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古時期的亞洲 教學設計課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課時 1課時課標要求 了解亞洲封建國家,包括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南亞笈多王朝和東亞日本以及朝鮮的演變,理解中古時期亞洲文明發展的多元特征。教 學 目 標 唯物史觀:通過了解奧斯曼帝國時代阿拉伯帝國解體后興起于小亞細亞的帝國、德里蘇丹國是阿拉伯世界繼續擴大的結果之一,日本和朝鮮則在中國影響下發展出自己獨特的制度和文化,理解古代文明的獨立發展與相互聯系。 時空觀念:掌握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及疆域四至、奧斯曼帝國崛起的歷程,理解兩國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 歷史解釋:掌握亞洲國家演變的基本情況,認識亞洲在宗教、民族、文化、政治等方面發生的深刻變化。 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探究中華文化對東亞國家發展的影響,加深對中華文明的理解與認同。 家國情懷:感悟古亞洲各國文明的多元性,認識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培養學生正確的文明史觀。重難點 教學重點: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 教學難點:日本幕府政治的興起。教學方式 問題探究法、閱讀分析法課前預習 閱讀西亞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東亞日本的歷史演變,初步了解亞洲各文 明的發展歷程。重難點突破【情境創設】 亞洲雄風 詞:張藜 曲:徐沛東 我們亞洲山是高昂的頭 我們亞洲河像熱血流 我們亞洲樹都根連根 我們亞洲云也手握手 莽原纏玉帶田野織彩綢 亞洲風乍起亞洲雄風震天吼 我們亞洲江山多俊秀 我們亞洲物產也富有 我們亞洲人民最勤勞 我們亞洲健兒更風流 四海會賓客五洲交朋友 亞洲風四起亞洲雄風漫天吼 這是1990年北京舉辦亞運會時創作的主題歌。【講授新課】 一、西亞 1.阿拉伯帝國(632——1258):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蘭經,一手執劍,向外擴張,到8世紀中期,阿拉伯國家成為橫跨亞、非、歐的洲際大帝國。 (1)創建帝國 :阿拉伯半島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戰。 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622年,穆罕默德遷居麥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權 632年,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7世紀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規模向外擴張,先后征服敘利亞、兩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廣大地區, 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2)鼎盛時期: ①政治穩定:基本制度大體繼承了拜占庭帝國和波斯帝國的傳統,同時結合了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的習慣。 哈里發被視為先知的繼承人,伊斯蘭教經典具有法律的效力,帶有鮮明的阿拉伯特色。 君主作為最高統治者掌握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下設各部大臣,輔助哈里發分掌行政、財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務,其中以掌管財務和稅務的部門最為重要;帝國被劃分為9個行省,由哈里發任命總督(埃米爾)治理。 ②經濟繁榮:手工業和商業得到了很大發展。帝國將已經相互聯系的地區置于統一的帝國統治之下,強化了不同地區之間的聯系,有利于東西方生產技術和貿易的發展。阿拉伯商人在東到東亞、西到西歐、南至非洲的廣大地區從事者陸上和海上貿易。帝國境內有很多城市,都城巴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巴格達的碼頭,有好幾英里長,那里停泊著幾百艘各式各樣的船只,有戰艦和游艇,有中國大船……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從印度和馬來群島運來的香料、礦物和染料;從中亞細亞突厥人的地區運來的紅寶石、青金石、織造品和奴隸;從斯堪的納維亞和俄羅斯運來的蜂蜜、黃蠟、毛皮和白奴;從非洲東部用來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普·希提著,馬堅譯《阿拉伯通史》 問:結合上面的地圖和材料,說說阿拉伯帝國在溝通世界貿易中的作用。 巴格達城的碼頭相當發達,有數英里長,停泊著各種船只,包括商船,市場上的貨物顯然多靠碼頭上的船只運送。從阿拉伯人的貿易范圍看,向東到中國和印度、馬來群島,向西到非洲,向北到俄羅斯和斯堪的納維亞,幾乎是當時所知世界的極限。市場上販賣的商品,有瓷器、寶石和奴隸,也有蜂蜜、香料和染料等日常生活必需品,說明貿易已經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③文化交流: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區的文化,阿拉伯學者們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文獻,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在帝國境內一度非常流行,古代埃及、波斯、阿拉伯、印度和歐洲等地區的一些民間故事融匯成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阿拉伯帝國保存并傳播了古代文化,許多希臘、羅馬古典作品通過拜占庭流入阿拉伯帝國,西歐人后來通過阿拉伯譯本重新認識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成就。