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選擇性必修1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展【教學設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選擇性必修1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展【教學設計】

資源簡介

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展【教學設計】
——古代中央機構與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
【課程標準】
了解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通過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自秦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線索演變。
【教材分析】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源遠流長,經歷了兩千多年幾個階段的發展,形成了植根于中國歷史傳統,文化傳統和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上的獨特的政治制度,且影響深遠。
在早期國家階段,中國就形成了以血緣政治、貴族等級和原始民主傳統為特征的政治制度。在從早期國家向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演進過程中,已經出現了貴族等級瓦解、君主權力加強、縣制、官僚制和局部統一的制度發展趨勢。
到秦國統一建立秦朝,開創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為特征的中央官制和以郡縣制為特征的地方行政制度,影響深遠,秦朝為了有效治理龐大的大一統國家還建立起了有效的文書行政管理制度。
從秦朝開始到清朝,歷代中央行政制度經歷了復雜的變化,地方行政制度也處于不斷調整中,整體上呈現皇權和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趨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鞏固和發展的歷史潮流。
【教學目標】
唯物史觀:通過學習,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理論,客觀辯證地認識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對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時空觀念:通過《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展》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展所處的特定的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
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實證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展的史實、特點及影響,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歷史解釋: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認識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秦以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
家國情懷:認識到中國歷史統一是大勢所趨,形成對中中民族的認同感和確的民族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井認同中華優秀政治文化,增強制度自信。
【學情分析】
本課《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展》作為選修性必修1的第一課,學生在高一第一學期已經學過此類知識,并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對這次新課來說既有利,又有弊。一方面經過一年《中外歷史綱要》的學習,學生已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基礎,對于本課并不陌生,另一方面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內容對大部分學生而言比較抽象,理解起來難度大,掌握的程度不是很清楚。再加上班級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存在差異,那么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把握選修與必修的結合,培養學生比較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以及歷史核心素養的貫穿,則成為本課講授的難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秦朝以后政治體制的確立,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基本史實。
難點:認識自秦朝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和因素。
【概念解釋】政治體制的內涵:
政治體制是指國家政權的組織和管理形式以及有關國家政治活動的制度。
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是國家的產生,國家統治依賴一些列制度的建設,包括建立組織和制定規則。以權力分配、機構設置和運行為主的政治體制,規定了國家制度的基本框架。
【講授新課】
著名史學家錢穆先生指出:“能創建優良的政治制度來完成其大一統之局面,且能維持此大一統之局面歷數千年之久而不敗……直到今日,我們擁有這樣一個廣土眾民的大國家,舉世莫匹,這是中國歷史之結晶品,是中國歷史之無上成績。”
我們這學期將學習這本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圍繞這個主題,本書設置了六個單元,分別從政治制度、選官制度、法律制度、民族外交制度、財政貨幣制度、基層治理制度六個方面深層次的詮釋了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的內涵。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一個,也是我們相對熟悉的一個內容,及國家政治制度。我們來看第一單元的導語。
第一單元的標題是政治制度。其實這個地方要明白,這里的政治制度,更多的是狹義的政治制度,單元內容更多涉及的是權力的分配制度。至于細瑣的制度,此處并不涉及。這里提到了社會治理是國家的基本職能之一。但我們要對國家的職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今天就讓我們先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說起。國家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又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社會治理是國家的基本職能。人類自進入文明社會會以來,各國都在通過以某種特定的權利分配、機構設置和運行為特征的政治體制來實現社會治理。而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更是如此。隨著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的建立,我國開始出現了早期的國家政治制度。而之后的朝代又在繼承中不斷變革。
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遙望夏商周
1.夏朝的政治制度
我國第一個王朝是夏朝,教材上為什么沒有具體敘述夏朝的政治制度呢?
