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4屆高三政治一輪復習精品教案+練習:2.6求索真理的歷程(必修4)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4屆高三政治一輪復習精品教案+練習:2.6求索真理的歷程(必修4)

資源簡介

第三十五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
[考點展示]
1.實踐:實踐的概念;實踐的特點。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3.真理:真理的客觀性;真理的條件性;真理的具體性;真理和謬誤。
4.認識過程:認識的反復性;認識的無限性;認識的上升性。
核心考點一 實踐的概念和特點
1.實踐的含義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在把握實踐的含義這一知識點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實踐以人為主體,這意味著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
(2)實踐是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實踐不是純粹的思維活動、認識活動。
(3)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提醒 不能擴大實踐的外延,如不能認為“實踐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或“實踐是人們改造整個世界的活動”;也不能縮小實踐的外延,如不能認為“實踐是人們改造自然界的活動”或“實踐是人們改造社會的活動”。
2.實踐的特點
客觀
物質性 ①實踐的構成要素——主體、對象和手段是客觀的。②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也受到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
主觀能動性 ①實踐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②在改造自然的實踐中,人創造出自然中原來沒有的新的物質生活資料。③在改造社會的實踐中,人創造出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
社會歷史性 ①任何實踐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的,必然帶有一定社會的烙印。②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人類實踐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實踐的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統一體現了在實踐問題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特征
動態發布 命題特點
2012大綱全國卷·292012四川高考·342010上海高考·172009海南高考·22 重點圍繞實踐的基本特征展開測試,并常常與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過程等結合起來進行考查,材料靈活多變,理解力要求較高,選擇題為主,難度較高。
命題點1 實踐的含義
典例1 (2010·上海高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和實踐性,實踐性是指 (  )
A.正確闡明整個世界發展最普遍的規律
B.以改造客觀世界為目的
C.有效提供改造客觀世界的觀點和方法
D.以認識客觀世界為目的
答案 B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實踐的理解能力。實踐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具有主觀能動性,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故B正確。
命題點2 實踐的特征
典例2 (2012·大綱全國卷)早期人類的生產生活往往依賴河流,視河流為主宰命運之神而頂禮膜拜。工業革命后,人類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開發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報復。今天,人們重新認識人與河流的關系,致力于追求人與河流的和諧。由此可見 (  )
①實踐是物質性的活動,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 ②實踐具有目的性,認識的最終目的是形成理性認識 ③實踐具有歷史性,認識必然打上歷史和時代的烙印 ④實踐是有意識的活動,認識是促進實踐發展的動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人們對河流的正確認識是基于實踐活動,①正確;②說法錯誤,認識的最終目的是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而不是形成理性認識;不同時期人們對河流的利用有不同的認識,說明認識具有歷史性,③正確;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④說法錯誤。
1.就銷售商品而言,人類經歷了貨郎挑賣—門市銷售—網絡銷售的變化過程。這一變化主要體現了 (  )
A.實踐的目的性 B.實踐的主觀能動性
C.實踐的社會性 D.實踐的歷史性
答案 D
解析 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人類實踐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故D正確。
2.“一核四城”是蘇州城市的新定位,姑蘇區是這一發展格局中的一核。2012年9月,蘇州市合并滄浪、平江、金閶三區為姑蘇區。“歷史文化保護示范區、高端服務經濟集聚區、文旅融合發展創新區、和諧社會建設樣板區”,是姑蘇區的發展定位,是蘇州人民對姑蘇區發揮中心城市之“核”的作用的期望。建設姑蘇中心城市之“核”體現了 (  )
①實踐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 ②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 ③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創造一切奇跡 ④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蘇州成立姑蘇區,目的是“發揮中心城市之‘核’的作用”,這體現①④;意識有正誤之分,②錯誤;要創造奇跡,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必須尊重客觀規律,③錯誤。
3.北京時間2011年9月29日21時25分45秒,我國自主研制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后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這體現了實踐是 (  )
A.客觀的物質性活動
B.有目的、有意識的能動性活動
C.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
D.社會性和歷史性的活動
答案 B
核心考點二 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正確理解 認識誤區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認識是主體(即人)對客體(即客觀事物)的能動的反映,這種反映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把間接經驗作為認識的來源。把認識的來源與獲得認識的途徑等同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把認識絕對化、思想僵化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實踐能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能夠檢驗主觀認識和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 把科學理論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脫離實踐、紙上談兵,認識不為實踐服務
