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兩極格局的形成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1946年3月,丘吉爾在美國發表的《和平砥柱》演說中指出:“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這條線的后面……所有這些名城及其居民無一不處在蘇聯的勢力范圍之內。”上述演說的主要目的是( )A.制造西歐與蘇聯的矛盾B.宣告“冷戰”開始C.呼吁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共同對付蘇聯D.揭露蘇聯侵略擴張、稱霸歐洲的野心2.下面兩幅漫畫均反映了二戰后的歐洲局勢.下列解讀最準確的是( )A.圖1宣傳了馬歇爾計劃對西歐國家的重要性B.圖1揭露了美國企圖利用經濟手段控制兩歐C.圖2中斯大林的“阻止”導致了歐洲聯盟的建立D.圖2中斯大林的“阻止”使美蘇由冷戰走向軍事沖突3.“(20世紀)80年代,人類刮起了一場巨大的求變之風……80年代成為當代史的分界線。民主精神恢復了自信,開始廣泛傳播。”(保羅·約翰遜《現代:從1919到2000年的世界》)材料中的這場“求變之風”最終( )A.延緩了西方政治民主化進程 B.壯大了國際社會主義的力量C.實現了世界政治文明的統一 D.改變了世界政治的兩極格局4.“二戰”后,美國外交官凱南曾經這樣形容美蘇“冷戰”:“美國是鯊魚,蘇聯是老虎,二者雖然都很兇猛,卻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環境里,暫時不會兵戎相見。”那么美蘇“冷戰”開始的標志是( )A.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B.華沙條約組織的成立C.杜魯門主義的提出 D.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5.2014年烏克蘭事態升級后,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警告說,當今世界正處在新一輪冷戰的邊緣,西方國家應與俄羅斯通過對話重建信任。對上個世紀“冷戰”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冷戰的目的是為了遏制共產主義B.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冷戰的開始C.北約的成立標志著兩極格局正式形成D.冷戰以蘇聯的解體而告結束6.下面三幅地圖,按一戰前夕、冷戰時期、冷戰之后順序排列的一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②①③7.《美國的夢想》 中有這樣一個論斷:“馬歇爾計劃:一箭雙雕。”這里的“雙雕”是指( )A.輸出資本,對抗蘇聯 B.遏制歐洲、稱霸世界C.控制歐洲、遏制蘇聯 D.復興歐洲、干涉中國8.二戰后,美國憑借超強的經濟、軍事、科技實力,發起了對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冷戰”。“冷戰”正式開始的標志是( )A.“鐵幕”演說發表 B.“歐洲復興計劃”提出C.杜魯門主義出臺 D.北約建立9.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宣稱美國是世界頭號強國,能夠在世界各地“承擔義務”,援助“自由”國家,遏制共產主義的“擴張”。在此背景下,美國采取的措施有( )①召開雅爾塔會議 ②對蘇聯展開全面冷戰 ③實施馬遏爾計劃 ④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0.2016年7月11日,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在例行記者會上說,韓國同意美國在韓部署“薩德”系統使韓自己卷入了地區戰略平衡被打破這一變局。此舉嚴重損害中國戰略安全利益,破壞了本地區戰略平衡,中方對此堅決反對。下列哪一事件曾欲打破二戰后美蘇對峙時的戰略平衡,引起美國的戰略對抗。( )A.古巴導彈危機 B.蘇聯出兵占領阿富汗C.科索沃戰爭 D.美國推行霸權主義政策二、材料分析題11.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余相信美國之政策意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之征服企圖。──杜魯門致國會咨文材料二:美國應該盡力協助世界回復至經濟健全的常態……美國政府能夠盡力緩和局勢,協助歐洲走上復興道路。──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的演說材料三:本公約各締約國……決定聯合一切力量,進行集體防御。──《北大西洋公約》請回答:(1)材料一發表于哪一年?它的出臺標志著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馬歇爾計劃的直接目的是什么?(3)針對材料三反映的內容,蘇聯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著什么?(4)上述三則材料反映了戰后美國的政策是什么?說明了什么?12.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基于核心素養的培養,請你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探究下列問題。【時空觀念】材料一:【史料佐證】材料二:下列兩幅圖片,描述的都與馬歇爾計劃有關。【歷史解釋】材料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發展到今天,人類社會越來越朝著安危與共、榮損相依的命運共同體邁進。“一帶一路”順應這一潮流,摒棄制度模式偏見,超越意識形態藩籬,抓的是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想的是自己要過好、也要讓別人過好,信的是眾人拾柴火焰高、互幫互助走得遠。——《人民日報》2015年2月13日(1)歷史地圖是展現前人活動與地理空間結合的重要史料。觀察以上歷史地圖,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A.