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魚類》《魚類》主要以觀察魚類的外部形態特征、探究魚類在水中的運動、呼吸等生命現象和對鰓的介紹為主,重點帶出魚類的基本特征。同時,通過魚類的實物或標本的觀察,使學生認識魚類的多樣性和我國豐富的魚類資源,并通過和魚類的比較,得出魚類特征,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實際用”欄目中,重點說明水質污染對魚類的影響及保護水產資源的方法。值得指出的是,本節課關于鯽魚各種鰭的作用的探究活動,是學生學習生物學以來的第一個探究活動,雖然無論采取什么辦法,從實驗操作技能本身來說難度都不會太大,但從做出假設到設計實驗等環節,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需要教師進行耐心細致的指導和引導。【知識與能力目標】1.描述鯽魚適于水中生活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2.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過程與方法目標】嘗試實驗、觀察、資料分析等研究動物的基本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知道水產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建立保護和理利用水產資源的意識。2.形成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教學重點】本節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魚類特征。難點是探究實驗的完成過程,由于這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個探究活動,因此教師應給與較多的幫助,以保證實驗設計和操作的順利完成。【教學難點】學會對鯽魚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的觀察方法。制作PPT課件、視頻、圖片等。【導入新課】我們人類為什么不能像魚那樣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我們在水中生活會遇到哪些問題?魚類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一起來學習《魚類》,看看能不能解開其中的奧秘吧!打開課件第2頁。【講授新課】一、觀察鯽魚的外部形態特點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對照圖觀察魚缸中鯽魚,能看到哪些結構?讓學生注意觀察的順序(如從前向后、由整體到局部)。然后讓學生觀察鯽魚的身體分哪幾部分?討論各部分的界限是如何劃分的?生觀察、回答:口、鼻孔、眼、頭、鰓蓋、鰭(胸鰭、腹鰭、背鰭、臀鰭、尾鰭)、側線、尾等。教師注意引導。鯽魚分頭部、軀干部和尾部三部分,討論后回答鰓蓋后緣以前是頭部,臀鰭前面往后是尾部,頭部和尾部之間是軀干部。我們都知道魚生活在水中,仔細觀察鯽魚在外形上有哪些特點適于水中生活,這些特點有什么意義?可相互討論。教師提示側線的作用:測定方位,感知水流水溫。學生觀察、討論、回答外形:梭形,減少對水的阻力。有鰭,游泳。體色:背部顏色深,腹部顏色淺,不容易被水上和水下的敵害發現,是一種保護色。體表:有鱗片,起保護作用。可分泌黏液,減少對水的阻力。鰭著生的部位、名稱和作用:鰭是運動器官。包括胸鰭、腹鰭、背鰭、臀鰭和尾鰭。胸鰭和腹鰭保持魚體平衡,尾鰭保持魚體前進的方向。鯽魚的游泳,主要靠尾部和軀干部左右擺動而產生前進的動力,各種鰭起著協調作用。三、鯽魚的呼吸我們在探究時都看到了鯽魚的嘴在不停地一張一合,鯽魚是在干什么呢?鯽魚怎么呼吸呢?接著讓學生仔細觀察鯽魚在呼吸過程中,口和鰓蓋的變化情況。當鯽魚在水中相對緩緩游動的時候,用吸管在它的口前方滴一滴紅墨水,觀察鯽魚吞入的水從哪里流出來?并結合小辭典的內容,推測鯽魚吞水的生理意義?教師出示鯽魚鰓的結構圖讓學生觀察,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進一步講解。學生實驗、觀察、回答:張開口吞水——閉口——鰓蓋活動,鰓孔張開——水流出。生活在水中的魚類,利用鰓來進行呼吸。當水流經鰓絲時,溶解在水中的氧不斷地透過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里;同時血液里的二氧化-碳透過毛細血管壁排到水里。教師出示鯽魚鰓的結構圖讓學生觀察,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進一步講解。鯽魚生活在淡水中,屬于淡水魚類。魚類的主要特征觀察圖片,認識常見的淡水魚類和海洋魚類,歸納總結魚類的主要特征四、魚的分類我們常見的淡水魚還有哪些?此外我國還有許多海洋魚類,誰來說幾種?出示淡水魚類圖讓學生觀察。展示:鯉魚,“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和鳙魚等。帶魚、大黃魚、小黃魚、鯧魚、大麻哈魚、鱈魚、比目魚等。教師出示海洋魚類圖讓學生觀察。進行簡要的講解。水產動物除了魚類外,還有許多,教師或讓學生簡要說明其經濟價值。談一談:水質污染對漁業資源的影響,我們該怎樣保護漁業資源?1.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的法規,治理污染源,防止水體污染,為水生生物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2.杜絕掠奪式的捕撈野生水產資源,如毒魚、炸魚。3.有計劃的發展海水養殖和淡水養殖。【課堂小結】關于鯽魚的基礎知識是學習后面各類脊椎動物的基礎,它在全書占有重要的地位。舊教材講述魚的形態、結構、生理及解剖實驗的內容占較大篇幅,而新教材主要關注魚的形態、運動、呼吸等方面的內容。由于大幅度刪減了原教材的內容,才可能有效地保證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探究活動,以達到重點認識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這一目的。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就是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應側重于指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動腦、動手,積極參與探究活動。略。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