提示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強調的是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強調的是認識的動態發展是由實踐推動的;“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強調的是實踐能夠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強調的是認識要回到實踐中去、服務于實踐。
2.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1)原理內容: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則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
(2)方法論:我們既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又要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動態發布 命題特點
2012北京高考·40(2)2012上海高考·302012大綱全國卷·292011大綱全國卷·282011山東高考·28(2) 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屬于認識論部分最重要的理論,重點圍繞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展開,難度適中,選擇題和主觀題均有測試。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命題點1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典例3 (2012·北京高考)地圖反映了人們認識世界的程度,地圖的變化記錄了人們認識世界的過程。歐洲中世紀時,地圖主要由神職人員繪制。當時歐洲的世界地圖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頓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為歐、亞、非三部分。中國古代地圖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繪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務管理和作為讀史的輔助工具。在中國古代繪制的世界地圖中,中國占據絕大部分圖幅,政區表現較為準確,中國疆域之外則繪制簡略,嚴重失真。
由于人類活動范圍的局限,早期地圖繪制者認為地球是平的。15、16世紀哥倫布等航海家證實地球是圓的。隨著遙感技術的廣泛應用,現在的世界地圖日益精準,更好地滿足了生產生活的需要。
結合材料,說明認識對實踐的依賴關系。
答案 世界地圖的繪制歷史表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世界地圖的精確繪制是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完成的。(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推動了世界地圖的繪制日益精準。(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繪制的世界地圖是否與地理實際相符合是在實踐中得到檢驗的。(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繪制世界地圖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實踐需要。
解析 本題以世界地圖的繪制歷史為背景,考查學生對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一哲理的理解與運用能力。本題已經給定原理,認識對實踐的依賴關系就是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理論,具體包括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真理性的檢驗標準、目的和歸宿等。其次分析材料可知,由于人類活動范圍的局限,人們對世界地圖的繪制也是有限的,可見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隨著人類實踐范圍的擴大及遙感技術的廣泛應用,世界地圖日益精準,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及檢驗標準。滿足了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回答的關鍵是按著材料+原理或原理+材料的模式,不能就理論說理論,或者拋開理論只談材料,這都是片面的。
命題點2 認識的反作用
典例4 (2011·大綱全國卷)全球氣候變暖的危害日益凸顯,各國都在尋求應對之策。我國科學家研究了氣候變暖條件下熱量資源變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1981年以來,我國一年兩熟、一年三熟糧食作物種植界限明顯北移,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前者糧食產量平均可增加54%~106%,后者可增加27%~58%。該研究為我國合理調整農作物區域布局提供了科學依據。這從一個側面表明科學認識 (  )
①具有自覺選擇性,能夠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化害為利
②具有能動創造性,能夠推測未來,創造理想世界 ③能夠揭示事物演化規律,指導實踐活動,推動社會發展 ④基于實踐活動,體現了主體的能動性、創造性和目的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題其實在考查科學認識的作用,①的說法“化害為利”不妥,這樣說有點絕對和夸張;②說法錯誤,“推測未來,創造理想世界”也是夸大了科學認識的作用。③正確,因為科學認識能指導實踐,推動社會發展;④說法正確,體現了科學認識的特點。
4.美國科學家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收集的數據,發現并證實了暗能量的強度以及它對宇宙膨脹的加速作用,并進一步測算出宇宙的實際年齡為137.5億年。人類在科學解釋宇宙大爆炸,揭示生命、宇宙、萬物形成的奧秘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這說明 (  )
①實踐是客觀見之于主觀的活動 ②實踐的發展推動人類認識的發展 ③真理來源于大膽假設和科學實驗 ④真理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超越自身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題意強調科學家的實踐,使人類在科學解釋宇宙大爆炸,揭示生命、宇宙、萬物形成的奧秘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說明②④正確。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①錯誤;真理來源于實踐,③錯誤。
5.材料一 北京時間2012年10月9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卡羅琳斯卡醫學院,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者名單揭曉。法國科學家塞爾日·阿羅什(Serge Haroche)與美國科學家大衛·溫蘭德(David J.Winland)獲此殊榮。
材料二 量子理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石之一。兩位科學家獨立地發明并拓展出能夠在保持個體粒子的量子力學屬性的情況下對其進行測量和操控的基礎性方法,而這在之前被認為是不能實現的;他們研究方法為量子物理學實驗新紀元開辟了一扇大門。對于單個光子或物質粒子來說,經典物理學定律已不再適用,量子物理學開始“接手”;通過他們巧妙的實驗方法,他們成功地實現對量子碎片的測量和控制,顛覆了之前人們認為的其無法被直接觀測到的看法。他們的突破性的方法,使得這一領域的研究朝著基于量子物理學而建造一種新型超快計算機邁出了第一步。
結合材料一、二,運用實踐和認識關系的知識,說明兩位科學家的科學實驗過程。