因地處歐亞之間,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等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伊本·西那的《醫典》傳入歐洲,長期是西方大學的醫學教科書。 思考1:阿拉伯帝國文化繁榮的原因是什么? 阿拉伯帝國在政治上經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卻建立了一個非常廣闊的阿拉伯文化區。這個文化區,既有古代東方文化的韻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氣質,阿拉伯文化是東西文化的綜合和創新。埃及、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希臘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國時代得到了廣泛的接觸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點的基礎上帶上了濃厚的伊斯蘭教色彩。 ——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 上自哈里發,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間變成學生或文學的獎勵者。一般人為求學而游歷歐亞非三洲,然后猶如蜜蜂一般,載蜜而歸,把他們儲蓄的寶藏,分給發奮的學生們,并且孜孜不倦地編輯許多典籍,其卷快之偉大與內容之豐富,不亞于現代的百科全書,而其對于現代科學的貢獻,遠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 ——(英)尼科爾森《阿拉伯文學史》 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 ——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 一方面,阿拉伯人征服的都是有數千年文明的地區,文化已經有深厚積淀。 另一方面,阿拉伯人善于學習,廣泛吸收了這些地區的文化成就,加以融合和創造,形成阿拉伯文化。 2.奧斯曼帝國(1299——1923): (1)逐漸興起: 13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亞細亞發展起來,不斷攻擊拜占庭帝國,逐漸征服小亞細亞。 14世紀中期,跨過今黑海海峽向歐洲進軍,逐漸征服巴爾干和東南歐部分地區。 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滅亡,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定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 16世紀后期,先后征服西亞和北非部分地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2)統治狀況: ①政治:政教合一,阿拉伯體制的繼承者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奧斯曼土耳其人對君士坦丁堡進行劫掠: 劫掠繼續了三天,沒有一個兵士不靠奪得的戰利品和奴隸而致富的。經過三天,蘇丹穆罕默德用重懲威嚇的辦法,禁止繼續搶劫和仍然沒有停止的屠殺,所有的人都服從了他的命令。 ——周一良、吳于廑總主編,郭守田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集·中古部分》 最高統治者是蘇丹,既是宗教領袖,又是國家和軍隊的主宰,還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宰相、伊斯蘭教長、財政總監分別負責政治、宗教和財政方面的事務,直接向蘇丹負責。地方基本繼承阿拉伯帝國體制,總督或州長掌管地方事務。 在帝國中,宗教上層和封建主是統治階級,工商業者和農民承擔各種苛捐雜稅。 ②經濟:東西方商路的阻斷者 15至16世紀,帝國一度經濟繁榮,首都伊斯坦布爾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帝國控制了連接亞歐的商路,壟斷東西方貿易,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受到一定的影響。 二、南亞——中古印度 1.笈多帝國 (1)興起:4世紀初,恒河中游興起,經過多年征戰,幾乎征服了北印度,開始出現封建因素。 超日王時期達到鼎盛,遷都華氏城(今巴特那);中國求法僧人法顯來到印度。 (2)統治:一方面表現出強烈的連續性,一方面出現了一些重要的新因素 政局穩定,經濟繁榮,四種姓仍得以保留。 國王直接控制的地區主要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區仍保留原來的藩王,政令不夠統一。 由婆羅門教演化而來的印度教得到統治階級支持以后,逐漸發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列國時代興起的佛教逐漸衰落。 2.德里蘇丹國(1206——1526) (1)興亡: 11世紀,中亞地區皈依伊斯蘭教的突厥人入侵印度, 13世紀初(1206年),占領印度北部建立德里蘇丹國,并繼續擴張,建立起西起印度河流域、東到孟加拉、南抵德干高原最南端、北到喜馬拉雅山麓的國家,整個南亞地區再度被統一起來。 1526年,被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的后裔巴布爾建立的莫臥兒帝國取代。 (2)統治:引入阿拉伯帝國的政治制度。 以伊斯蘭教為國教, 國家最高統治者稱蘇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軍事權力,蘇丹之下,設立掌管稅收和軍事的各部;地方劃分為行省,行省總督由蘇丹任命,重要職務由穆斯林擔任。 