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知道契丹族、黨項族的崛起、發展和政權的建立。2、熟知遼與北宋、西夏與北宋的和戰等基本史實,思考出北宋時期民族關系的特征。3、認識澶淵之盟對民族和平與發展所起的作用,會正確評價澶淵之盟。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和思考本課所敘述的各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和戰關系,正確認識澶淵之盟、宋夏議和培養辯證地認識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澶淵之盟、宋夏議和對民族間和平與發展所起的作用,從而正確地看待歷史上的民族關系特點以及民族間的相處。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契丹族和黨項族、遼與北宋的關系難點:遼與北宋的關系、評價澶淵之盟三、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兩張圖片:楊家將,穆桂英掛帥和《天龍八部》的主人公來引出北宋與遼;同時展出地圖,西漢、唐、與北宋疆域的不同,得出北宋不是大一統的政權,與多個政權并存。(二)、講授新課:一、契丹族與黨項族:1、契丹的興起與發展:(1)以一首詩“行營到處即為家,一卓穹廬數乘車。千里山川天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焙鸵粡垐D片《契丹人飲馬圖》講授生活習性。(2)、看書P33,由學生找出契丹的興起與發展:①隋唐時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與漢族的經濟、文化聯系益密切。②唐朝末年,北方漢人紛紛避亂,北出長城,帶去了中原先的生產技術和生活方式。③到9世紀后期,契丹已經有了農耕、冶鐵和紡等產業,并開始建筑房屋、城邑。建立政權:時間:10世紀初 建立者耶律阿保機(遼太祖) 民族:契丹族政權:契丹(有時又稱遼) 都城:上京治國措施:發展生產,創制文字,國力不斷增強展示圖片契丹文字 契丹貨幣 契丹雞冠壺提問:這些圖片與中原漢族文化有什么聯系?說明什么?(仿造中原而造;說明契丹與中原有密切的交流與交往,有利于民族交融)2、黨項族:(1)、黨項族的興起:生活在我國西北地區的黨項族,原屬羌族的一支。唐朝時,與中原文化的接觸漸多,社會生產有所發展。政權的建立與鞏固時間:11世紀前期,建立者:元昊,都城:興慶(寧夏銀川)民族:契丹治國措施:①政治方面:仿效唐宋制度,訂立官制、軍制和法律②經濟方面:鼓勵墾荒,發展農牧經濟③文字:創制西夏文字3、思考總結: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和黨項族首領元昊都為本民族的崛起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他們兩人的做法有哪些相同之處?①都統一了本民族的各部落 ②都建立了民族政權③都重視學習中原文化 ④都重視發展生產⑤創立本民族文字評價:他們都促進了本民族經濟文化發展,為邊疆開發作出了貢獻,都是少數民族杰出的政治家。4、歸納總結:遼、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政權 建立者 民族 都城 建立時間遼北宋西夏(西夏遼北宋)由學生來完成表格,并讓學生繪制并立示意圖二、遼與北宋的和戰1、背景: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相當于今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區。石敬瑭以割地為條件,借助契丹兵力,當上后晉皇帝,將燕云十六州割給契丹。遼太宗時期,占領燕云十六州,與中原王朝沖突加。2、北宋與遼的戰與和: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關系,雙方互通使節。宋太宗:宋太宗即位后,向遼發動數次戰爭遭到失敗,只好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遼攻宋,澶淵之戰與澶淵之盟。3、澶淵之盟:(1)背景:宋真宗時,遼軍大舉攻宋,一直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威脅都城開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準力勸皇帝親征,宋真宗勉強來到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2)內容:材料:一、遼宋為兄弟之國,遼圣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二、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三、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請同學根據材料歸納內容:①宋遼結成兄弟之國;②雙方撤軍;③北宋每年給遼“歲幣”(銀、絹等); ④劃定疆界根據材料分析影響材料一:規定宋要給遼歲幣,每年銀10萬兩,娟20萬匹。材料二:澶淵之盟以后,雙方在邊境地區開展貿易,宋用絲織品、稻米、茶葉等,換取遼的羊、馬、駱駝等。材料三:(戰后幾十年內)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白頭發)之人,不識于戈。