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心臟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概述心臟的結構,識別并說出心臟的四個腔與各腔相連的血管。描述心臟瓣膜的位置和功能,說明心臟工作的過程。2.能力目標學會科學的觀察方法,能按照一定的次序觀察心臟的內部結構。利用“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根據心臟的內部結構,猜想其功能。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領悟科學觀察對于發現科學知識的重要價值。二、學情分析1.教學重點心臟的結構和功能。心臟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2.教學難點心臟瓣膜的位置及其開啟、關閉與心臟內血液流動的方向。3.教學準備聽診器、心臟模型、自制課件(PPT課件、VR課件)等。4.課時安排1課時三、教學過程1.【談心】導入新課比賽:說出含“心”的詞語。總結:“心”與我們的生活、生命密切相關。今天,我們一起來談談“心”。感知:如何了解心臟的活動?中國古代:把脈。西方早期:聽診器。利用聽診器,聽心臟跳動,猜測其功能。2.【明心見性】心臟的位置解剖:解剖體腔,找出并描述心臟的位置。安心:利用增強現實技術,把心臟放到人體對應的位置。3.【敞開心扉】 心臟的腔及相連的血管觀察:利用切面工具,找出心臟的四個腔,描述位置關系。解剖:找出與心臟各腔相連的血管,說出其名稱。模型:在模型上粘貼標簽,鞏固心臟四個腔及與心臟各腔相連的血管的名稱。翻譯:把心臟四個腔及與心臟各腔相連的血管的外文名稱與結構對應起來,進一步鞏固心臟四個腔及與心臟各腔相連的血管的名稱。學會通過外文軟件認識心臟的結構。發現心臟內部的其它結構。4.【心路歷程】心臟的瓣膜及心臟內血液流動的方向解剖:利用切面工具,找出心房和心室、心室和動脈之間的瓣膜,并猜想其功能。觀察:觀看心跳動畫,利用切面工具,猜測血液流動的方向。動畫:掛看gif圖片和視頻,鞏固瓣膜的作用和血液流動的方向。活動:人體模擬心臟四個腔和血管相連的情況,以及血液流動的方向。對于心臟,我們并不陌生 ,那么它位于人體的什么部位?5.【將心比心】心臟腔壁的厚薄測量:利用尺子工具,測量并比較心臟四個腔心肌壁的厚薄,猜想其原因。模型:結合血液循環模型,引導學生分析厚薄不等的原因。6.【堅強的心】維持心臟的健康談話:通過談話,引導學生關注飲食、運動等對心臟健康的影響。教學后記:上這節課之前,我考慮過用真實的豬心來攻克本節課的重難點,但以下幾個因素不利于學生的學習。首先,人體的心臟和豬的心臟有所不同;其次,市場上買不到合適的心臟,屠夫在放血的時候,一般都在心臟上面劃了一刀,相連的血管也基本切掉了;第三,豬心雖然真實,但內部結構相對復雜,會干擾本節課重難點的突破,而且學生缺乏一定的解剖能力;最后,離體的心臟不能展現挑動時的狀態。基于以上幾個原因,我放棄了上述方案。我也考慮過用心臟模型來攻克重難點。模型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也有利于學生從各個角度進行觀察,打開心臟的腔壁可以觀察到內部的結構,是比較理想的材料。但是,我們學校的心臟模型非常簡陋,難以達到以上的目的,所以我把心臟模型作為攻克重難點的輔助手段。最后,我選擇了將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引入課堂。AR、VR能夠使同學們通過現代化的手段,從各個角度觀察心臟位置、心臟的腔、相連的血管、內部的瓣膜,也能在動態的狀態下研究心臟的活動。AR、VR雖然有很強大的優勢,但也并不是完美的。現在國內開發的相關軟件相對較少,可選擇的余地不多,國外的不少軟件確實相對完善,但不太適用于中國母語教學的環境。此外,相對于直觀的觀看模型,它還需要在課前對學生進行軟件的操作培訓。盡管如此,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完善的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一定會越來越多的走進中學生的課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