冷戰陰云籠罩,造成分裂與對抗B.德國被分區占領,局部熱戰出現C.美蘇爭霸歐洲,北約與華約對峙D.德國實現統一,西歐走向聯合(2)比較兩幅圖片(含注釋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解說圖片并指出創作者設計意圖有哪些不同?(3)“一帶一路”構想提出后,有學者稱它為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也有學者認為兩者有本質區別。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兩者的不同。(至少答出兩點)13.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的存在,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在美國和俄國,信仰的一致和民族的團結是結合在一起的,并由此獲得了一種新的力量,但這兩種相互競爭的信仰都有一種超越其國家邊界的吸引力。﹣﹣摘自羅素的《權威與個人》材料二:作為杜魯門主義在經濟方面的運用,美國政府制定了一個幫助恢復西歐遭到破壞的基礎設施計劃。歐洲復興計劃,一般稱為馬歇爾計劃,計劃建議通過合作和資本主義重建歐洲經濟,用先發制人的方式阻止共產主義或者蘇聯在已經遭到破壞的歐洲國家發生影響。蘇聯拒絕參加,發動了對馬歇爾計劃的反擊,為它的衛星國制定了自己的計劃,于1949年建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建議增加蘇聯與東歐國家間的貿易。﹣﹣摘編自弗格森《文明》材料三:美國和蘇聯都擁有能夠瞬間推毀全部城市的核武器,深刻地影響了整個冷戰時的國際關系。由于戰時研究,美國成為唯一擁有新式原子彈的國家,但是蘇聯毫不費力的扭轉了這種局面,在1949年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美國政府決定研究氫彈,蘇聯政府也幾乎同時做出了同樣的決定,他們研究爆炸了一顆氫彈,只落后美國幾個月……甚至在50年代,核戰爭的威脅可能對蘇聯和美國的政策都有約束作用。這兩個大國不止一次從威脅使用核武器的對峙中退縮。﹣﹣摘編自麥克尼爾《世界史》(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回答,美國和俄國是如何獲得“新的力量”的?這種“超越其國家吸引力”對世界格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馬歇爾計劃的目的是什么?蘇聯采取的措施是什么?試比較兩者的共同點。(3)據材料三歸納,核武器在冷戰時期的作用。(4)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你認為美蘇爭霸給世界帶來了怎樣的影響?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據“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這條線的后面…所有這些名城及其居民無一不處在蘇聯的勢力范圍之內。”可知,上述演說的主要目的是呼吁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共同對付蘇聯。1946年3月,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應美國總統杜魯門之邀,在美國小城富爾頓發表演說,這次演說很快被稱為“鐵幕演說”。“鐵幕演說”成為即將開始的美蘇冷戰的信號。二戰結束后,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但美國又不得不正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于是,美國帶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對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這種政策被稱為冷戰政策。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美國冷戰政策的相關史實。2.【答案】A【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題目給出的漫畫1中文字說沒有馬歇爾計劃,你便沒有面包可知,而你的孩子也會挨餓,說明圖1宣傳了馬歇爾計劃對西歐國家的重要性。圖2文字為馬歇爾計劃、歐洲復興的投球,問斯大林能阻止嗎?寓意是斯大林能不能阻止馬歇爾計劃和歐洲復興,它無法體現斯大林的“阻止”導致了歐洲聯盟的建立和美蘇由冷戰走向軍事沖突。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馬歇爾計劃的影響。圖片材料型選擇題必須認真觀察分析圖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據相關文字的提示信息判斷分析確定正確選項。3.【答案】D【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20世紀)80年代”、“從1919到2000年”這個時間及“民主精神恢復了自信”可知,材料中的這場“求變之風”指的是東歐劇變——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東歐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科學社會主義制度最終演變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劇烈動蕩;蘇聯解體——1991年12月25日,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蘇聯宣告解體,國際共運遭受重大挫折,標志著冷戰,兩極格局結束。這些改革運動最終改變了世界政治的兩極格局,故本題選D。【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相關知識。4.【答案】C【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美蘇戰時同盟結束。