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本節內容選擇了常見的寄生在人體小腸內的蛔蟲為代表動物,從寄生蟲的角度滲透了動物多樣性的生物學觀點。探究學習兩種寄生蟲在形態結構和適應寄生生活的一系列特點,進而得出寄生、寄生蟲、宿主的概念及其對人和動物的危害的相關知識,難點是解讀人體感染蛔蟲的流程示意圖。通過觀察蚯蚓的實驗,繼續培養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通過對觀察到的現象分析與討論,對環節動物門特征的概括,繼續培養分析、歸納、綜合的思維能力。【知識與能力目標】1、識別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2、概述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及它們與人類的關系。【過程與方法目標】初步形成動物體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及生活習性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基本生物學基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懂得寄生蟲對人體的危害及對寄生蟲的防治,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2、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及勇于探索、合作學習等科學素質的養成教育。在寄生蟲種類學習中,滲透生物多樣性的生物學觀點。【教學重點】蛔蟲和蚯蚓的形態結構特點以及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教學難點】蛔蟲和蚯蚓的形態結構特點以及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制作PPT課件、視頻、圖片等。【導入新課】向同學們提問:你知道蛔蟲病嗎?蛔蟲寄生在人體的什么器官內?為什么兒童容易得蛔蟲?。拷裉欤覀兙蛶е@些問題一起來學習《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看看能不能解開其中的奧秘吧!打開課件第2頁。【講授新課】一、線形動物觀察蛔蟲標本,看雌雄蛔蟲的形狀、大小有什么不同,體色和體表有什么特征。引導學生觀察蛔蟲標本,提示學生注意觀察觀看雌雄蛔蟲的形狀、大小、體色和體表特征等。區分雌雄蛔蟲。出示蛔蟲的內部結構圖,引導學生觀察蛔蟲的生殖器官和消化器官的特點。1.體表有角質層,防止被小腸內的消化液侵蝕;2.消化管的結構簡單,適于吸食小腸內半消化的食物;3.生殖器官發達。組織學生討論,蛔蟲適于寄生生活的特點。成蟲壽命約1年. 每條雌蟲每日排卵約20萬個。 宿主體內的成蟲數目一般為一至數十條,個別可達上千條。成人腸內有蛔蟲寄生,除吸取養分外,危害一般并不嚴重;數量多時(據報道,曾經有一人腸內有蛔蟲1448條),造成腸道阻塞;幼蟲可損傷肺、氣管等,并可在腦、脊髓、眼球、腎等器官中停留,造成嚴重病狀,如:肺水腫等。成蟲有遷移習性,可侵入膽管、膽囊、肝、胃等,引起不同癥狀,造成危害。預防:注意個人飲食衛生,不喝不清潔的生水,蔬菜水果要洗干凈,飯前便后要洗手;其次要管理好糞便,糞便要經過處理殺死蟲卵后再作肥料使用!展示其他常見線形動物的圖片,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線形動物的主要特征。線形動物的主要特征:身體細長,呈圓柱形;體表有角質層;有口有肛門。提出問題,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補充講解寄生、寄生蟲以及寄主的概念。二、環節動物蚯蚓是我們身邊常見的陸生動物,課前組織同學進行了飼養。請同學描述一下采集蚯蚓的環境和如何才能養好蚯蚓。出示觀察提綱,引導學生觀察蚯蚓,出示蚯蚓的橫切面示意圖,知道學生觀察蚯蚓的身體組成。出示有關圖片,引導學生認識常見的環節動物。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身體呈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組成;靠剛毛和疣足輔助運動。總結:1、常見的環節動物:蚯蚓、沙蠶、蛭2、環節動物主要特征:身體呈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組成;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3、蚯蚓生活環境:富含有機物的濕潤土壤中形態結構:有體節、環帶、剛毛呼吸:濕潤的體壁運動:肌肉與剛毛配合使身體蠕動(剛毛不是運動器官)食物:分解土壤中的有機物(分解者)消化:腸壁有發達的肌肉,腸可以蠕動與人類的關系:①疏松土壤 ②提高土壤肥力 ③ 優質蛋白質飼料進行課堂訓練。【課堂小結】本節內容多、抽象,學生難于理解,并且學生不具備一些物理、化學知識,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我大膽嘗試利用課件,強化直觀效果,比如:導入新課,我通過一段“醫生取蛔蟲的 錄像,再配以生動的語言來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來組織教學。讓學生參與活動,深切感受到蛔蟲的生活,從而調動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興趣中學到了新知識,從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略。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