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血液循環》說課稿一、【教 材 分 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血液循環》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十五章第一節: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中的內容,課時安排為一課時,在學習了血管,血液,心臟等知識的前提下,講述人體血液循環的相關知識,人體需要的氧氣和養料必須及時運來,并把產生的二氧化碳廢物運走,人體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而這些都必須通過血液循環來實現。因此,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中用整頁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體血液循環模式圖,形象地表現了血液在封閉式的管道系統中的循環流動,學生能否讀懂這幅圖,標志著是否掌握了本節知識。教材中還設計了兩個討論和兩道課堂練習,都從不同的層面體現了本節知識的重點與難點。(二) 教 學 重 難 點:教 學 重 點 :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教 學 難 點 :正確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環途徑的變化。二、【 教 學 目 標】1、正確概述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2、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環途徑中發生的變化。3、通過組織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探究的能力;通過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確定依據】根據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重點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教 法 和 學 法】【確定依據】1、學情:八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但抽象思維略顯 不足,在課堂上,他們好表現,不喜歡老師的空洞說教,拒絕老師將思想強加給他們。2、生物新課程標準。(一)說 教 法1、導課: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2、突破重點與難點:1、 啟發式——逐步引導,逐漸深入。2、 直觀式——多媒體演示。3、 探究式——發現問題,尋求規律 。(二)說 學 法1、分組探究法。2、歸納總結法。3、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4、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游戲鞏固。四、【教 學過 程】(一)課 前 準 備 :學生:1、困扎帶 2、閱讀 科學家的故事——血液循環的發現。教師:1、血液循環途徑視頻 2、《血液循環》學案 3、紅色水彩筆(二)導 入 新 課 :(大約5分鐘)“疑,思之始,學之端。”先請同學們看扁鵲切脈圖片(進行愛國思想教育)→學習測量脈搏(親身體驗中華醫學傳統)→提出疑問“心臟為什么在不停地跳動 ”→導出新課→探究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這樣置學生于知與不知的矛盾中,使學生注意力開始集中,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新問題的解決過程。)【設想依據】教師準備大量的圖片,為學生探究設置情境,既符合新課標的理念,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三)突出重點: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大約10分鐘)教學光盤展示體循環途徑和和肺循環途徑(必要時多放幾遍,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境)→總結兩條循環的路線圖→設置探究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問題1:兩條循環途徑的交匯點在哪里 問題2:兩條循環途徑的相同點和區別點 →學生仔細觀察總結出的循環途徑→思考,尋找規律→找出規律后進行實戰演練,親手繪制循環圖→課堂游戲《找朋友》→思維升華,突出重點。【實施依據】新課標中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在實現知識目標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之終身受益。(四)突破難點:在循環途徑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大約13分鐘)觀察課前準備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學生探究思考→得出動脈血和靜脈血的定義→再觀察血液循環圖片→學生尋找出循環途經中動脈血和靜脈血的發生變化關鍵部位→設置懸疑,“為什么在這些部位血液成分會發生改變 ”→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血液的變化”的教學光盤→完成活動“錦上添花”和課堂游戲《小小旅行家》→設置探究問題“探究血液循環的意義”【實施依據】啟發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以舊為新,有抽象的知識到具體的實際問題,再有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的完成整個知識點的教學,使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并使學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五)重點和難點的延伸:血液循環的意義。(大約5分鐘)學生歸納總結→探究“血液循環的意義”→實現重點和難點的延伸。(六)、課堂拓展延伸:冠脈循環,為心臟提供營養,發生障礙時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2分鐘)(七)、課堂知識反饋(大約3分鐘)1、下列血管中流靜脈血的是( B )A 肺靜脈 B 上腔靜脈 C 主動脈 D 肺動脈2、小明得了支氣管炎,醫生給他輸液,消炎藥從手部靜脈打入,怎樣到達支氣管的發炎部位 答: 消炎藥——各級靜脈——上腔靜脈—右心房—參與肺循環—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支氣管發炎部位。【設置依據】以習題反饋知識要點,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八)、 課 外 活動(大約2分鐘):1、小組探究活動:血壓受什么因素影響 2、關愛家人活動:了解自己和家人的血型。(為下節課作準備)。【設置依據】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性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學會使用多種途徑尤其是網絡資源來獲取新知識,并使課本知識得以充分的延伸。四、【板 書 設 計】標題:人體的血液循環(一)、血液循環途徑:1、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全身毛細血管-上下腔靜脈-右心房。血液變化:動脈血變為靜脈血,血液顏色由鮮紅變為暗紅。2、肺循環: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血液變化:靜脈血變為動脈血,血液顏色由暗紅變為鮮紅。(二)、 血液循環的意義:為全身各部分的細胞帶來氧氣和養料,帶走細胞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五、【教學反思】本節課以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為出發點,通過循序漸進地引導,理論聯系實際的講解讓學生發現生活處處有科學、處處用科學,并運用探究式、啟發式、直觀式等多種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為他們創設思維的空間,思想的時間,并適時穿插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和有趣的課堂游戲,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課堂知識,還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關注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以實現共同進步。在此僅作拋磚引玉,還希望各位專家和老師多加指導,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