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8 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教學設計一、教學理念以課標要求為依據,整合教材內容、挖掘教材立意,圍繞學科核心素養建構正確的歷史認識。在此過程中,讓學生主體對歷史產生溫情與敬意,最終形成民族認同。二、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歸于“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專題,上承“尋求國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強侵略的加劇”,下啟“辛亥革命”,在知識鏈上地位重要。甲午一戰及《馬關條約》的簽訂,對中國人的觸動甚大。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是中國人民郁積多年的反抗列強侵略義憤的總爆發,其英勇斗爭客觀上打亂了列強瓜分中國的圖謀。為爭取民族獨立而不屈不撓、頑強抗爭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由于時代及自身的局限性,維新變法和義和團運動均失敗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三、學情分析學生主體的學習還處于初高中銜接中,即正置記憶型學習向理解型學習方式轉變的過程。學生在初中歷史課程學習的基礎上,已有戊戌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基礎知識的積累,但并不完整;歷史具體問題的分析能力、材料的解讀能力、歷史事件的聯系能力不強。授課過程中要注重知識點講授的選擇性和準確性、能(4)力培養、價值觀引導。四、教學目標(一)唯物史觀:通過學習,運用聯系發展、客觀辯證的方法,評價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二)時空觀念:通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教科書和學習課件,認識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三)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實證戊戌維新運動的背景、過程及評價、敗因,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四)歷史解釋:引導學生主體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認識《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清政府已完全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五)家國情懷:通過教學讓學生主體認識戊戌維新運動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的努力,義和團運動反對列強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五、教學重難點分析(一)學習重點:戊戌維新運動、八國聯軍侵華。(二)學習難點:義和團運動的性質以及對它的評價、《辛丑條約》的影響。六、教學設計思路教學流程 教學主要內容及設計 設計意圖 學生活動把握學習進入主題 呈現學習主題,明確課標要求、學習重點和難點。 學生主體樹立目標學習意識。 教師引領,學生認知主題教學 一、戊戌維新運動 (一)背景:面臨的社會政治大形勢、理論前提 (二)過程及評價 公車上書、維新變法內容及評價、戊戌政變 (三)敗因 該子目特別能突顯 19 世紀末面對民族危機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救亡圖存、思想上開近代化風氣這一主旋律,故定位為本課重點,呈現史料、材料,增加歷史韻味,提升學生破解材料能力。 維新變法重在思想啟蒙,但變法內容教材缺失,課件進 行補充。 設計問題,引 領 學 生分析二、義和團運動 (一)背景 1 、口號內涵是難 點,教師引導分析(二)口號——“扶清滅洋 (三)結果 (四)評價 ” 評價。 2、從歷史事件要素角度,教給學生闡釋歷史的方法。 學 生 主 體闡釋三、八國聯軍侵華 (一)經過 (二)影響 學生主體描述歷史 學 生 主 體描述四、《辛丑條約》 內容及影響、總結梳理以往不平等條約及影響。 學生主體據已有的分析評價條約經驗得出影響,教師強化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色條款分析。 對不平等條約危害 形成漸進性全面認識。 教師引領,學 生 回 顧得出。總結及升華 主干知識知識線索歸納、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構建本課核心知識體系及理清知識間的邏輯關聯,家國 情懷升華 教師引領,學 生 概 括歸納得出。拓展 史料解讀 教師提供史料、注 引 領 學 生釋、解讀 一起得出。七、教學過程【課標要求】1、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2、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3、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學習重點】:戊戌維新運動、八國聯軍侵華。【學習難點】:義和團運動的性質以及對它的評價、《辛丑條約》的影響。本課內容一、戊戌維新運動二、義和團運動三、八國聯軍侵華四、民族危機的加深一、戊戌維新運動(一)背景1.