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一、教學分析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的第一課時,主要講述中華文明的起源與中國古代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由于本課的時間跨度是從石器時代開始一直延續到西周滅亡,大跨度的時間更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和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在高一學生已有初中學習的基礎上,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詳略得當,還要能夠突出重點。二、教學目標1、了解熟悉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分析二者的區別,理解其中過渡關系。2、通過觀察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的分布圖,了解中國早期人類分布的特點;通過觀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分布圖,明晰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多元格局。3、通過新時期時代兩個遺址的對比及史料分析,理解生產力的發展是母系氏族過渡到父系氏族的主要原因。4、通過傳世文獻和考古材料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了解史料證實的基本原則。5、通過對夏商西周的學習,熟悉內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等制度,掌握中國古代早期國家的特征。三、教學重難點1、重點: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格局;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2、難點:中華文明的多元格局;早期國家的特征;私有制、階級與國家的產生關系。四、教學過程環節一:課程導入師:談到中華文明的起源,我們不免會想起中國古代一系列的神話傳說,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等都是同學們耳熟能詳的故事。許多神話傳說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也是我們古人智慧的結晶。但是,我們學習歷史呢,一定要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意識。那么,華夏大地的遠古時期是什么樣的,中華文明又是如何起源的,同學們一定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接下來,我們就來探究一下,走進中華文明的起源時代。環節二:新課講授(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師:所謂石器時代,顧名思義,就是人們使用的工具,主要就是時期,石器時代又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既然有新舊之分,那么肯定是有區別的,接下來,請同學們分小組進行閱讀并討論新舊石器時代的區別,對兩個時代做一個簡單的概況,之后我們在一起來進行總結。學生討論師生互動:教師查看學生自主學習成果,進行點評知識點歸納:1、舊石器時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代表:元謀人和北京人生產生活:從事漁獵和采集;群居;學會用火2、新石器時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1)概況生產生活:大量使用陶器;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遺址分布:數量眾多,分布廣泛,奠定多元一體發展基礎(2)代表時期 代表 分布 特征BP7000-5000年前 仰韶文化 黃河中游 彩繪陶器;種植粟大汶口文化 黃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 長江下游 種植水稻;養蠶繅絲BP5000年前 龍山文化 —— 黑陶(蛋殼陶)紅山文化 遼河上游 玉器;祭壇、神廟良渚文化 長江下游師:好,我們已經總結歸納了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知識,接下來請同學們觀察分析第2頁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回答中國早期人類分布的基本特點。以及第3頁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觀察其分布特征并得出結論。學生觀察思考老師請學生回答師:幾位同學都有自己的看法,回答的都很不錯。那么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歸納一下。同學們觀察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可以看出,其分布呈現一種多元特征,但主要分布在長江、黃河流域,原因是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人類的生活是離不開水的,人類發端之際更是如此,所以才有了很多的大河文明。我們再看看中國新時期時代的文化分布圖,同樣是多元格局的,那可以說明什么呢?說明啊,中華文明的起源就是多元化的,簡單來說,是滿天星斗而非眾星捧月。師:好,在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概況的基礎上,我們來看看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中國原始社會經歷了約200萬年的歷史,分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三個階段。知識總結:母系氏族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生產力低下,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會(新石器時代晚期)特征: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趨向: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出現權貴階層、通過戰爭爭奪財富和權利,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師:我們看到,父系氏族相對于母系氏族已有了較大的發展,而這種發展表現的初始是貧富分化和不平等的出現,而這就說明生產力提高了,正是因為生產力的提高,所以才會產生貧富分化,這就說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過渡,其主要原因就是生產力的提高。過渡語:剛剛我們談到父系氏族已經產生了部落甚至是部落聯盟,那部落是什么樣的表現特征的,部落又是如何演變成國家呢,我們接著往下學習。(二)從部落到國家部落與部落聯盟,一般指的就是古史相傳的三皇五帝時代,關于三皇五帝,說法不一,較常見的一種說法是: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三皇時代神話色彩比較濃。炎黃部落聯盟,被后世尊為華夏始祖。堯、舜,可能是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堯年老時,根據各部落首領的推舉和考察,由舜繼承其位。這種做法稱為“禪讓”。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禪讓,成為部落聯盟首領。