三、東南亞——古代越南 越南古稱“交阯”或“交趾”。 秦漢到唐末千余年間,越南北部一直處于中國中央政權管轄之下。唐朝末年,該地區陷入分裂割據狀態。 968年,越南北部的地方統治者自立為王,后得到北宋承認,獲得藩屬國地位。 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國號為“大越”,并模仿中國制度設置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吏。明朝建立后,一度直接在越南設立州縣,后恢復越南的藩屬國地位。此后,越南與中國 維持宗藩關系,直到19世紀西方殖民者入侵。 四、東亞 1.蒙古帝國 13世紀初,蒙古汗國興起于中國北方,隨后滅亡西夏、金和南宋等,并發動了西征。 13世紀中后期,建立世界歷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國的蒙古帝國。它東起朝鮮半島,西達波蘭,北到北冰洋,南至太平洋和波斯灣,包括幾乎整個亞洲和大部分歐洲。1259 年,蒙哥汗死后,蒙古帝國的短暫統一也隨之告終。元朝和西方的四大汗國各自獨立發展。 蒙古發動西征的主觀目的是征服更多土地,掠奪財富和人口。因此,有極強的破壞性,許多城市如巴格達等都受到了嚴重破壞,人口減少、生產衰退,負面作用明顯。但蒙古西征及其建立的大帝國,客觀上把亞歐大陸不同的文明區聯系起來,置于蒙古帝國的統治之下,亞歐之間的交往因此獲得了多年的和平,商業和文化交流在蒙古西征后發展起來,而蒙古人自身也有相當部分放棄了游牧生活,逐漸轉向農耕,從而進一步擴大了農耕文明的范圍。 2.日本 (1)早期發展:秦漢之際,中國移民把冶鐵和水稻種植技術帶到日本,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展。 (2)中央集權國家建立: 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 ——《日本書紀》(推古天皇三十一年條) 背景:6—7世紀,日本出現嚴重社會危機。 過程:646年,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開始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基本模仿中國隋唐制度,土地和人民都被收歸國有,實行編戶齊民、班田收授法、租庸調制等。718年,日本頒布《養老律令》,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改新的成果,律令制國家形成。 影響:經過約半個世紀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進入經濟文化的繁盛時期。日本積極汲取中國文化,從服飾、飲食、醫藥、文字、詩歌、書法、建筑、雕刻、美術、宗教、儒學等方面全面學習隋唐文化,中國文化在日本廣泛傳播,并且逐漸與日本傳統文化相融合,成為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幕府統治(1192——1868) 背景:10世紀,日本的中央集權體制開始瓦解。隨著新土地的開墾,貴族、佛寺和神社廣占土地,形成莊園。貴族及莊園領主為保護財產豢養武士,武士集團的重要性日益增強。 開端:12世紀末,武士集團的首領源賴朝出任“征夷大將軍”,在鐮倉建立了自己的軍事機構——幕府,并從朝廷獲得了鎮壓叛亂、征收賦稅等權利,日本進入幕府政治時代,經鐮倉、室町、江戶三個歷史階段。 特征:在這種體制下,以天皇為首的朝廷之保有名義上的中央政府稱號,以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實權。將軍與武士結成主從關系,武士成為將軍的家臣。將軍賜予武士官職和俸祿;武士對將軍宣誓效忠,并承擔納貢和兵役等義務。日本社會分為士、農、工、商等不同的身份等級,有不同的社會地位。 17世紀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對世界變局,意圖以鎖國加強統治,抵御外來影響。 問:這段評價有道理嗎?談談你的理由。 坂本太郎在《日本史》一書中如此評價鎖國政策: 有關鎖國的利弊,歷來議論紛紜;但它確實是加強和鞏固幕府封建統治的有效政策,長達二百余年的江戶時代,能在國內保持和平,幕府政權得以維持,鎖國無疑是個有利因素。在經濟方面,國內產業得到發展,在文化方面,日本獨特文化得以昌盛等等,可以說都是由于鎖國的影響。但是另一方面,它縮小了人民剛剛開展的、面向世界的目光,扼殺了不斷探索的精神…… 作為封建政權,幕府的鎖國政策力圖維護日本的穩定,鎖國政策也的確讓日本獲得了200年左右的和平,日本文化在此期間獲得一定發展。但是,所謂政策的影響更多是負面的:日本面對外部世界時,不是積極進取,而是退縮保守,最終不僅葬送了幕府統治,而且使得日本在面對美國等西方列強時,最初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成為西方列強侵略的對象。明治維新和學習西方的成功,反證了鎖國政策的落后。 3.朝鮮 (1)新羅統一:7世紀末,新羅初步統一了朝鮮半島,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 (2)高麗王朝: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建立高麗王朝。 高麗田制,大抵仿唐:括墾田數,分膏瘠;自文武百官,至府兵、閑人,莫不科授;又隨科給樵采地,謂之“田柴科”。 ——周一良、吳于廑總主編,郭守田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集·中古部分》 仿效中國唐朝制度,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將地方劃分為十道, 推行土地國有, 引入科舉考試選拔官員,中國的儒家經典和辭章之學廣為傳播。 (3)朝鮮建立: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遷都漢城,改國號為朝鮮。 16世紀末,日本豐成秀吉派20萬大軍侵略朝鮮。朝鮮請求中國支援,明朝派軍隊赴朝鮮作戰,明朝大將鄧子龍,朝鮮大將李舜臣在戰斗中壯烈犧牲。經過7年的艱苦戰斗,中朝軍民取得抗擊日本侵略的勝利。課后作業課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