這是因為夏朝的歷史缺乏足夠的考古資料作為支撐,所以夏朝的政治制度尚不甚明了,同學們要認識到,對歷史的探索需要文獻資料和考古資料相印證,可信度會更高。
禹死啟立,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血緣政治出現。 但是,關于禹死后,他的繼承人卻在史書中有了不同的記載:
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史記·夏本紀》
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
——《戰國策·燕策一》
關于啟繼位的不同說法目前還不能確定孰是孰非,這反映了從公天下的禪讓制到家天下的世襲制轉變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根據《史記·夏本紀》的記載,禹先舉薦培養了皋陶,因皋陶早卒,禹又舉薦益作為接班人,說明禪讓制在禹的時代仍有很大影響,他還不敢明目張膽地將位置傳給啟。《戰國策》及《史記》中關于啟和益、有扈氏的沖突也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說明這一轉變并非理想化的風平浪靜。
夏朝是中華文明進入早期國家階段后,出現的第一個王朝國家。通過歷史文獻和考古發現,我們能看到從夏朝開始,氏族部落留下的禪讓制被父死子繼的血緣世襲政治所取代。
商朝在夏朝開始確立的血緣政治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發展,由于商代考古發現的諸多文物,我們對于商代的政治制度有了相對更清晰的認識。
2.商朝的政治制度
夏朝后面是商朝、西周,兩朝的歷史已經有文字記載了,在政治文明方面,商朝有什么進步呢?商朝的政治制度較夏朝有了進步的發展,文獻、甲骨文考古資料證明,商王王權與神權相結合,通過占卜和卜辭解釋控制政權,王權具有獨尊地位。
由于商王朝的實際控制能力還有限,政治制度實行內外服制。商王直接統治的王畿地區稱為“內服”,王畿之外的諸 侯或方國領地稱為“外服”。外服也是商王朝的領土,只是管理上較內服松弛。內外服的政治制度決定了商王朝的職官制度也分為內外服,《尚書.酒誥》中有明確表述。
(1)政治體制:實行內外服制度,商王直接控制內服王畿地區,王畿四周是外服。
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越在內服,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
——《尚書·酒誥》
殷道衰,諸侯或不至;殷復興,諸侯歸之。
——《荀子·儒效》
商朝實行內外服制。內服與外服之間是相對松散的關系。
在商代,本族即所謂內服,臣服于自己的其他部落氏族即所謂外服。內服由商王直接管理,在中央政權下設“百姓”從事基層性的管理事務;外服則分封原部落或氏族的首領,由其自行管理。如商代時在西方分封姬周,就是外服的分封之例。當時,商王室在本族內服的統治還較為嚴謹,但外服諸侯與中央的關系則十分松散。一般來說,外服官對于商王室,只承擔繳納貢賦、隨王出征、祭奉商祖這幾種義務,商王則有保護外服諸侯的責任。至于外服區域內的政治、行政與管理,商王不加干涉。
——劉文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
外服之地只是間接地受商統治,隸屬關系并不穩固,往往視商之國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國,其經濟多較商落后,故而也不時進入王畿搶掠。終商一代,與方國的戰爭十分頻繁。
(2)國家機構:實行職官制度,已經有較系統的國家機構和分掌內外服各類事務的官吏。
商朝國家機構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統治者,商王之下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
【能力提升】商朝為什么推行內外服制?
商朝是中國早期國家,社會生產力水平還不高,社會組織中的血緣關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沒有能力對王畿之外的廣大地區實行直接控制。內外服制是當時能夠達到有效統治的最佳方式。
顯然,內外服制度對國家的政治控制已經比較嚴密了,但是對地方的管理還是比較松弛的。武王伐紂成功后,建立西周,西周的版圖空前廣闊,西周的最高統治者為了控制遼闊的國土,在國家制度設計上是如何考量的呢?
3.西周:分封制與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是西周政體的基本特征。
(1) 等級森嚴的分封制
分封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史上重要的組成部分,影響深遠。西周王朝直接管理的王畿地區是宗周鎬京和成周洛邑。為強化對新征服的東方廣大地區的控制,西周推行分封制。分封的原則是“天子建國”和“諸侯立家”,分封的目的是“以藩屏周”,分封的內容是“授民授疆土”。周天子將同姓子弟、異姓親戚功臣、舊邦之后分封在東方各地,由他們去治理當地的土地和人民。據說周初分封了71國,姬姓有53個,占其中的絕對多數。分封制不限于東方,后來又推行到周的“北土”和“南土”。這些受封的諸侯國對西周要承擔相應的義務,西周的分封較夏、商更加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在當時有積極意義。
分封制起到了“穩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過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諸侯在治理諸侯國過程中要“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實行文王“德明慎罰”的方針,廣求“殷先哲王”的“保民”辦法。這起到了“鎮撫各族”的作用,使周王室的統治范圍擴大。
分布在西周王朝四周的少數民族經常性地侵擾西周的邊界,西周在這些邊界建立諸侯國,一方面加強了周王室的統治力量,對少數民族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該地區經濟的發展,從而為抵御外侮,鞏固邊防提供堅強的物質后盾。像太王長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吳國,他們與當地人民結合,對開發吳越作出了貢獻,加強了對巴、濮、越、鄧等部的控制。最終使周王確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由于生產力不夠發達,物資不夠豐富,還沒有能力建立龐大的官僚系統,用來維持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所以分封制是當時能想到的最好制度,它適應了社會的發展趨勢,是歷史的一種進步。
