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四 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初期探討[考點展示]1.列寧提出的“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和意義;2.列寧關于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的主要觀點;3.《論十大關系》關于我國經濟建設的主要觀點;4.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核心考點一 列寧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的認識1.全面理解列寧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的認識(1)由于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建立在發達生產力基礎上的,在那樣的社會主義國家不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因此,在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前,列寧把商品貨幣看作社會主義社會的對立物。(2)在實施新經濟政策后,列寧對商品貨幣、對市場作用的認識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他不再把計劃作為資源配置的唯一手段,而主張利用價值規律,通過政府計劃發展商品經濟。列寧的主張是一種“有限計劃調節”,即通過政府對經濟過程的一種有限干預,實現經濟計劃與市場調節的相融和統一。(3)列寧沒有全面認識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只是把其當作一種權宜之計,所以使其認識具有了局限性。提示 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認為社會主義首先是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世界中產生,因此,不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情況。但歷史的發展卻是首先在半封建半農奴制的落后國家蘇聯率先實現社會主義,那么從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來說,不具備已形成了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那么到底要不要發展商品經濟,如何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社會主義事業,偉大導師們都沒有明確說明。2.系統總結列寧、斯大林、毛澤東對商品經濟、價值規律的認識(1)列寧:在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前,列寧把商品貨幣看作社會主義社會的對立物。后來,列寧認為,蘇俄的生產力水平沒有達到發達這一高度,不具備消滅商品經濟的條件,因此號召共產黨人要學會經商。(2)斯大林:斯大林也曾經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里不再存在商品生產。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爭論中,斯大林改變了自己原來的看法。他認為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兩個社會主義生產部門的存在,是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根本原因。他進一步指出,保持商品生產、發展商品交換,是使社會主義獲得勝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斯大林還認為,在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地方,是不能沒有價值規律的。他進一步指出,價值規律是一個很好的實踐的學校,無產階級國家要自覺利用價值規律。不過,斯大林認為,在個人消費品流通領域,存在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在生產領域,生產資料不是商品,價值規律不是社會主義生產的調節者。(3)毛澤東:提出了發展經濟應以國家市場為主體,自由市場為補充的論斷;強調了要發展商品生產為社會主義服務;分析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存在的原因與范圍;指出了價值規律是一所偉大學校。動態發布 命題特點2009江蘇高考·36(1) 高考常結合名人言論或事實材料,考查列寧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的認識。命題點 列寧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的認識典例1 (2009·江蘇高考)1985年8月28日,鄧小平在會見津巴布韋總理穆加貝時,曾對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作過評價。他說:“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赡芰袑幍乃悸繁容^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新經濟政策實施前后,列寧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的認識有何變化?答案 實施新經濟政策前,列寧把商品貨幣看作社會主義社會的對立物,主張消滅商品經濟,由政府直接控制商業。實施新經濟政策后,列寧提出共產黨人要學會經商,由國家調節商業。不過,當時列寧仍然把這些變化當成解決困難的一種權宜之計。1.人們對商品經濟的認識經歷了曲折歷程。列寧曾認為商品經濟與社會主義是不能并存的。但實踐證明這是不可行的,后改為實行新經濟政策,恢復與發展商品、貨幣關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商品生產的存亡與地位問題,曾是蘇聯長期爭論的理論與實踐問題。1952年,斯大林發表了當時有很大影響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該書以理論權威和政治權威的形式肯定社會主義制度下商品生產存在的必要性。(1)在蘇聯20世紀50年代的爭論中,對社會主義商品生產有哪些基本觀點?(2)關于商品生產存在的原因,斯大林與列寧的觀點有何不同?答案 (1)在蘇聯20世紀50年代的爭論中,對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基本觀點有:一是在生產資料收歸國有以后,就應當消除商品生產、商品交換;二是商品生產不論在什么條件下都會將社會引導到資本主義。(2)列寧認為,在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條件下,把社會主義大生產同農民小生產結合起來的唯一途徑是實行商品交換。斯大林與列寧一樣,曾經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里不再存在商品生產,以后改變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兩個社會主義生產部門的存在,是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根本原因。