引導學生分析影響為:①弊:“歲幣”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負擔②利:雙方展開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③利: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評價:①對于北宋來說,有政治屈辱、經濟掠奪之弊,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但也贏得了政治安定。②遼則大獲其利,軍事上撤退,政治上贏得主動,經濟上得到實惠。③對整個中華民族來說,則有利于民族和平共處,相互交流,促進了雙方的發展和民族融合。探究:為什么北宋打了勝仗還要簽訂盟約呢?【材料一】宋朝累代,自“重文輕武”以來,雖為大國,自揣兵雖多而戰斗力實不足恃之敵,積貧積弱,政治大壞。 ——《宋史》【材料一】遼雖儼然成為北方一個大國,但與宋軍交戰,孤軍深入,不占優勢。況且早年間遼先祖即已認定和漢政策是明智之舉。澶淵之盟是遼與北宋在雙方力量相對均衡的條件下互相妥協的產物。 ——《淺談遼史》三、西夏與北宋的關系:自主學習:閱讀課文P36正文,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1)元昊稱帝以后,西夏與北宋關系怎樣?元昊稱帝后,多次親率軍隊進攻北宋。宋朝被動挨打節節敗退。(戰爭)后來西夏為什么與北宋議和?連年的戰爭使西夏受到很大損失,人民處于困苦之中(3)宋夏和約的內容及影響內容:北宋與西夏訂立和約,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影響:宋夏邊界貿易興旺合作探究:北宋與遼、西夏訂立和約,對社會經濟和民眾生活有什么影響?1、使北宋與遼夏之間實現了和平。2、,避免了戰爭給社會生產力帶來的破壞,促進了我國邊疆地區的貿易與開發,有利于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3、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賦稅負擔。4、加強民族間的友好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三)、課堂小結本課主要學習了遼、西夏政權的建立與北宋之間的戰和關系。在中國歷史上,中原地區的漢民族政權與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經常發生戰爭,給彼此帶來了深重災難,但民族友好與交流始終是主流,它們共同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發展,使中國歷史不斷向前發展。(四)、板書設計:第7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與黨項族1、契丹的興起(1)、建立政權(2)、統治措施2、黨項族(1)、黨項族的興:(2)、建國(3)、統治措施二、遼與北宋的和戰1、背景2、北宋與遼的戰與和3、澶淵之盟4、意義三、西夏與北宋的關系1、西夏與北宋的戰和2、和議的內容3、意義(五)隨堂練習1.宋遼和議與宋夏和議的共同點是( )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負擔②都有利于北宋邊境貿易的發展③簽約的地點都在北宋都城④遼、夏都向北宋投降割地賠款A. ①② B. ③④C. ①③ D. ②④2.楊家將的故事流傳至今已有800多年了,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淵之盟訂立之前( )A.北宋與遼的爭戰 B.北宋與金的爭戰C.南宋與遼的爭戰 D.南宋與金的爭戰3.初中歷史教科書中有《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一課,該內容所處的歷史階段特征是( )A. 繁榮與開放的時代B. 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C. 民族融合與政權分立D.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4.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唐宋時期,各民族間不斷交融。請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他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彼谖唤y治時,被當時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各族首領尊奉為各族的“天可汗。”材料一的“他"指的哪位皇帝 “他”之所以被尊稱為“天可汗”是因為采取了怎樣的民族政策 此民族政策增進了民族感情,請舉一例說明。唐太宗; 開明的民族政策; 文成公主入藏材料二:宋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之間戰爭頻繁,屢戰不勝,和遼、西夏、金議和。這使得宋和其他少數民族政權之間保持了長時間的友好交往。根據材料二,概括宋朝民族關系呈現出的特點。宋與遼議和后雙方邊境出現長時間的友好交往,寫出與此次議和有關的歷史事件 (2)有戰有和,和為主流。澶淵之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