答案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通過科學實驗,兩位科學家獲得了檢驗、控制并計算粒子的方法。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兩位科學家通過他們的實驗活動,獲得的方法改變了“在保持個體粒子的量子力學屬性的情況下對其進行測量和操控是不能實現”的認識,為量子物理學實驗新紀元開辟了一扇大門。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他們實驗證明了“在保持個體粒子的量子力學屬性的情況下對其進行測量和操控的方法是不能實現的”論點是錯誤的。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他們所獲得的突破性的方法,使得這一領域的研究朝著基于量子物理學而建造一種新型超快計算機邁出了第一步。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在他們突破性的方法指導下為建造一種新型超快計算機邁出了第一步。
核心考點三 真理與認識過程
1.真理的含義
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2.全面理解真理的屬性
屬性 理解 誤區
真理是客觀的 ①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真理的內容來自于物質世界的客觀事物及規律;②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③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就應當堅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④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而真理的形式是主觀的,是第二性的 ①對同一對象可以有多個真理;②真理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真理;③真理是一成不變的
真理是有條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在這個條件和范圍內,真理是絕對的;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因此真理又是相對的
真理是具體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真理需要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
3.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理解 原因 誤區 方法論
反復性 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 “直線論”,此觀點認為人的認識是直線式的前進;“循環論”,此觀點認為人的認識是一種圓圈式的循環運動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無限性 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
上升性 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對真理的追求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真理總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
動態發布 命題特點
2012福建高考·352012山東高考·242012新課標全國卷·222012海南高考·21 圍繞真理的含義、特征和認識發展的過程進行綜合測試,近幾年在各地高考中都有較強的測試要求,認真審讀材料是答題的重要突破口。
命題點1 真理的特征
典例5 (2012·福建高考)在牛頓經典力學問世后的200多年時間里,許多科學家認為,整個宇宙都要服從這一“永恒定律”。20世紀初,愛因斯坦發現牛頓的運動定律只有在宏觀低速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牛頓力學的“永恒定律”神話被打破。這啟示我們 (  )
A.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B.人們對同一確定對象會有多個真理性認識
C.對同一事物的判斷因人的主觀性而產生差異
D.真理適用于任何已知和確定的歷史條件和范圍
答案 A
解析 “200多年時間里”“整個宇宙都要服從這一永恒定律”“20世紀初”“只有在宏觀低速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等,表明真理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真理,因而A項符合題意。B、D兩項是對真理的錯誤認識;題干表明隨著時空條件等客觀條件的變化,人們的認識發生變化,因而C項與題意不符。
命題點2 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
典例6 (2012·山東高考)自1956年美國科學家在實驗中直接觀測到中微子后,人類對中微子的研究不斷深入。2011年9月,歐洲核子中心稱發現“中微子超光速”現象,同時指出實驗過程存在誤差,呼吁全球科學家進行更多的實驗觀察和獨立測試。材料蘊含的哲理是 (  )
A.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
B.真理和謬誤沒有原則界限
C.科學實驗是社會存在的基礎
D.改造世界是認識世界的目的
答案 A
解析 由題干材料可以看出人類對中微子的認識在不斷變化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可能存在不合理的認識,因而A項符合題意。真理與謬誤具有嚴格的界限,B項表述錯誤;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C項表述錯誤;D項表述正確但與題意無關。
依托自然科學型選擇題解題方法
   此類題目多以自然科學的最新認識成果及其應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自然科學的發展歷程、人們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所獲得的經驗教訓等為背景,主要考查生活與哲學模塊的有關知識。解答此類試題,首先,看題肢表述的是什么知識;其次,分析材料中有關自然科學變化的表述,分析變化的動態過程所對應的題肢表述的知識及其相關的意義。
方法1 關鍵詞(句)法,就是從材料中找出關鍵詞(句),然后通過分析、比較選出能夠體現這些關鍵詞(句)的題肢。
方法2 歸納法,就是根據材料中的具體做法歸納總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一般做法和要求,即從個性中找到共性。
6.十八大報告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新舉措。其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新闡述,特別是對科學發展觀的新闡述和新定位,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這是實現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的客觀需要。黨的指導思想的發展告訴我們 (  )
A真理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B.人們對同一確定對象會有多個真理性認識
C.對同一事物的判斷因人的主觀性而產生差異
D.真理適用于任何已知和確定的歷史條件和范圍
答案 A
解析 黨的指導思想要與時俱進,表明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A正確,當選。B、D錯誤;C與題意不符。
7.我國長期以來不斷對社會公平進行探索。計劃經濟時代比較重視平等,甚至走向了平均主義誤區,而相對忽略經濟發展,其結果導致經濟發展緩慢。改革開放以后,我們更加強調效率和發展,并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來實現這一目標。其間,經歷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進公平”等認識的變化,并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努力促進社會公平,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我國對公平的探索體現了認識論的哪些道理?