他進一步指出,保持商品生產、發展商品交換,是使社會主義獲得勝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解析 本題考查在20世紀50年代,蘇聯對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認識。第(1)問從兩個方面回答,一種認為應當消滅商品生產,另一種認為不論在什么條件下,商品生產都會引向資本主義。第(2)問斯大林關于商品生產存在原因的認識,應該從斯大林對商品生產認識的變化角度去回答。核心考點二 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1.《論十大關系》關于我國經濟建設的主要觀點(1)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堅持調動國內外的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基本方針。(2)協調比例關系。正確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之間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之間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之間的關系。(3)正確處理各種權力和利益關系。國家、集體和個人三個方面,必須兼顧。正確處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4)向外國學習。正確對待外國經驗,洋為中用,對于加速本國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1)國家市場為主體,自由市場為補充: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在發揮公有制經濟和計劃的作用的同時,也要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和市場的作用。(2)發展商品生產為社會主義服務。(3)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存在的原因與范圍。兩種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產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產的命運,最終是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密切聯系的。即使實現了單一的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如果產品還不很豐富,某些范圍內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有可能依然存在。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范圍,毛澤東提出了某些生產資料也是商品的論斷,突破了斯大林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只有生活資料是商品、生產資料不是商品的認識。(4)價值規律的作用認為價值規律對生產不起決定性調節作用,主張在限制價值規律的消極作用的前提下,運用價值規律管理經濟,進行經濟核算。動態發布 命題特點2011海南高考·26 高考常結合毛澤東關于經濟建設的主要觀點,考查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借鑒意義。命題點 毛澤東關于協調比例關系的觀點典例2 (2011·海南高考)建國初期,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我國全部輕工業和重工業,都有約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內地。這是歷史上形成的一種不合理的狀況。沿海的工業基地必須充分利用,但是,為了平衡工業發展的布局,內地工業必須大力發展?!?br/>運用毛澤東關于沿海工業與內地工業之間關系的觀點,說明應如何促進當前我國的區域協調發展。答案 建國初期,為平衡工業發展布局,內地工業應與沿海工業共同發展;當前,我國區域發展仍不平衡。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要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其他合理答案亦可)解析 本題從沿海工業與內地工業之間的關系切入,考查對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解。解答時,首先闡明毛澤東關于平衡工業發展布局的觀點;其次,利用科學發展觀統籌兼顧的知識,回答出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幾方面內容。2.在調查研究、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毛澤東在1956年4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題為《論十大關系》的報告。報告集中闡述了建國初期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探索成果。其中多數政策主張直到今天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結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貫穿《論十大關系》全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所強調的對待外國經驗的正確態度是什么?答案 (1)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堅持調動國內外的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基本方針。這是貫穿《論十大關系》全篇的中心思想。(2)要正確對待外國經驗,洋為中用,對于加速本國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強調指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1.材料一 1921年的蘇聯,五一勞動節到來時,人們再也抑制不住實施新經濟政策以來的喜悅心情,紛紛走出家門,上街狂歡。材料二 1921年蘇俄大旱,1922年蘇聯國民經濟逐步恢復,自1923年開始整個國民經濟走上快速發展的軌道。(1)蘇俄1921~1928年實施的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2)實施新經濟政策有什么重要意義?答案 (1)①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這是蘇俄向新經濟政策過渡的標志。②以自由貿易代替貿易國有化和實物配給制。③發展國家資本主義。(2)蘇俄實施新經濟政策具有重大意義:①鞏固了工農聯盟。新經濟政策維護了農民的利益,鞏固了工農聯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②恢復了國民經濟。新經濟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勞動者特別是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快速發展。③找到了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道路。解析 本題考查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及其意義。新經濟政策主要涉及到糧食稅、自由貿易等內容,對恢復國民經濟、鞏固政權具有重要意義。2.