1947年,美總統杜魯門提出“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加緊控制其他國家的綱領和政策,后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之間“冷戰”開始。故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美蘇之間“冷戰”有關知識的準確識記。5.【答案】C【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約的成立標志著兩極格局正式形成是不正確的,兩極格局形成的標志是1955年華約的成立。ABD三項關于冷戰的說法都是正確的,所以答案選擇C【點評】冷戰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采取除武裝進攻以外的手段,雖然在一定時間內沒有爆發戰爭,但是仍然威脅了世界和平。6.【答案】D【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學生要學會找出地圖中的關鍵詞。圖一中出現了“蘇聯”,由此可知必然是一戰之后;圖二中的“奧匈帝國”可知必然是一戰之前;圖三中有“俄羅斯”可知必然是蘇聯解體之后的國家名稱。故選D項。【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冷戰的知識。7.【答案】C【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馬歇爾計劃的理解。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首先提出援助歐洲經濟復興、以控制歐洲的方案,同時抗衡蘇聯和共產主義勢力在歐洲的進一步滲透和擴張而提出此計劃。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馬歇爾計劃的理解。當今,有人說中國的“一帶一路”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對此,引導學生認識:“一帶一路”與歷史上的馬歇爾計劃存在本質區別,把“一帶一路”類比于馬歇爾計劃,稱之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或“新馬歇爾計劃”,不僅不科學、有違事實,而且會對“一帶一路”的價值認同及實施效果帶來消極影響。8.【答案】C【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美蘇之間“冷戰”有關知識的準確識記。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美蘇戰時同盟結束。1947年,美總統杜魯門提出“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加緊控制其他國家的綱領和政策,后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 “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之間“冷戰”開始。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美蘇之間“冷戰”有關知識的準確識記。本題難度適中。9.【答案】B【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本題型可以用排除法來做,①召開雅爾塔會議是1945年,題干的時間是1947年,應該排除①,所以答案選擇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美國采取的措施。10.【答案】A【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遠不及美國,美國在美蘇爭霸中占據優勢。1962年發生了古巴導彈危機,經過一段時間的對峙后,蘇美雙方均作出了讓步。蘇聯從古巴撤走導彈和轟炸機,美國解除對古巴的海上封鎖,危機遂告平息。由此可知,BCD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古巴導彈危機。11.【答案】(1)1947年。標志著美蘇“冷戰”的開始。(2)穩定和復興歐洲。(3)1955年5月,建立華沙條約組織。意味著“兩極”格局從此形成。(4)“冷戰”政策。說明美國企圖稱霸世界,歐洲是美國全球擴張的戰略重點。【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的出處“杜魯門致國會咨文”和“余相信美國之政策意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之征服企圖。”的內容可知材料一發表于1947年;它的出臺標志著美蘇“冷戰”的開始。l947年3月,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要求國會撥款,援助受到共產主義“嚴重威脅”的希臘、土耳其。這種“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加緊控制其他國家的綱領和政策,后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它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美蘇冷戰開始。(2)根據材料二“美國應該盡力協助世界回復至經濟健全的常態…美國政府能夠盡力緩和局勢,協助歐洲走上復興道路。”反映了馬歇爾計劃的直接目的是穩定和復興歐洲。(3)針對材料三的出處《北大西洋公約》可知蘇聯采取的措施是1955年5月,建立華沙條約組織。它意味著“兩極”格局從此形成。在軍事方面美國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采取針鋒相對的措施,成立華沙條約組織,兩極格局由此形成。(4)上述三則材料反映了戰后美國的政策是“冷戰”政策;說明美國企圖稱霸世界,歐洲是美國全球擴張的戰略重點。故答案為:(1)1947年。標志著美蘇“冷戰”的開始。(2)穩定和復興歐洲。(3)1955年5月,建立華沙條約組織。意味著“兩極”格局從此形成。(4)“冷戰”政策。說明美國企圖稱霸世界,歐洲是美國全球擴張的戰略重點。【點評】本題考查冷戰期間的相關史實。12.