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章 我們鄰近的地區和國家第一節 日本一、自然環境1.地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西臨日本海,隔朝鮮海峽與韓國相望。大部分處在北溫帶。2.領土組成:由北到南依次由北海道島、本州島、四國島、九州島四個大島和數千個小島組成。3.地形:以丘陵山地 為主,平原面積狹小,最高的山是富士山。4.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或者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地殼活躍。二、經濟發展1.日本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有哪些?答案:不利條件:①地域狹小;②資源匱乏;③國內供給不足,對外依賴嚴重。有利條件:①多優良港灣,海運便利;②科技發達,③勞動力充足。2.日本海外投資建廠(1)原因:勞動力價格顯著提升、勞動力短缺、環境污染、土地資源緊張、國內需求減少(2)海外建廠的主要對象:歐洲、美國、東亞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3)好處:①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降低成本;②轉嫁污染。3.工業分布特點:日本的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原因是:①沿海地區多 優良港口,海上交通便利,便于原料、燃料的進口和產品的出口。②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國內最大的消費地。③沿海平原集中,填海造陸價格低。4.主要的工業區:自北向南依次有 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 、阪神工業區 、 瀨戶內工業區 、 北九州工業區。三、東西方兼容的文化1.日本的主要民族是大和民族,傳統服裝是和服。2.日本文化既具有濃厚的大和民族的傳統色彩,又有強烈的西方氣息,是東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日本與中國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第二節 東南亞一、重要的地理位置1.位置:海陸位置:地處亞洲和大洋洲,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十字路口”。緯度位置:東南亞絕大部分處在熱帶。2.范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3.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其重要的地位:是歐洲、非洲與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路線的必經之路,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二、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1.氣候:馬來群島和馬來半島上的氣候類型是熱帶雨林氣候,特點是全年高溫多雨,中南半島的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特點是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2.水稻成為當地糧食作物的主要原因:氣候高溫多雨,耕地較少,人口稠密。3.濕熱的氣候條件,使本區成為的 熱帶作物 生產基地,是世界上 天然橡膠 、 棕櫚油、椰子 和 蕉麻 的最大產地。4.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重要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最大的橡膠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椰子生產國;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 棕櫚油 生產國 。三、地形與城市分布1.地形:中南半島: 山河相間,縱列分布,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易于灌溉,交通便利。2.主要河流: 伊洛瓦底江 、薩爾溫江 、湄南河 、湄公河、紅河四、居民和文化1.居民:本區的居民絕大多數為黃種人,東南亞是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2.旅游資源:緬甸仰光的大金塔, 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柬埔寨的吳哥窟,越南的下龍灣,泰國曼谷的水上市場,花園城市——新加坡。我們常說的“新馬泰”是指 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三個國家。第三節 印度一、印度概況1.位置范圍:位于我國西南面。東臨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南臨印度洋。2.鄰國:北臨中國、尼泊爾、不丹,東北與孟加拉國、緬甸接壤、西北與巴基斯坦毗鄰,東南西南分別與斯里蘭卡、馬爾代夫隔海相望。3.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世界第二)的國家。4.地形特點:北部喜馬拉雅山地,中部 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5.人口眾多的優勢和劣勢有哪些?優勢:勞動力豐富,價格低廉;消費市場廣大。劣勢:對資源和經濟發展帶來壓力,如資源不足,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等。二、氣候與農業生產1.氣候:印度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特點: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6-9 月為雨季,受來自印度洋的 西南 季風的影響。10 月到次年 5 月為旱季,盛行東北季風。2.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西南季風很不穩定,勢力強弱、來的早晚不一,使印度降水量的時間分配很不均,水、旱災害頻繁。3.農業: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和小麥。20 世紀 60 年代,為改進糧食生產技術,印度實行了“ 綠色革命”,從而使糧食自給有余。4.水稻主要分布在恒河中下游平原和印度半島沿海平原;小麥分布在德干高原和恒河中上游平原。三、服務外包產業1.印度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的有利條件有哪些?答案:①人力資源豐富②勞動力成本較低③英語普及④信息技術發展較早。2.服務外包產業的特點:信息技術含量高、利潤大、資源消耗少等特點。3.印度軟件外包業務約占全球軟件外包市場的 2/3,具有“世界辦公室”之稱。4.班加羅爾是印度軟件外包產業的發源地。第四節 俄羅斯一、自然環境1.位置與范圍:(1)半球位置:地跨東、西兩半球(160°E 經線穿過),位于北半球。(2)海陸位置:橫跨亞歐大陸的北部,西臨波羅的海,東臨太平洋,背靠北冰洋。(3)緯度位置:地處中高緯度,跨北溫帶和北寒帶,北極圈穿過北部。注意:俄羅斯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地跨歐洲和亞洲兩大洲、東西兩半球的國家。2.面積: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3.地形:以平原為主,東部多高原、山地。主要地形區自西向東依次是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及 東西伯利亞山地。兩個平原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 ,平原與高原的分界線是葉尼塞河,高原與山地的分界線是勒拿河。4.氣候:以 溫帶大陸性 氣候為主,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溫暖而短促 。5.河流:伏爾加河(自北向南流入里海)、鄂畢河(自南向北流入北冰洋)、葉尼塞河(自南向北流入北冰洋)、勒拿河(自南向北流入北冰洋)。二、資源與工業1.主要礦產資源:庫爾斯克 鐵礦、庫茲巴斯 煤礦、秋明油田、第二巴庫油田。2.工業特點:重工業發達,消費品制造業 較為薄弱。3.主要工業區:自西向東依次是 圣彼得堡工業區(俄羅斯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莫斯科工業區(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 烏拉爾工業區、 新西伯利亞工業區。4.工業部門與礦產資源的關系:靠近原料產地。5.中國的日用消費品為什么在俄羅斯市場受到青睞?答案:俄羅斯重工業發達,輕工業落后;中國出口的日用消費品等輕工業產品,因此受到俄羅斯的青睞。三、交通與城市1.俄羅斯交通部門齊全,客運以鐵路和公路運輸為主,貨運以鐵路和管道運輸為主。2.鐵路分布歐洲密集,形成以莫斯科為中心的鐵路網,亞洲部分較為稀疏。最長的鐵路線西伯利亞大鐵路,是世界上最長的鐵路,西起莫斯科,東到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被稱為“亞歐大陸橋”。3.伏爾加河被譽為“母親伏爾加”向南注入里海,是歐洲第一長河。4.最大的城市、首都 莫斯科 ,第二大城市、最大的港口是位于波羅的海岸邊的 圣彼得堡,太平洋沿岸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北冰洋沿岸不凍港口 摩爾曼斯克 。5.種植業不發達的原因:緯度高,氣溫低,熱量不足。6.鐵路沿南部建的原因:南部緯度較低,氣溫較高,人口城市較稠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