答案 (1)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我國對公平的探索屬于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目的在于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關系,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而不同時期對公平形成的不同認識和不同處理措施,則是受特定社會歷史條件制約的,體現了實踐的社會歷史性特征。(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發展動力、檢驗標準及目的和歸宿。對公平的認識來源于實踐,對公平認識的變化源自于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實踐也驗證了計劃經濟時期和市場經濟某些時期對公平的認識存在誤區,促進社會公平是為了推動經濟社會和諧發展。(3)追求真理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認識發展是一個反復、無限和上升的過程。我國在不同時期對公平的認識和追求,受不同時期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和各種主觀因素的制約,隨著社會條件的變化,我們要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實踐中深化和發展對公平的真理性認識。
解析 解題時要緊扣我國在不同歷史時期對公平的認識及其變化的信息,調動實踐的基本特征、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真理的特點以及追求真理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等知識,將材料信息與教材知識有效對接。
易錯點1 不能準確理解實踐的基本特征
提醒 在涉及實踐的基本特征時,材料中強調“計劃”、“方案”、“規劃”的制定一般體現的是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材料中強調歷史過程的一般體現的是實踐的歷史性;材料中強調“合作”等的一般體現的是實踐的社會性。
矯正訓練1 探月衛星一小步,人類文明一大步。我國已經確定的探月工程計劃分為三個階段:一期工程為“繞”,即繞月探測;二期工程為“落”,即實現月球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察;三期工程為“回”,即實現月球樣品采樣后自動返回。這告訴我們 (  )
①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 ②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③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 ④人能夠能動地認識和改造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我國探月工程作為人類實踐活動的基本形式之一,其計劃分為三個階段,體現了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人能夠能動地認識和改造世界,故①④入選。②③不符合題意。
易錯點2 認識的來源與獲得認識的途徑是一樣的
提醒 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但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條: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直接經驗是通過親身參加實踐獲得的經驗,間接經驗則是從他人那里獲得的經驗。就知識的整體來說,無論何種知識都離不開直接經驗,一切真知來源于實踐。
矯正訓練2 新時期我國農村改革是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展開、遞次推進的,它經歷了從“大包干”到稅費改革,再到包括鄉鎮機構和管理體制等在內的綜合改革過程,從而大大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村改革的歷程表明 (  )
①實踐是客觀見之于主觀的活動 ②人類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 ③認識的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④只有參加社會實踐才能獲得正確認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①本身說法錯誤;獲得正確認識既可以通過實踐,也可以通過間接經驗,故④錯誤。
易錯點3 不能正確理解真理和謬誤的關系
提醒 真理和謬誤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真理與謬誤在認識過程中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二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矯正訓練3 一位詩人曾用生動的語言表述了“錯誤”的自白:“我不是魔鬼,不是惡棍,每個喜歡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終身相許、棒打不散的情人。我總是先給他們一分荒謬,兩分不幸,再給他們三分收獲,四分歡欣,我總是在陣痛中分娩著聰明。”從這一自白中得出的結論是 (  )
①真理與謬誤既對立又統一,謬誤從反面推動真理的發展 ②對每一個認識的個體來說,犯的錯誤越多,所獲得的真理就越多 ③找出所犯錯誤的原因,意味著接近了真理 ④謬誤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真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從謬誤到真理的轉化是有條件的,②的說法忽略了二者轉化的條件,排除。①③④正確,選C。
易錯點4 對認識的發展過程理解有誤
提醒 正確理解認識的發展過程要注意以下幾個“并不意味著”:①認識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并不意味著人類沒有徹底認識世界的能力;①認識具有反復性,并不意味著人們無法正確認識事物;③單個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意味著人類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
矯正訓練4 地球外存在著智慧生命是人類很早就提出的一個假說,可至今也沒有得到證實。美國科學家在20世紀70年代發射了攜帶著地球人多種信息的宇宙飛船,期望有朝一日能被太陽系之外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收到并發回音訊。可據專家們估計,飛船要飛到距太陽系最近的恒星體系,需要八萬年的時間。這說明 (  )
A.科學有時能成為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