(2) 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
是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持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
周天子與各級貴族都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春秋·公羊傳》)
(3)維護統治的禮樂制度:是統治階級內部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行為的工具。
禮樂制度:周禮是各級貴族的政治、生活準則。將宗 法等級制具體化、生活化。
周公制禮作樂,規定了吉禮(祭禮)、兇禮(喪禮)、軍禮(行軍,出征)、賓禮(朝覲,互聘)、嘉禮(婚宴,加冠)等,使貴賤有差、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實行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除了軍事與經濟資源的互為挹注,這些封君與周王室之間,也依仗宗族紐帶,用祖先崇拜的繁繡禮儀,以朝貢、覲見、饋贈、通婚、封賞……不斷加強親戚之間的關系。……親緣網絡的倫理要求,是敦睦親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統治的機制,取得了道德的意義。
——許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禮樂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體現,它既是典章制度的總匯,又是人們各種行為的準則。武王滅商后,西周統治者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建立穩定的政治制度。
禮作為階級分化的象征,自部落時期的貧富差距就已有所形成。先談樂。早在部落時期,中國的古代人民就發明了諸如骨笛等樂器,還創造了音律,為音樂的出現作出了巨大貢獻。山海經中就有夏后啟得天樂改九招的神話記載。到了商朝,樂作為祭祀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出現在了歷史的舞臺,貴族之間也開始盛行音樂。到了周王朝,周公為了鞏固統治,集前朝之大成。從禮鞏固階級分化,控制人們的思想和輿論,從根本上奠定了中國的階級區分。樂則被升華成了一種待遇,對于不同階級有著不同的待遇,也是為了更好的宣傳和鞏固階級統治。禮樂制也是在這個時候才正式定型。
【合作探究】比較分封制與內外服制的異同。
相同點:都是為了鞏固統治;都是中國古代起過重要作用的地方行政制度;后來都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而被逐漸瓦解。
不同點:實行條件:分封制與宗法制相聯系;內外服制度的“外服制度”臣服于商族的部族,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認商王的中心地位。
建立基礎:分封制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內外服制度的臣服關系的維持,是以中央力量的強弱為轉移的,同時商王通過壟斷神權以強化王權。
官吏權利:分封制擁有封地和相應爵位;內外服制度臣服只是在商王強大的軍事征服下才結成的一種臣屬關系,接受封號,表示對商王承擔義務,商王則承認附屬國所擁有的土地和臣民。
與中央關系:分封制諸侯國地方獨立性;內外服制度中商王有支配內外服的實際權力,但控制力有限。
4. 商周政體中的原始民主遺存
商周政體中,既然商周沒有建立起君主專制,說明君主沒有擁有絕對權力,政治中存在一定的民主成分,這種民主傳統在政治實踐中是怎樣體現出來的呢?
其中的原始民主遺存,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國家遇到重大問題時,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國人”的意見,國人也可以通過輿論來干預朝政。這些原始民主遺存,在春秋各國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響。
中國進入文明社會后,原始民主還在一定程度上遺存。夏、商、西周時期,君主的權力還不是絕對的。商王在 處理一些重大事務時,除了占卜外,還要征求大臣、民眾的意見,如盤庚遷殷時,就反復向他們解釋遷都原因。西周王朝遇到重大問題時,也要向平民“國人”征求意見,甚至派出大臣到各地采詩,實為聽取民眾意見。國人也可以議論朝政。一些有見識的大臣還主張不要限制民眾言論。但這些都不是制度層面的,僅僅是原始民主的遺存,意見是否能夠被采納,仍然取決于君主的意志。
【史料閱讀】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為之貳,使師保之,勿使過度。是故天子有公,諸侯有卿……以相輔佐也。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
——《左傳·襄公十四年》
說一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并作簡要評論。
①原始民主傳統,在春秋各國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響(國家遇到重大問題時,君主要征求平民“國人”的意見,國人也可以通過輿論來影響朝政)
②春秋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宗法血緣關系的瓦解,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
進入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兼并四起,在這樣一個政治制度激烈震蕩的年代,舊的政治制度已不能適應歷史發展的需要,逐漸被淘汰,新的制度正在產生中,各國為了生存需要紛紛變法,在這一過程中,君主權力加強,也誕生了縣制、官僚制等新政治制度的雛形。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六王畢,四海一
1.背景:
(1)制度基礎:春秋戰國時期宗法分封制瓦解,君主專制加強,郡縣制、官僚制開始產生。
(2)政治前提:秦的統一。 ⑶理論基礎:法家思想 ⑷經濟基礎:小農經濟的分散性。
