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知識點總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知識點總結

資源簡介

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
第一節 地形和地勢
1、地勢特征: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我國陸地地勢可劃分為三級階梯)
2、三級階梯概況:
地勢階梯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類型 主要地形區
第一級階梯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
界線 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東西——西北、東南——南北走向山脈)
第二級階梯 1000-2000米之間 高原和盆地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準噶爾盆地、 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界線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都是東北—西南走向山脈)
第三級階梯 500米以下 平原和丘陵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山東丘陵、遼東丘陵
3、我國陸地海拔最高點:珠穆朗瑪峰,喜馬拉雅山脈主峰,世界第一高峰,位于我國西藏自治區和尼泊爾交界處。
我國陸地海拔最低點: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洼地,海拔-154.31米,位于我國新疆天山山脈南麓。
4、地勢特征對我國的影響
(1)對水能的影響:河流從高一階梯流入低一級階梯時,落差很大,水能資源極為豐富。
(2)對氣候的影響:便于海上濕潤氣流深入內陸,形成降水,有利于農業生產。
(3)對河流流向和交通的影響:我國眾多大河滾滾東流,便利東西水上交通。
5、地形特征:地形類型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6、主要地形類型所占比例:山地33%、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
7、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3,平原僅占1/10多一點。
8、通常把山地、丘陵,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統稱為山區。
9、我國山區面積廣大,對經濟的發展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1)不利條件:山區地面崎嶇,交通不便;耕地少,不利于發展種植業;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2)有利條件:山區有利于發展林業、牧業、旅游業、采礦業等。
10、主要地形區及特征
(1)A東北平原:黑土地,山環水繞、沃野千里,我國面積最大平原
B華北平原:黃淮海平原
C長江中下游平原:河湖密布,魚米之鄉
(2)D云貴高原:地表崎嶇,多喀斯特地貌(石灰巖分布廣),緯度最低
E黃土高原:千溝萬壑、支離破碎,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水土流失嚴重
F內蒙古高原:地勢平坦,草原廣布,緯度最高
G青藏高原:世界上海拔最高,我國面積最大,雪山連綿、冰川廣布
(3)H準噶爾盆地:緯度最高,第二大盆地
I塔里木盆地:我國最大內陸盆地,我國最長內流河--塔里木河,內部有我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J柴達木盆地:我國地勢最高內陸盆地,“聚寶盆”
K四川盆地:紫色盆地,最濕潤、緯度最低
(4)L東南丘陵
11、山脈兩側的地形區
12、主要的山脈:山脈是構成地形的骨架。
(1)東西走向山脈: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
(2東北—西南走向山脈: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臺灣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山脈:阿爾泰山脈,祁連山脈
(4)南北走向山脈: 賀蘭山,橫斷山脈
(5)弧形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
13、山脈兩側省區
山脈 兩側的地形區
西側 東側
橫斷山脈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云貴高原
巫山 四川盆地 長江中下游平原
太行山脈 黃土高原 華北平原
大興安嶺 內蒙古高原 東北平原
北側 南側
天山山脈 準噶爾盆地 塔里木盆地
昆侖山脈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秦嶺 黃土高原 四川盆地
第二節 氣候
一、氣溫
1、我國冬夏氣溫的分布規律: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等少數地區外)
影響因素:冬季南北溫差大——緯度因素,夏季青藏高原地區等地,氣溫相對較低——地形因素(海拔高)
2、1月0°C等溫線大致沿 秦嶺—淮河 一線分布。(黑龍江省漠河到海南省海口1月平均氣溫相差約50°C)
