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十一課 文化與社會[考點展示]1.文化的內涵與特點;2.文化的形式;3.文化的社會作用;4.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5.文化與綜合國力。核心考點一 文化的內涵、特點與形式1.正確理解和把握文化的內涵和特點內涵 本質上 是一種精神現象,更是一種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范圍上 我們所說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特點 從文化與社會的關系看 文化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從文化與個人的關系看 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文化知識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從文化與物質的關系看 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需要通過物質載體呈現出來提示 廣義的“文化”指人類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其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狹義的“文化”指文學藝術和科學知識,或指人們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介于二者之間的,從范圍上看小于廣義文化而大于狹義文化。如下圖所示:2.文化的形式(1)從靜態角度看,包括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2)從動態角度看,包括各種文化活動,即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動態發布 命題特點2012安徽高考·82012北京高考·252011山東高考·29(6)2010廣東高考·31 結合具體材料考查對文化涵義和特點的理解,并常與文化的作用結合起來進行考查。主要考查學生獲取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難度中等。命題形式主要是選擇題。命題點1 文化的內涵和特點典例1 (2012·安徽高考)世界各地有很多聞名遐邇的城市雕塑,如希臘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麥哥本哈根的美人魚等,它們體現著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和品位。這些被人們稱作“城市的眼睛”的雕塑 ( )①意味著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②彰顯著世界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 ③蘊含著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 ④決定著城市生存發展的文化方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從材料信息中我們可以得出,城市文化離不開“雕塑”這一物質載體,同時城市雕塑也蘊含著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①③符合題意。②說法錯誤,不同國家的城市有不同的雕塑,這體現的是民族文化,而非世界文化;一般說來,一個民族對本民族文化有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④夸大了城市雕塑的作用。 組合型選擇題解法 方法1 否定排除法,就是在題肢中,找一個或兩個錯誤的題肢,然后排除包含這些題肢的選項。這些錯誤題肢,可以是對教材知識點的錯誤表述,也可以是偷梁換柱、張冠李戴,還可以是以點帶面、以現象代替本質等。方法2 肯定排除法,就是在題肢中,找出一個或兩個特別有把握的正確題肢,然后排除不包含這些題肢的選項。注意:在逆向組合型選擇題中,要排除包含正確題肢的選項。方法3 排除異意法,就是找出題肢中那些說法正確,但與題干意思無關的題肢,然后排除包含這些題肢的選項。命題點2 文化的特點和作用典例2 (2010·廣東高考)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詩:“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該詩句可以體現 ( )①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 ②文化是由文人創造的 ③文化具有繼承性 ④文化影響人的精神世界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C解析 本題以古詩切入,考查文化的特點和影響以及文化繼承等知識,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和思維能力。解答本題可采用排除法,文化是人類特有的,是由人創造的,②說法顯然縮小了文化創造的主體,排除含②的選項。1.2012年10月11日,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其長篇小說《蛙》通過“姑姑”這個人物形象,描述了國家為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復雜歷史過程,引發了人們對歷史、對社會現實的關切乃至批判。上述材料說明( )A文化現象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B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C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D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答案 C解析 本題的主旨是該長篇小說引發人們對歷史、對社會現實的關切乃至批判,故C符合題意。2.中國郵政發行了“十八大”紀念郵票一套。其中,小型張《歡慶》表達了全國各族人民喜迎黨的十八大的美好心愿,也為黨的十八大隆重召開獻上最美好的祝福。由此可見 ( )A.文化能夠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狀態B.文化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標志C.郵票成為展示文化軟實力的載體D.發行郵票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答案 A核心考點二 文化的社會作用1.文化的社會作用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提醒 (1)不能把文化直接看作是一種物質力量。(2)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本身并不能轉化為物質力量,只有通過人的實踐活動,作用于客觀的物質世界,才能轉化為物質力量。2.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1)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三者關系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文化作用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②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文化特性 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文化發展與經濟、政治的發展并不完全一致,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閃記(2)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①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角度 內容從科學技術作用看 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從勞動者看 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從文化生產力看 伴隨文化產業的迅速崛起,文化消費更加豐富,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②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角度 內容國內 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國際 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提醒 “相互影響”強調的是彼此制約、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強調的是彼此滲透、相互融合。3.