春秋以來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推動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曾以等級分封制為基礎的相對封閉的小型社會逐步演變為大型復雜社會,要求建立更加嚴密的管理體制。同時,兼并戰爭日益激烈的嚴峻形勢,也要求各國實行君主集權,提高統治效率。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春秋時期,隨著兼并戰爭的進行,秦、楚等國都在新占領的地方上設立縣和郡,作為新的行政建制。……有兩個重要意義:一是在國家制度中由地域關系取代了血緣關系,使早期的部族國家轉化為疆域國家;二是國家管理人員由職業官僚取代了世襲領主,使貴族政治轉化為官僚政治。戰國的另一個重大變化是逐漸形成了區域性的君主專制制度,其中以秦國最為典型。
——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
2.主要內容
(1)核心:皇帝制度(皇權至上、皇帝獨尊、皇位世襲。)
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體制的核心,一切政治、軍事、法律事務的決定權都在皇帝手中。
(2)中央政府:三公九卿
①三公: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長,行政中樞所在;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掌管圖籍、文書,監察百官。三公之下是分掌各類政務的機構
②九卿:三公之下分掌各類政務的機構,泛稱“九卿”。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諸卿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公”之下,則有分掌朝廷和國家各項行政事務的“諸卿”,或習慣地稱之為“九卿”,但其實際名額并不限于九。……由上述以三公諸卿為主而組成的封建朝廷,是秦代專制主義政治體制的核心,是封建國家的集中體現,是絕對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務的最高權力機關。圍繞著這個政權核心,秦皇朝組成了遍布全國各地的統治網絡。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四卷》
三公九卿都由皇帝任命,概不世襲;主要官職分工明確,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掌握在皇帝手中;國家重大事情由公卿進行廷議,最后由皇帝裁斷,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
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三公九卿” 分工嚴密,各司其職,而又互相牽制,任何人都無法獨攬大權,最終軍權完全操縱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證專制皇權不至旁落。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
“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將作少府等官職就是為皇室專設的,是為皇帝私家服務的。
【知識補遺】尚書令,始于秦,西漢沿置,本為少府的屬官,掌文書及群臣章奏。漢武帝時以宦官擔任,漢成帝改用士人。東漢政務歸尚書,尚書令成為對君主負責總攬一切政令的首腦。魏晉以后,事實上即為宰相之任。唐初因太宗為皇子時曾任其職,故后不復置,故唐代尚書省長官僅為左右仆射。宋代為使相兼官,班次在太師上,非實職。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門的主官稱為尚書
③廷議制度
是封建社會重要政治制度,當國家面臨重要事情及君王遇到難斷之事,皇帝便會召集三公九卿及相關官員召開會議,商談解決方案,最終決斷仍歸皇帝所有。這種制度使皇帝可以聽取更合理的方案,減少失誤,對封建社會發展其重大作用。
朝議內容范圍十分廣泛,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參加朝議人數由商談事務所決定。
朝議有廷議和集議的區別。皇帝在殿堂聽政,百官按例朝見,有事皇帝口頭提出,有爭議的當朝議論,謂之廷議。有些事皇帝不在朝會中提出,而“下其議”于一定范圍的官員,如“九卿會議”、“王大臣會議”,然后再將意見上奏,謂之集議。舉行廷議或集議,都是為了有利于皇帝決策。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實行廷議。如在是否實行分封問題上就讓群臣廷議,導致王縮和李斯的激烈論爭,而贏政最終采納了李斯的建議,廢除了分封制,并由此引發了"焚書坑儒"。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統治集團內部的民主,在相當范圍內保證重大決策不發生或少發生失誤,以推動國家機器和社會肌體的正常運行。
——摘編自趙燕玲∶《論中國古代皇權制約理論與制約機制》
(3)地方政府:郡縣制
秦朝地方行政機構分為郡、縣兩級。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郡下設縣或道,郡縣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①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設監御史掌監察。
②郡下設縣或道,置縣令 ( 長 )、丞、尉。
③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命。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而統一天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對地方的有效控制,秦始皇下令廢除了自西周以來持續了八百多年的“封藩建衛”制,開始在全國正式確立郡縣制。他將全國分為36個郡,至秦末增加至40個,這標志著郡縣制作為我國最早的一種行政制度已經正式確立。秦郡的長官為郡守、郡尉、郡監,這些郡內官員都是由中央直接派出,從而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郡縣制與周代以來“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較,最主要的差別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調動,不得世襲。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郡縣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打破了貴族世卿世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戰國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逐漸用郡縣制替代了分封制。春秋時期,隨著兼并戰爭的進行,秦、楚等國都在新占領的地方上設立縣和郡,作為新的行政建制。……有兩個重要意義:一是在國家制度中由地域關系取代了血緣關系,使早期的部族國家轉化為疆域國家;二是國家管理人員由職業官僚取代了世襲領主,使貴族政治轉化為官僚政治。
