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4課《以形寫神 詩情畫意》中國傳統山水畫的鑒賞山東美術出版社高中美術鑒賞一、教材分析(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夠聯系生活運用中國畫的知識評述山水畫的作品。過程與方法目標:運用水墨的基本技法,嘗試表現山水意境。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夠在學習活動中真實表達自己的認識、觀點和情感。使學生了解中國傳統山水畫的造型的“以形寫神”特點。通過欣賞觀摩到動手臨摹傳統山水畫的作品,引導學生加強對中國經典藝術的了解和熱愛。(二)主要知識點1.“神似”與“形似”的涵義。2.“神似”與“形似”的辯證關系。3.中國傳統山水畫的作品中的水墨意境。(三)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對中國傳統山水畫的造型崇尚“以形寫神”特點的理解。“神似”固然重于“形似”,但“神”離不開“形”,畫面之形是藝術形象之神的載體。“形”靠人的直觀觀察可以獲得,但“神”卻要靠美術家的審美之心去體會揣摩,用藝術技巧去表現。所以,美術作品中的傳神之形靠的是藝術家綜合的審美修養和表現技巧。難點:如何認識中國傳統山水畫的造型的“傳神”。“詩情畫意”往往不是指作品中的某一個單體形象,而是指整個作品的審美氣息和意境味道。二、教學過程第 4課 以形寫神 詩情畫意(共 2課時)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第 1課時)學 法:欣賞法、引導法、臨摹法、展示評價等。教學活動設計1 帶學生欣賞古代山水畫的作品2 學生觀摩老師創作古代山水畫。3 學生臨摹古畫4 學生作品展示評價一、問題導入:傳統中國畫歷經千載的發展演變,形成了完備的體系,以鮮明的藝術面貌在世界藝林中獨樹一幟。傳統中國畫在形象塑造、表現技法等方面有些什么樣的特點呢?1、帶問題欣賞古畫,討論個人感受。2、以《富春山居圖》和《早春圖》為例展開討論,理解形和神的概念。小結:“形”是反映客觀現實的外在形象,“神”則指內在的精神本質,形以神為依據,形因為有神而生動。通過生動的山水畫筆墨意境,兩者達到高度統一,這就是“神形兼備”。二、傳統國畫欣賞:1、《富春山居圖》鑒賞要點:黃公望用一種蒼勁干練的筆墨技巧,秀麗簡遠的筆鋒將富春江畔的景色書寫的酣暢淋漓。他的用墨富于變化而不雜亂,用筆隨景物而變化。畫山用披麻皴,畫石頭用濃墨點染。墨色凝重。淡墨畫山。濃墨點苔。濃淡交錯。形成獨特的筆墨節奏感,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的筆墨意趣。體現出線條與筆墨的審美價值,被譽為山水畫的典范。2、《早春圖》欣賞要點:①畫面感受:縱觀整個畫面,那尚待吐綠的靜謐寒林,冰雪消融,細流潺潺的山澗,都傳遞著一個信息——春天來了。②《早春圖》的主要景物都集中在了中軸線上,以全景式的高遠,平遠,深遠進行了巧妙結合,展現出了初春時節北方地區的高山氣勢以及生機勃勃的景象。③了解寫意畫的特點,感受線條的輕重、疾澀、虛實、強弱以及流暢的運筆,轉折頓挫;墨色隨著線的流動產生濃淡干濕的變化呈現出的豐富效果。3、《溪山行旅圖》賞析要點:是北宋范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上的杰作,這件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大的山峰聳立,幾乎占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式錯綜,山腳下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溪水流淌,使觀者如聞水聲,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4、《漁莊秋霽圖》鑒賞要點。元代畫家倪瓚的一幅紙本水墨畫,近景陂陀一片,五六株雜樹如文士君子一般屹立期間,高潔清曠,中景湖水淡蕩,空明澄凈,遠處幾層矮坡,起伏有致,淡墨清嵐,沒有一絲人跡,該圖靜與道契,寂如枯禪。意境荒疏簡遠。三、創作示范教師示范繪制《山水小品》,講解筆墨要領,線條技法等。用時大約 10分鐘。四、學生以古詩意境畫一小品草稿。老師講解小品草稿創作要點,構圖方法,筆墨的運用。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古詩進行創作。教師巡回指導。五、學生作品展示評選展示優秀作品。六、教學反思進一步加強以學生為主體,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我解決,著眼于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給予學生更多的參與機會,尤其是在臨摹古畫學習中注重引導學生由“欣賞人”向“美術家”的轉變,更深刻體會藝術形象“以形寫神”與“詩情畫意”的結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