文化與綜合國力地位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形勢 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和文化發展上都面臨嚴峻挑戰措施 ①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②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用 ①有利于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②有利于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動態發布 命題特點2012廣東高考·312011江蘇高考·202011福建高考·262011安徽高考·37(1) 結合具體熱點材料主要采取選擇題的形式考查對文化與經濟、政治、綜合國力關系的理解與運用,或以主觀題的形式綜合考查文化對社會、對個人的作用。命題點1 文化與經濟、政治典例3 (2012·廣東高考)廣東某縣依托葛洪等歷史名人的文化遺產,致力于挖掘當地獨特的中醫藥文化和宗教文化,力塑文化旅游品牌。該縣的這一做法是基于 ( )①文化獨特性是區域文化發展的基礎 ②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是同步的 ③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 ④文化對經濟具有反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D解析 本題的題眼是挖掘當地地域文化,力塑文化旅游品牌,即繼承傳統文化,發展文化資源帶動旅游業的發展,促進經濟發展,③④符合題意。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①表述不正確;一定的經濟決定一定的文化,文化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即二者發展是不完全同步的,②表述錯誤。典例4 (2011·江蘇高考)某些發達國家借助跨國公司,通過向世界各國輸出產品、以產品為載體的文化和附加條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軟征服”,以達到影響或改變其他國家國民價值觀的目的。該材料告訴我們 ( )①文化與經濟、政治是相互交融的 ②世界多極化發展充滿了矛盾斗爭 ③必須警惕國際交往中的文化霸權主義④跨國公司促進了資源在全球范圍內流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題干信息“通過輸出以產品為載體的文化、在全球推行‘軟征服’、以達到……目的”,體現①③。世界多極化反映的是多個政治力量相互角逐,②④觀點正確,但明顯與題意不符。命題點2 綜合考查文化的作用典例5 (2011·安徽高考)閱讀材料,回答下面問題。2011年初,隨著“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國家的熱播,“中國形象”成為媒體熱議的話題。話題——文化是國家形象的靈魂文化在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蘊含著團圓、和諧理念的中國春節,日益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臺,也帶來了新的商機;孔子學院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創新成就贏得了世界贊譽……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擴大了中國的影響力,提升了國家形象,增強了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運用文化作用的知識,談談你對上述材料的理解。答案 (1)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2)文化反作用于經濟。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機遇,也給世界帶來商機。(3)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提高了我國文化軟實力,提升了中國國家形象。(4)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更多的人通過中華文化了解了中國,中國國家形象的提升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解析 本題要求運用文化作用的知識分析材料。范圍確定是文化的作用,要把文化作用的相關知識點與材料信息一一對接。從材料看,中國春節帶來了新的商機,這體現了文化對經濟和社會的反作用;中國春節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臺以及孔子學院的發展、袁隆平的科技成就等,說明中華文化的傳播能夠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國家形象;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增強民族自豪感體現了文化對人的影響。3.人民網載文指出:“英雄司機”吳斌和“最美女教師”張麗莉,都是當代中國的閃亮坐標。一個大國的崛起,不可能僅僅是經濟奇跡和物質文明,還要具有強大的精神支撐。這表明 ( )①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②政治是經濟的基礎,一定的政治決定一定的文化 ③經濟、政治與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響 ④一定的文化會給經濟、政治以重大影響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答案 D解析 材料強調政治、經濟、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③④是對這三者之間關系的正確表述。①說的是經濟與政治之間的關系,沒有涉及文化,不符合題目主旨;②中“政治是經濟的基礎”的說法錯誤。4.2012年8月24日晚,2012孔子文化節宣傳月暨青啤嘉年華在山東濟寧市全民健身廣場拉開序幕。據悉,―直到2012年9月10日,市民都可以到全民健身廣場體驗“激情圣城夜、歡樂運河情”。該活動的舉辦有利于 ( )①發揮山東文化優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②發揮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作用 ③發展旅游文化,確保山東經濟的飛躍發展 ④促進文化交流,提升山東文化競爭力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在我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②說法錯誤;③中“確保”的說法太絕對。①④說法正確且符合題意,C當選。5.2012年倫敦奧運會獎牌排行榜中,美國和中國分別位居第一、第二,這凸顯了兩國強大的體育實力。有人認為,奧運獎牌之爭不僅反映了中美兩國非凡的綜合國力,也折射出中美兩國不同的外交風格。美國在田徑、大球項目上長期處于絕對優勢,在外交上也顯得霸氣十足。中國則反其道專攻舉重、跳水、小球等項目,以求花費最小的力氣取得最大的功效,這種方法也體現了中國外交政策的特色:通過擴充不對稱戰略,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與美國進行有力的抗衡。請運用文化與社會的有關知識對上述材料進行分析說明。答案 (1)奧運會是全球性的文化體育運動盛會,各國運動健兒在奧運會上的拼搏體現出“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2)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奧運獎牌之爭反映了中美兩國非凡的體育競爭力背后非凡的綜合國力,這說明一定的經濟決定一定的文化,文化是經濟的反映。(3)文化與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奧運獎牌之爭折射出中美不同的外交風格,說明文化與政治關系密切,政治決定文化,一定的文化給予政治以重大影響。(4)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越來越重要。文化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中美兩國體育文化競爭力的強弱從某種意義上意味著兩國整體綜合國力的強弱。解析 本題以2012年倫敦奧運會為載體,以中美兩國激烈的獎牌爭奪為切入點,從文化生活角度設題,考查學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運用相應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回答本題需要緊緊圍繞設問要求,運用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等知識,從奧運會體現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文化與經濟、文化與政治、文化與綜合國力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易錯點1 把自然現象等同于文化現象提醒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矯正訓練1 東晉畫家顧愷之創作的《廬山圖》,以藝術形式形象地展現了廬山的自然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藝術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一種現象 ③廬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種文化 ④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B解析 文化具有豐富的表現形式,藝術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①正確;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②正確。