戰國的另一個重大變化是逐漸形成了區域性的君主專制制度,其中以秦國最為典型。從秦孝公到秦王嬴政,建立起由君主執掌大權、卿士俯首聽命的制度,為大一統專制帝國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
(4)文書行政:郵驛傳書,保障皇帝和中央政令傳送到各地。
在秦朝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治理中,文書發揮著重要作用,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秦朝還建立了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夠傳送到全國各地。文獻與出土材料均反映秦朝文書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批閱大量文書,不達到一定的數量“不得休息”。
20世紀后期,考古學家在湖北、甘肅、湖南等地發現了大量秦代的竹簡,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來、司法文書、吏員簿,還有物資登記、轉運、賦稅、徭役、軍爵、官吏任用等文書。
“大一統”由此而構成了從外到內的 “向中看齊” 與自下而上的 “向上集中”,一個權威衍生出穩定的秩序,國家治理的內聚力、穩定性由此而生。
有事請毆(也),必以書,毋口請,毋羈(羈)請。
——《睡虎地秦墓竹簡·內史雜》
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脣(畢),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
——《睡虎地秦墓竹簡·行書律》
郵是傳書的機關,不止限于郡縣行政組織間普通文書,上封事或奏疏也都是可以利用郵的。從中央的典客行人令和太尉府下的法曹,到軍國的督郵,再到每個驛站的廄嗇人、傳舍嗇人,郵書椽等,構成一個不同于地方行政系統的郵傳管理系統。
——潘祥輝《華夏傳播新探 一種跨文化比較視角》
下行文書:皇帝→臣下:上級→下級——詔、敕、誥、旨、令、諭
上行文書:臣下→皇帝:下級→上級——表、狀、奏、揭、帖
平行文書:平行機關之間——刺、關、咨、移、牒、照會
【特別提醒】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專制主義是一種決策方式,即皇帝控制著政治、經濟和軍事大權;而中央集權是一種相對于地方分權的制度,即中央控制地
秦朝雖然持續時間很短但具有開創性。秦朝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治理模式,實現了從早期國家向大一統國家的轉變,這一套制度延續2000多年,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發揮了促進作用。
三、兩漢至明清時期的政治制度的演變 — 大一統下的魂魄
兩漢至明清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這兩個方面產生諸多變化。尤其是關于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這是之前未曾詳細講解的。需要任課老師及時進行補充。
1.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
(1)兩漢時期:
漢承秦制,依然為三公九卿制。漢武帝時期加強皇權,設立中朝,此后中央事權逐漸由中朝掌握。
到東漢,尚書臺取代三公成為了新的中樞機構。分割尚書臺權力,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竊命。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后漢書》
(2)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皆為宰相。
相權一分為三,三省合作,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減少決策失誤,提高行政效率;
有利于防止權臣專權,減少政治腐敗,保證政治清明;
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標志著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成熟,以后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唐代宰相共同議政的地方稱為政事堂,所以,唐代前期的宰相決策會議又稱為政事堂會議。唐王朝之所以要設立這樣一個決策機構,是因為中書、門下分掌出令和封駁,沒有一個統一的機構,容易造成各持己見,爭執不休,或者互相依違,知錯不改,都會對決策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從唐初開始,中書、門下和尚書三省首腦,就在一起議政決策,形成了政事堂決策會議。
——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
(3)宋代:二府三司制,宰相事權進一步被分化
唐朝宰相群實行程序性分權;宋朝宰相群依然程序性分權,但再加事務性分權,把中書門下的財權和軍權分走了。宰相的權利不斷被削弱,君主專制程度不斷增強。
北宋改進了唐代的集體宰相制,形成了宰執制度。宰是宰相,執是執政。同平章事為宰相,參知政事和樞密使為執政。宋代以中書門下為宰相機構,但是中書門下不管軍事,軍務另設樞密院掌管。另外,財權則由三司使負責。中書管行政,樞密掌軍,三司理財,使宰相權力分割到多個機構,突出機構之間制衡。
——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
(4)元代:元代實行一省制,中書省長官即為宰相
元初侍御史高鳴進諫“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決一省,猶曰有壅,況三省乎?”
——《元史·高鳴傳》
思考:元朝實行一省制的原因是什么?