B.由于實踐的局限性,人類不具有徹底認識世界的能力
C.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人類的認識具有有限性
D.有些認識不能依靠實踐檢驗,只能依靠邏輯推導證實
答案 C
解析 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只能是實踐,而不可能是認識或者客觀事物本身,A、D錯誤;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而沒有不可認識之物,B錯誤。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類的認識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是有限的,C正確。
“神舟”飛天問蒼穹 “蛟龍”深潛探海壑
熱點解讀 命題前瞻
[背景掃描]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神舟九號”飛船發射,在太空停留13天,于29日返回。“結果圓滿、過程完美、成果豐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用了12個字總結此次任務。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航天人尊重科學,以科學的精神、科學的理念、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機制推動工作,大膽探索創新、自強不息、勇于超越、埋頭苦干的結果。①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學管理模式和方法,積累了新形勢下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經驗;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證明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計劃、程序、步驟等舉措是科學的。②我國首臺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進行多次下潛試驗,成功突破7_000米深度。2012年6月27日,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_062米,創造了我國載人深潛新紀錄。③這標志著我國成為美、法、俄、日之外第五個掌握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考點對接]信息點① 規律具有客觀性,要求我們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認識和利用規律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信息點②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信息點③ 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地深化和發展。 [命題猜想]“神九”上天,“蛟龍”下潛,真是“驚天”“動地”,這一熱點常考查意識的能動性、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實踐與認識、認識的發展過程等知識。[命題預測]1.2012年6月24日17時41分,順利完成手控交會對接任務的“神舟九號”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向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7 000米新紀錄的3位潛航員表示祝賀和問候。中國太空探索和深海探索循序漸進、厚積薄發,“神九”“蛟龍”為探索大自然奧秘提供了平臺和技術支持。材料集中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  )①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充滿了曲折 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③科學實驗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④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 B2.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取得新突破。發展階段第一步載人飛船階段第二步空中實驗室階段第三步建成中國空間站階段成果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成功實現首次交會對接正在探索中,預計2020年之前完成技術攻關掌握航天員空間出艙活動關鍵技術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尚未解決請運用認識論的有關知識,分析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歷程。答案 (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中國對載人航天技術的探索既是一種客觀物質性活動,又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和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在實踐的基礎上,中國載人航天技術不斷取得成功突破。(3)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研究還未最終完成,還有許多難題需要我們去解決。
A組 基礎強化
1.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下列屬于實踐活動的是 (  )
①溫家寶總理表示釣魚島是中國神圣的固有領土 ②菲律賓東部海域2012年8月31日發生7.9級地震 ③重慶、上海作為試點省份進行房地產稅改革 ④北京第一高樓“中國尊”項目將于2016年底封頂,預計總投資達240億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溫總理就釣魚島發表意見、表明立場不屬于實踐活動,排除①;地震屬于自然現象,排除②。③屬于變革社會的實踐,正確;④是生產實踐,符合題意。
2.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這是因為實踐具有 (  )
A.客觀物質性 B.主觀能動性
C.直接現實性 D.社會歷史性
答案 C
3.“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下列與這首詩蘊涵哲理相同的是 (  )
