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綜合提升1.《政治生活》內綜合本單元中的國家性質、公民的政治權利、公民的政治參與方式與第二單元中的政府的職能、政府的責任,與第三單元中的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政黨制度、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我國的宗教政策,與第四單元中的我國的外交政策有內在的聯系:(1)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國人民享有廣泛的政治權利,依法進行民主選舉,參與民主決策,實施民主管理,進行民主監督。(2)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我國政府的職能,政府職能反映了我國的國家性質;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國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執行者和利益的捍衛者,政府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對人民負責的原則,必須接受人民的監督。(3)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我國要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體現了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國的政黨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4)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了我國要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與《經濟生活》的綜合(1)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經濟。我國現階段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我國的國家性質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有利于鞏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2)用我國的國家性質去理解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我國財政的作用、我國稅收的性質、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我國實行更強有力的宏觀調控等知識。(3)運用權利與義務的關系,理解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3.與《文化生活》的綜合用我國的國家性質分析說明我國要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4.與《生活與哲學》的綜合(1)運用發展的觀點分析說明我國民主制度的建立、完善與發展,我國公民民主意識的不斷增強。(2)運用聯系的觀點分析說明權利與義務的關系。(3)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分析權利與義務、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民主與法制的關系。審題突破5 角度挖掘(2012·江蘇高考)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國微博用戶達到2.5億,占網民總數的48.7%,政府部門通過認證的新浪微博覆蓋了全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微博在多起公共事件和公共討論中,充分展現其及時傳播信息、快捷發布言論和反饋輿情的功能。對此有網民認為:微博是健康的現代溝通渠道。結合材料,運用政治生活的知識,說明如何用好微博。審題角度 思路公民角度 及時傳播信息、快捷發布言論 公民的政治自由健康的現代溝通渠道 堅持權利與義務統一的原則政府角度 保障公民通過微博真正享有和行使權利 要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政府利用微博反饋輿情,實現政務公開 要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通過微博實現政務公開,自覺接受人民監督答案 (1)公民運用微博傳遞信息、發表言論,要堅持權利與義務統一的原則。(2)政府要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保障公民通過微博真正享有和行使權利;要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通過微博實現政務公開,自覺接受人民監督。“橫看成嶺側成峰”,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往往能找到不同的思路,想出不同的辦法。特別是對那些開放性比較大,綜合性比較強的主觀性試題,更加需要學生能在解答過程中注意挖掘角度,并從不同的角度來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從這個角度看,可找到哪些答案?從那個角度看,又能找到哪些答案?角度找得越準、越全面,答題的全面性和準確性也就越高。學生在答題過程中極易出現只抓住某一點或幾點開展分析,造成漏答,究其原因往往就在于沒有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分析。角度挖掘法關鍵在于角度一定要找全。如從主體上看,可以從國家、企業、個人等角度去思考;從原因上看可以從內因和外因或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兩個方面來回答;從領域上看,可以從經濟、政治、文化、法律、道德等角度思考。總之要運用發散思維,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整合知識、組織答案。“無車難,有車煩”,時下許多城市有車族都會發出如此感嘆。下面請看某市居民小張一家的煩惱。煩惱一 小張每天開車上下班幾乎都要用2個小時才能走完1個小時的車程。原因:堵車。煩惱二 雖然家住十二樓,但小張一家都不太敢開窗,街上車流的聲音和尾氣實在讓人難受。原因:污染。小張因此“上書”市政府,要求政府采取措施解除他的煩惱。請你從政治生活角度:(1)為小張的“上書”尋找依據。(2)溫馨提醒小張“上書”應注意哪些事項。答案 (1)①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民主具有廣泛性、真實性。②我國公民有監督政府的權利,政府也要接受公民的監督。小張的“上書”正是以批評、建議的方式行使監督權。③我國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要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對小張所反映的堵車和污染等民生問題,政府應當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切實加以解決。(2)①公民行使監督權時,要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勇于使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監督權。同時,必須采取合法方式,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能干擾公務活動。②公民應依法有序地參與政治生活,堅持權利與義務統一、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