【答案】(1)A(2)解說及意圖:圖1以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為主題,意圖告訴大家馬歇爾計劃的目的是美國通過援助復興西歐并加強對西歐的控制。圖2把英法德等國的國旗排成風車狀,并強調共同前進。其意圖是肯定馬歇爾計劃促進了歐洲的經濟發展。(3)背景不同:“馬歇爾計劃”出現在冷戰時代,帶著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具有時代局限性。而“一帶一路”誕生于全球化時代,摒棄了制度模式偏見,超越了意識形態。理念不同:“馬歇爾計劃”以美國為主導,對歐洲的援助建立在不對等的關系上。而“一帶一路”堅持平等協商,充分尊重各國的自主選擇。目的不同:“馬歇爾計劃”的最終目的在于大國爭霸,在根本上服務于美國的“遏制戰略”;而“一帶一路”意在通過互聯互通,實現合作共贏的目標。【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1)由地圖中“被占領的德國1945—1949年”可知在1949年,在美國和蘇聯的支持下,德國分裂,A符合題意。德國分裂屬于冷戰,B的表述不合史實;華約誕生于1955年,與題干中的時間“1945—1949年”不符,C在時間上不合;德國于1990年實現統一,與題干中的時間“1945—1949年”不符,排除D。故選A。(2)根據材料二中的圖1結合所學知識,戰后初期,為了幫助西歐各國克服經濟困難,美國于1947年提出了馬歇爾計劃,即“歐洲復興計劃”,其目的,一方面是幫助西歐各國迅速恢復經濟,防止革命的爆發,另一方面是通過美國的援助打開西歐的門戶,控制西歐。據此,圖1的解說及意圖:圖1以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為主題,意圖告訴大家馬歇爾計劃的目的是美國通過援助復興西歐并加強對西歐的控制。根據材料二中的圖2 結合所學知識,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歐各國百廢待興,當時美國為了對付蘇聯,實行了馬歇爾計劃,援助西歐,使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各國的工業生產,已經大體達到甚至超過了戰前水平,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西歐經濟持續繁榮。據此,圖2的解說及意圖:圖2把英法德等國的國旗排成風車狀,并強調共同前進。其意圖是肯定馬歇爾計劃促進了歐洲的經濟發展。(3)根據材料三、材料二圖1、圖2及(2)的具體分析可知,“一帶一路”和“馬歇爾計劃”的不同點是,背景不同:“馬歇爾計劃”出現在冷戰時代,帶著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具有時代局限性。而“一帶一路”誕生于全球化時代,摒棄了制度模式偏見,超越了意識形態。理念不同:“馬歇爾計劃”以美國為主導,對歐洲的援助建立在不對等的關系上。而“一帶一路”堅持平等協商,充分尊重各國的自主選擇。目的不同:“馬歇爾計劃”的最終目的在于大國爭霸,在根本上服務于美國的“遏制戰略”;而“一帶一路”意在通過互聯互通,實現合作共贏的目標。(答對其中兩點即可)【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冷戰的相關知識。13.【答案】(1)信仰一致,民族團結。兩極格局(或冷戰局面)(2)幫助西歐恢復經濟,遏制共產主義或者蘇聯對歐洲國家的影響。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小范圍內的合作或聯合。(3)核武器能引發毀滅性戰爭,也起到了遏止大規模戰爭的作用。(4)出現了霸權主義,引發了地區沖突,宗教矛盾,影響了世界和平。【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在美國和俄國,信仰的一致和民族的團結是結合在一起的,并由此獲得了一種新的力量”可知,美國和蘇聯由于信仰一致,民族團結,由此獲得了一種新的力量。二戰結束后,美國為遏制共產主義拉攏資本主義國家對抗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冷戰”。軍事上,1949年北約的成立。為對抗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蘇聯拉攏社會主義國家形成了華沙條約組織。北約和華約的成立,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2)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馬歇爾計劃的目的是幫助西歐恢復經濟,遏制共產主義或者蘇聯對歐洲國家的影響。由材料二“蘇聯拒絕參加,發動了對馬歇爾計劃的反擊,為它的衛星國制定了自己的計劃,于1949年建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建議增加蘇聯與東歐國家間的貿易。”,由此可知,蘇聯采取的措施是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二者的共同點是小范圍內的合作或聯合。(3)由材料三“美國和蘇聯都擁有能夠瞬間推毀全部城市的核武器”“核戰爭的威脅可能對蘇聯和美國的政策都有約束作用”,由此可知,核武器能引發毀滅性戰爭,也起到了遏止大規模戰爭的作用。(4)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美蘇爭霸出現了霸權主義,引發了地區沖突,宗教矛盾,影響了世界和平。故答案為:(1)信仰一致,民族團結。兩極格局(或冷戰局面)(2)幫助西歐恢復經濟,遏制共產主義或者蘇聯對歐洲國家的影響。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小范圍內的合作或聯合。(3)核武器能引發毀滅性戰爭,也起到了遏止大規模戰爭的作用。(4)出現了霸權主義,引發了地區沖突,宗教矛盾,影響了世界和平。【點評】(1)本題考查美國和蘇聯的相關知識。(2)本題考查馬歇爾計劃和縮略語東歐的聯合。(3)本題考查學生的歸納能力。(4)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歸納和綜合運用歷史史實的能力。