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3《化平凡為神奇》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初步認識美術與生活的關系,培養學生應用不同材料美化環境的基本能力。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體驗、感受各種廢舊物品的材質特點,激發學生“化平凡為神奇”的設計意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會多角度、多方面欣賞認識手工作品,初步掌握一些簡單創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通過學習,了解一些簡易的創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形成“化平凡為神奇”的設計意識,初步掌握美術設計的基本方法。教學難點:如何對材料進行聯想制作教學策略本課包含的知識量大、材料需求廣、制作方法多樣、制作內容豐富,所以在教學中可以將重心放在對廢舊物品創意欣賞上,讓學生多感受、多體會廢舊物品的藝術魅力,開拓學生的創作思路,使學生在自由、合作、輕松、交流的氛圍中感受實用美術的作用及其藝術魅力。教學中可以采用“收集準備──認識了解──啟發創意──探究方法──動手創意”的教學策略,收集準備: 師生共同收集各種廢舊材料,如舊掛歷、易拉罐、吸管、塑料瓶、舊報紙等。四、教學過程(一)導入:利用森林面積的逐年減少來引出保護環境的意識,廢舊物品也影響到我們的生活環境.1.在平日的生活中很多物品用舊之后都會被我們丟棄掉,你能舉例來說一說嗎?2.看老師帶來了廢舊物品,我們來看一看這些廢棄物都是什么形狀?都有哪些顏色?3.師演示,利用帶來的廢舊材料制作一個菠蘿,\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廢舊的材料,都可以巧妙地利用,這節課讓我們做個細心又有創意的人,化平凡為神奇,一起創造生活中的美。(板書課題)(二)分類欣賞生活中各種廢舊材料做成的作品:1.生活中總是充斥著各種廢物,用完的易拉罐,癟掉的乒乓球,廢棄的洗滌劑瓶口.....這些毫不起眼的物品最終都會丟進垃圾桶,然而,在加利福尼亞的插畫師Roger Chouinard的眼中,它們都帶著溫度和生命,在他的畫筆下這些廢舊物品被重新賦予了完全不同的第二次生命。欣賞作品圖片仔細觀察畫家都運用了哪些廢舊材料?2.(欣賞圖片)這些作品是運用什么廢舊材料創作的?這位畫家運用了什么方法進行創作?有一個廢舊的冰箱變成了魚缸,用電燈泡變成了企鵝,依據是在外形上很相似,所以才有了這個創意.3、分材質來欣賞作品,首先是紙質類的,你能猜到是怎樣制作的嗎?4.假期里我們曾聽海浪、吹海風、光腳丫踩沙灘,而呆在海邊最快樂的事兒莫過于在沙灘上撿拾各種漂亮的貝殼,那么,從海灘歸來,收集的“寶貝”要怎么玩?老師接下來與你分享的各種貝殼創意花招,一定會讓你過足癮。欣賞貝殼創意作品想一想,這些作品運用了哪些方法進行有趣的創意?(涂色、粘貼、組合)5.金屬類的作品,6.木質類的作品7.欣賞同學們的作品通過欣賞作品,了解到生活中要注意收集廢舊材料8.出示四條魚,用不同材質來制作,看看有哪些不同,說明生活中的廢舊材料非常的豐富.9.出示衣服廢舊拖鞋的圖片,問聲,同學們的感受10.出示一幅廢舊物品制作的花,看同學們可以用哪些廢舊物品來替換(三)布置作業:巧妙利用收集的廢舊材料,化平凡為神奇,做出一支花或設計創作出新的形象。創作要求:(1)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與同學合作完成作品。(2)根據廢舊材質的特點進行創作。(3)大膽想象,體現自己的獨特創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