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甘谷縣第四中學教案(主頁)2022—2023學年度 第 一 學期課程名稱: 高一歷史 授課章節:第 一單元第 2課授課班級: 授課人: 授課日期:教學模塊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教學時數 1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學習者 分析 高一學生對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紛爭和變法運動,百家爭鳴等知識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缺乏對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思想之間變化的內在聯系的認識,難以理解諸侯國掀起變法風潮的歷史必然性。通過本課的學習,力求使學生掌握春秋戰國和商鞅變法的基本史實,涵育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學重點 難點 重點: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的不同特點及其歷史影響。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難點: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百家爭鳴中孔子的思想文字教學方法 及教具 本節課主要采用談話講述法進行,同時配合提問、材料分析、課堂討論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本節課圖片較多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可結合圖來講解,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讓學生認真觀察圖片《問鼎中原》,再向學生說明: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割據混戰,先后出現了春秋五霸,經過不停的兼并戰爭,大國兼并小國,到戰國時期最終出現了戰國七雄,國家分裂、戰亂、動蕩不安,但在這種不斷的戰爭當中,也孕育著發展的因素,各民族交流與融合加強,推動著國家走向統一。 教學過程 一 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1.列國紛爭 (1)“春秋五霸” ①背景:春秋時期,一些大的諸侯國擴張勢力,力圖號召和控制中小諸侯國,確立霸權地位。 ②概況:齊國、晉國、楚國、吳國與越國等先后建立了霸權,史稱“春秋五霸 ”。 (2)“戰國七雄”:區域性統一。 ①背景:春秋后期到戰國前期,一些諸侯國的卿大夫掌握了實權。 ②概況:韓、趙、魏三家大夫分晉,齊國大夫田氏取代齊國姜姓國君。經過長期紛爭,最終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史稱“戰國七雄”。 ③影響: 周朝傳統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各國國君紛紛稱王,周王室被秦國吞并。 2.華夏認同 (1)形成 ①春秋時期: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相鄰戎狄蠻夷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 ②戰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 (2)意義: 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成為更加穩定和分布更為廣泛的族群。 二 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1.春秋戰國的經濟發展 農業①農業技術:冶鐵技術出現,鐵制農具開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廣 ②水利工程:都江堰、鄭國渠、芍陂工商業①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 ②貨幣流通廣泛 ③涌現出一批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2.變法運動 (1)概況 ①背景:戰國時期兼并戰爭日益劇烈。 ②目的:實現富國強兵。 ③影響:推動了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 商鞅變法 (2)內容 (1)經濟:①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②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 ③“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 (2)軍事: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 (3)政治:①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 ②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 (3)影響 ①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 ②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評價:商鞅變法順應歷史潮流,集列國變法之長,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變法使秦朝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總結 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1)生產力的發展是各國變法風潮出現的根本原因 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與推廣是生產力發展的顯著標志。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確立,進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關系,引起了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 (2)經濟基礎的變化,對上層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興地主和自耕農要求打破束縛,進一步解放生產力,進行變法是滿足他們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徑。 (3)戰爭的頻繁也對各國提出變法革新的要求 為了在戰爭中把握主動,避免失敗或成為別國兼并的對象,各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為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很多國家都進行了改革變法。 (4)法家思想的推動 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法家提倡順應形勢進行變革,主張以法治國,合乎當時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各國推行變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論武器。 三 孔子和老子 1.孔子 (1)地位: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2)背景:禮崩樂壞、社會動蕩。 (3)核心問題:倫理和政治重建問題。 (4)思想主張 核心觀念“仁”,意為關愛他人政治方面①順應民心,愛惜民力,“為政以德”,通過道德感化治理國家 ②恢復禮樂制度,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教育方面以“有教無類”的思想辦學,打破了貴族階層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推動了私學的發展典籍整理對《詩》《書》《禮》《易》《春秋》等文獻進行整理,孔子的思想言論記載于《論語》中2.老子 (1)地位: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2)思想主張 世界觀將天地萬物本原歸結為抽象的“道”辯證法揭示出事物存在著互相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一的矛盾;認為物極必反,柔能克剛政治上對現實不滿,反對制度束縛,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四 百家爭鳴 1.背景 (1)經濟:社會經濟的發展。 (2)階級關系: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的士階層崛起并受重用。 (3)社會風氣: 各國統治者出于爭霸需要,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 2.內涵:當時出現眾多學說、學派,各自提出對政治、社會乃至宇宙萬物的看法,彼此論戰辯駁,形成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繁榮局面。 3.諸子代表的思想 派別代表主張或特點儒家孟子認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認為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道家莊子崇尚逍遙自由陰陽家鄒衍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相生相勝”理論墨家墨子提倡節儉,主張“兼愛”“非攻”,提出“尚賢”的政治主張法家韓非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了中央集權的政治思想4.意義 (1)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2)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3)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十分深遠。 思路拓展 百家爭鳴中的主要治國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國時偏重人的作用,強調道德感化,實行仁政,帶有民本思想,即所謂的“王道”。當國家趨于穩定、步入正常軌道后,宜用儒家思想。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強調法的作用,主張用嚴刑峻法來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即所謂的“霸道”。在動蕩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實現國家大一統。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3.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強調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社會,要順應時勢和民心,休養生息,以恢復和發展生產,即所謂的“帝道”。大動蕩后,與民休息,恢復和發展生產,以道家思想為宜。 課堂總結: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大動蕩,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在戰亂、動蕩重孕育著統一、發展的因素,共同推動著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和發展。 認識 中國古代改革的現實啟示 (1)改革的必要性。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要發展進步,必須與時俱進,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國家富強的重要手段,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和產物。 (2)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會涉及某些人或集團的利益而遭其反對,因而具有艱巨性和復雜性,不可能一帆風順。改革和變法不會一帆風順,在勇于改革的同時,要具備堅決的斗爭精神,要堅信新事物一定能夠戰勝舊事物。 (3)對改革的具體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沒有固定的模式,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作業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無刑也。而民莫敢為非。是一國皆善也……——《商君書·畫策第十八》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然王制遂滅,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有國強者兼州域,而弱者喪社稷。——《漢書·食貨志》 材料四 商鞅變法則是戰國變法運動中的最輝煌篇章。作為戰國各國變法中最為全面、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商鞅變法規模大、措施全、歷時久、推行力度大,從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幫助秦國走了富國強兵的正確道路,為秦國日后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面貌。——《中國古代史資料》 (1)有人說,商鞅變法通過限制特權,來追求社會的公平與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體現這一觀點的? (2)材料二中反映了商鞅的治國思想是什么?你如何評價這一思想? (3)概括材料三中商鞅變法的主要措施。 (4)根據材料四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和經濟的角度說明商鞅變法是如何“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面貌?” 答案:1.(1)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 (2)思想:主張嚴刑峻法(或法家思想) 評價:①法家思想成為商鞅變法的指導思想②過于嚴酷的法律也給變法帶來一些消極影響 (3)“廢井田,開阡陌”或獎勵耕織或重農抑商。 (4)政治:廢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權制;經濟上:廢除井田制,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教學觀念系統的反思:由于受傳統的歷史教學過程中講授為主的固有思維影響,教學設計中與學生的互動部分需要進一步加強。 (2)在教學手段上,要充分利用現代社會發達的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內容多樣的課程資源。 (3)操作方面的反思:在情景活動中,需要設計更具吸引力的問題,以利于學生對歷史課堂更感興趣,有更好的課堂體驗。這一方面需要教師加強自身的知識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了解當下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方式和手段從而進一步改進、調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