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兩極格局的形成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1946年3月,丘吉爾在美國發表的《和平砥柱》演說中指出:“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這條線的后面……所有這些名城及其居民無一不處在蘇聯的勢力范圍之內。”上述演說的主要目的是( )A.制造西歐與蘇聯的矛盾B.宣告“冷戰”開始C.呼吁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共同對付蘇聯D.揭露蘇聯侵略擴張、稱霸歐洲的野心【答案】C【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據“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這條線的后面…所有這些名城及其居民無一不處在蘇聯的勢力范圍之內。”可知,上述演說的主要目的是呼吁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共同對付蘇聯。1946年3月,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應美國總統杜魯門之邀,在美國小城富爾頓發表演說,這次演說很快被稱為“鐵幕演說”。“鐵幕演說”成為即將開始的美蘇冷戰的信號。二戰結束后,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但美國又不得不正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于是,美國帶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對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這種政策被稱為冷戰政策。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美國冷戰政策的相關史實。2.下面兩幅漫畫均反映了二戰后的歐洲局勢.下列解讀最準確的是( )A.圖1宣傳了馬歇爾計劃對西歐國家的重要性B.圖1揭露了美國企圖利用經濟手段控制兩歐C.圖2中斯大林的“阻止”導致了歐洲聯盟的建立D.圖2中斯大林的“阻止”使美蘇由冷戰走向軍事沖突【答案】A【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題目給出的漫畫1中文字說沒有馬歇爾計劃,你便沒有面包可知,而你的孩子也會挨餓,說明圖1宣傳了馬歇爾計劃對西歐國家的重要性。圖2文字為馬歇爾計劃、歐洲復興的投球,問斯大林能阻止嗎?寓意是斯大林能不能阻止馬歇爾計劃和歐洲復興,它無法體現斯大林的“阻止”導致了歐洲聯盟的建立和美蘇由冷戰走向軍事沖突。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馬歇爾計劃的影響。圖片材料型選擇題必須認真觀察分析圖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據相關文字的提示信息判斷分析確定正確選項。3.“(20世紀)80年代,人類刮起了一場巨大的求變之風……80年代成為當代史的分界線。民主精神恢復了自信,開始廣泛傳播。”(保羅·約翰遜《現代:從1919到2000年的世界》)材料中的這場“求變之風”最終( )A.延緩了西方政治民主化進程 B.壯大了國際社會主義的力量C.實現了世界政治文明的統一 D.改變了世界政治的兩極格局【答案】D【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20世紀)80年代”、“從1919到2000年”這個時間及“民主精神恢復了自信”可知,材料中的這場“求變之風”指的是東歐劇變——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東歐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科學社會主義制度最終演變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劇烈動蕩;蘇聯解體——1991年12月25日,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蘇聯宣告解體,國際共運遭受重大挫折,標志著冷戰,兩極格局結束。這些改革運動最終改變了世界政治的兩極格局,故本題選D。【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相關知識。4.“二戰”后,美國外交官凱南曾經這樣形容美蘇“冷戰”:“美國是鯊魚,蘇聯是老虎,二者雖然都很兇猛,卻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環境里,暫時不會兵戎相見。”那么美蘇“冷戰”開始的標志是( )A.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B.華沙條約組織的成立C.杜魯門主義的提出 D.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答案】C【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美蘇戰時同盟結束。1947年,美總統杜魯門提出“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加緊控制其他國家的綱領和政策,后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之間“冷戰”開始。故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美蘇之間“冷戰”有關知識的準確識記。5.2014年烏克蘭事態升級后,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警告說,當今世界正處在新一輪冷戰的邊緣,西方國家應與俄羅斯通過對話重建信任。對上個世紀“冷戰”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冷戰的目的是為了遏制共產主義B.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冷戰的開始C.