元朝版圖空前大于前代,事務繁多; 少數民族政權治理水平相對低,刪繁就簡; 進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5)明代:廢丞相,六部直屬皇帝,設內閣
內閣始終是皇帝的私人顧問,依附于皇權而存在,失去了丞相百官之長的地位。司禮監太監可代皇帝批紅;司禮監干政是體制賦予的,是種事實上的制度性安排。
明代的制度不是一個高明的制度,其關鍵在于它違背了自秦以來這種官僚帝制的客觀規律。這種官僚帝制的關鍵環節在于官僚體系和皇權之間的平衡,以及官僚體制的有效性。宰相制是這種平衡和有效性的核心環節。廢除宰相之后,勢必要尋求某種制度補償性替代,但替代物畢竟不能起到原來宰相制的作用,所以制度的惰性暴露得特別充分。
——張鳴《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
(6)清代:設軍機處
清初繼承了明代內閣制度,處理一般日常事宜,雍正時設軍機處,逐漸成為真正的行政中樞。
機務及用兵皆軍機大臣承者,天子無日不與(軍機)大臣相見,無論宦奪(宦官)不得參,即承旨諸(軍機大臣)亦只供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
……初只秉廟謨商戎略而已,厥后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內閣而于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矣。
——《清史稿·軍機大臣年序表》
軍機處的出現并不影響內閣作為中央政府處理日常政務的職能,內閣仍一如既往地承擔著大量繁復冗雜的行政事務,這是軍機處所不能也無法取代的。……軍機處作為一個正規的決策和協理機構,必然逐漸形成一套成文或不成文的規章制度,這就或多或少地限制了皇帝的用人權。軍機處設置后,入值軍機處的大學士對朝廷決策影響力有所擴大,這就可能給專制皇權制造出新的異己力量。乾隆中期以后,軍機處辦公地點逐漸改變了以前嚴密整肅情形,變得喧鬧嘈雜起來,泄密現象時有發生。
——摘編自高翔∶《略論清朝中央權力分配體制——對內閣、軍機處和皇權關系的再認識》
無論是明代的內閣,還是清代的軍機處,都不是事實上的宰相府。自明太祖廢除丞相后,無論是內閣制中的首輔,還是軍機處的軍機大臣,都僅是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班子的首領,他們僅有參議政事的權力,并無相應的決策權。但在具體的施政過程中,閣臣和軍機大臣還是具有相權的一些特征。他們兼有相權之職,但無相權之實。
——摘自任懷國著《資政通鑒——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得失》
從獨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權在歷代皇權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過程中逐步萎縮,最終從體制上被廢除,僅在形式上以內閣制和軍機處的形式保留部分權力,而皇權也在逐步集權的過程中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
——摘自任懷國著《資政通鑒——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得失》
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 :強化地方治理的制度設計
古代行政區劃制度因時代的變遷而變革,任何一個朝代的統治者都是在前朝的基礎上設立了自己的行政區劃制度,并給予調整。其根本原因在于加強中央集權,加強中央對地方的 約束力,以鞏固和維護其統治地位。
古代行政區劃制度的演變,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替又非常多,再加上地區之問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即使在同一時期,各地區推行同一種行政區劃制度,也會有所差別。自秦漢以來,我國歷朝歷代的地方政府層級基本上是在二級和三級之間循環。
尤其在古代,由于開發程度較低,許多政區都沒有明確的邊界,只有大致范圍,但我們不能因此否認它是正式的行政區關于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層級變遷的過程。
(1)兩漢時期:郡、縣兩級制發展到州、郡、縣三級制
漢承秦制。漢高祖劉邦吸取秦孤立而亡的教訓,對行政區劃制度只略做調整,同時恢復了分封制,實行郡、國并存制度。他先后封了九個諸侯王,每個地方王國可領數郡,這就導致西漢初期,地方王國勢力膨脹,嚴重影響到了中央集權,結果出現了“吳楚七國之亂”。漢平定叛亂后,規定一國只領一郡,遂為定制,這樣以來,郡、國在行政區劃上已基本無區別,唯一的區別在于,諸侯王國的賦稅收入由諸侯王自己享用,而郡的賦稅收入則需上交朝廷。另外,西漢武帝時為了加強朝廷對地方的控制,設立了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但是,州的建制在當時還不能算是一級正規的地方行政區域單位。直到公元188年,東漢靈帝為了組織力量鎮壓黃巾起義,改州刺史為州牧,位于郡守之上。從此我國古代的行政區劃制度由郡、縣二級演變為州、郡、縣三級。
到東漢晚期,刺史改稱“州牧”,級別提高,原來的監察區“州”變為一級行政機構,刺史有了固定的治所及正式的官屬,凌駕于郡守之上,逐漸享有行政權和兵權單純的監察官員發展為總攬地方大權的行政長官。監察區“州”變為一級行政機構,形成州、郡、縣三級制。
(2)魏晉南北朝:州、郡、縣三級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幾乎完全沿襲東漢末年形成的州、郡、縣三級行政區劃制度。到三國時期,這種州、郡、縣便開始固定下來,并一直延續了四百多年。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共有17個州。到西晉統一之初,共有19個州,后由荊、揚兩州分置江州,荊、廣兩州分置湘州,變為21個州。東晉十六國和南朝時,其國土面積僅相當于西晉的九個州,但所設的州數卻多達20多個。到梁大同年問,又增至107個之多,州的轄地逐步縮小。至此,實行了四百多年的州、郡、縣三級行政區劃已經基本無意義,恢復成二級制,為隋文帝的撤郡埋下了伏筆。