3、我國夏季最熱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魯番 我國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省漠河縣的北極村
4、我國夏季最冷的地方:如 青藏高原
5、根據氣溫的南北差異,并結合農業的生產實際,從南到北劃分為5個溫度帶。
二、降水
1、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規律:
(1)我國降水的時間分配規律:各地降水量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大部分地區集中于4—10月(夏秋)
不同的地方,雨季長短不同。南方雨季長,北方雨季短。
(2)我國降水的空間(地區)分布規律: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經過秦嶺—淮河 一線。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經過:大興安嶺,也是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
4、我國年降水量多的地方是:臺灣的火燒寮 我國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是: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
5、根據氣候的干濕狀況(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可以將我國劃分四類干濕地區。
干濕地區 降水量(毫米) 植被類型 耕地類型 農業類型 農作物 民居 分布地區舉例
濕潤區 大于800mm 森林 水田 種植業 水稻 斜頂 南方地區
半濕潤區 400—800mm 森林草原 旱地 小麥、玉米 華北平原
半干旱區 200—400mm 草原 畜牧業 平頂 內蒙古高原東部
干旱區 小于200mm 荒漠 西北地區大部
三、氣候
1、我國的氣候特征及優越性:
(1)季風氣候顯著:使許多農作物在我國的種植區比同緯度其他國家緯度偏高。(雨熱同期)
(2)氣候復雜多樣:使我國的農作物和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
2、氣候垂直變化:橫斷山區垂直高差懸殊,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點
3、我國氣候類型分布
(1)我國東部地區是世界上典型的季風氣候區,
由北向南分布著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2)我國西北部分布著溫帶大陸性氣候
(3)青藏高原地區分布著高原山地氣候
4、我國主要氣候類型特點
A 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降水分為旱、雨兩季
B 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溫和少雨,夏季高溫多雨
C 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
(漠河的溫帶季風氣候具有冬季漫長,寒冷干燥;夏季短促,溫暖濕潤的特點)
D 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大,全年降水較少
E 高原山地氣候:冬寒夏涼,降水少
5、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1)緯度位置:主要影響氣溫
(2)海陸位置:季風
夏季風與冬季風:
季風 源地 風向 性質
夏季風 太平洋(東南季風) 、印度洋(西南季風) 偏南風 溫暖濕潤
冬季風 亞歐大陸內部(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 東北季風、西北季風 加劇北方冬季寒冷,使南北溫差加大 偏北風 寒冷干燥
(3)地形因素:①阻擋氣流,造成山地兩側氣候差異明顯。②高大山地,氣候垂直變化。
③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積廣,形成廣大的高原山地氣候。④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6、我國長江以南地區稱為“回歸沙漠帶上的綠洲”,而同緯度的阿拉伯半島卻沙漠廣布,原因是長江以南地區受季風影響,降水充沛。季風使得我國冬季比同緯度地區更冷,夏季比同緯度地區氣溫更高。
第三節 河流
1、河流的作用:提供豐富的淡水資源 ,塑造富饒的沖積平原 ,為眾多的動植物提供棲息地 ,利于灌溉養殖、航運、發電和旅游等。
2、最終流入海洋的河流,稱為外流河。
3、最終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稱為內流河。
內流河未能入海的原因: (1)最終流入內陸湖泊
(2)沿途蒸發、滲透,最終消失在荒漠中
4、我國以外流河為主
(1)注入太平洋的河流 ①黑龍江 ②黃河 ③淮河 ④長江 ⑤珠江 ⑥瀾滄江
(2)注入印度洋的河流 :⑦怒江 ⑧雅魯藏布江
(3)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⑨額爾齊斯河
(4)⑩塔里木河:我國最長內流河
5、我國大多數河流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沒有河流流入大西洋。內流河主要位于我國西北內陸地區。
6、匯集河水的流域稱為河流的流域。外流河的流域稱為外流區。內流河的流域稱為內流區。
7、我國內流河和外流河的分布特征:
(1)我國外流河主要分布在東南部的濕潤和半濕潤區,