北約的成立標志著兩極格局正式形成D.冷戰以蘇聯的解體而告結束【答案】C【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約的成立標志著兩極格局正式形成是不正確的,兩極格局形成的標志是1955年華約的成立。ABD三項關于冷戰的說法都是正確的,所以答案選擇C【點評】冷戰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采取除武裝進攻以外的手段,雖然在一定時間內沒有爆發戰爭,但是仍然威脅了世界和平。6.下面三幅地圖,按一戰前夕、冷戰時期、冷戰之后順序排列的一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②①③【答案】D【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學生要學會找出地圖中的關鍵詞。圖一中出現了“蘇聯”,由此可知必然是一戰之后;圖二中的“奧匈帝國”可知必然是一戰之前;圖三中有“俄羅斯”可知必然是蘇聯解體之后的國家名稱。故選D項。【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冷戰的知識。7.《美國的夢想》 中有這樣一個論斷:“馬歇爾計劃:一箭雙雕。”這里的“雙雕”是指( )A.輸出資本,對抗蘇聯 B.遏制歐洲、稱霸世界C.控制歐洲、遏制蘇聯 D.復興歐洲、干涉中國【答案】C【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馬歇爾計劃的理解。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首先提出援助歐洲經濟復興、以控制歐洲的方案,同時抗衡蘇聯和共產主義勢力在歐洲的進一步滲透和擴張而提出此計劃。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馬歇爾計劃的理解。當今,有人說中國的“一帶一路”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對此,引導學生認識:“一帶一路”與歷史上的馬歇爾計劃存在本質區別,把“一帶一路”類比于馬歇爾計劃,稱之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或“新馬歇爾計劃”,不僅不科學、有違事實,而且會對“一帶一路”的價值認同及實施效果帶來消極影響。8.二戰后,美國憑借超強的經濟、軍事、科技實力,發起了對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冷戰”。“冷戰”正式開始的標志是( )A.“鐵幕”演說發表 B.“歐洲復興計劃”提出C.杜魯門主義出臺 D.北約建立【答案】C【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美蘇之間“冷戰”有關知識的準確識記。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美蘇戰時同盟結束。1947年,美總統杜魯門提出“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加緊控制其他國家的綱領和政策,后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 “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之間“冷戰”開始。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美蘇之間“冷戰”有關知識的準確識記。本題難度適中。9.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宣稱美國是世界頭號強國,能夠在世界各地“承擔義務”,援助“自由”國家,遏制共產主義的“擴張”。在此背景下,美國采取的措施有( )①召開雅爾塔會議 ②對蘇聯展開全面冷戰 ③實施馬遏爾計劃 ④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本題型可以用排除法來做,①召開雅爾塔會議是1945年,題干的時間是1947年,應該排除①,所以答案選擇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美國采取的措施。10.2016年7月11日,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在例行記者會上說,韓國同意美國在韓部署“薩德”系統使韓自己卷入了地區戰略平衡被打破這一變局。此舉嚴重損害中國戰略安全利益,破壞了本地區戰略平衡,中方對此堅決反對。下列哪一事件曾欲打破二戰后美蘇對峙時的戰略平衡,引起美國的戰略對抗。( )A.古巴導彈危機 B.蘇聯出兵占領阿富汗C.科索沃戰爭 D.美國推行霸權主義政策【答案】A【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遠不及美國,美國在美蘇爭霸中占據優勢。1962年發生了古巴導彈危機,經過一段時間的對峙后,蘇美雙方均作出了讓步。蘇聯從古巴撤走導彈和轟炸機,美國解除對古巴的海上封鎖,危機遂告平息。由此可知,BCD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古巴導彈危機。二、材料分析題11.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余相信美國之政策意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之征服企圖。──杜魯門致國會咨文材料二:美國應該盡力協助世界回復至經濟健全的常態……美國政府能夠盡力緩和局勢,協助歐洲走上復興道路。──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的演說材料三:本公約各締約國……決定聯合一切力量,進行集體防御。──《北大西洋公約》請回答:(1)材料一發表于哪一年?它的出臺標志著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馬歇爾計劃的直接目的是什么?(3)針對材料三反映的內容,蘇聯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著什么?(4)上述三則材料反映了戰后美國的政策是什么?說明了什么?