①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②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③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④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A.①② B.②④ C.②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操千曲、觀千劍屬于實踐活動,曉聲、識器意指認識的形成。材料表明實踐決定 認識,只有②與之蘊涵哲理相同。①反映的是生產實踐,③④體現事物的運動發展。
4.據美國宇航局網站報道,在過去幾年一系列的近距離飛越考察過程中,美國宇航局的卡西尼探測器確認在土衛二星球的南極地區存在巨大的水汽“噴泉”,科學家發現其噴出的物質中除了水和有機物之外還有鹽分,這可能暗示其地表下方存在一個巨大的地下海洋。可見 (  )
①人類借助于科學儀器可以窮盡對客觀世界的認識 ②科學儀器有助于延展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力 ③實踐的發展能夠為人們提供更為先進的認識工具 ④科學儀器可以替代人類對客觀事物作出精確反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5.英國哲人培根說過:“真理是時間的女兒,不是權威的女兒。”他主張打破“偶像”,鏟除各種偏見和幻想。這表明 (  )
A.真理與權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科學理論來檢驗
C.只有服從真理,才能具有權威
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 D
解析 “真理是時間的女兒,不是權威的女兒。”說明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真理具有客觀性,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故選D項。其他各項均為錯誤觀點。
6.一次,錢學森為解決導師交給他的難題,前后寫了五份演算文稿。當他把定稿裝入文件袋后,特意在封面上工工整整寫道“Final”(定稿),但他馬上又覺得不妥,便在旁邊補了一行“Nothing is final!!!”(沒有什么認識是最后的)。這句“Nothing is final!!!”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  )
A.真理是客觀的 B.真理是絕對的
C.真理是發展的 D.真理是普遍的
答案 C
解析 “Nothing is final!!!”(沒有什么認識是最后的)準確地表明了認識要在實踐中發展,追求真理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C項符合題意。其他各項均與題意不符。
7.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目前72小時的氣象預報可以和25年前36小時的氣象預報一樣可靠。但由于受天氣狀況原始數據、計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條件的限制,氣象預報難以避免誤差。在這個意義上,氣象預報仍然是一門不精確的科學。“氣象預報仍然是一門不精確的科學”這一論斷給我們的啟示是,自然現象的無限復雜性決定了 (  )
①人的認識永遠不能到達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認識包含謬誤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認識具有相對性 ④人的認識有待于進一步發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說法屬于不可知論;②說法錯誤,人的真理性認識本身如果包括謬誤的成分那就不能稱其為真理性認識了,只能說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超出范圍有可能走向謬誤。
8.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所體現的世界觀是(  )
①認識具有反復性 ②認識具有無限性 ③真理是客觀的④真理具有可變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A
B組 能力提升
9.莎士比亞說“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統”,卡萊爾說“書籍——當代真正的大學”,陸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以下對上述觀點的理解錯誤的是 (  )
①書本知識是作者主觀努力的結果 ②書本知識于讀者可能是間接經驗,于作者卻可能是直接經驗,是讀者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 ③書本知識來源于實踐 ④陸游的觀點否定了間接經驗的重要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知識作為主觀的東西是客觀存在的反映,①錯誤,③正確;莎士比亞、卡萊爾均談到了書本知識(間接經驗)的重要性,②正確;陸游強調直接經驗的重要性,但并沒有否認間接經驗的重要性,④錯誤。
10.陪伴了幾代中國人的大型科普叢書《十萬個為什么》正在進行第六版的編纂工作。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編纂不再參考過去的問題和答案,所有問題都將根據時代發展和讀者需求重新設置,很多問題也將有新的答案或不再有標準答案。上述編纂思路的確立是基于 (  )
A.物質的客觀性,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
B.運動的絕對性,事物是不能被正確認識的
C.意識的能動性,人們可根據自身需要對事物進行闡釋
D.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
答案 D
解析 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十萬個為什么》叢書編纂思路的確立就是基于此,故D正確。A不符合題意;B中“不能被正確認識”的說法錯誤;C否定了真理的客觀性。
11.(2012·新課標全國卷)以前,人們往往認為一切生物的生長都依賴陽光。現在科學家發現,在水深超過4 000米的可見光不能到達的海底,在高溫、高壓、劇毒、缺氧的環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熱液生物,它們靠海底熱液帶出的能量進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機質而生存。這從一個側面表明 (  )
①對真理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循環過程 ②真理是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③客觀事物的復雜性決定了認識的反復性 ④認識只有不斷超越歷史條件才能成為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從本題的關鍵詞“以前”“現在”可以發現,人們對生物生長的認識具有反復性,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因此,②③正確。人們對真理的追求是不斷前進的,不是循環的過程,因此①說法錯誤;④說法錯在“超越歷史條件”上。