民族危機: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瓜分狂潮觀今日之世變,蓋自秦以來唯有所若斯之亟也……運會既成,雖圣人無所為力,蓋圣人亦運會中之一物。——嚴復《論世變之亟》,《直報》1895 年 2 月 4 日2.理論依據: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梁啟超《變法通議》這兩本書是康有為 1891 至 1895 年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期間完成的著作?!缎聦W偽經考》認為東漢以來獨尊儒術為儒學正宗的古文經,不過是劉歆為王莽篡漢而偽造的“新學”,湮沒了孔子學說的“微言大義”?!犊鬃痈闹瓶肌纷穹羁鬃訛橥泄鸥闹频母母锛摇_@兩部書從根本上動搖了“恪守祖訓”的觀念,宣傳了維新變法的合理性,為變法維新提供了理論依據,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二)過程及評價1.序幕:“公車上書”(1)時間、人物:1895 年,在京官員,各省舉人,康有為、梁啟超等人(2)結果:請愿書未送達光緒皇帝,以失敗告終(3)意義:揭開了維新變法改革的序幕,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2.高潮:百日維新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歷時 103天,史稱 “百日維新”(類別內容政治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經濟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軍事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文化廢除八股,改試策論教育開辦新式學堂)評價:(1)進步性: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新思想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嗣后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奮為雄,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 《清德宗實錄》卷 418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乙巳(2)局限性:“百日維新”是在“中體西用”的框架下謀劃的,強調傳統的“義理之學”是不可動搖之根本,對于“西學”只是考慮接受“切于時務者”。3.失?。何煨缯?br/>(1)1898 年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囚禁光緒帝,再次臨朝訓政;(2)康、梁出逃;(3)“戊戌六君子”被殺于北京菜市口;(4)除京師大學堂外,改革措施全部廢止。(三)敗因1.主觀原因:缺乏嚴密的組織;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寄希望于沒有實權的光緒帝和少數官僚。2.客觀原因:守舊勢力強大。二、義和團運動(一)背景1.民族危機日益加劇 :《馬關條約》簽訂后,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2.反洋教斗爭 :西方勢力深入中國后引發的教民與當地民眾的沖突,特別是德國搶占膠州灣,進一步刺激了山東民眾。(二)口號——“扶清滅洋”1.滅洋: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也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2.扶清: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對它抱有幻想。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1)先后擔任ft東巡撫的毓賢、袁世凱等,采取先撫后剿的舉措。(2)慈禧太后采用“招撫”的辦法,企圖對義和團加以控制利用。(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在逃亡中,慈禧太后發布鏟除義和團的諭旨。(三)結果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下,失敗。(四)評價1.性質: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2.進步性: 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展現了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中國人民“含有無限蓬勃生氣”,“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瓦德西對德皇威廉二世3.局限性: 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由于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三、八國聯軍侵華(一)過程1.1900 年 6 月 10 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聯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發,在廊坊附近遭到義和團和清軍的頑強阻擊,被迫退回天津。2.6 月中旬,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臺,向天津進犯,義和團和清軍奮起投入天津保衛戰。