河水補給主要靠大氣降水
(2)內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干旱、半干旱區,
河水補給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
8、我國外流河與內流河的分布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受地形地勢、氣候的影響,河流在我國地域上的分布很不均勻。
①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大多數河流自西向東流。
②我國東南部地區氣候比較濕潤,河流較多; 西北部地區氣候較干旱,河流相對稀少。
9、河流在水量、水位、流量、汛期與枯水期、結冰期、含沙量、流速等方面的特征,統稱為河流的水文特征。
主要由氣候特點決定 主要由植被狀況和地形地勢特點決定
外流河主要水文特征
地區 主要河流 流量 汛期(夏汛) 含沙量 結冰期
秦嶺淮河以南地區 (南方) 長江 珠江 流量大 (流經濕潤區) 汛期長 (雨季長) 含沙量小 (流域內植被覆蓋率高) 無結冰期 (流經亞熱帶, 1月0°C等溫線以南)
秦嶺淮河以北地區 (北方) 黃河 流量較小 (流經半濕潤區、半干旱區) 汛期短 (雨季短) 含沙量大 (植被少、 水土流失嚴重) 結冰期較短 (主要流經暖溫帶,冬季較短)
東北地區 黑龍江 松花江 流量較大 (流經濕潤區 和半濕潤區) 汛期較長 (有春汛和 夏汛) 含沙量小 (森林茂密,且水土流失少) 結冰期長 (緯度高,氣溫低 冬季長)
注:夏汛—夏季降水集中,河流水位高,流量大,形成汛期。外流河汛期都在夏季。
春汛—春季氣溫回升,冰雪消融,有短暫的汛期。
11、內流河特征 主要分布:西北內陸地區 補給水源:高山冰雪融水
特征:水量較小,汛期集中在夏季,多為季節性河流,流程不長。
12、主要河流特征
(1)黑龍江:我國結冰期最長河流
(2)黃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我國第二長河
(3)長江:我國水量最大、水能資源最豐富的、航運價值最大的河流,我國第一大河
(4)珠江:我國汛期最長的河流 (5)塔里木河:我國最大的內流河
(6)額爾齊斯河:我國唯 一 一 條流入北冰洋的河流
二、長江的開發與治理
1、發源地: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發源地位于青海省
2、注入海洋:東海,從上海市注入海洋
3、我國第一大河:長度6300千米,我國長度最長,流域面積最廣,水量最大河流。
4、流經的省區11個:青、藏、川、云、渝、鄂、湘、贛、皖、蘇、滬
5、流經的地形區:E青藏高原 、A橫斷山脈 、B云貴高原 、C四川盆地 、D長江中下游平原
6、流經的溫度帶:青藏高原區 、亞熱帶(大部分地區) 從而導致水文特征:大部分流域無結冰期
7、流經的干濕區:半干旱區 、半濕潤區 、濕潤區(大部分地區)從而導致水文特征:干流水量大、汛期長
8、主要支流:干流以北——①雅礱江、②岷江(a宜賓)、③嘉陵江(b重慶)、④漢江(d武漢) 干流以南——⑤烏江、⑥湘江、⑦贛江
9、主要湖泊:⑧洞庭湖(湘江)、⑨鄱陽湖(贛江)
10、水利樞紐:f三峽、g葛洲壩
11、主要港口城市:a宜賓、b重慶、c宜昌、d武漢、e湖口、k南京、上海(入海口)
12、劃分長江上、中、下游的分段城市:宜昌、湖口
13、長江各河段特點
河段范圍 流經地形區 特點
上游 源頭至 湖北宜昌 青藏高原、橫斷山脈、 云貴高原、四川盆地 流經階梯交界處,多峽谷,落差大; 匯入支流多,水量大增,水能資源豐富。 四川宜賓到湖北宜昌的川江,灘多流急
中游 宜昌至 江西湖口 長江中下游平原 地勢低平,河道彎曲,水面變寬,流速緩慢。 其中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磯的荊江河段有“九曲回腸”之稱。
下游 湖口至 入海口 地勢更低平,江面更寬闊
14、長江的開發與治理
河段 開發 治理
水能資源 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 “水能寶庫” 開發: 修建三峽等水利工程 上游:四川宜賓到湖北宜昌的川江,灘多流急。 治理:修建三峽工程從根本上上改善了川江航道,萬噸級船隊可從長江入海口直達重慶。
航運價值 上、中、下游 宜賓以下,四季通航 “黃金水道” 1.長江是我國東西交通的大動脈。 2.干流航線和多條鐵路及京杭運河相交,既溝通內地和沿海,又聯系南北廣大地區。 3.長江干支流形成縱橫廣闊的水運網,通航里程占全國內河航道總里程的2/3 中游: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磯的荊江河段有“九曲回腸”之稱,河道蜿蜒蛇形,多沙灘淺洲,水流不暢,容易積水引發洪水。 人為原因:圍湖造田 治理:荊江大堤,裁彎取直 退田還湖
三、黃河的治理與開發
1、發源地: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脈,發源地位于青海省
2、注入海洋:渤海,從山東省注入海洋
3、長度5464千米,我國第二長河
4、流經的省區9個:青、川、甘、寧、內蒙古、晉、陜、豫、魯
5、流經的地形區:A青藏高原 、B內蒙古高原 、C黃土高原 、D華北平原
6、流經的溫度帶:青藏高原區 、中溫帶 、暖溫帶(水文特征:有結冰期、凌汛)
7、流經的干濕區:干旱區 、半干旱區 、半濕潤區(水文特征:水量較小、汛期短)
8、主要支流(均位于中游):c渭河、d汾河 山脈:a太行山 b秦嶺 e賀蘭山
9、水文特征:水量較小、徑流量小,有結冰期、凌汛(初春或初冬,低緯向高緯流的河段) ,含沙量大,汛期短
10、水利樞紐 :f三門峽、g小浪底
11、劃分黃河上、中、下游分段城市:⑤河口、⑥桃花峪
12、圖中有凌汛的河段是②④(②寧夏、內蒙古河段,④山東河段)