(3)隋朝:州、縣兩級制
隋朝建立后,遵循“存要去閑,并小去大”的原則,廢除了“郡”建制,全國實行州縣兩級制度。
在東晉、南朝,為了安置大批逃難南遷的人口,政府在南方設立了許多僑州、僑郡、僑縣。西晉“永嘉之亂”以后,中原人大批南遷。為了安定、籠絡人心,統治者都在新設的州、郡、縣前皆按照舊址之名加一個“南”字,以示區別。這些僑州、郡、縣雖然有政權機構,卻無轄地,導致行政區劃更加混亂,中央集權統治得不到保證。因此,當隋朝統一全國之后,“僑”、“南”等州、郡就都被廢除了。
(4)唐朝:道、 州、 縣三級制
貞觀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將全國劃分為十道,并不時派巡查使者對各州縣官員進行監察。但是這些使者僅為臨時任命,巡查結束回京后職務就即刻被解除。道僅為唐為加強中央集權而設立的虛擬機構,沒有固定治所,因此不是固定的機構。安史之亂后,掌兵權的節度使開始作為地方行政長官,節度使的轄區叫道。自此,道成了州上面的一級行政單位,形成了道、州、縣三級行政區劃制度。
唐代在州縣之上設立道作為監察區,形成道州縣三級,唐中后期節度使權力膨脹,藩鎮割據。
(5)兩宋時期:路、州(府)、縣三級制
北宋建立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宋太祖趙匡胤取消了節度使,讓各州直接歸屬中央,但中央還是無法統管全國的州,所以又在州上設“路”。宋代58“路”只是介于行政區和監察區之間的一種區劃,這一點不同于唐代的“道”。兩宋時期還出現了一些新的行政區劃單位:“軍”和“監”。“軍”是一種軍事單位,至宋朝則演變為地方行政單位;而“監”剛出現時則是一個管理機構,負責管理國家主辦的企業,后來也演變成為地方行政單位。
(6)元朝:省、路、府、州、縣多級行政制度
為了對各地實行有效的管轄和統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其確立鞏固了國家統一,使中央集權在體制上得以保障,是繼秦郡縣制后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項重大變革。
元朝實行省、路、府、縣四級行政區劃,全國共設十一個行省。最初行省的設置僅僅是臨時的,且也是由于軍事需要,而后逐漸兼管民政,繼而轉化為自己固定的轄區。元滅宋以后,行省則變成元朝的行政區劃單位之一,之下設路、府、(州)、縣。值得注意的是,元朝的“路”明顯小于宋代的“路”。
在元代以前中國主要以“山川形便”來劃分行政區,政區獨立的自然屬性與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較強,容易產生割據局面。從元代開始,采取“犬牙交錯”的原則,任意將自然環境差異極大的地區拼成一個省級行政區,削弱地方的經濟、文化認同感。
——藍勇《中國歷史地理學》
行省的確適應元朝統治的特殊需要……平宋以后江南局勢長期動蕩, 致使元廷必須予各軍事占領區以相對集中的事權, 以便遇到緊急事變能夠迅速決策并付諸行動 ……即使在江南形勢基本穩定 、 大一統局面完全告成之后, 元朝政權的民族色彩也仍然長期保持,民族隔閡長期存在……這樣行省在穩定地方統治方面的特殊價值 , 顯然也并未消失。另外 , 元朝沿用大蒙古國以來的游牧分封制, 大量宗室外戚被分封于漠北和東北地區……一般的地方官府難以治理, 非設立位高權重的行省不足以壓制……最后, 元朝疆域遼闊 , 為漢唐所不及, 路府數量繁多 , 中央很難一一統屬。
——張帆:《元朝行省的兩個基本特征》
元朝行省的劃界原則,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為主的做法,明確以犬牙交錯為主導,目的是從根本上消除行省賴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險、區域經濟之利、一方民眾之心,這在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史上具有轉折意義。腹里乃中書省的直轄區,地近京畿,位置重要。為了打破太行山之險,讓腹里地跨太行山東西兩側,合并山東、山西,河北、蒙古等地。為了打破南嶺之險,采取南北縱切的方法,讓湖廣行省越過南嶺而有廣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過南嶺而有廣東之地。
——范紅軍《元代設行省如何加強了中央集權》
(7)明清時期:省、府、縣三級制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為削弱地方行政權力,加強中央集權,廢除中書省,改各地行省為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下轄府,府領州,州領縣,形成了四級行政區劃制度。明朝的“府”大約相當于元代“路”的轄區,但要大于“州”的面積。清初沿襲明制,仍設布政使司。
明朝建國以后,在各省“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財政。同時設提刑按察使司,置按察使一人,掌管司法;設都指揮使司,置都指揮史一人,掌管軍政。都、布、按并稱‘三司’。三司官只有官秩品級的差別,不相統屬,分別隸屬于朝廷。通過這樣的改置,原來無所不轄的行省,變成了軍、政、司法三權分立的格局,從而有效地避免了地方長官事權專擅”。
——王玉祥《明朝簡史》
康熙繼位,改布政使司為行省,并由最初的15個省增至23個省,行省之下兩級行政區劃單位為府和直隸州,三級行政區則為縣和散州,各級行政區的長官職責和明代大同小異。到了清朝后期,列強打開了中國大門,政府為了加強國防,將原來特設的行政區如吉林、黑龍江、新疆等都改為行省,并且將臺灣府升為行省。這樣全國的政區制度日趨統一,也為我國現代省級政區的劃分奠定了基礎。
盛京將軍、黑龍江將軍、吉林將軍
烏里雅蘇臺將軍、伊犁將軍。
直隸總督,駐保定;東三省總督,駐奉天府
兩江總督,駐江寧;兩廣總督,駐廣州
閩浙總督,駐福州;湖廣總督,駐武昌府
陜甘總督,駐蘭州;四川總督,駐成都
云貴總督,駐昆明;漕運總督,駐淮安
河道總督,駐清江浦
