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9、詩情畫意》[教材分析]《詩情畫意》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美術(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9課。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本課有跨學科的特點是詩與畫的融合。 中國古人有“詩畫同源”說,有“詩畫同體”說。更有‘為畫者不懂詩不為畫家而為畫工’說。都是強調詩畫間的互通與互借的密切關系。說明了文學素養是藝術家的靈魂。詩人是用文學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而畫家則是通過色彩畫面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世界。當詩畫完美結合才能真正體現‘詩情畫意’之藝術思想。這節課針對小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特點,讓他們以“畫”的形式豐富詩句的內容,創造詩的表象“身臨其境”,進而激起與詩人情感的共鳴,達到詩畫共同提高的目的。[學生分析]五年級的孩子對美術知識以掌握不少,動手能力也比較強。這節課圍繞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開展的,將古詩引入課堂,也是學生們喜歡的,原來詩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畫出來,一個有意思的game。因此學生在這節課中積極性很高漲的,在繪畫中能夠做到構圖飽滿,想象豐富,上課師生雙向教學開展較好。[教學目標]1.認知:學習為自已喜歡的古詩配畫。2.情感:體驗詩情畫意之藝術魅力,激發對祖國傳統文學藝術的熱愛。3.能力:運用已掌握的繪畫語言大膽想象創作表達古詩的意境。[教學重點]1.運用學過的構圖知識,色彩知識,給熟悉并喜歡的古詩或古詩的某一句配畫。2、恰當地表現古詩的意境。[教學難點]恰當地表現古詩的意境。[教學過程]朗誦導入,創設“自然”環境教師:教師播放朗誦“詠鵝”,聆聽水聲與鵝的叫聲,引出這首詠鵝詩。并回顧其意境。引出本課的學習內容—詩與畫。板書課題:詩情畫意學生:學生在聆聽的同時也背誦出了這首詩。技術:網絡收集圖片、篩選有動感的畫面,插入水流聲和鵝的歡快的叫聲。二、知識講解,調動學生感官教師:詠鵝-詳細了解駱賓王寫詩的背景,可讓學生回答。師強調關鍵詞:湖面白鵝、紅掌、綠水。出示學生同齡人畫的、畫家的、電腦畫。感受其不同。學生:學生交流自己對每幅畫的看法,喜歡哪一幅,說說理由。技術:從網絡搜索孩子們畫的和畫家畫的。大部分還是喜歡顏色絢麗的圖片。三、自主探究,理解“詩畫”內涵教師:李白的《靜夜思》全文。床”前、明月、霜。這些到底講什么?表達了感彩是否與畫面相符合。學生:在對詩畫較多了解后,學生開始評價認識,畫與詩是否相得益彰。從而拓展思路,為作業做好鋪墊。技術:這幅圖就是說明“窗前”還是“床前”,讓學生更明白“床”的含義。四、教師示范,學生知道步驟教師:選擇《游子吟》這一首,示范步驟。學生:學生觀看,師邊畫邊講解步驟。技術:將素描紙貼在黑板上,便于看清楚,可以用粗的水彩筆。五、賞析,《梅》《竹石》《江雪》教師:1、讓學生說出畫在畫面中的比例,詩的位置。2、如果你去描繪,會是什么樣的畫面?學生:討論,回答。技術:選自網絡的圖片,做成有聲音的。六、學生繪畫,教師指導技術:用ppt圖片把完整的詩句呈現于大屏幕,伴隨音樂。七、展示欣賞,評價總結教師:看,我們的繪畫作品已經畫好了,讓我們看看同學們的精彩之處。自評、互評、師評。學生:采用自評他評師評相結合的方式,對課堂設計作品填星級評價表,并作簡單的語言評述。主要從構圖、意境、畫面來評價。技術:即時將課堂學生作品用展示平臺環境下的互評和自評。課后拓展:可以嘗試用其他的繪畫方式來完成“詩情畫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