12.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黨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大又對科學發展觀作出新闡述,并寫入黨章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材料主要表明 (  )
A.理論創新是實踐創新的基礎
B.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動力
C.理論創新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D.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答案 B
解析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黨不斷進行理論創新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動力。
13.材料一 倫敦奧運會在英國當地時間2012年7月27日晚上21∶00正式拉開帷幕。在此之前,《NBC環球》評選出了史上最炫目五大奧運開幕式,其中,2008年北京奧運會雄踞榜首,“關于頭名我們必須要誠實,任何聲稱總結史上五大開幕式的文章,其實都是其他四屆在爭奪第二名而已。因為,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屆奧運會可以在壯觀、雄偉、奇妙、創新、遠見和精密方面,能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相提并論。”“北京若第二,沒人敢第一。”
材料二 英國著名運動員貝克漢姆談及倫敦奧運會開幕式時寫道:“開幕式上完全呈現出一場英國文化盛宴。莎士比亞的戲劇、披頭士樂隊的深情演唱、007詹姆斯邦德的橫空出世、英國女王的盛裝出席以及極富英國農場田園風格的舞臺布置,這一切都將讓你置身于最美麗的畫卷之中”。
“我不認為有任何其他國家可以比我們做得更好。”
試用認識論知識談談你對上述材料的認識。
答案 (1)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反作用于實踐。人們在實踐中不斷遇到的新問題、產生的新要求,推動著人們去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從而推動認識的不斷發展。不斷發展的認識反作用于實踐,又將實踐推向新的高度。因此,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和倫敦奧運會開幕式都不可能是奧運會開幕式的終極范式。
(2)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迄今為止……相提并論”“北京若第二,沒人敢第一”,有其適用的條件和范圍,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只要多走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3)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各主辦國的歷史、文化等不同,加之,時間在推移、條件在變化,未來奧運會開幕式的創意,將會更豐富、完善。
(4)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和主體是不斷發展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對奧運會開幕式創意的追求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或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終會被未來超越。
解析 解答本題,首先要把握材料的主旨,然后運用認識論原理進行剖析。作答時應注意避免理論與材料“兩張皮”現象的出現。
14.科學與技術在爭論中發展。閱讀材料,運用求索真理的歷程的相關知識回答問題。
在伽利略和牛頓發現慣性定理以前,亞里士多德的“沒有力就沒有運動”的說法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里被認為是“科學”的;在沒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時候,牛頓體系和以太理論被認為是認識宇宙的“科學”;在沒有現代西醫的時候,尤其是在巴門尼德發現細菌以前,放血療法也被認為是“科學”的。“蛙腿論戰”(意大利科學家伽伐尼與意大利物理學家伏打用青蛙腿做實驗,分析引起蛙腿抽搐的生物電、靜電等原因的論戰)是科學發展史上意義重大的一次論戰,它推動了電化學、電學、電磁學等科學的發展和生物電的發現及電池的發明。
我們要有科學爭論的勇氣,更要有勇于實踐的膽識、善納爭論的胸懷。一種觀點、理論或者一項決議遭到公開的爭論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相反是促進科學進步、決策合理、社會和諧的突破口。
為什么我們要有科學爭論的勇氣,更要有勇于實踐的膽識?
答案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客觀實踐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要求我們不斷探求知識,追求真理。所以,我們要有實踐的膽識。
(2)認識具有反復性。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還會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等條件的限制。所以要允許爭論,真理越辯越明。
(3)認識具有無限性。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們對真理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要有科學爭論的勇氣,更要有勇于實踐的膽識。
(4)科學要求求真,即不斷通過實踐追求真理。我們既要尊重權威,又要不為權威所困,堅持與時俱進,勇于開拓進取。
解析 本題的關鍵信息是“科學與技術在爭論中發展”“科學爭論的勇氣”“實踐的膽識”等。先對這些關鍵信息進行分析,用學科術語即認識的發展、實踐與認識等替代這些信息,再調用實踐與認識的關系,追求真理的過程等知識結合材料進行說明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勐海县| 平安县| 民权县| 晋江市| 峨眉山市| 拉孜县| 庆阳市| 宁安市| 温泉县| 万全县| 郸城县| 苍梧县| 石林| 馆陶县| 化德县| 肃南| 饶阳县| 修水县| 寿宁县| 阜城县| 清原| 安义县| 客服| 扬州市| 景宁| 抚松县| 赤壁市| 玉田县| 清丰县| 大埔县| 安龙县| 个旧市| 阳原县| 明水县| 游戏| 盐津县| 黑河市| 太白县| 日照市| 股票| 邹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