總結:歷代中央政府采取縱向分權、橫向分權等辦法加強中央集權。在對地方實行分級管理的過程中,構成了從上到下,由中央層層控制的嚴密的地方統治機構。規律:中央和地方之間權力之爭長期存在,相互影響;雙方權力此消彼長,在動態平衡中變化發展。通過變革與創新,中央對地方權力的分配趨于合理;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深化認識】中國古代地方行政機構演變的規律性
1.中央集權是推動地方行政層級變化的主因;
王朝建立初期,一般要強化對地方的控制,對地方機構進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權制到破壞,對地方的控制也隨之減弱。
2.分權是地方行政機構改革的基本方法;
宋代設置通判監督知州,設置轉運使削弱地方財政權;明代設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與財政法、軍事等,但分權易導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現。
3.沿襲變革是歷代地方行政層級變遷的主線;
中國歷代地方行政層級變遷的一條主要線路是對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襲和改進,沿襲為主變革為輔。
4.下穩上動是地方行政層級結構變化的特征。
縱觀中國2000多年自建史,縣作為地方行政層級的基層政區,是相對穩定的,而縣之上的州府、省則變化很
【課堂小結】
貫穿整個封建社會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處在不斷的變化調整演進中,體現了封建國家治理的靈活性,適應了封建國家發展的需要。辯證的來看,該制度在封建社會發展前期和中期,有利于國家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繁榮,創造了高度繁榮的文化,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對近現代產生巨大影響,比如我們現在的省制。
總體來說,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之所以在世界上創造了先進的文明,得益于國家政治制度、國家治理的有效性。
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到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
知其所從來,才能明其所將往。放眼歷史,我們才能更好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及其優越性是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中的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通過材料閱讀、示意圖分析比較、回憶舊知等形式掌握先秦到明清中央政治制度與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規律,并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作出科學性的評價。
基于課標和學情,本課將重難點放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的變化、特點、歷史背景、歷史作用及其背后體現的國家治理智慧方面。
由于本節課教學容量大,所涉政治制度的時空跨度大,對學生已有歷史知識的儲備提出較高要求。因為對學生了解不充分。需要反思的是,這樣的課程設計似乎對教材內容的挖掘不夠深入。這也使本課的深度缺乏。如何進一步回應教材、落實教材,是本課需要思索的問題。
比較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1.相同點:
(1)都是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過深遠影響的中央行政制度
(2)都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表現.
2.不同點:
(1)確立和盛行的時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確立于秦,盛行于漢;三省六部制確立于隋,盛行于唐。
(2)內部結構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綜合性的中央行政機構,其中行政、軍事、監察等權力融為一體,皇帝的家政、國政混為一談;三省六部制則是集決策、審議、行政為一體的中央行政機構。
(3)丞相的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有相對獨立的決策權、審議權和行政權;后者由于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使相權一分為三,從而加強了皇權。
(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確立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并趨向鞏固;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則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PAGE
1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澜沧| 章丘市| 仁怀市| 寿阳县| 崇仁县| 德州市| 宁化县| 永兴县| 昆山市| 盐池县| 瑞丽市| 年辖:市辖区| 蕲春县| 翁牛特旗| 洛宁县| 丰县| 新和县| 婺源县| 江津市| 长汀县| 偃师市| 老河口市| 忻州市| 岳阳市| 平乐县| 岳阳县| 通海县| 璧山县| 驻马店市| 灵宝市| 依安县| 黄陵县| 厦门市| 衡水市| 罗山县| 隆安县| 江安县| 万山特区| 同心县| 佛坪县| 黎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