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基本信息課題 第三章3.3燃燒條件與滅火原理教材分析在第一、二單元中學生已經對燃燒有所了解,具備了對燃燒現象及滅火原理進行深入研究的能力。本課題將對燃燒的意義進行更加深入地了解,并且教會學生如何將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之中。另外,本課題可以對高中將要學習的《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起到鋪墊的作用,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座橋梁。學情分析1、已有的知識 (1)燃燒的本質——有新物質生成的化學變化 ; (2)一些物質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所出現的不同的現象;(3)生活中關于燃燒的常識。2、欠缺的東西 (1)對“著火點”、“可燃物”等概念的理解和運用還比較模糊; (2)知道滅火的方法,但不知道原理,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3、學習的困難 在探究性實驗中對于變量的控制問題不夠熟悉,例如: (1)在什么情況下才需要使用控制變量; (2)如何使用控制變量; (3)控制變量時應注意哪些事項……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 (1)認識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和具體方法; (2)會運用相關的知識解釋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相關問題。2、過程與方法: (1)通過研究燃燒的條件,認識探究問題的方法; (2)利用實驗學習對比在化學學習中的作用; (3)通過活動和探究,體會對獲得的事實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合作交流意識和探索精神; (2)激發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社會的責任感; (3)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認識事物,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教學重點和難點1、重點: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2、難點:對著火點的理解。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1、引入新課 2、實驗探究講授新課3、聯系生活:4、反思與評價 (多媒體展示:圖片以及影像)⑴“神七”船的發射升空;⑵森林大火火災場面,1987年5月6日大興安嶺火災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損失;⑶溫馨的生日蠟燭的點點燭光。⑷1994年新疆的克拉馬依市友誼館大火 給學生提供小木條、紙條、水、火柴、蠟燭、小石塊、燒杯、、沙土、抹布、剪刀、等用品,小組合作根據課本的“探究活動”進行實驗探究“燃燒的條件”和自主探究“熄滅蠟燭火焰的方法”。 如在生活中遇到著火的情況該怎么辦呢?如:炒菜時油鍋著火,電熱毯引燃被子,樓房下層著火如何防火自救? 觀看聯想并思考,看完短片和圖片后,你對火有了怎樣的認識? 學生提出假設、設計方案、實驗驗證進行小組實驗并得出結論。 學生各抒己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的收獲,啟示或發現,或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通過觀看資料使學生了解燃燒的“功”“過”,激發起學生探究燃燒條件的興趣,讓學生認識到火災將會造成的危害,意識到學習防火和逃生知識的必要性。利用實驗逐步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獲取燃燒需要三個條件和滅火的原理的結論。這種完全由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的方式,極大的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了學生探求整理的欲望。 通過討論并解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滅火措施,師生共同回顧與總結,理論聯系實際,進一步理解燃燒與滅火的關系,突破難點。 板書設計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一、燃燒的條件:(缺一不可) 二、滅火的原理:(只需其一)1、要有可燃物; 1、隔離可燃物;2、可燃物要與氧氣充分接觸 2、使可燃物與氧氣隔絕; 3、溫度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3、溫度降低到可燃物著火點以下。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組織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自我評價。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評價:一、我知道了什么?二、我還想知道什么?四人小組交流完后總結本課的心得。教學反思1、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是引導探究法的靈活運用。在注重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時,更加注重了學生在活動中進行科學探究以及分析推論的體驗。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實驗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發揮。對知識理解和認識水平、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高。2、本節課能根據學情靈活的處理教材中的實驗。如對“滅火原理”探究實驗,則完全由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極大的發揮了同學們的想象力,激發了學生對化學的熱愛3、本節課充分地整合了可用的資源。如:大量和燃燒相關的圖片以及“燃燒和滅火“實驗的視頻資料。這不僅充分發揮了遠教資源的優勢,更是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習不僅充滿了樂趣,而且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加容易!4、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我們總是把目光聚焦到知識層面,忽略了這節課從屬于化學與社會模塊的事實。燃燒在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這點上,雖然引入階段簡單地進行了說明,但由于只是為了激趣,所以課堂挖掘得不夠,學生的體會也不深。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拓展這一部分內容,使學生更加真切地體會到燃燒與社會進步的密切關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