【答案】(1)1947年。標志著美蘇“冷戰”的開始。(2)穩定和復興歐洲。(3)1955年5月,建立華沙條約組織。意味著“兩極”格局從此形成。(4)“冷戰”政策。說明美國企圖稱霸世界,歐洲是美國全球擴張的戰略重點。【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的出處“杜魯門致國會咨文”和“余相信美國之政策意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之征服企圖。”的內容可知材料一發表于1947年;它的出臺標志著美蘇“冷戰”的開始。l947年3月,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要求國會撥款,援助受到共產主義“嚴重威脅”的希臘、土耳其。這種“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加緊控制其他國家的綱領和政策,后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它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美蘇冷戰開始。(2)根據材料二“美國應該盡力協助世界回復至經濟健全的常態…美國政府能夠盡力緩和局勢,協助歐洲走上復興道路。”反映了馬歇爾計劃的直接目的是穩定和復興歐洲。(3)針對材料三的出處《北大西洋公約》可知蘇聯采取的措施是1955年5月,建立華沙條約組織。它意味著“兩極”格局從此形成。在軍事方面美國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采取針鋒相對的措施,成立華沙條約組織,兩極格局由此形成。(4)上述三則材料反映了戰后美國的政策是“冷戰”政策;說明美國企圖稱霸世界,歐洲是美國全球擴張的戰略重點。故答案為:(1)1947年。標志著美蘇“冷戰”的開始。(2)穩定和復興歐洲。(3)1955年5月,建立華沙條約組織。意味著“兩極”格局從此形成。(4)“冷戰”政策。說明美國企圖稱霸世界,歐洲是美國全球擴張的戰略重點。【點評】本題考查冷戰期間的相關史實。12.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基于核心素養的培養,請你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探究下列問題。【時空觀念】材料一:【史料佐證】材料二:下列兩幅圖片,描述的都與馬歇爾計劃有關。【歷史解釋】材料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發展到今天,人類社會越來越朝著安危與共、榮損相依的命運共同體邁進。“一帶一路”順應這一潮流,摒棄制度模式偏見,超越意識形態藩籬,抓的是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想的是自己要過好、也要讓別人過好,信的是眾人拾柴火焰高、互幫互助走得遠。——《人民日報》2015年2月13日(1)歷史地圖是展現前人活動與地理空間結合的重要史料。觀察以上歷史地圖,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A.冷戰陰云籠罩,造成分裂與對抗B.德國被分區占領,局部熱戰出現C.美蘇爭霸歐洲,北約與華約對峙D.德國實現統一,西歐走向聯合(2)比較兩幅圖片(含注釋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解說圖片并指出創作者設計意圖有哪些不同?(3)“一帶一路”構想提出后,有學者稱它為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也有學者認為兩者有本質區別。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兩者的不同。(至少答出兩點)【答案】(1)A(2)解說及意圖:圖1以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為主題,意圖告訴大家馬歇爾計劃的目的是美國通過援助復興西歐并加強對西歐的控制。圖2把英法德等國的國旗排成風車狀,并強調共同前進。其意圖是肯定馬歇爾計劃促進了歐洲的經濟發展。(3)背景不同:“馬歇爾計劃”出現在冷戰時代,帶著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具有時代局限性。而“一帶一路”誕生于全球化時代,摒棄了制度模式偏見,超越了意識形態。理念不同:“馬歇爾計劃”以美國為主導,對歐洲的援助建立在不對等的關系上。而“一帶一路”堅持平等協商,充分尊重各國的自主選擇。目的不同:“馬歇爾計劃”的最終目的在于大國爭霸,在根本上服務于美國的“遏制戰略”;而“一帶一路”意在通過互聯互通,實現合作共贏的目標。【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1)由地圖中“被占領的德國1945—1949年”可知在1949年,在美國和蘇聯的支持下,德國分裂,A符合題意。德國分裂屬于冷戰,B的表述不合史實;華約誕生于1955年,與題干中的時間“1945—1949年”不符,C在時間上不合;德國于1990年實現統一,與題干中的時間“1945—1949年”不符,排除D。故選A。(2)根據材料二中的圖1結合所學知識,戰后初期,為了幫助西歐各國克服經濟困難,美國于1947年提出了馬歇爾計劃,即“歐洲復興計劃”,其目的,一方面是幫助西歐各國迅速恢復經濟,防止革命的爆發,另一方面是通過美國的援助打開西歐的門戶,控制西歐。據此,圖1的解說及意圖:圖1以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為主題,意圖告訴大家馬歇爾計劃的目的是美國通過援助復興西歐并加強對西歐的控制。根據材料二中的圖2 結合所學知識,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歐各國百廢待興,當時美國為了對付蘇聯,實行了馬歇爾計劃,援助西歐,使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各國的工業生產,已經大體達到甚至超過了戰前水平,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西歐經濟持續繁榮。據此,圖2的解說及意圖:圖2把英法德等國的國旗排成風車狀,并強調共同前進。