材料一 1921年春政治危機爆發后,列寧指出,在小農占優勢的國家里,在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條件下,把社會主義大生產同農民小生產結合起來的唯一途徑是實行商品交換。他說,商品交換應當成為收集糧食的主要手段,是對工農業相互關系是否正常的檢驗,是建立較正常地發揮作用的貨幣制度的基礎。材料二 1921年10月,列寧提出:“我們應當認識到,我們還退得不夠,必須再退,再后退,從國家資本主義轉到國家調節買賣和貨幣流通。”他號召共產黨員“學會經商”,學習由國家來調節商業關系,學會做經濟工作。材料三 列寧在1922年3月召開的第11次黨代會上強調:“我們已經退了一年。我們現在應當代表黨宣告:夠了!退卻所要達到的目的已經達到了。這個時期就要結束或者已經結束?!?br/>結合上述三則材料和相關知識,談談列寧對商品貨幣、對市場作用的認識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答案 在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前,列寧一直把商品貨幣看作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對立物。在新經濟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列寧先是提出由政府直接控制商業,后又進一步提出由國家調節商業,并號召共產黨人要“學會經商”。列寧的認識與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把這些變化看成是為解決當時所面臨的困難而采取的一種權宜之計。解析 本題考查列寧對商品貨幣、對市場作用的認識的變化。從材料可以看出,列寧先提出由政府直接控制商業,后又進一步提出由國家調節商業,并號召共產黨人要“學會經商”。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 斯大林認為:只要存在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就必然要存在商品交換,價值規律就一定要起作用。材料二 毛澤東認為:只要存在兩種所有制,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就是極其必要、極其有用的。(1)材料一與材料二有哪些共同點?(2)與斯大林相比,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有何突破?答案 (1)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問題上,毛澤東與斯大林都認為社會主義兩種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中都存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2)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問題上,毛澤東對斯大林既有繼承又有發展。毛澤東堅持了斯大林關于商品經濟不會導致資本主義的觀點,并強調通過發展商品生產來為社會主義服務。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存在的原因,毛澤東贊同斯大林的說法,但又認為斯大林的說法不完整。他認為,兩種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產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產的命運,最終是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密切聯系的。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范圍,毛澤東提出有些生產資料也是商品的論斷,突破了斯大林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只有生活資料是商品、生產資料不是商品的認識。解析 解答第(1)問,要能通過審題抓住兩者的共同點,也就是分析毛澤東與斯大林對商品經濟與社會主義關系論述的共同之處,不難發現他們都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對第(2)問的回答,要抓住要求回答出毛澤東對此理論的突破,首先我們要準確地闡述兩者對此問題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分析毛澤東在這個問題上的突破。4.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一次具有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的講話,史稱《論十大關系》,其中提出的正確處理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之間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事關我國經濟發展的全局,直到今天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1)為什么要促進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協調發展?(2)經濟的發展對國防建設有何影響?答案 (1)①我國的工業多分布于沿海,這是歷史上形成的一種不合理的布局,協調沿海工業與內地工業的關系正是改變這一不合理布局的需要。②當時社會主義中國還處于一個非常復雜、不安定的國際環境中,維護新中國安全,出于戰備的需要也必須協調好沿海工業與內地工業之間的關系。③協調沿海工業與內地工業的布局,事關我國經濟建設的全局。(2)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物質基礎,要加強國防建設,必須首先加強經濟建設。5.1959年3月,毛澤東同志在談到價值規律時說過:“這個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會我們的幾千萬干部和幾萬萬人民,才有可能建設我們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否則一切都不可能。”這一論斷對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仍然有重大的指導作用。(1)價值規律發揮作用的表現是什么?價值規律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2)有人認為“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國家價值規律的作用持完全否定的態度?!边@種觀點是否正確?為什么?答案 (1)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價值規律的作用表現在:①自發地使社會資源在不同的生產部門之間流動。②使商品生產者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于技術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③實現優勝劣汰。(2)題干觀點是片面的。“對社會主義國家價值規律的作用持完全否定的態度”,并不是毛澤東的觀點。毛澤東承認社會主義國家價值規律的存在,盡管認為價值規律對生產不起決定性的調節作用,但他把價值規律視為一所偉大的學校,主張在限制價值規律的消極作用的前提下,運用價值規律來管理經濟,進行經濟核算。解析 本題第(1)問考查價值規律的表現和作用。第(2)問考查毛澤東對價值規律的認識和態度。要堅持辯證的態度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