3.6 月 21 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國“宣戰”的決定。4.7 月中旬到 8 月中旬,天津、北京相繼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倉皇出逃,后到西安。逃亡途中,慈禧太后下令鏟除義和團 ,并指定慶親王奕劻與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與列強議和。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在紫禁城前檢閱聯軍部隊(二)影響1.軍事危機: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繼續侵略其他地方,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俄軍趁機侵占中國東北。2.政治危機: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眳f議,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3.清政府開始自救,實行“新政”和預備立憲。“東南互?!?br/>義和團運動興起后,英國擔心波及其勢力范圍長江流域,遂策動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合作。后由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上海道余聯沅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保護東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國宣戰后,南方更多督撫加入進來,和各參戰國商訂(10)協議,表示“無論北方情形如何,請列國勿進兵長江流域與各省內地;各國人民生命財產,凡在轄區之內者,決依條約保護。”協議雖未簽字,但在清政府危亡之際,地方大員尋求“自?!?,表明中央權威的式微與地方勢力的擴張。四、民族危機加深《辛丑條約》簽訂現場《辛丑條約》簽訂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 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該年為辛丑年而得名。因條約簽訂日為陽歷 9 月 7 日,因此有“九七國恥”一說。圖中右一為奕劻,右二為李鴻章。《辛丑條約》 內容 影響政治 懲辦“首禍諸臣” 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 清政府淪為列強活動經濟 巨額賠款 加劇了中國的貧軍事 外國軍隊駐扎于中國戰略要地 嚴重破壞中國的文化 停止華北科舉考試 5 年 精神征服外交 在北京設立“使館界” 實際成為“國中本年夏間,拳匪構亂,開釁友邦。朕奉慈駕西巡,京師云擾……昨據奕劻等電呈各國和議十二條大綱,業已照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上諭》(1901 年 2 月 14 日),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下冊(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政治控制、經濟制裁、精神征服→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思考: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深刻表明,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只要高舉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國、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發出排ft倒海的歷史偉力。 ——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 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史料解讀史料一嗚呼!觀今日之世變,蓋自秦以來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變也,莫知其所由然,強而名之曰運會①。運會既成,雖圣人無所為力, 蓋圣人亦運會中之一物。既為其中之一物,謂能取運會而轉移之,無是理也。彼圣人者,特知運會之所由趨,而逆睹其流極。唯知其所由趨,故后天而奉天時;唯逆睹其流極,故先天而天不違。于是裁成輔相,而置天下于至安。 后之人從而觀其成功,遂若圣人真能轉移運會也者,而不知圣人之初無有事也。即如今日中倭之構難,究所由來,夫豈一朝一夕之故也哉!——嚴復:《論世變之亟》,《直報》1895 年 2 月 4 日[注釋]①運會:指世界潮流或世界趨勢, 是當時嚴復經常使用的字眼。[解讀]嚴復在當時的中國堪稱“學貫中西”之第一人。他在1895 年集中發表的《論世變之亟》《原強》《救亡決論》《辟韓》等文章,構成其化解中國危機問題的見解。這段文字是《論世變之亟》開篇的一段話。嚴復注意到中國當時的“世變”,是自秦以來所未見的。嚴復強調,“今日之世變”,是“運會”的產物,即世界潮流所趨,是人力所不能控制的?!斑\會既成,雖圣人無所為力,蓋圣人亦運會中之一物”。因此,唯有遵照潮流之趨向, 才能“置天下于至安”。嚴復還闡述了他對中西差異的理解:“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斷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勝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亂、一盛一衰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進無疆、既盛不可復衰、既治不可復亂,為學術政化之極則?!?