13、黃河的貢獻:(1)塑造平原:在上游干旱的寧夏和內蒙古境內塑造了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到了下游,黃河是華北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
(2)提供灌溉之利:引黃灌溉等,提供沿岸(寧夏平原、河套平原)人們的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
(3)水能資源豐富:黃河上中游流經地勢階梯交界處,多在高山、高原的峽谷中穿行,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對黃河的水能資源實行梯級開發,以陸續建成多座大型水電站,促進流域的經濟發展。
14、黃河各河段劃分及特點
河段范圍 流經地形區 特點
上游 青藏高原 內蒙古高原 上游和中游,流經高山、高原的峽谷,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
中游 黃土高原 因流經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原,河流多泥沙 中游和下游含沙量大
下游 華北平原 下游流經平原,河道變寬,水流速度減慢,泥沙淤積,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15、黃河的憂患與治理
上游 中游 下游
憂患 ①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嚴重 ②凌汛 水土流失嚴重 ①“地上河” ②凌汛
原因 ①氣候干旱,人們過度放牧、濫墾草地等。 ②凌汛:發生在初春或初冬,低緯向高緯流河段。如寧夏、內蒙古和山東境內部分河段。 流經黃土高原,支流較多,黃土高原土層疏松,植被破壞嚴重,7、8月遇暴雨,大量泥沙與雨水一起匯入黃河,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①下游流經平原,河道變寬,水流速度減慢,泥沙淤積,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②同上游
治理 措施 ①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②及時炸開冰壩,疏通河道 在中游黃土高原地區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修建大型水利樞紐 ①下游加固大堤 ②及時炸開冰壩,疏通河道
第四節 自然災害
1、自然環境經常發生異常變化,其中有些會造成資源破壞、財產損失、人員傷亡等危害,這樣的異常變化叫做自
然災害。判斷是否是自然災害,看:(1)是否是自然環境的異常變化 (2)對人類是否造成損失
2、自然災害的種類:
(1)氣象災害:干旱、洪澇、臺風、寒潮等災害。 (2)地質災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災害
3、地質災害分布及成因 (山區發生地質災害的頻率較高)
名稱 主要分布地區 原因
地震 西南地區 位于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上, 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地帶。
滑坡 中西部山區, 尤其是西南地區 此地多山,坡陡,相對高差大; 降水多暴雨
泥石流
4、氣象災害及其分布
名稱 發生時間 主要分布地區 成因
臺風 5-10月 東南沿海 瀕臨西北太平洋
寒潮 冬半年 北方地區 緯度高,氣溫低,距離冬季風源地近
洪澇 夏秋季 南方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 受夏季風影響大,雨帶進退快慢的影響
干旱 一年四季 華北地區-春旱 季節降水和年際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衡
5、我國自然災害頻發
(1)我國自然災害種類多,分布廣
(2)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發生最為頻繁的國家之一
①同一時間,往往有很多地區發生自然災害。
②同一地區,不僅會出現多種自然災害,而且不同的自然災害有時會連續發生。
③同一災害如干旱、洪澇等,在大多數地區經常發生。
(3)我國也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
6、防災
(1)我國運用遙感衛星等技術,能夠比較精確地預報臺風、寒潮的災害。
(2)為防御自然災害,我國修建了大量的防災工程。如三北防護林
7、救災
(1)我國建設一大批救災物資儲備中心,以保證自然災害發生時,能夠及時供應救災物資。
(2)當自然災害發生時,我國政府能及時調動救災人員,從而能有效減輕災害損失。
8、避災:
(1)發生泥石流應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動方向的山坡上跑;
(2)地震發生時,應及時有序撤離到安全空曠地帶,不能及時撤離可暫時躲在小開間的墻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诏安县| 昌吉市| 贺兰县| 子长县| 封开县| 青州市| 安化县| 仁化县| 抚远县| 名山县| 四平市| 察隅县| 鄂伦春自治旗| 大冶市| 达日县| 瓦房店市| 类乌齐县| 绥棱县| 柘荣县| 南京市| 奉化市| 彰武县| 青龙| 苍梧县| 洪泽县| 巩留县| 龙里县| 汤原县| 札达县| 固镇县| 九龙城区| 澄迈县| 斗六市| 原阳县| 阿图什市| 长兴县| 云梦县| 济源市| 阳朔县| 筠连县| 从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