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③錯誤。通過《廬山圖》展現廬山的自然美,表明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④正確。故選B。易錯點2 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這意味著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同步的提醒 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相對獨立性,這種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使得文化的發展先于或落后于經濟的發展。矯正訓練2 河南安陽殷墟成為中國第33處世界遺產,既能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開發和利用,豐富人們的文化消費,也能大大促進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 )A.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B.文化與經濟同步發展C.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推進作用D.文化與經濟相互決定答案 A解析 題干反映了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故A正確。文化有先進和落后之分,只有先進文化才對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故C錯誤;經濟決定文化,但不一定是同步發展,所以B、D錯誤。易錯點3 不能準確理解文化的作用提醒 在文化的作用問題上,存在兩個誤區:一是貶低文化的作用,認為只有發展經濟才是最重要的,文化建設可有可無。二是夸大文化的作用,認為文化可以決定社會的發展。這兩種觀點都沒有正確理解文化的作用。矯正訓練3 在慶祝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實現首次手控對接成功的大會上,胡錦濤同志發表講話指出,要進一步宣傳和弘揚載人航天精神,使其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胡錦濤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 ( )A.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直接轉化為物質力量B.文化一旦產生,就會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C.文化有時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有時是自發形成的D.先進文化能夠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答案 D解析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要轉化為物質力量需要通過人的實踐,A說法錯誤;文化有先進和落后之分,這就決定了文化的作用具有雙重性,只有先進的文化才能對社會歷史的發展起推動作用,B說法錯誤;文化是社會實踐的產物,C說法錯誤。D表明了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當選。易錯點4 文化是綜合國力的基礎提醒 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但綜合國力的基礎是經濟力和科技力。矯正訓練4 “軟實力”是同由國家軍事、經濟力量等組成的“硬實力”相對應的一個概念。一般認為,“軟實力”是指精神力量,是文化、制度、價值觀念等所謂的軟件要素表現出來的能力。強調文化“軟實力”是看到了 ( )A.國家軍事力量在綜合國力中已不重要B.文化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C.文化軟實力日益成為綜合國力的基礎D.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重要性答案 B解析 題干通過比較的方式說明文化軟實力的內涵及本質,但從中并不能得出國家軍事力量不重要的結論,A排除;C錯誤,經濟和科技是綜合國力的基礎;D的說法與題干無直接關系。強調文化軟實力是在提醒人們在理解綜合國力時不能忽視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故選B。提升文化軟實力熱點解讀 命題前瞻[背景掃描]北京時間2012年10月11日19時,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對莫言的頒獎詞是“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莫言獲獎后引發“莫言熱”,其作品被搶購一空。莫言獲獎帶來文學市場的回暖,對中國文學是一針興奮劑。①2012年,一部韓國MⅤ《江南Style》在很短時間內風靡全球。韓國歌手樸載相(PSY)在MV里以自創的馬式舞步、節奏感強烈的音樂和夸張的肢體表演讓多國觀眾為之瘋狂。這首曲子讓世界見識了“韓流”的力量。它所帶來的影響不僅僅限于對韓國流行音樂,還有對整個韓國國家形象的影響。類似這樣的作品所帶來的影響實際上也會轉化為韓國軟實力的一部分。②[考點對接]信息點① 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莫言獲獎后引發的“莫言熱”和《江南Sty1e》走紅后帶來的經濟效益,說明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證明了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中的作用。信息點② 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說明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而《江南Style》走紅,則成為韓國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的最好例證。 [命題猜想]提高文化軟實力是當前國際競爭的需要,高考可能結合這一熱點,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創新、提高文化軟實力等知識。[命題預測]1.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一出,國內立刻掀起了“莫言熱”,大家涌向書店搶書或者在網上下單,多地出現一書難求的局面。從文化生活角度看,下列對這一現象理解正確的是( )A.說明文化市場存在自發性和盲目性等弊端B.說明消費者盲目跟風,沒有堅持理性消費C.表明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文化消費潛力巨大D.表明我國文化市場需要加強管理、正確引導答案 C2.韓國歌曲《江南Style》描繪了韓國江南區的風土人情,以其簡單、歡快的旋律,跳著模仿騎馬動作的滑稽舞步,火速成為全球Style,76天網絡點擊量破3億,被譽為2012年“神曲”。這主要表明( )A.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B.科技的進步是推動文化發展的決定因素C.通俗化是文化發展的唯一手段D.世界文化是通過民族文化表現出來的答案 A3.一首歌的文化軟實力到底有多大?有專家分析,《江南Style》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其中的文化障礙少,它用一種國際通用的方式表現了全球中產階級成年人的一種生活狀態。相比而言,同樣擁有豐富文化的我國,讓世界了解中國的當代文化特色已經引起了國人的重視,但究竟選擇何種文化,如何樹立有代表性的當代文化形象,特別是在我們的文化軟實力打造和輸出上還需深思。韓國人在展示和推廣文化上的創意值得我們參考。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談談應怎樣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答案 (1)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2)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快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增強文化競爭力。(3)立足人民群眾的實踐,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不斷推進文化創新。(4)借助大眾傳媒等手段,大力提高文化傳播能力,不斷增強我國文化的影響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