這表明嚴復是基于中西之差異來看問題的。這在當時的思想人物中,是頗為少見的。嚴復的文字不太容易理解,這也是有原因的。這表明在當時的中國,像嚴復這樣留學海外的讀書人,并不受重視。嚴復 1879 年歸國后每有“局外人”之感,尤其對自己“仕途之不達”深感沮喪,甚至留下“當年誤習旁行書,舉世相視如髦蠻”的詩句。嚴復先拜桐城派大師吳汝綸學習古文,“欲博一第,以與當 事周旋”;后又用投士大夫所好的文字從事翻譯工作。對嚴復何以用古文介紹西方思想,魯迅說得很精到:“那時的留學生沒有現在這么闊氣,社會上大抵以為西洋人只會做機器—— 尤其是自鳴鐘——留學生只會講鬼子話,所以算不了 ‘士’人的。因此他便來鏗鏘一下子,鏗鏘得吳汝綸也肯給他作序,這一序,別的生意也就源源而來了?!?br/>史料二吾國四千余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以后始也。 我皇上赫然發憤,排群議,冒疑難,以實行變法自強之策,實自失膠州、旅順、大連灣、威海衛以后始也。自光緒十四年,康有為以布衣伏闕上書,極陳外國相逼、中國危險之狀,并發俄人蠶食東方之陰謀,稱道日本變法致強之故事, 請厘革積弊,修明內政,取法泰西,實行改革。 當時舉京師之人,咸以康為病狂,大臣阻格,不為代達。康乃歸廣東開塾講學,以實學① 教授弟子。及乙未②之役,復至京師,將有所陳,適和議甫就,乃上萬言書③ ,力陳變法之不可緩,謂宜乘和議既定,國恥方新之時,下哀痛之詔,作士民之氣,則轉敗為功,重建國基,亦自易易 。書中言改革之條理甚詳。——梁啟超:《戊戌政變記》,剪伯贊等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一),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版,第 249頁。[注釋]①實學:“實”對應的是“虛”, 實學指有助于“經世致用”的學問。②乙未: 光緒二十一年,1895 年。③萬言書:指康有為的“上清帝第三書”,由都察院代奏,上達于光緒皇帝。光緒皇帝還將之與其他呼吁改革奏議(共 9 件)下發各省討論。這也是康有為首次到達御前的條陳,其中的內容與“聯省公車上書”(亦稱為“上清帝第二書”)有不少相同之處。[解讀]梁啟超這段文字,闡述了甲午戰爭及《馬關條約》的簽署對中國所造成的沖擊,同時也描繪出戊戌維新運動展開的背景。以鴉片戰爭為開篇講述近代中國歷史,是因為這場戰爭具有重要影響。但同時要看到,在此之后的一段時期,西方的影響還比較有限。自五口通商以來約半個世紀的時間里,西方文化對晚清文化的沖擊,主要還限于沿江沿海商埠中的工商階級和政府中少數負責辦理“洋務” 的官吏。除此之外,西方文化的影響對于絕大多數的士大夫而言,是極微小的。易言之,在 1895 年以前,士紳階級仍然大多數生活在傳統的思想世界里。但甲午一戰,中國敗于日本,使中國朝野受到巨大的沖擊,真切感受到 “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梁啟超用“四千余年大夢之喚醒”來表述,意思差不多,皆是為說明沖擊之大。為此,史學界也形成了被廣為接受的看法:1895 年至 1920 年前后大約 25 年時間,是中國思想文化由傳統過渡到現代的關鍵年代。史料三著自明年為始,嗣后鄉會試頭場,試中國政治史事論五篇,二場試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三場試四書義二篇、五經義一篇??脊匍喚恚闲H龍鲆远ㄈト。坏闷匾粓觥I瘹q科兩考,仍先試經古一場,專試中國政治史事及各國政治藝學策論,正場試四書義、五經義各一篇。 考試試差、庶吉士散館,均用論一篇、策一道。進士朝考論疏、殿試策問,均以中國政治史事及各國政治藝學命題。以上一 切考試,凡四書、五經義,均不準用八股文程式,策論均應切實敷陳,不得仍前空衍剽竊。——《清德宗實錄》卷 485, “光緒二十七年七月己卯”條[解讀]這是辛丑年七月十六日 (1901 年 8 月 28 日)有關科舉改制的上諭。 創制于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方式,主要檢視士子對儒家經典的掌握。進入近代以后,科舉考試的弊端日益凸顯,為此也不斷有變革科舉的言論。戊戌維新時期,1898年 6 月 23 日光緒帝即曾下詔:“著自下科 為始,鄉會試及生童歲科各試,向用四書文者,一律改試策論?!蔽煨缱兎ㄊ『螅@期間所頒發的各項舉措,大多未曾落實,科舉改制的方案也不例外。而到“新政”時期頒布的這則上諭,實際上又重申了戊戌時之意見。 這一方案,簡單地說即是 “廢除八股,改試策論”,是圍繞科舉之存廢而制訂的變通方案。 以往科舉考試占據主要位置的“四書義”“五經義”等內容,讓位于西學及時務方面的知識。科舉改革的最終目標是要以“學?!贝妗翱瓶肌?,這也意味著科舉改制之際,新式教育早已在醞釀、規劃中。1905 年 9 月 2 日頒布的諭旨又明確指岀:“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這也為延續約 1300 年的科舉制度畫上了句號。廢除科舉是有著重要影響的歷史事件,因其牽涉的頭緒頗為復雜,課文中對此涉及不多。八、教學評價(一)優點:1.重點突出,主題鮮明。2.在引導學生掌握時空觀念、解讀歷史史料、評價歷史事件方面較為有效,成功的發展了時空素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以及家國情懷素養。(二)缺點:利用多維歷史資料創設歷史情境達成目標還可以進一步做足。九、板書設計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一、戊戌維新運動二、義和團運動三、八國聯軍侵華四、民族危機的加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