其意圖是肯定馬歇爾計劃促進了歐洲的經濟發展。(3)根據材料三、材料二圖1、圖2及(2)的具體分析可知,“一帶一路”和“馬歇爾計劃”的不同點是,背景不同:“馬歇爾計劃”出現在冷戰時代,帶著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具有時代局限性。而“一帶一路”誕生于全球化時代,摒棄了制度模式偏見,超越了意識形態。理念不同:“馬歇爾計劃”以美國為主導,對歐洲的援助建立在不對等的關系上。而“一帶一路”堅持平等協商,充分尊重各國的自主選擇。目的不同:“馬歇爾計劃”的最終目的在于大國爭霸,在根本上服務于美國的“遏制戰略”;而“一帶一路”意在通過互聯互通,實現合作共贏的目標。(答對其中兩點即可)【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冷戰的相關知識。13.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的存在,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在美國和俄國,信仰的一致和民族的團結是結合在一起的,并由此獲得了一種新的力量,但這兩種相互競爭的信仰都有一種超越其國家邊界的吸引力。﹣﹣摘自羅素的《權威與個人》材料二:作為杜魯門主義在經濟方面的運用,美國政府制定了一個幫助恢復西歐遭到破壞的基礎設施計劃。歐洲復興計劃,一般稱為馬歇爾計劃,計劃建議通過合作和資本主義重建歐洲經濟,用先發制人的方式阻止共產主義或者蘇聯在已經遭到破壞的歐洲國家發生影響。蘇聯拒絕參加,發動了對馬歇爾計劃的反擊,為它的衛星國制定了自己的計劃,于1949年建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建議增加蘇聯與東歐國家間的貿易。﹣﹣摘編自弗格森《文明》材料三:美國和蘇聯都擁有能夠瞬間推毀全部城市的核武器,深刻地影響了整個冷戰時的國際關系。由于戰時研究,美國成為唯一擁有新式原子彈的國家,但是蘇聯毫不費力的扭轉了這種局面,在1949年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美國政府決定研究氫彈,蘇聯政府也幾乎同時做出了同樣的決定,他們研究爆炸了一顆氫彈,只落后美國幾個月……甚至在50年代,核戰爭的威脅可能對蘇聯和美國的政策都有約束作用。這兩個大國不止一次從威脅使用核武器的對峙中退縮。﹣﹣摘編自麥克尼爾《世界史》(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回答,美國和俄國是如何獲得“新的力量”的?這種“超越其國家吸引力”對世界格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馬歇爾計劃的目的是什么?蘇聯采取的措施是什么?試比較兩者的共同點。(3)據材料三歸納,核武器在冷戰時期的作用。(4)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你認為美蘇爭霸給世界帶來了怎樣的影響?【答案】(1)信仰一致,民族團結。兩極格局(或冷戰局面)(2)幫助西歐恢復經濟,遏制共產主義或者蘇聯對歐洲國家的影響。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小范圍內的合作或聯合。(3)核武器能引發毀滅性戰爭,也起到了遏止大規模戰爭的作用。(4)出現了霸權主義,引發了地區沖突,宗教矛盾,影響了世界和平。【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在美國和俄國,信仰的一致和民族的團結是結合在一起的,并由此獲得了一種新的力量”可知,美國和蘇聯由于信仰一致,民族團結,由此獲得了一種新的力量。二戰結束后,美國為遏制共產主義拉攏資本主義國家對抗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冷戰”。軍事上,1949年北約的成立。為對抗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蘇聯拉攏社會主義國家形成了華沙條約組織。北約和華約的成立,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2)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馬歇爾計劃的目的是幫助西歐恢復經濟,遏制共產主義或者蘇聯對歐洲國家的影響。由材料二“蘇聯拒絕參加,發動了對馬歇爾計劃的反擊,為它的衛星國制定了自己的計劃,于1949年建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建議增加蘇聯與東歐國家間的貿易。”,由此可知,蘇聯采取的措施是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二者的共同點是小范圍內的合作或聯合。(3)由材料三“美國和蘇聯都擁有能夠瞬間推毀全部城市的核武器”“核戰爭的威脅可能對蘇聯和美國的政策都有約束作用”,由此可知,核武器能引發毀滅性戰爭,也起到了遏止大規模戰爭的作用。(4)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美蘇爭霸出現了霸權主義,引發了地區沖突,宗教矛盾,影響了世界和平。故答案為:(1)信仰一致,民族團結。兩極格局(或冷戰局面)(2)幫助西歐恢復經濟,遏制共產主義或者蘇聯對歐洲國家的影響。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小范圍內的合作或聯合。(3)核武器能引發毀滅性戰爭,也起到了遏止大規模戰爭的作用。(4)出現了霸權主義,引發了地區沖突,宗教矛盾,影響了世界和平。【點評】(1)本題考查美國和蘇聯的相關知識。(2)本題考查馬歇爾計劃和縮略語東歐的聯合。(3)本題考查學生的歸納能力。(4)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歸納和綜合運用歷史史實的能力。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兩極格局的形成同步練習(學生版).docx 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兩極格局的形成同步練習(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