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古代兩河流域》導學案教學內容:古代兩河流域教學目標: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了解古巴比倫王國與兩河流域的關系,認識古巴比倫王國興衰的歷程;了解漢謨拉比統一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的史實,知道漢謨拉比建立君主專制制度和頒布法典是實現王國強盛的重要原因;認識漢謨拉比法典,了解它的地位及影響。過程與方法:閱讀“古代兩河流域的地圖”,分析地理環境對兩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響,初步學習根據圖例,觀察地圖,提取歷史信息的方法;閱讀有關《漢謨拉比法典》的“相關史事”了解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及該法典的特點,初步學習從歷史文獻中發現歷史信息、分析問題的方法。3、情感態度、價值觀:古代東方文明是在適應與改造大河自然環境中發展起來的,讓學生初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念。教學重點:理解《漢穆拉比法典》的特點與歷史價值教學難點:理解國家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時期的重要標志教學方法:自主導學探究法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師導學預設 學生主體活動 個性修改一、創景導入:空中花園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你知道空中花園指的是哪里嗎?空中花園的故事就發生在兩河流域,反映的是巴比倫國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代兩河流域》(板書課題)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二、交互學習1、了解古代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環境。2、古代兩河流域奴隸制文明出現的時間、強盛以及衰落的表現。3、漢謨拉比實行君主專制統治采取了哪些措施?這些措施的實施目的是什么?帶來了什么影響?4古代兩河流域的居民創造了哪些光輝燦爛的文明?5、世界最古老的文字有哪些?你能不能比較它們的異同? 學生自主學習,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預學成果。三、交流探究:目標導學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A、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與地理環境1.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和“古代兩河地域地圖”,思考: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兩河指的是哪兩條河?兩河流域的地理環境怎樣?出示《古代亞非文明區域圖》和《古代兩河流域》老師指出:古代兩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的流經區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內。古代兩河流域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北部被稱為亞述,南部被稱為巴比倫尼亞、巴比倫尼亞又可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為阿卡德,南部為蘇美爾。教師出示材料:材料一:兩河流域位于亞非大干旱地區,自然環境并不十分優越。北部丘陵地帶雨量相對較多;南部地勢低洼,多沼澤,除洪水泛濫季節外,雨量一般較少,呈干旱狀態。由于河源地區高山積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兩河流域的洪水泛濫季節。 材料二: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上游山巒重疊。在那里,人們學會了馴化動植物,從而完成了農業革命。在那里,人們現在又開始第二次偉大的冒險,他們從山區遷移到大河流域,逐步發展起新的、生產率更高的灌溉農業和新的社會制度……最終導致文明的出現。——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2.問題思考:地理環境對兩河流域文明形成會有怎樣的影響?3.教師歸納:受制于自然條件,該地區農業生產在洪水泛濫季節需要排澇,其他季節則依賴人工灌溉,因而古代兩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開始修渠筑堤。教師總結:古代東方文明是在適應與改造大河自然環境中發展起來的,說明了人與自然要和諧共存。B、兩河流域文明興起的標志:BC3500年起,兩河流域逐漸產生了一些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小國之間混戰不已。大約在公元前24世紀,兩河流域實現了初步統一。C、兩河流域文明的衰落:目標導學二:古巴比倫王國過渡:雖然兩河流域在公元前2400年有初步統一,但也有外族入侵和內部戰亂,那么最終是誰真正統一了兩河流域?(漢謨拉比)1、建立:A、統一的時間及策略:B、國王:C、國家性質:D、國家的制度:師:漢謨拉比國王除了建立了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那么他采取了哪些措施鞏固自己的國家呢?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老師補充完善。2、措施:A、實行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B、頒布《漢謨拉比法典》出示《漢謨拉比法典》1、內容:《漢謨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玄武巖石柱上,高2.25米,現收藏于巴黎盧浮宮。分為序言、本文、結語三部分,本文282條,對刑事、民事、貿易、婚姻、繼承、審判制度等都作了詳細的規定。2、合作探究從《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看,它的實質是什么?(從法典的內容看,他處處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強化奴隸主階級的專政。在階級社會里,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維護國家政權的工具。)總的來說,就是維護當時的社會等級制度,保護奴隸主的利益。(局限性)3、《漢謨拉比法典》的地位和影響師:雖然《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是維護奴隸主的利益,但是從整體上來講,它的出現在當時的社會以及后來的社會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誰能來說說它的地位和影響?師:成文法典的意思是用文字記載下來的法典,這樣就能減少法律解釋的隨意性,所以這部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4、引導學生歸納漢謨拉比的貢獻有哪些?過渡:古代西亞的兩河流域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發祥地之一。古巴比倫王國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發展的一個高峰,我們把古代西亞歷史發展線索梳理一下。目標導學三:兩河流域的文明成就1、楔形文字:蘇美爾人用削尖的蘆葦做筆,把文字刻在泥坯上,然后把泥坯烘干,成為泥板。這種刻在泥板上的文字因它的形狀成尖劈形,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由于它被廣泛使用,人們稱它為“古代東方的拉丁語”。 (點撥:讓學生區分埃及人用的是象形文字,蘇美爾人用的是楔形文字,兩種不同的文字)2、星期制度:兩河流域的人們,通過觀察月亮圓缺變化的規律,編制了太陰歷。他們規定七天為一星期,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值勤”,從星期天到星期六分別是太陽神、月神、火星神、水星神、木星神、金星神、土星神。在計時方法上,他們把一天分為24小時,每小時分為60分,每分鐘分為60秒。我們現在使用的七天一星期的制度和計時法就是由此演變而來的。3、知識拓展——空中花園巴比倫空中花園,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又稱懸園。據說在公元前6世紀由巴比倫王國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倫城為其患思鄉病的王妃安美依迪絲修建的。(現已不存) 空中花園據說采用立體造園手法,將花園放在四層平臺之上,由瀝青及磚塊建成,平臺由25米高的柱子支撐,并且有灌溉系統,奴隸不停地推動連系著齒輪的把手。園中種植各種花草樹木,遠看猶如花園懸在半空中。教師總結:兩河流域的文明表現在:1、政治:A、奴隸制國家的建立;B、《漢謨拉比法典》的制定;2、文字:楔形文字;3、建筑:空中花園;4、歷法:星期制度、陰歷5、數學:60進位制 學生閱讀教材p6,找出古代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然后在小組內交流。學生閱讀材料、展開討論,認識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從而幫助學生形成任何自然和諧共存的觀點。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答案,理清線索,老師補充。學生閱讀教材、自主完成,不懂的在班上交流。學生閱讀教材,小組討論交流。四、總結拓展通過本課的學習,你知道圖中的新月沃地與當今世界上哪些熱點問題有聯系?五、當堂檢測:完成自編作業第2課的內容 學生完成自編作業。板書設計 第2課 古代兩河流域教學反思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