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夏朝作為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已具備了一定的國家機構,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但其社會仍然是聚族而居的,除對夏部族生活的地區實行直接統治之外,其他地方主要通過控制一些部族進行間接統治。約BC1600年,商湯討桀,桀被放逐到南方,夏朝宣告滅亡。(三)商和西周商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曾多次遷都,至盤庚遷殷定于殷,因此呢商朝也成為殷商或是殷朝。河南安陽的殷墟遺址中發現了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寫的占卜記錄,一方面呢證實了文獻中關于商朝的部分記載歷史,另一方面,占卜呢液體想了商朝有很大的神權色彩。相比夏朝而言,商朝的國家機構更加完善。商王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下設有尹及各類食物官。國家管理實行內外服制,內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指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商朝的政治勢力和文化影響較大,東到大海,西及隴山,南跨漢江,北至燕山。但是,任何一個王朝的末端都會有尖銳的社會矛盾,商朝亦是如此。我們中國有一部神話著作,名叫《封神榜》,想必不少同學看過,就算沒看過,應該也聽說過。《封神榜》中就刻畫的就是商代晚期的故事,神話自然只是傳說,但也有不少歷史事實,比如商紂王是真的昏庸,昏君當道,必然又會有另一方勢力雄起討伐。BC1046年,周武王率眾伐紂,雙方在牧野展開激戰,這就是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戰。最終紂王兵敗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周武王滅商后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與夏朝不同,西周實行分封制與宗法制,其目的就是“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形的等級結構,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分封制與宗法制是互為表里的關系,分封的對象一般為王族子弟、功臣和先代貴族,諸侯在其領地內有較大的自治權,也要履行相應的義務,服從周天子的命令,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賦稅、朝覲述職。宗法制是以血緣親疏與嫡庶來確定繼承關系和名分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西周發展到后期,國勢衰微,厲王時期,引發了國人暴動,大臣召公、周公共同執政,史稱“共和行政”。BC771年,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國人暴動: 又稱彘之亂、國人起義、道路以目、厲王奔彘,是公元前842年發生在西周首都鎬京(今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西北)的以平民為主體的暴動。這里的“國人”在此為西周、春秋時對居住于國都的人的通稱。 國人實際上指的是住在城里的貴族。共和行政:西周國人暴動后出現的過渡性政權形式。西周中期以后,周王朝逐漸衰落。到厲王時,由于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于BC841年,發生了國人暴動,周厲王被逐,厲王出逃期間,朝政由召公、周公共管,史稱“共和行政”。一說厲王出逃后,由共國一位名叫“和”的國君代行王政,故叫“共和行政”。共和元年是我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14年后,厲王在彘去世,太子靜繼位,是為宣王,共和行政結束。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商和西周的經濟生活。商和西周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經濟發展并走向繁榮的時期。農業是其主要生產部門,土地是奴隸主土地國有制。西周時期文獻記載井田制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生產中的主要部門。對于西周而言,井田制就是其社會經濟基礎,分封制是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青銅器主要是用于飲食、祭祀等。師:現在我們大致了解了商和西周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狀況,接下來,請同學們思考教材第6頁的思考點,商朝為什么推行內外服制?學生思考、師生互動總結,商朝實行內外服制的原因有兩點。①部落聯盟傳統的延續;②出于鞏固統治的需要。引申總結商朝統治的突出特點:①商朝中央政權與各附屬國之間的聯系較為松散。商王對其附屬國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屬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除對商王承擔應盡的義務,有很大的自主權;②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環節三:課堂總結不同角度認識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1、多元性的體現:①從文化分期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②從文明起源看,涉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等。③從遺址分布看,有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陜西臨潼姜寨聚落遺址、山東泰安大汶口、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遺址等。2、多元性的特征:考古學者在云南、北京、山西、陜西、遼寧、山東等地發現了多處不同時期的古人類遺址,呈現滿天星斗、八方雄起之勢,但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融合、誕生的核心區域。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①私有制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出現一定的剩余,一些氏族部落首領和少數家長利用擔任公職的方便條件,把一些集體的財產據為己有,私人占有財產的現象出現,貧富分化出現。②隨著貧富分化的加劇,逐步產生了階級。③隨著階級矛盾和部落戰爭的加劇,政府、軍隊和監獄等強制機關出現,國家開始形成。多元角度認識早期國家的特征①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具有軍官、職官等國家機器。②商朝的國家管理結構是內外服制。商朝中央政權對內服地區的管理相當嚴密,對外服地區的控制力度相對薄弱。商王通過壟斷神權來強化王權。③西周分封制下,諸侯的任免由周王決定,諸侯對周王的義務更加明確,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序列,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強。④商周時期以部族聯合或分封制為基礎,最高統治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之間的關系生產力的發展→剩余產品→私有財產→貧富分化→階級分化→國家產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