識記。(3) 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
13.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是提高學習能力的重要方法。以下是小明同學課后收集到的資料、整理的讀書筆記及提出的問題。請你一起參與他的自主探究學習活動。
材料一 明成祖即位后,欲向海外炫耀中國的富強,決定派人出使西洋。1405年6月.鄭和首次奉命出使西洋。他率領一支有62艘船,載有將士27800人和大量金、帛、貨物的船隊出海。據史載,鄭和的寶船,船身最大者長約44丈,寬18丈。
1405-1433年間,鄭和率艦隊先后7次下西洋,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在后期的幾次遠航中,鄭和的船隊載有前來朝貢的各國使節,還攜有贈送各國國君的禮品,明朝贈予和交換的物品大多為絲綢、珠寶、瓷器等,換回的是大量的琥珀、珊瑚、珍珠、瑪瑙、藥材等,多數是供達官顯貴享用的奢侈品。
材料二 1492年8月,哥倫布率領由3艘帆船、90名水手組成的船隊,從西班牙的巴羅斯港出發,駛入大西洋。經過兩個多月的茫茫航行,他們連陸地的影子都沒看到,就在幾乎絕望的時刻,船上的守望者突然發現了一個黑點,黑點越來越大,原來是一個海島。大家高興得猶如絕處逢生,一同登岸。哥倫布到達古巴和海地后就返航西班牙。1502年,他進行了第四次航行,但還是沒有看到中國的影子。
1497年7月.達·伽馬率領4艘帆船(共載有160人)從葡萄牙起航,向南航行,繞過好望角,沿非洲東岸航行,再橫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到達印度洋。達·伽馬在印度賣出他從葡萄牙帶來的商品—小型物件及毛織品之后,便買進胡椒、肉桂等香料,于1499年返回葡萄牙。這批貨物的賣價,為這次航海費用的60倍。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完成從西歐繞非洲來到東方的航行,從而開辟了當時東西方之間最短的海上航路。
(1)根據材料一、二,完成下表。(A選項目填寫,至少填3個)
歷史事件
項目 鄭和下西洋 新航路開辟
哥倫布 達 伽馬
時間 1405-1433
1492-1502 1497-1499
船只數
人數
次數
成就
(2)根據上表,說說與新航路開辟相比,鄭和下西洋有什么特點。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的目的分別是什么。
(4)鄭和遠洋航行的壯舉最終被當成“弊政”而遭廢止。綜合以上材料,你認為鄭和下西洋是否應該被廢止 請說明理由。
【答案】(1)
歷史事件項目 鄭和下西洋 新航路開辟
哥倫布 達 伽馬
時間 1405-1433 1492-1502 1497-1499
船只數 62 3 4
人數 27800 90 160
次數 7 4 1
成就 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發現美洲新大陸 從西歐繞非洲來到東方
(2)時間早、船只大、人數多、次數多、規模大、范圍在印度洋等。
(3)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加強友好往來等;新航路開辟:尋找到達東方的新航路;掠取金銀、香料等商品。
(4)如:應該被廢止,因為鄭和的遠航活動沒有和貿易有效結合。贈予海外諸國大量財富,換來了供朝廷享用的奢侈品,與海外諸國建立了形式上的藩屬關系。但國家財政因此開支巨大,“庫藏為虛”。這是一種勞民傷財的活動。又如:不應該被廢止,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加強了與海外各國的聯系,可以開展平等互利的貿易,以換取一定的經濟利益,減少政府的支出等。
【知識點】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解讀能力。分析材料可知,在1405-1433年間,鄭和下西洋時有62艘船,人數最多時達到27800人,前后歷經7次,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哥倫布在1492-1502年間,率領3艘船,90名水手,前后4次遠航,其貢獻主要是發現了新大陸;達 伽馬在1497-1499年間帶領4艘船,160名水手,從西歐繞非洲來到東方的印度。
(2)本題考查的是鄭和下西洋船隊的認識。與新航路開辟相比,鄭和下西洋的特點有:時間早、船只大、人數多、次數多、規模大、范圍在印度洋等。
(3)本題考查的是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揚國威,加強友好往來等;新航路開辟的目的是尋找到達東方的新航路;掠取金銀、香料等商品。
(4)本題考查的是鄭和下西洋的有關知識,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學生回答合理即可。如:如:應該被廢止,因為鄭和的遠航活動沒有和貿易有效結合。贈予海外諸國大量財富,換來了供朝廷享用的奢侈品,與海外諸國建立了形式上的藩屬關系。但國家財政因此開支巨大,“庫藏為虛”。這是一種勞民傷財的活動。又如:不應該被廢止,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加強了與海外各國的聯系,可以開展平等互利的貿易,以換取一定的經濟利益,減少政府的支出等。
【點評】本題難度較高,主要考查學生對新航路開辟和鄭和下西洋的對比分析理解能力。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得荣县| 邛崃市| 观塘区| 中卫市| 顺昌县| 邵武市| 开封市| 巫溪县| 双柏县| 涟水县| 河西区| 永和县| 正宁县| 泽普县| 娄烦县| 华蓥市| 祁门县| 峨边| 平原县| 文山县| 桑植县| 金昌市| 砀山县| 阿尔山市| 凤山县| 阳山县| 册亨县| 连山| 天台县| 横山县| 清远市| 石楼县| 渝中区| 杨浦区| 河间市| 台州市| 扎囊县| 射洪县| 遵义县| 琼结县| 沙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